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957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18 大小:2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8页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8页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8页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8页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2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docx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文字讲义打印版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第一节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

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中药鉴定学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即鉴定和研究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新药和扩大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以确保中药品种正确、质量优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第二节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中药鉴定学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

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中药学遗产

  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一药多基元中,不同的品种质量有差异,造成中药质量控制困难,临床疗效难以保证。

中药的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如何确定中药的正品,成为中药研究工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详,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中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二)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

  1.加强本草考证,以求正本清源

  2.对中药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

  3.力求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4.查考地方史志

  二、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中药的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

  “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另外,各省、市、自治区“中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品种,在该地区亦属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或地方药品标准)规定该中药的品种以及以非中药冒充中药或以它种中药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目前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虽品种正确,但质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中药。

  

(一)鉴定中药品种的真伪

  当前药材与饮片假冒伪劣的表现形式有:

  1.以相对价廉的它种药材伪充此种药材

  2.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3.掺伪

  4.药材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5.染色

  6.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7.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二)鉴定中药质量的优劣

  中药质量的优劣,关系到中药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等大问题。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表现为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的含量的高低、有效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有害物质存在情况以及中药的纯净度等。

  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除临床疗效、性状鉴别外,目前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有害物质的限量指标和涉及中药纯净度检查的各项指标等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

  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一)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

  中药品种的真伪和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危,制定中药规范化的质量标准对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稳定、均一、可控,促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凡正式批准生产的中药(包括药材、饮片及中成药)都要制定质量标准。

《中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是我国法定的药品标准,其中中药标准是国家对中药质量及其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应充分体现“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

中药质量标准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标准,要求中药的来源要正确,中成药处方要固定,采收加工、炮制方法或生产工艺要固定,临床疗效要确定,对有害物质要限量检查,对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群有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等。

1985年7月1日卫生部发布施行的《新药审批办法》,明确规定新药在申报临床及申报生产时,应分别提供临床研究用及生产用药品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三)《中国药典》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标准规定的项目有:

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及贮藏等。

  1.名称

  2.来源

  包括药材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包括该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

  一个药材有多种植(动)物来源的,药典收选其中的主流品种,并将质量好、产量大、使用面广的排列在前。

  3.性状

  4.鉴别

  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包括组织、粉末或表面制片,显微化学等鉴别特征)、理化鉴别(包括物理、化学、色谱、光谱等鉴别方法)。

选用方法要求专属、灵敏、快速、简便。

  5.检查

  检查项下规定的各项是指药品在加工、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的需要控制的物质或物理参数,包括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与纯度要求四个方面。

如杂质、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等。

  6.浸出物

  测定包括水溶性、醇溶性及醚溶性浸出物测定。

  7.含量测定

  8.炮制

  9.性味

  10.功能与主治

  11.用法与用量

  12.注意用药

  13.贮藏

  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一)中药的资源

  “资源”是指可供利用的天然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

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药资源、动物药资源和矿物药资源。

又分为天然中药资源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药用植物、动物资源。

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表明:

我国现有中药资源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占87%,;动物药1581种,占12%;矿物药80种,不足1%。

  1.天然中药资源

  我国丰富的天然中药资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经营的商品药材中,野生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80%,约占收购量的60%。

  2.种植和养殖的中药资源

  近年来,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的种养面积和品种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据粗略统计,种植与养殖的药材品种约占总数的20%,约占收购量的40%。

自2002年6月1日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以来,促进了许多大宗药材和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养殖,如三七、人参、黄连、板蓝根、黄芪、党参、天麻、附子、当归、川芎、厚朴、杜仲、黄柏、金银花、红花、砂仁、茯苓、灵芝、鹿茸、珍珠等的种植与养殖,提高了药材质量,推动了商品药材生产。

  

(二)中药资源的保护及利用

  (三)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方法

  1.进行全国性药源普查,寻找新的中药资源

  2.根据生物的亲缘关系寻找新药源

  3.从民族药或民间药中寻找新药源

  4.以有效成分为线索,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5.以药理筛选结合临床疗效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6.从古本草中寻找或探索老药新用途

  7.根据植物生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去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8.用新技术、新方法扩大新药源

  9.开展综合利用,扩大新药源

第二章 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历代重要本草著作的书名、作者、收载药物总数和学术价值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记载有葛、苓、芍药、蒿、芩等50多种药用植物的产地、采集、性状等知识。

