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531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docx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

德鲁克思想的中国解读

在众多的管理学者中,德高望重的彼得德鲁克无疑是一位真正值得尊敬的大师。

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德鲁克先生曾经提出过许多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

毫无疑问,这些思想都是他个人体验和思考的结晶。

  然而,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德鲁克先生的观点深刻之处,恰恰在于他与中国先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

这一点可以通过将两者放到一起互相进行对比发现。

  本文将把德鲁克思想放到中国先哲的思想框架中进行解读,使两者互相诠释。

试图让读者换一个角度理解德鲁克,通过德鲁克深入理解中国先哲的思想。

  德鲁克著作众多,考虑到代表性和全面性,我们以上海财经大学2003年版的“管理大师的卓见”丛书(《个人的管理》《组织的管理》《社会的管理》,笃男植田选编,沈国华译)为基础来解读德鲁克。

德鲁克本人对这套书的评价是“它们既对管理和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以及管理的范畴做了全面介绍,又与本人其它书著中所涉及到管理领域各有关方面的含义深刻的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套书的内容应该基本可以反映德鲁克先生的思想,我们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论述进行对比。

  孔子开启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而在儒家经典中,《大学》是古人修身治国的入门必读之书,《论语》《孟子》《荀子》则是儒家三位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和言行的记录。

我们就以《大学》《论语》《孟子》《荀子》中的主要观点为主线理解儒家思想,解读德鲁克观点。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比儒家思想与德鲁克观点:

(一)“知止而后有定”与目标管理;

(二)“明分使群”与角色分工、责任意识;(三)“劳心劳力”与发挥特长;(四)“修己以敬”与一心一用、专心致志;(五)“忠恕而已”与社会责任。

  一、“知止而后有定”与目标管理

  古人称《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从中可见“为学次第”――也就是人生修养成长的次序和框架。

翻开《大学》,第一章便开宗明义提出了人生修养的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人的一生是成长的一生,个人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发扬光明的道德,亲近他人,以达到“至善”的人生境界和目标,成为君子、大人。

  这里,《大学》首先强调人首先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和清晰的目标,并指出了这一价值观和目标。

紧接着,《大学》进一步说明了明确目标的重要作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身心才能安定,才能专心致志,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人的一生如此,日常做任何事情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目标管理也是德鲁克先生的一个核心思想,他从不同的方面对目标管理思想进行过深入的阐述和发挥。

  在企业管理领域,德鲁克对目标管理进行过深入的探讨:

  一个组织机构是为了某项特定的目标和使命,或起到某项特定的社会作用而存在的。

(《组织的管理》,第28页)

  企业必须拥有简单、明确和统一的目标。

企业组织的总目标必须明了、宏伟,这样,大家就都能够看得到。

总目标下的各项目标必须明了、公开,并且需要得到大家的不断确认。

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思考、制定并让大家知道这些共同的任务、价值观和目标。

(《组织的管理》,第20页)

  为了取得绩效,企业在进行每一项工作时都应该瞄准自己的总体目标。

(《组织的管理》,第207页)

  从“大老板”到一线管理人员或事务长,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具有内容明确的工作目标。

…这些目标始终应该派生于企业的总体目标。

(《组织的管理》,第210页)

  企业每个员工的贡献可以大小不一,但必须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组织的管理》,第207页)

  在为人忽视的个人管理和领导力问题上,德鲁克的论述也处处体现出目标管理的思想:

  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而组织的成员也是如此。

(《个人的管理》,第152页)

  应该确定自己的职业归宿,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职业归宿。

(《个人的管理》,第153页)

  领导是一种手段。

所以,领导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领导者区别于误导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目的。

(《个人的管理》,第23、2342页)

  富有成效的领导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考虑组织的使命,并且明白无误地确定和实施组织的使命。

领导人必须制定目标,确定需要优先完成的任务,并且规定和遵守行为准则,当然还要进行妥协。

(《个人的管理》,第233页)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知止而后有定”――目标管理做为一种思想,无论对企业和个人都有很广泛的应用性。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首先明确目标。

  实际上,目标的明确是和人或组织其对自己角色、身份、地位的认识分不开的。

因此要明确目标,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产生责任意识。

这便是儒家提倡的“明分使群”思想。

  二、“明分使群”与角色分工、责任意识

  我们来看荀子对明分使群思想的简单而精辟的论述: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荀子·王制》)

  为了追求个人力量不能达到的目标,人需要团结起来形成集体。

于是便形成了家庭、组织、国家、社会。

这些集体,古人称之为“群”,群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存在的。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荀子·富国》

