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572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docx

城市群战略提升竞争力

以大城市群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一

本刊编辑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

编者按:

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企业到大企业再到企业集团这样一个过程一样,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

在中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和特大型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雏形,这就是以上海、广州、北京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及大北京城市群。

虽然它们各自发展的情况不尽相同,路径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将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城市化的水平进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城市的竞争力。

据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城市会议目前正在紧张的筹备之中,不久就将开幕,为迎接这次大会的召开,在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专家小组支持下,本刊将从今天开始分三期就我国城市群特别是以长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为着眼点,对我国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的发展做一全方位的实证分析,其中也涉及到有关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问题,意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我国城市群问题的关注。

江浙九市首脑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思路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二

编者按:

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苏、浙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沟通的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

另外,沪、苏、浙三省市正着手从交通、市场、生态、信息、金融和人才6个方面展开全面合作,以降低地区经济发展成本,提升区域整体国际竞争力。

近一段时间,《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连续对长江三角洲各城市领导进行了专访,显示该区域内城市高层在一体化方面的思路已基本形成,认识非常到位。

本文现将有关谈话要点综述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体化的共识,正在长三角地区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这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在全国前列的根本所在。

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

呼应上海辐射周边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构造区域性发展优势,不是简单的对国内而言,而是对世界而言。

仅在自己的“地盘”内实现自我调整,根本没有出路。

过去,南京人中一度有过“大树底下难成材”的议论,作为省会城市,离上海这么近,难免受到制约。

譬如跨国公司的进入,都会将上海作为第一“滩头”。

但而今,在口岸等多方受益后,南京人开窍了!

南京人更欣喜地看到,接受上海辐射的效果正不断叠加,区域引力日益增强。

如今,南京抱定了“大树底下好成材”的信念,沪宁互动频繁:

上海光明牛奶是南京卫岗牛奶的劲敌,可南京对卫岗牛奶却从不护短;南京城市的隧道工程,请上海专家做规划;南京沿江改造的融资渠道,借鉴了上海的经验;南京浦镇铁路车辆厂,中标上海明珠线的车厢制造……再看跨国公司,也早就瞅准了沪宁间特殊的纽带关系。

摩托罗拉在上海有产业基地,而其部分研发机构设在南京;再如石化巨头巴斯夫,在上海投入巨资,接着又在南京掷下巨资。

爱立信、TCL、飞利浦,在投资上海之余,几乎毫无例外将南京作为投资“第二站”。

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最具竞争潜力的地区之一,未来3-5年,它将面临国际产业转移的关键期。

“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力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而其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它的最新投资内。

目前,世界500强的近半数已到达上海!

上海的开放和发展,是南京开放和发展的巨大资源。

国际第一集团军云集上海,我们要找大公司合作,不用出国,去上海!

南京将通过上海通往世界的桥头堡作用,积极实施“大经贸”和“走出去”战略;同时,南京通过学习上海大开放的气魄和手笔,借鉴国际经验,少交“学费”。

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方面,南京又在形成新的辐射。

南京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和滁州等地,已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市圈”;南京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使得南京担当了向西辐射和传递上海辐射的“要角”。

近年来,如何继续扩大上海的政策效应,做上海有效性的外延,是南京一直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在生产力布局上,南京鼓励汽车、石化、IT产业,同上海积极整合,“各得其所”;在人才培养上,南京致力于研究人才积聚优势,防止低水平的无序竞争。

而作为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让企业真正成为合作的主体。

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苏州市委书记王珉:

近水楼台四沿布局

作为上海的“连体”近邻,苏州加快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苏州目前正在打造“古城居中,东园西区”的“一体两翼”新格局,加快与上海的全面衔接。

苏州不仅将已建的沪宁高速、在建的沿江高速和规划中的轻轨建设“齐头并举”与上海接轨,而且正在着手设计一个“大口袋”式的交通网,通过这个环城大“网”,苏州市区可快捷地与昆山、常熟、张家港、吴江、太仓等5(县)市沟通,而这个“大口袋”的“开口”方向正好对着上海。

接轨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近水楼台,成就了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成了最强项。

这是条“长腿”。

但是,“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更有劲;三足鼎立,才能更加稳固坚实。

苏州在力争吸引更多外资的同时,把全面实施企业转制作为抓手,改“外向型经济”为“开放型经济”,大力吸引上海、浙江乃至广东等地的民间资本,把内资民资这条“腿”也拉长。