  《神农本草经》 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著者不详,成书年代约在汉朝时期,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

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本草经集注》 是梁代陶弘景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为基础编撰而成,载药730种。

全书以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为后世依药物性质分类的导源。

  《新修本草》 (又称《唐本草》)是唐代苏敬、李(责力)等22人集体编撰,由官府颁行的,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载药850种,新增药物114种,出现了图文鉴定的方法,为后世图文兼备的本草著作打下了基础。

  《海药本草》 收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嘉祐本草》和《图经本草》 《图经本草》,共21卷,对药物的产地、形态、用途等均有说明,成为后世本草图说的范本。

该书首创版印墨线药图,绝大多数药图为实地写生图,图名大多冠以州县名,说明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十分重视药材的道地性。

  《证类本草》 是宋代最值得重视的本草。

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为研究古代药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本草纲目》 是明代对药学贡献最大的本草著作。

李时珍编写成52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巨著《本草纲目》。

本书以药物自然属性作为分类基础,为自然分类的先驱。

《本草纲目》的出版,对中外医药学和生物学科都有巨大影响。

17世纪初传到国外,曾译成多国文字,畅销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药学文献之一。

  《本草纲目拾遗》 是清代赵学敏编撰的,此书是为了拾遗补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如冬虫夏草、西洋参、浙贝母、鸦胆子、银柴胡等均系初次记载,大大丰富了药学内容。

  《晶珠本草》 为清代德玛尔·旦增彭措编撰,是历代收集藏药最多的典籍。

  《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是清代吴其(氵睿)编撰的,是植物学方面科学价值较高的名著,也是考证药用植物的重要典籍。

第二节 近、现代中药鉴定学的诞生与发展(略)

第三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

  影响药材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品种、种质、产地、生态环境(经度、纬度、海拔、土壤、水质、空气、气候等)、栽培技术、生长年龄、药用部位、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运输与储藏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引起药材外观性状的变化以及药效成分的生成、变化,使药材质量受到影响。

  

第一节 药材的品种、种质与栽培

  一、药材的品种

  品种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药典》收载的中药中,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同一药材,即便是同属植(动)物,品种不同其质量有差异,甚至很大差异,如厚朴与凹叶厚朴,其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可相差5倍以上;如果是属(如水蛭)甚至科(如小通草)都不同,其有效成分的类别、含量均有很大差别。

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有显著差别的品种,当其被作为同一药材使用时,其质量常难以控制,临床疗效也难以保证。

  二、药材的种质

  种质(germplasm)是指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丰富的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总体。

遗传物质是决定生物能否产生活性物质的前提,是决定药材品质的内在因素,种质的优劣对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

  在遗传育种领域,把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以用于育种、栽培及其他生物学研究的各种生物类型总称为种质资源(germplasmresources)。

  三、药材的栽培

  当前药材的生产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野生和栽培(养殖)。

我国有近200种常用大宗药材为栽培品。

  国家大力提倡规范化种植中药材,于2002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中药材GAP),对药材生产从种质、栽培、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等全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这有助于提升中药材的质量。

  药材生产是中药药品研制、开发、生产和应用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只有首先抓住源头,逐步改变分散的、落后的种植模式,形成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才能得到质量优良、稳定、均一、有害物质不超标的药材,为形成中药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体系打下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中药的质量问题和使中药走向标准化、现代化、国际化。

第二节 药材的产地

  一、产地与药材质量的关系

  药材质量的优劣除与药材的品种、种质、栽培密切相关外,其有效成分在药用动、植物体内的形成和积累与其产地关系亦很密切,药材的产地对药材质量优劣影响很大。

  二、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或称“地道药材”)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疗效显著,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中药材。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品种、质量的优良性。

我国现在比较公认的道地药材约有200多种。

道地药材的区划,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指南采用按照我国地形地貌的自然特点和民族医药体系的中心来划分道地药材产区的方法,将我国划分为15个药材区,现择要介绍如下。

  

(1)川药 主要起源于巴、蜀古国,现指产于四川、重庆的道地药材。

如:

川贝母、川芎、黄连、附子、川乌、麦冬、丹参、干姜、郁金、姜黄、白芷、半夏、天麻、川牛膝、川楝子、川楝皮、花椒、乌梅、黄柏、厚朴、金钱革、青蒿、五倍子、冬虫夏草、银耳、麝香等。

  