  由于各自欲望、需要、目标的不同,一个群体的人可能护互相摩擦、争斗,于是需要进行分工。

通过分工,可以将群体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头上,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本分。

通过每个人各负其责、分工合作来达成群体的目标,同时也满足了每个人的需要。

因此,“分”――分工是一种最基本的管理方法,“明分”才能“使群”--作好分工合作才能使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和谐运作。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颜渊》

  一个治理得好的国家应该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身份、地位(后面我统称之为角色),君臣父子各自认清自己的角色,负起该角色的责任。

“在其位,谋其政”,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和谐社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大学》)

  不同的身份、角色,具有不同的目标、任务和行为规范。

《大学》在这里进一步规定了不同社会角色的目标、标准和行为规范。

  至此,读者应该能够体会到儒家思想中深厚的角色分工思想和强烈的责任意识。

  我们回顾一下现代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

18世纪,亚当·斯密提出劳动分工思想;过了100多年,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紧接着,福特设计出了生产流水线;直到斯隆和马科斯·韦伯,企业组织结构理论才在实践和理论上得到完善。

然而组织理论的核心,也不过是通过组织结构将一个企业的目标和工作分解到不同的岗位,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配备具有不同能力的人来完成。

这又何尝不是角色分工思想和责任意识的一种体现?

  在我看来,西方体系中亚当·斯密、马科斯·韦伯固然伟大,但德鲁克走得更远。

因为德鲁克并没有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劳动分工和组织结构上,而是处处都在考虑组织和个人的目标和职责,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这也正是德鲁克先生与中国先哲思想的契合之处。

当然,做为几千年后的现代人,德鲁克就现代的企业和社会进行阐述,其论述的对象和内容会更加为现代人熟悉和理解。

  从下面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德鲁克与“明分使群”“君臣父子”思想的异曲同工:

  组织……是一种能使人们富有成效地组合在一起工作的手段。

(《组织的管理》,第160页)

  管理的任务是要将各种人汇集到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每一家企业都要求员工有义务建立共同的目标,并形成为大家所公认的价值观。

没有这些义务,就没有企业,而只有一群乌合之众。

(《组织的管理》,第20页)

  直到最近,人们才知道如何将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们组织在一起,以实现各种共同的目标。

……各种专业的工程师、设计师、市场营销专家、经济学家、统计人员、心理学家、策划人员、会计师、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大家都在一起工作。

要是没有了管理井然的企业,那么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成效。

(《组织的管理》,第11~12页)

  ……“层级式”以及每个组织成员的无条件接受是在紧要关头的惟一选择。

……某些研究工作必须采用严格的职能制组织形式,每个专家各管各地“演奏自己的乐器”。

(《组织的管理》,第160、161页)

  做为一种管理方法,组织结构和专业职能分工为一个企业顺利完成工作、达成目标的提供了可能。

但工作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处于不同岗位上的每个人具有完成本职工作的责任意识。

正因为如此,德鲁克曾多次反复强调了不同人员和机构的责任:

  与管理层相关的主要问题有:

管理层究竟对谁负有责任?

负有什么责任?

(《组织的管理》,第18页)

  (领导者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领导人究竟把领导职务看做是责任,还是地位和特权。

(《个人的管理》,第234页)

  每一家企业都拥有各种分别掌握不同技能和知识的员工,他们从事着各种互不相同的工作。

这些不同的工作需要员工们相互交流和各自承担责任才能得以完成。

(《组织的管理》,第21页)

  个人,有其是有知识的人,倘若想要保持自己的效能,并且不断成长、进取,那么就应该对自己的发展和职业定位负责。

(《个人的管理》,第139页)

  对于自己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德鲁克先生都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并给初了自己的答案,这里不再赘述。

  责任和使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设定具体的目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实现。

因此,在明确了责任和目标之后,需要将目标细分为具体的任务,根据轻重缓急进行取舍,确定需要完成的任务。

然后是按照一定的步骤,逐一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大学》对人的一生的目标进行如下的分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这里针对“明明德于天下”的责任和使命,分解成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任务。

区分先后顺序,逐一去完成这八项任务,就是儒家提倡的“修齐治平”之路。

  中国先哲考虑的是人生的使命和任务,德鲁克考虑的是现代企业和企业人的任务:

  每个组织都有一个由其任务决定的价值体系。

(《个人的管理》,第53页)

  对企业提出的正确问题不是“企业是什么”,而是“它们应该做什么”和“它们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知识劳动和服务生产率的首要任务必然是解决“任务是什么”的问题。

我们想完成什么?

为什么要完成?

