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2164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名师教学设计.docx

7呼风唤雨的世纪名师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

这一单元共安排了四篇课文,本文是第三篇课文。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通过阅读,积极思考。

能从多个角度大胆提出问题,并能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然后运用学到的策略从不同角度提问。

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参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问题,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最后借助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并培养学生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和能力。

关注表达方式: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

课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通过简洁、生动的描述,可以看到一幅幅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美好画面。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语言简洁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未来生活的想象,点燃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关注相关词语:

呼风唤雨:

旧指神仙道士的法力。

现比喻人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

原子核:

简称核。

原子的核心部分。

带正电,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核里,但它的直径还不到原子直径的万分之一,只有10-13—10-12厘米。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生字。

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

1、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学过的阅读策略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

卡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生字。

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3、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方法,揭示课题

1、方法回顾

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提问”这种阅读策略。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两篇课文,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你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吗?

出示课件1:

回顾方法

 

(板书:

局部、整体、内容、写法、启示。

(设计意图:

回顾前两节课掌握的阅读策略,再次强调提问的角度,继续开启阅读策略的学习。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继续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

出示课件2:

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

呼风唤雨的世纪)

(1)、书写指导:

“唤”是我们这篇课文的生字,左边是“口”,右边是“美轮美奂”的“奂”。

它是一个形声字。

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

(2)、强调呼风唤雨

齐读课题

看题目,哪个词需要强调?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重读,现在再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

引出课题,突出课题重点,与后面理解课文内容相呼应。

(二)自读提问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20世纪是个到底是个怎样的世纪?

人们真的能像神仙一样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吗?

请同学们带着你的疑问,先来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同学们都读过了课文,老师先来考考大家。

看屏幕上的词语,自己先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3:

认读词语

 

多种形式检查认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一条龙读。

(3)认读生字

出示课件4:

认读生字

 

注意“潜”的读音。

qián,不要读成qiǎn。

出示课件5:

潜的读音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出示课件6、7:

汉字书写

 

提示字形,注意书写中容易错的地方

2、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看来同学们都把课文读熟了。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课文的导语,老师来读,你仔细看。

出示课件8:

阅读任务一

 

出示导语、阅读任务一:

导语:

一位同学读了下面这篇课文,在旁边和文后写下了自己的问题。

阅读任务一:

请你再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问题可能会和批注的问题一样,如果你有新的问题也可以写在课文的空白处。

学生读文,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

再次读文,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并能运用前两节课学到的方法,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三)借助学习伙伴,理解什么是有帮助的问题

1、学生自由提问

刚才老师巡视的时候,发现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

谁来说一说你的问题?

预设一:

千里眼和顺风耳是什么意思?

针对词语概念

小结:

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那你们知道吗?

谁来说一说。

预设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

针对文章中的诗句

小结:

他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句诗,真了不起。

预设三:

为什么以前的时代科学技术没有飞速发展?

针对文章提出的思考

小结:

这个问题提的真有水平,我觉得你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

你们可以把掌声送给他。

(设计意图:

让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引出课后学习小伙伴的问题,为筛选问题做铺垫。

2、出示课后问题。

看来你们都是爱思考的问题小孩。

可是,问题无好坏,价值有大小。

那什么样的问题更有价值,对我们理解课文更有帮助呢?

我们一起看一看大屏幕。

我们的学习小伙伴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出示课件9:

过渡语

 

屏幕出示问题伙伴。

出示问题一。

出示课件10:

课后问题一

 

什么是“程控电话”?

我发现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不影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结:

刚才,也有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像问题一这样的,问是什么的,概念性的问题。

暂时不知道是什么,也可以继续阅读,不影响理解文章主要的意思,课下查资料就可以解决。

像这样对理解课文影响不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放一放。

出示课件11:

课后问题一

 

出示问题二

出示课件12:

课后问题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

20世纪的科学成就问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有的问题可以帮助我理解课文的内容。

(1)解释诗句

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谁知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释诗句

我们看大屏幕,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的是漫天大雪,一夜之间好像春天来了,枝头上都挂满了梨花一样,变化特别快。

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两句。

出示诗歌。

出示课件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那20世纪的成就为什么用这两句诗来形容?