现在,苏州市已开始将以往用于外商的“亲商、富商、安商”政策,一视同仁地用到民营经济上,这样做也符合WTO有关规则。

苏州有外资企业这一块,再添上民营企业这块,加上目前正在大力培育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三足鼎立”的经济新格局即将形成。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融合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变是市场和企业逐步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主体,政府的协调和服务功能也在加强。

苏州作为江苏省入世先行示范区,与上海合作的手笔越来越大。

苏州正在重构经济新“骨架”,形成沿路、沿江、沿湖和沿沪的经济新布局,推进与上海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共同体建设。

苏州要沿沪宁、苏嘉杭等高速公路,建立与上海互补的、全国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培育与上海配套的冶金、化工基础工业片;沿太湖、淀山湖等发展现代生态旅游线;沿上海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加工业和农副产品基地。

现在,两地合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今年5月,上海与常熟签订合作项目24项,光上海企业就投入资金23.3亿元,兴建化工、轻工、纺织等一批新企业。

前不久,上海红双喜集团与苏州方共投入2000多万元年产5000万只乒乓球的体育用品厂在吴江开工建设。

8月,太仓又与上海签订合作项目43项,共同投入资金30.2亿元,建设港口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

为加强两地高新技术方面的合作,最近,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中心在苏州设立了分支机构,而苏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又加盟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成为首批会员单位之一。

苏沪两地还在金融、证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交流。

浦发银行为苏州市政建设提供了大批贷款。

苏州选派中青年优秀干部在上海全面学习WTO知识。

经过20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苏浙沪两省一市产业错位和功能整合已现“轮廓”。

最近,国家交通部正式批准成立苏州港,这一重大举措将使苏州更有效率地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苏州将对下属的太仓、常熟和张家港等港实行“多元投资、统一管理”,充分利用境内长江直奔东海的地理优势,拟在全长140公里的长江岸线上建108个泊位,形成与上海“呼应”的重要配套港。

目前,10个5万和1个7万吨级的码头正在建设之中。

苏州港将和宁波北仑港一起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两翼”!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

接轨上海错位发展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活力最充沛的地区之一,上海则是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江经济发展的龙头。

在今年初的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杭州作出了接轨上海、错位发展的重大决策。

接轨上海是杭州扩大开放、融入全国、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譬如,杭州的国内游客有四分之一来自上海,境外游客也有不少是从上海转道来杭州的。

今年1至7月杭州接待境外游客53万人,预计全年可超100万人,而上海的境外游客一年已达到三四百万人。

不言而喻,杭州的发展,一定要接轨上海。

而上海的发展,对杭州是有力的促进和带动。

如今,杭州接轨上海的思路已愈加明晰——互补型、错位式。

杭州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瞄准上海需求,服务上海发展。

在产业上,上海有的、强的、优的,杭州不一定要搞,而要以比较优势作为“切入口”,做大做强“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会展游、商务游;杭州是“人间天堂”,自然、人文景观丰富,可以将商务游、会展游和观光游更好地融为一体;上海是国家芯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杭州则是国家软件产业化基地和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杭州可以为上海提供配套服务;杭州“旅游西进”,正在开辟一条高“含金量”的旅游新线路,把上海、杭州和黄山串在一起,形成世界级的黄金旅游线。

目前,从杭州到安徽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可以说,杭州“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四大发展战略中,都有接轨上海的“影子”:

杭州从“西湖时代”步入“钱塘江时代”,大手笔建设钱江新城,宛如昔日上海的浦东开放开发;西湖南线景区整合,参照坐标系之一就是上海的衡山路。

沪杭两地互动发展在新世纪里一定能迈出新的步伐。

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

依托上海发展宁波

甬沪地相近、人相亲、文相通,历史渊源深厚。

从上海开埠起,宁波人就参与上海的经济社会生活,做了不少事情。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继续参与上海的发展,大量企业为上海工业配套,两千多家企业进沪发展,宁波的建筑企业在上海取得的“白玉兰奖”难计其数。