……提高知识劳动者生产率最简便--但或许是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任务进行重新定义,尤其是不做不必要的事。

(《个人的管理》,第73页)

  具体到现代企业和现代人的具体任务,德鲁克沿着这一思路提出过许多真知灼见,这里不再赘述。

  目标需要分解成具体的、具有先后次序的任务,人要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达成目标,履行职责。

能否顺利完成任务,个人能力与任务的匹配就成了关键。

在这一点上,德鲁克和中国先哲都提倡发挥特长,人尽其才。

  三、“劳心劳力”与发挥特长

  个人能力与任务要求匹配与发挥特长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人们经常认识到的一个劳动分工的问题。

  在西方,亚当·斯密因“发现”劳动分工的秘密而奠定了其经济学鼻祖的地位,劳动分工因此被称为“斯密动力”。

而同样是说劳动分工和发挥特长,孟子下面的一段话却饱受争议和误解: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特定的任务要求人的知识、经验、能力不同;人的能力、特长、爱好不一;不同的人完成相应任务的效率和从中获得的满足感也因此而不同。

所以人与任务要匹配。

对个人来讲,人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做自己乐在其中的事情。

对一个管理者来讲,就是要作好这种人与任务的匹配工作,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分工合作完成整个组织的任务和目标。

  德鲁克也清楚地看到按照特长进行分工的要求。

对于个人,他提倡要发现、完善、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任何人只能凭借自己的长处来获得绩效,而不能把绩效建立在自己的弱点之上,更不用说通过做自己根本无法胜任的事来取得绩效。

(《个人的管理》,第142页)

  努力完善自己的长处。

……千万不要改变自己……不要去做自己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绩效的工作或绩效低下的工作。

(《个人的管理》,第144、152页)

  一个人能了解自己的长处,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和避免做自己无法胜任的事,这可谓是继续学习的关键。

(《个人的管理》,第135页)

  应该舍弃自己不具备优势的领域,以及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自己没有长处和无法胜任的方面。

……尽可能在缺乏能力的领域少浪费自己的精力,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能力强或技能高的领域。

(《个人的管理》,第144页)

  对于管理者,德鲁克提出要根据各人的长处来安置成员:

  对于个人来说,有意识第把自己的长处转化为成效,这一点极为重要;对于组织来说,同样重要的是,管理者应该关注自己所属群体和自己下属的长处,并且把长处转化为成效。

(《个人的管理》,第243页)

  富有成效的领导者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来进行任命和提拔。

他们进行有关工作安排的决策,不是为了使组织成员的缺点最小化,而是为了使组织成员的长处最大化。

……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人”,关键是能人“能”在哪一方面。

(《个人的管理》,第238页)

  大多数人--而且包括大多数教师--和组织,试图致力于把无能力的人改造成低能力的人。

精力和自愿--以及时间--应该用来把有能力的人改造成高绩效的人。

(《个人的管理》,第144~146页)

  与大多数管理学家认识到的一样,德鲁克认为组织也一样需要发挥自己的长处――核心竞争力:

  组织机构对其核心能力的看法关系到它想要在何处胜出他人以确保自己的领导地位。

……组织对环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看法相互间必须吻合。

(《组织的管理》,第72~73页)

  将目标分解成了具有先后次序的任务,并分配到给适合的人去做,紧接着就是做事的人如何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问题。

  四、“修己以敬”与一心一用、专心致志

  如何完成任务,是一个如何做事的问题。

在古人看来,也就是如何做一个君子,按照君子的方式去做事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君子的要求:

  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曾子曰:

“君子思不出其位。

”(《论语·宪问》)

  首先,君子需要“诚意”――明确自己的目标,并真的希望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其次,君子应该“敬”――谨慎认真地做事,向目标努力;第三,君子应该一心一用,专心致志地做事,不要考虑与自己的角色、目标无关的东西。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大学》)

  如果做事情不关注自己的目标,连吃饭都吃不香,何谈完成任务,达成目标?

  子曰: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

  推而广之,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职位、身份――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角色。

专心作自己角色要求的、职责份内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考虑不是自己这个位置、角色考虑的事情。

  实际上,人企业里、社会中具有各种各样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对应着不同的目标、职责和任务。

如果每个人能各自完成自己角色要求的职责、目标和任务,整个组织的目标就达成了。

相反,如果一边干自己的事情,一边想其他的事情,不仅是互相干扰,连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可能完不成。

  前面我们看到,对于如何做人做事,中国古人强调人要“诚”、要“敬”、要专心于自己的角色。

我们再来看看德鲁克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高效能的人首先要敬业:

  保持效能的人不愿一般地应付工作,而是非常敬业地把工作做好。

事实上,敬业,就是尊重自己。

(《个人的管理》,第137页)