生读第四段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

(3)小结

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正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样美丽,所以用这句诗来形容科技的飞速发展。

像这个问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出示课件14:

问题二

 

出示问题三

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有的问题可以引发我深入的思考。

出示课件15:

问题三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思考:

你们觉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都是好处吗?

学生讨论回答

(2)小结:

这篇课文都是在讲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好处,这个问题就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引起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出示课件16:

问题三

 

总结:

我们在阅读中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像问题一这样的对我们理解课文影响不大,可以先放一放。

像问题二、问题三这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引发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出示课件17:

总结

 

(板书:

思考有帮助的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课后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交流、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什么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为后面小组合作筛选问题做铺垫。

(五)作业

1.会写的字一字二词;

2.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

出示课件18:

作业

 

(六)板书设计

7、呼风唤雨的世纪

局部

整体

角度{内容思考有帮助的问题

写法

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小组合作,筛选、合并、推荐问题

1、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筛选?

那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筛选。

出示课件19:

过渡

 

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阅读任务二:

请你认真看自己的问题和课文旁边批注的的问题。

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

阅读任务二:

1、删掉小组内对理解文章影响不大的问题。

(小组1号同学汇报)

2、将小组内相似的问题合并。

(小组2号同学汇报)

3、推荐一个你们组认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小组3号同学汇报)

我们小组还有一位同学,4号同学。

你的任务也很重要。

一会儿汇报的时候,你要负责对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和说明。

出示课件20:

阅读任务二

 

学生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

依照先删减,再合并,最后提出最有帮助的问题的顺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强化阅读策略的学习。

2、小组汇报

刚才我看同学们讨论的都特别热烈。

现在,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们的成果?

(1)1号学生汇报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任务。

删掉小组内对理解课文影响不大的问题。

哪一组同学来说一说?

预设一

学生汇报。

其他组的同学,同意删掉问题

预设二:

学生汇报。

对理解课文影响不大的问题如:

“千里眼”“顺风耳”指的是什么?

小结:

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它是什么。

对我们理解整篇文章影响不是特别大,我们可以先把他放下。

预设三:

学生汇报。

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如:

你们觉得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

小结:

课文只是列举了一部分科技带给我们的变化,还有很多没有提到。

这样的问题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不应该删掉。

(2)2号学生汇报

刚刚我们分享了两组同学的汇报,现在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

你们组的2号同学来说一说。

(指名刚才的小组发言)

学生汇报合并的问题

(3)3号学生汇报

现在,到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时刻。

把你们组推荐的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给我们展示一下。

指名刚才的组3号同学发言。

我们组推荐的是…(教师师指导完整表达)

(设计意图:

全班交流小组合作的成果。

结合学生汇报的成果,继续探讨哪些问题对理解课文影响不大,哪些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通过交流讨论的过程,再次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是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

(二)全班交流,合并、选择解决问题

1、整理小组推荐的问题

各个小组都已经推荐了自己的问题。

请同学们看一看黑板上的问题。

想一想,哪些问题可以合并在一起?

学生交流讨论,再次合并问题。

展示问题。

出示课件21:

小组问题汇总

 

(设计意图:

整理各组的问题,引导学生把类似的问题再次合并,为选出最有帮助的问题做铺垫。

2、选择问题,解决问题

请你认真思考我们黑板上的这()个问题,然后选出你认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一个问题。

选择器选择问题,或举手表决。

解决问题

预设一:

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抓住“呼风唤雨”,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思考:

文章哪些地方写到了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结合“发现”和“发明”的区别,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人类有哪些“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出示第五段,体会朗读。

出示课件22、23:

课文

 

小结: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拉近了我们的距离,缩短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庞大的地球变成了地球村。

所以我们说20世纪的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预设二:

为什么要写科学技术没有改变之前的生活?

读课文,勾画相关词句。

结合第三自然段,抓住“没有…没有…也没有…”想象没有这些科技成果,人类的生活会怎样?

思考为什么作者写两种不同的生活。

出示课件24、25:

课文

 

小结:

通过过去和现在两种生活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20世纪确实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选出的问题,回归文本,理解课文内容。

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体会文本主题。

让学生感受20世纪科学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呼应课文题目。

(七)拓展延伸,总结提升。

同学们,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那我们的21世纪呢?

又有哪些奇迹般,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呢?