(2)广药 主要指南岭以南,广东、广西和海南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砂仁、广藿香、穿心莲、广金钱草、粉防已、槟榔、益智、肉桂、苏木、巴戟天、高良姜、八角茴香、胡椒、毕茇、胖大海、马钱子、罗汉果、陈皮、青蒿、石斛、钩藤、蛤蚧、金钱白花蛇、穿山甲、海龙、海马、地龙等。

  (3)云药 主要指产于云南的道地药材。

如:

三七、木香、重楼、茯苓、萝芙木、诃子、草果、金鸡纳、儿茶等。

  (4)贵药 主要指产于贵州的道地药材。

如:

天冬、天麻、黄精、白及、杜仲、吴茱萸、五倍子、朱砂等。

  (5)怀药 取义源自四大怀药,现引申为河南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天花粉、瓜蒌、白芷、辛夷、红花、金银花、山茱萸、全蝎等。

  (6)浙药 取义为“浙八味”等浙江省所产的道地药材,如:

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麦冬、温郁金、莪术、栀子、乌梅、乌梢蛇、蜈蚣等。

  (7)关药 是指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人参、细辛、防风、五味子、龙胆、平贝母、升麻、桔梗、牛蒡子、灵芝、鹿茸、鹿角、哈蟆油等。

  (8)秦药 指古秦国,现陕西及其周围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地理范围为秦岭以北、西安以西至“丝绸之路:

’中段毗邻地区,以及黄河上游的部分地区。

如:

大黄、当归、秦艽、羌活、银柴胡、枸杞子、南五味子、党参、槐米、槐角、茵陈、秦皮、猪苓等。

  (9)淮药 指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鄂、皖、苏三省)所产的道地药材,如:

半夏、葛根、苍术、射干、续断、南沙参、太子参、明党参、天南星、牡丹皮、木瓜、银杏、艾叶、薄荷、龟板、鳖甲、蟾酥、斑蝥、蜈蚣、蕲蛇、石膏等。

  (10)北药 是指河北、山东、山西以及陕西北部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党参、柴胡、白芷、北沙参、板蓝根、大青叶、青黛、黄芩、香附、知母、山楂、连翘、酸枣仁、桃仁、薏苡仁、小茴香、大枣、香加皮、阿胶、全蝎、土鳖虫、滑石、代赭石等。

  (11)南药 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湘、赣、闽、台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百部、白前、威灵仙、徐长卿、泽泻、蛇床子、枳实、枳壳、莲子、紫苏、车前、香薷、僵蚕、雄黄等。

  (12)蒙药 是指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也包括蒙古族聚居地区蒙医所使用的药物。

如:

锁阳、黄芪、甘草、麻黄、赤芍、肉苁蓉、淫羊藿、金莲花、郁李仁、苦杏仁、刺蒺藜、冬葵果等。

  (13)藏药 是指青藏高原所产的药材,也包括藏族聚居区藏医使用的药材。

如:

甘松、桃儿七、胡黄连、藏木香、藏菖蒲、藏茴香、雪莲花、余甘子、广枣、波棱瓜子、毛诃子、木棉花、翼首草、冬虫夏草、麝香、熊胆、硼砂等。

  (14)维药 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产的道地药材,也包括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维医所使用的药物。

如:

雪莲花、伊贝母、阿魏、紫草、甘草、锁阳、肉苁蓉、孜然、罗布麻等。

  (15)海药 主要指沿海大陆架、中国海岛及河湖水网所产的道地药材。

如:

珍珠、珍珠母、石决明、海螵蛸、牡蛎、海龙、海马等。

第三节 药材的采收

  一、采收与药材质量、产量的关系

  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密切相关。

有效物质含量的高低除取决于药用植物种类、种质、药用部位、产地、栽培外,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

中药材的适时采收是生产优质药材的重要环节。

  

  二、药材的适宜采收期

  确定药材的适宜采收期应建立在对该药材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是要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药用部分的单位面积产量变化结合起来考虑,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确定其最适宜的采收期。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一般有下列情况。

  1.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基本一致时,共同的高峰期

  2.有效成分含量有显著高峰期。

而此高峰期前后药用部分产量变化不显著者,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是其最适宜采收期

  3.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变化,药材产量的高峰期应是其最适宜采收期

  4.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高峰期不一致时,单位面积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 

  5.有多种因素影响质量的中药材,其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研究工作,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之有可能得到更确切的判定