宁波还为上海提供菜园子、菜篮子、菜盘子,“上海绿色蔬菜种植基地的牌子插到了宁波的田头。

宁波的发展也离不开上海。

从七八十年代宁波乡镇企业的发展,到如今享受浦东开发开放的成果,上海对宁波乃至浙江的辐射带动作用巨大,不只是在经济范畴,还有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制度创新的成功做法,对宁波、对周边地区、对江浙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我们明确提出两句话:

“依托上海,发展宁波;服务上海,有所作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在崛起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

其中最有潜力、最有实力、发展最快的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上海是经济中心、国际大都会,它拥有的资源、成果是我们可以共享的。

甬沪两地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建设洋山深水港,我们非常拥护非常支持。

在把上海建成东北亚航运中心的进程中,北仑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嘉兴市委书记陈加元:

从接受辐射转向全面“对接”

嘉兴正在从靠近上海向主动同上海全面“对接”融合转变。

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共同体。

如今,世界产业、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环太平洋地区是重点区域,中国则是这一区域中的“热点”,而长江三角洲则是“热点”中的首选之地。

长江三角洲发展前景看好,上海的“龙头”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关键是十五个城市搞好“大合唱”,淡化行政边界,强化经济联系,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应做一体化考虑。

其次,必须淡化单边动作,强化互动、协作。

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任何大小城市都不可能“包打天下”,万事不求人。

各个城市只能在既有分工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再其次,必须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作用。

特别是入世后,企业是主体,主要途径是市场,政府主要做好引导、推动、促进工作,通过共同努力,变行政区划为经济区域,共同构筑经济圈、市场圈,形成像纽约地区、东京都地区似的大都市圈,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

那样长江三角洲的潜力、能量会进一步迸发出来。

互动、双赢,就是谁也不吃掉谁。

过去人才流动,称为“挖人才”,现在叫做资源优化配置,从“留”转为“流”。

要素流动起来才会增值,不流动就会价值递减。

人流、物流、信息流……合理流动、共同利用,效益就成几何级放大,这完全符合长江三角洲十五个城市的共同利益。

1992年嘉兴提出接轨上海的战略,至今已整整十年,日益深入人心,得到社会认同。

现在这一战略已定为“十五”期间嘉兴实施的五大战略中的首选战略。

这种接轨将向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对接转变。

嘉兴除了与上海进行产业“对接”外,还将大力推动两地资源互补、要素共享,比如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办宏达外国语学校,与中科院上海分院携手进军生物领域;上海有内联“24条”,嘉兴也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与之接轨……真正和上海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嘉兴还要加快与上海大型基础设施如信息网、交通网等的“对接”步伐,成为上海功能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动工,嘉苏高速公路年底开通,加上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嘉兴正处于这一8字型交通网的交汇处,可以更便捷地承接来自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辐射。

嘉兴还将把上海规划中的经松江到枫泾的轻轨、环海铁路延伸到乍浦或嘉兴,从而与上海“环环相扣”。

嘉兴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重镇、上海南翼的港口城市、江南水乡的文化名城,将在融入上海、融入长江三角洲中崛起。

泰州市委书记陈宝田:

借梯登高传递辐射

到泰州来考察投资环境的外商,多会问一句:

你们离上海有多远?

上海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周边各城市的神经。

上海是个“引力场”,泰州要在加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过程中,求得进一步发展。

“泰州的集装箱,借上海出海;泰州的许多外资,则是借上海引进来的”。

接轨上海,泰州多年得益。

泰州乡镇企业的崛起,得益于与上海企业的“横向联合”和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走出去的泰州人,多在上海这个平台上显身手,泰州的企业,也在上海得以发展壮大。

春兰集团在上海南京西路上设立投资总部,做大了人才、资金文章;扬子江药业已在南汇投入2亿元,建造海尼药厂。

泰州同上海之间的合作,是“紧密型”的。

上海海欣集团在泰州建设苏中药业园,8000万元注册资金,入股65%;依托上海,泰州的绝缘材料厂,长期以来为上汽集团生产汽车内饰件,每年在沪完成1亿元的销售。

若取江苏地图的几何重心,便是泰州。

无论是从区位优势,还是从事实出发,泰州已坚信自己的定位:

既是苏中接受上海辐射的“先导区”,也是将上海辐射的能量继续向北转移的“桥头堡”。

而今,京沪高速公路已在泰州“穿城而过”,已建的宁通高速、新长铁路正在发挥效应,宁启铁路在建,宁靖盐高速10月就将贯通,这一系列“利好”消息,将使泰州如虎添翼。

目前,上海在自身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已对周边地区产生深层次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泰州要做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要成为苏中崛起中的“增长极”,须走“追赶型”之路——即借力发展、错位发展、创新发展、跨江发展。