出示图片,引发学生思考。

出示课件26、27、28:

图片

 

回顾课堂,思考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更学会了如何提出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这就是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出示课件29:

结语

 

(设计意图:

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激发学生的想象,探索科学的兴趣。

回顾、梳理课堂,再次明确阅读策略,呼应单元主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课后作业】

一、选字填空。

唤换赖懒孩核

呼()偷()()桃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指事先对情况与结果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

()

2.意思是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

()

三、重点段落品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

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仿写句子。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说说人类能够呼风唤雨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说出哪些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唤懒核

二、1.出乎意料2.依赖

三、1.谁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

当然是父母。

2.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3.飞机电话

【课后反思】

在信息化的今天,课堂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

或者说,知识学习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不再局限于课堂本身,不再是单纯的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

那我们在课堂中要注重什么?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个人认为,学习能力可以概括为:

想象力,感受力,表达力,思维力,审美力,行动力,创造力。

其中,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堂教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有思维的高度,要让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运用和自我反思。

思维力的培养和训练需要我们如何来做呢?

简单来说,就是提出问题,筛选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会提出大量的问题。

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逐一进行处理呢?

当然不是,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出“有价值”的问题。

那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

如何发现问题的“价值”?

接下来,我就借助《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教学具体阐述。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思维力培养和训练的第一步。

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学生不会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

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现象呢?

一是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会提出问题。

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仔细阅读文本,不能发现问题。

二是在于学生没有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不知道该提出怎样的问题。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本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

其中,第一篇课文就提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边读边提问。

对于没有提问习惯的学生,教师可以示范提出问题,学生模仿,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应该给予鼓励。

阅读文本是提出问题的前提,也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词句中存在的问题。

同样,教师在教学前也要进行文本阅读,对文本整体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

并提出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

1、贯穿全文的线索性问题——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个问题贯穿整篇文章,是引领文本阅读的线索性问题。

2、联系实际引发思考的问题——科学技术带来的都是好处吗?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整篇文章阅读之后根据生活经验进行质疑,是逆向思考的过程。

这些问题就需要对文本仔细阅读之后才能提出。

因此,在提出问题之前,反复阅读文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筛选问题

在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大量的问题。

其中,有些学生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换言之就是学生提出问题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单纯为了得到鼓励而提出问题。

这是教师需要关注的。

解决这个现象,就需要我们对问题进行筛选。

这也是我们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价值”的重要过程。

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我先解决了课后的问题。

通过课后问题一(什么是“程控电话”?

)的分析,明确了像这样的问题:

问是什么的,概念性的问题。

暂时不知道是什么,也可以继续阅读,不影响理解文章主要的意思,课下查资料就可以解决。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筛选,在小组内共同讨论,筛选出类似的问题,并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从而理解什么样的问题是“价值”不大的。

然后再通过课后问题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意思?

20世纪的科学成就问什么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

)和问题三(现代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全是好处吗?

),理解什么问题是对理解文章有帮助的问题,也就是“有价值”的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解决一部分的问题。

这样,在课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交流思考“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

预习纸上就可以把已经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并把“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

即便如此,在课堂中还会有部分的问题出现。

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二次筛选。

这个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并筛选出一到两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

在《呼风唤雨的世纪》的一课中,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筛选,依然保留了8个问题。

教师在这里就需要帮助学生先来对问题进行合并,把形似的问题进行整合。

留下来的问题包括:

1、为什么20世纪时呼风唤雨的世纪?

2、人们在20世纪以前是怎样生活的?

3、20世纪还有哪些发明和发现?

4、科学技术是怎样改变人类生活的?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合并,我们在这4个问题中再次进行选择,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选择了第一个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筛选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对整篇文本的梳理,只有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和理解后,学生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筛选。

在之前的几次试讲教学中,正是因为对教师对文本理解不到位,学生没有进行反复的阅读,导致学生选择了其他的问题。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在筛选出“有价值”问题的基础上,联系文本,通过具体词句的理解,进行思考并找到答案的过程。

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学生在解决“为什么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这个问题时,回到文本找到第二、第四自然段,通过辨析“发明”和“发现”的区别,找到有哪些具体的表现,从而理解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回文”是解决问题的必要的过程。

再次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梳理问题提出、筛选的过程。

通过具体词句的朗读、理解,并能深入的对话,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样,在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文本阅读的过程,从而导致离开文本谈问题的情况,这是必须要警惕的。

小结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能力。

学会提问,即是学会思考。

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兼具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