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182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docx

新七上文言文复习学生用

文言文复习资料(学生用)

《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7、尊君在不?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9、与儿女讲论文义。

10.白雪纷纷何所似:

11.君与家君: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主题。

答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两则,回答问题。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你对此有何感受?

答:

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从等词语可以看出。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公大笑乐”?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答:

“公大笑乐”是因为。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结尾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有何作用?

答:

表明作者对的赏识。

4、把雪比作撒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

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答:

“柳絮因风起” 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而 “撒盐”一喻缺乏意蕴。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5、“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

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答: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6、咏雪的名句有 

7、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元方是一个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8.你认为友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友人是一个的人。

9、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

他又是如何反驳的?

答:

指出友人无信、无礼。

抓住“信”和“礼”进行反驳。

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是没有礼貌。

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10、“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答:

答案一:

元方没有失礼。

客人无信无礼,陈元方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已属不易。

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答案二,元方失礼了,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

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

11陈元方的言行有对有错,请分别指出。

答:

对:

①耐心说明②据理反驳;错:

入门不顾。

四.阅读题

(一)〔甲〕陈太丘与友期〔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

“儿曹何自远来?

”对曰: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舍弃。

丢下)B.则是无信(不讲信用)

C.及事讫(完毕)D.先期一日(约定的日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杂然而前陈者B.计日告之传一乡秀才观之

C.遂止于野亭骈死于槽枥之间D.其为人若此安陵君其许寡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

4.文段理解。

(1)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描写,乙文侧重叙述。

(2)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就一个或两个故事来谈均可)

答①要有礼貌,讲信用;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

“今日饮酒乐,

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ǘ)人:

侍卫。

②焉之:

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B去后乃至(才)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文: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文:

4.(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

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我们要努力学做讲诚信的人,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论语》十二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

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

19.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

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31.仁在其中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四、一词多义

1.为: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做,成为)

2.而:

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

3.知: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

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五、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6.匹夫不可夺志7.三十而立8.富贵浮云9.箪食瓢饮

六、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8、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1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4、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诫子书

一.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

(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解释

1、静: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淡泊: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致:

达到。

4、险躁:

轻薄浮躁。

5、治性:

修养性情。

治:

6、广才:

增长才干。

7、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8、励精:

振奋精神。

9、无以: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10、明志:

明确志向。

明:

明确、坚定。

11、诫:

告诫、劝勉。

12、书:

书信。

三、填空(4分)《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作者是诸葛亮字孔明他是三国时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静以修身:

3、俭以养德:

4、非淡泊无以明志:

5、年与时驰:

6、淫慢不能励精: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5、用横线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答: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的感悟。

答:

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读书时要沉静,将身心全放在所读书本,才能有所感悟,有所理解。

7、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4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

《狼》

1、选出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

A、屠自后断其股两股战战B、乃悟前狼假寐家祭无忘告乃翁

C、以刀劈狼首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D、其一犬坐于前饮于河渭

2、选出对下列加点的语气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反问语气)B、止增笑耳(感叹语气)

C、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疑问语气)D、狼亦黠矣(感叹语气)

3、从后面的发展情节来看,“一狼径去”是为了。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是为了,表现了狼的。

4文段中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杀狼的描写是。

5、读了狼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6、翻译句子。

(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

(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警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的表达方式是。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

6.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7.阐述本文主旨。

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一、重点字词

1、止有剩骨(止:

)2、顾野有麦场)

3、苫蔽成丘()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5、一狼洞其中()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7乃悟前狼假寐()8、意暇甚()()

9、恐前后受其敌()10、止增笑耳()()

二、重点句子翻译

1、投以骨。

翻译: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只增笑耳。

翻译:

三、请用原文回答

1前狼假寐的姿势:

其一犬坐于前。

2前狼假寐的神态:

目似瞑,意暇甚

3前狼假寐的目的:

盖以诱敌

4后狼径去的目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1《狼》一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屠户遇狼——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屠户杀狼。

2、面对狼的“缀行甚远”,屠户的心理状态怎样?

他用什么办法对付狼的?

  

3、狼得骨头后表现怎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狼的什么本性?

4、全文表现了狼的那些特点?

  

5、为什么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6、选出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意义相同的两项()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C、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7、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故事的高潮是屠夫积极抵御狼,直到最后杀死狼。

 B、屠夫利用田野柴草堆这个有利的环境,转而积极防御,直到主动出击,大获全胜。

 C、“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说明了狼的狡诈,想制造假象迷惑屠夫。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明屠夫不再迁就退让,转而做出与狼斗争的正确抉择。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狼》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

牧童。

竖,童仆。

 ②跑:

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

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翻译: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

为什么?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顾野有麦场:

⑵一狼洞其中: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先帝不以臣卑鄙B.其一犬坐于前皆以美于徐公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屠乃奔倚其下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乃悟前狼假寐(睡觉)B.屠暴起(暴躁)

 C.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D.止增笑耳(只有)

5.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以”与“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蒙辞以军中多务B.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固以怪之矣

6.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

 A.少时,一狼径取,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从小路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C.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屠户)

 D.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

7.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

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8.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屠惧,投以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彼竭我赢,故克之

C一狼径去去国怀乡,忧谗畏讥D止增笑耳非梧桐不止

10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