为此,泰州不走亦步亦趋、缓慢增长的老路,近年来大动作不断。

城建方面,泰州建地级市6年来,已经投入100亿元,其中95%为市场运作,“经营城市”的结果,是赚出了一个新城;农业上则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培育“超市农业”,更大手笔种植苗木、花卉,主动服务于建设“绿色上海”;今年,泰州敢于打破行政区划,推动靖江跨越长江天堑,同无锡江阴“牵手”,搞跨江开发,此举被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赞为“开明人士的高明、精明之举”,被公认是加快融入苏南、借上海之梯登高望远的大举措。

要接轨世界经济,首先要接轨上海;要接轨上海,首先要了解上海,要汲取上海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信息,从而借鉴上海的经验和做法,提高领导水平,加快泰州发展。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蒋定之:

融入“一体化”谋求新发展

今年以来,推进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实质性动作也与日俱增。

无锡市在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我们只有发挥比较优势,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才能使长三角这个“经济引擎”转得更快,发力更猛,才能挟强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赢得大发展机遇。

如何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长三角不同城市、不同部门的区域合作时,我们主张要依靠“两只手”——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重视发挥政府的协作推动作用。

因此,长三角应建立一种更富效率和权威的合作发展机制,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市场准入等方面加大互动发展力度。

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才能实行双赢、多赢,才可避免产业类同、基础设施重复、过度竞争等弊病。

无锡要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融入长三角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无锡人在谋求发展中体会到:

“战略看上海,决策靠自己”。

当前,无锡市正在倾力展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

在城市功能上,注意与上海的衔接与互补,使两市能形成优势互补的态势。

基础设施方面,无锡十分注重与上海的对接。

投资2亿多元的太湖大道已经竣工,今后从上海驱车登上沪宁高速公路,可直奔“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

从产业发展方向看,无锡努力在“错位发展”中形成特色,既要与上海紧密配套,如汽车零配件、IT产业中的硬件等,又要吸纳上海高新技术,在轻纺、家电、精密机械等门类上形成强项,从而成为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

同时,无锡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与上海的国际物流中心互相呼应。

今年以来,无锡已投资50亿元用于45个物流项目建设,已在312国道与沪宁、锡澄高速公路的交汇口上聚集起上规模、上档次的物流经济圈。

无锡市还打出“太湖牌”,利用太湖的真山真水,把旅游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

无锡市已在环太湖大道作了精心的规划布置,非但要建成新的太湖18景,而且要把这条高等级公路建设成为连接上海的第二大通道。

在马山风景区内,争取在一年之内拿出新的“亮丽之作”,给海内外游客带来一份赏心悦目的享受和惊喜。

常州市委书记李全林:

“前店后坊”推进一体化

常州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制造业优势,以工业协作配套为突破口,加快与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全面“链结”,把常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上海与常州如何互补互济、共同发展的问题,可以这样来形容,上海是产业链的龙头,在走向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将腾出更多空间、资源发展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竞争力的产业,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从而有力地带动常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常州是上海的腹地,是产业链中的一个链节,我们将及时传动,再带动县区经济的发展。

常州处在上海经济的辐射范围内,相互“链结”有着很多有利条件。

其一,工业是常州的基础,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配套协作能力较强,面对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我们在加快对外开放的同时,也要加快对内开放进程,尤其是加强与上海等地的大公司、大企业的合作,更多地融合到大公司、大企业的产业链中。

其二,交通的便利快捷,使常州与上海距离更近,而且我们同处在吴语区,有着几乎相同的人文环境,交流和沟通比较适应。

其三,现有合作较好,相互关系密切,在配套协作、产权交易、旅游商贸等方面交往甚密。

尤其是在工业方面,我们与宝钢、华源、上海医药、通用汽车等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

上海与常州是“前店后坊”,常州加快与上海的“链结”,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深化和提高,不仅要把上海作为对外的“窗口”,更要主动接受上海的产业梯度转移,充分吸收上海的高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升常州制造业水平,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

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加快把常州建成现代制造业基地,使之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上海工业的后坊基地”。