  发挥效能需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一心一用”:

  如果说发挥效能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就是专心致志。

讲究效能的人总是挑选最重要的任务先完成,而且一项一项地完成。

……一心一意就意味着能够迅速地完成任务。

我们越是集中时间、精力和资源,就越能够实际完成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的任务。

……那些能做成那么多事,而且那么多难事的人,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

每次只做一件事。

结果,他们所花的时间最终比我们其他人要少得多。

(《个人的管理》,第177页~187页)

  ……普通决策者总是急于求成,一心多用。

……讲究效能的人士明白,他们必须完成许多事情,而且必须有效地完成。

因此,他们会集中自己和组织的时间和精力,一心一意做好每一件事,而且优先完成重要的事情。

(《个人的管理》,第177页~187页)

  首先,应该试图识别和排除根本就不必做的事,就是纯粹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结果的事。

……如果一项活动无异于我们的组织、我们个人或这项活动理应带来绩效的组织,那么我们应该学会说“不”(《个人的管理》,第165页)

 

  讲究效能的决策者真正只致力于自己亟待专心致志地完成的任务,然后再审时度势地选择下一项先要完成的任务。

专心致志--也就是说,把握时机,自己决定真正重要、需要先做的事--是决策者成为时间和是件的主宰(而不是它们的奴隶)的惟一希望。

(《个人的管理》,第187页)

  管理者要使专业人士能专心发挥自己的特长:

  组织中实际从事大部分知识劳动和服务生产的成员--工程师、教师、售货员、护士、一般中层管理人员--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临时性工作和额外业务活动。

这些工作和活动几乎不会或完全不会创造价值,并且与他们有资格、拿报酬从事的工作几乎或者完全没有关系。

(《个人的管理》第76页)

  组织要集中致力于完成某一项任务:

  组织必须目标明确、一心一意……只用共同、专一的使命才能使组织团结一致,并且有能力进行生产。

(《组织的管理》,第57页)

  一个组织只有集中致力于完成某一项任务,才能具有效率。

……多样化会削弱取得绩效的能力。

……一个组织是一种工具,而且如同任何其它工具一样,越是专业化,其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就越强。

(《组织的管理》,第57页)

  聚集优势的决策就是最为关键的决策。

……企业只有确定用什么样的产品、服务和价值观去攻克哪一类细分市场,自己才有可能成为该市场的领导者。

(《组织的管理》,第53页)

  前面我们看到,个人和组织都要有自己的目标,都要通过努力完成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

然而,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个人和组织进行沟通、合作和互动。

那么,应该如何处理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个平衡个人和集体、组织与社会的目标、需要的问题。

儒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忠恕而已”。

  五、“忠恕而已”与社会责任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

  尽己之心履行职责为忠。

“忠”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达成目标。

一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人要忠于自己的角色,忠于家庭、朋友、组织、国家;另一方面则强调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个人或群体的目标可能和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目标是矛盾的、冲突的,为了自己的目标不能不顾一切。

为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还需要“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承担的、有损于人的事情;推及及人,做对人有益的事情;这样整个社会中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组织与组织、国家与国家才能和谐相处。

  德鲁克在强调完成个人和组织的目标的同时也看到了“恕”的必要性。

  专职人员,不管他是医生、律师或管理者,每人能够保证他所做的事确实会对其顾客(或委托人)有利。

他所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

但他可以保证自己决不故意做有损于其顾客的事。

(《组织的管理》,第147页)

  现代的组织生存的前提是为了向社会提供特定的服务。

因此,这些组织必须置身于社会中,必须置身于社会团体中,必须与周围的“左邻右舍”和睦相处,必须根据它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行事。

(《组织的管理》,第125页)

  组织机构的管理者要对自己组织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负责,因为这本是管理者的份内事。

(《组织的管理》,第127页)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追求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和谐上,德鲁克观点与中国文化也有高度的一致性。

  结束语

  前面我们通过5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德鲁克主要观点与中国文化中的管理思想有高度的一致性。

实际上,纵观德鲁克本人一生的言行,都在不自觉中实践着中国文化“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导,可称君子。

  两者所不同的是:

中国先哲的语言简明扼要,针对的是2000多年前的具体人生修养和治国的问题,不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兴趣;而德鲁克的论述具体详尽,说的是现代企业和现代人的问题,更容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和接受。

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则绝非德鲁克及其他西方学者的思想所能涵盖。

  如果认同本文的观点,中国的思想者和企业家也许应该想到从中国先哲的思想中汲取智慧,理解并实践千古不变的“修齐治平”之道。

但能否突破自己被“现代化”“西方化”心智模式,对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