  6.含有毒成分的药材,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

  三、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

  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不同部位在不同生长期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是不同的,故采收时间应根据中药的品种和入药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一)植物药类

  1.根及根茎类 一般在秋、冬季节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通常含有效成分和产量均比较高。

有些药用植物枯萎期较早,如半夏、太子参、延胡索等,则应提前在其植株枯萎前采收。

  2.茎木类 -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此时通常有效物质积累较多。

  3.皮类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液汁增多,形成层细胞分裂较快,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

少数皮类药材在秋冬两季采收,如苦楝皮此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

肉桂则在春季和秋季各采一次。

  4.叶类 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叶片繁茂、颜色青绿、开花前或果实未成熟前采收,此时往往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均高。

  5.花类 多在含苞待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在花初开时采收的如红花、洋金花等;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番红花等。

对花期较长、花朵陆续开放的植物,应分批采摘,以保证质量。

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开放过久几近衰败的花朵,不仅影响药材的颜色、气味,而且有效成分的含量也会显著减少

  6.果实种子类 多在自然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采收。

少数采收幼果,如枳实、青皮等。

种子类药材需在果实成熟时采收。

  7.全草类 多在植株充分生长、茎叶茂盛时采割,如穿心莲、淡竹叶等;有的在花盛开时采收,如青蒿、荆芥、香薷等。

而茵陈有两个采收期,春季采收的药材习称“绵茵陈”,秋季采收的药材习称“花茵陈”。

  8.藻、菌、地衣类 药用部位不同,采收时间不一。

  

(二)动物药类

  昆虫类 入药部分含虫卵的,应在虫卵孵化前采收,如桑螵蛸应在深秋至次年3月中旬前采收,过时卵已孵化,降低质量。

以成虫入药的,均应在活动期捕捉,如土鳖虫等。

有翅昆虫,宜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因此时不易起飞,如斑蝥等。

  (三)矿物药类

  全年均可采收,大多结合开矿采掘。

  四、采收中的注意事项

  保护野生药材资源 为了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坚持:

①按需采药:

防止过量采挖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的破坏。

采收时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分期采集,合理轮采,只用地上部分的要注意留根,以利资源的再生。

②轮采、野生抚育和封育:

为保护中药的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在中药材资源的天然生长地,因地制宜地实行野生抚育、轮采、采育结合,封山育药,以利生物的繁衍,保持物种种源与资源更新,中药材野生抚育将野生药材采集与家种药材栽培有机结合。

第四节 药材的产地加工

  一、产地加工的目的

  中药材采收后,除少数要求鲜用外,如生姜、鲜石斛等,绝大多数要经过产地加工,形成于药材。

  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是:

  1.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

  2.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

对需要鲜用的药材进行保鲜处理,防止霉烂、变质。

  3.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

有的药材毒性很大,通过浸、漂、蒸、煮等加工方法可以降低毒性,如附子等。

有的药材表面有大量的毛状物,如不清除,服用时可能刺激口腔和咽喉黏膜,引起发炎或咳嗽,如狗脊、枇把叶等。

  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使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1.拣、洗 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或含多量黏液质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车前子、葶苈子等。

  2.切片 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 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于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白芍煮至透心,天麻、红参蒸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4.熏硫 有些药材为使色泽洁白,防止霉烂,常在干燥前后用硫黄熏制,如山药、白芷、川贝母等。

《中国药典》已不使用该加工方法。

  5.发汗 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揉搓 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揉搓,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

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7.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传统的干燥方法有晒干、阴干或晾干、烘干等。

  

(1)晒干 是最常用的、最简便和经济的一种干燥方法。

多数药材可用此法,但下列药材不宜:

①含挥发油的药材,如当归、薄荷、金银花等。

②日光直晒后易变色、变质的药材,如某些花类、叶类及全草类药材等。

③在烈日下晒后易爆裂的药材,如郁金、白芍、厚朴等。

  

(2)阴干或晾干 本法适用于上述几类不宜久晒或曝晒的药材。

  (3)烘干 用加温的方法使药材及时干燥。

由于温度可控,加工的药材洁净,加工效率高,适用于大多数药材的干燥。

一般温度控制在50~60℃为好。

  《中国药典》对药材干燥的表述方法如下:

  

(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第四章 中药的鉴定

第一节 中药鉴定的依据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部颁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国家药品标准为法定的药品标准。

除国家药品标准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小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