重振工业雄风正在给常州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常州市正腾出更多精力、投入更大财力,用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使常州能迅速跻身沿海“第一集团军”,并和周边城市携手,加快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一水相连融合发展

今年6月26日,眼瞅着上海把高速公路延伸过来,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急切,决定提前上马,开建“沪苏浙皖”高速公路湖州段。

如何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

如何密切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联系﹖我们一直在不停地思考着,积极地实践着。

加速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如箭在弦上,15个城市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双赢的基础上共商合作大计;各市则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在产业链中的“座位”,合理分工,避免恶性竞争。

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上海是中流砥柱。

湖州经济的每一步“蜕变”都与上海息息相关。

1992年,湖州被列为参与浦东开放开发“先行规划、先行发展”的15个重要城市之一,湖州为此明确提出“接轨上海,面向国际,接受辐射,发展湖州”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专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接轨上海工作领导小组。

只有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湖州才有大发展的可能,才有光明前景。

事实也证明了这点,今年上半年,湖州协议利用外资达7亿美元,增长了484%;实际利用外资1.68亿美元,增长174%;财政总收入全省第一;11项经济效益综合考核指标得分188.2分,居全省前列。

“乘上海之船出海,攀上海之梯登高,借上海之力发展”这是我们的既定方针,也是我们的战略决策。

如何进一步紧密接轨上海?

可以将我们的着眼点形象地描绘为“三园”——菜园、后花园和工业园。

瞄准上海人对吃的“绿色”要求,湖州及时出台了《湖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搞无公害基地。

去年,湖州农产品在上海的销售额就达16亿元。

湖州频频与上海旅游部门联袂举办节庆活动,大打湖州“旅游牌”,目前,上海已有300多家旅行社开展了湖州旅游业务,到湖州的游客50%都是上海人;上海不少企业都将产品配套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等放在湖州,湖州也抓住契机,加大技改投入,增强后劲,如金洲集团今年投入6亿元技改费用,就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

另外,上海湖州两市一水相连。

湖州地处上游,应是上海防洪的“第一屏障”、治水的“第一战线”。

1999年特大洪水期间,湖州顾全大局勇挑泄洪重担,缓解了上海等地的洪涝压力。

随着治太(湖)一期工程的完成,湖州为上海筑起了预防水灾的铜墙铁壁。

突破一体化“瓶颈”加快城市融合步伐

——关于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发展的研究报告之三

编者按:

毫无疑问,我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或正在迈开实质性步伐,虽然步子有快有慢,但迎接全球化挑战,抓住入世后短时间的战略机遇期发展自己、壮大实力则是大家共同的目标。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受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很多重要的城市在一体化方面却显得步履蹒跚,甚至犹豫不决,有的虽然有了初步认识,但缺乏像长三角地区那样的魄力和胆识。

正如有识之士指出的,在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区域一体化进程如果慢于全球化步伐,5至10年,区域内企业将面临被边缘化和淘汰的巨大危险。

城市、城市群下一步的竞争,将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水平上。

谁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中占有先机,谁就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获胜。

因此,打破现存的制约我国城市群和城市集团化发展的桎梏,扭转目前各城市之间联而不合、合而不一的局面,推动跨区域的城市群的形成,就成为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京津为何联不起来

如前所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城市群的雏形和发展趋势。

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

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等。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走在我国城市一体化发展最前列的无疑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

就在10月11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开幕,来自长三角地区以及长江沿岸的29个城市的首脑共聚一堂,共商长江三角洲和沿江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大计。

与之相比,国内其他一些省市已经在一体化的新的机遇期表现得明显落后。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刊发题为《京津为何不能联手》的文章,对北京汽车工业与韩国现代合作发表议论。

文章认为,北京天津两个城市相距130公里,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合作却不多。

天津轿车制造业要比北京成熟得多,北京搞了十几年轿车不成,天津的夏利、面的却曾如蝗虫般覆盖京城,那么为什么北京不能与天津联手发展汽车工业?

甚至直言,如果不能跳出北京看北京,北京的汽车工业、制造业以至于经济和城市发展都可能会陷入严重的瓶颈,甚至恶性循环。

北京的七环已经到了廊坊,距离天津的三环已不远,北京建成十环,那就和天津不联也得联了。

确如这篇文章所言,在我国,没有哪一个地区有大北京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