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747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综合 学校体育学1.docx

体育综合学校体育学1

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

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

(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

1、知识点:

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奴隶社会时期,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场所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开

始出现,从而为学校体育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性条件。

在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及印度等东方文明古国出现了宫廷学校、祭司学校、神庙学校、文士及占儒学校等。

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奴隶制社会时期。

希腊的教育,是西方奴隶制国家教育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而在希腊各城邦之中,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又是其典型的代表。

“斯巴达教育训练的惟一目的,就是要通过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把氏族贵族的子弟训练成为体格健壮的武士”。

其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雅典教育的“体育操练不仅要使学生身强力壮,更要求发育匀称,为个人的和谐发展打基础”的学校体育思想及实践,更是国外古代学校体育完整而典型的代表。

2、结论:

在奴隶社会时期,作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学校体育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

这是军国主义体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源泉。

3、原因:

人类、国家与人的生存而需要学校体育。

4、影响: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军国主义体育思想仍然存在于学校体育教育中。

国外学校体育的发展:

(一)希腊化时期到中世纪神学时期

体育作为数育的内容之—,不再以服务于军事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发展学生身体使之健康为主要任务。

公元325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自此,整个西方社会笼黑在宗教神学思想的统治之下,同时,学校也逐渐被控制在教会的手中。

由于宗教神学推行禁欲主义,宣扬“肉体

是灵魂的监狱”的观点,认为必须折磨肉体才能拯救灵魂。

因此“教会学校是完全没有体育的”。

(二)从文艺复兴时期到资本主义初期的学校体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给人们带来新的世界观。

它抨击神的权威.讴歌人的能力与作用,在一切领域中都贯穿“抑神扬人”的原则。

在教育领域内,人文主义教育观得到些遏盛行。

体育重新获得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如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亚提出,“教育的最终日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体育应被看成高尚的、与科学知识教育并重的教育内容”。

1、历史要点: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

为学校教育冲出贵族的狭小天地,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学校体育的基础,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英国教育家洛克首次把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德育、体育、智育做了明确的区分,并着眼于实际的锻炼。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和体育思想,直接影响了19世纪以后的教育和体育的实施。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来的学校体育

18世纪末期,在近代体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的基础上,体育实践首先从德国的学校开始实施,19世纪初逐步在欧美一些国家普及,学校体育体制开始确立。

德国教育家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

他主张全民体育,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体育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研究,把体操视为“披上快乐外衣的劳动”,并创造了自己的体操体系运动,成为近代学校体育的普遍模式。

“新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镕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它也被称之为自然体育学说。

该理论认为:

“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既不是单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竞技性、表演性的运动和游戏内容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一些国家增加了室内讲授的体育课程;健身内容的比例不断上升。

2.教学形式和方法多样化男女分班教学已成为各国的普遍趋势,许多国家还根据学生的体质和体育基础进行分组教学,或者按学生身高、体重、年龄综合指数分组。

3.推行体育测试制度配合学校体育课程,各国还在学校推行了体育测试达标制度。

4.课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重视在社会主义国家,课间操受到高度重视。

(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1、知识点:

我国古代学校从奴隶社会就开始出现,据史料记载,夏代已有称为“校””序”“痒”等不同名称的学校。

商代又出现厂“大学”和“痒”两级施教的学校教育。

西周时,学校又有发展,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是培养统治者和官吏的学校。

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彻、书、数,称为“六艺”。

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也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意义。

从西汉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干余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般学校的教育内容,以儒家的“五经”“四书”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而轻武。

唐代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于是截然分途。

但这一时期武举制度主要在于选拔和训练军事人才,与学校体育无太大关系。

明、清仍用“八股文”的科举取士方法,学校教育更只是埋头读书、背书、写字、做八股文章。

直到清朝末年,学习日本和欧美各国,开办近代新式的学校,在这些学校中才开始有了体操(相当于体育)的教育内容,社会上也才开始有了西方式的体育活动。

结论: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虽然起步较早,但步履瞒则。

在整个封建社会中,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潮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于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占代没亩得到应有的发展。

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大官僚、大军阀,为了挽救他们的灭亡,推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洋务运动。

在教育方面,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兴办西学,开始创办西方式的新式学章,包括军事学堂。

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到这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兵式体操和游戏等。

并在学校中开展了以西方近代体育为主的各种渺L体育活动,从而使中国近代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

1903年,没落的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封建政权,在推进“新政”的过程中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该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

这一新学制的执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通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干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这篇文章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我国体育以及学校体育的现状作厂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评,并对体育的意义、锻炼的原则等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德、智、体三育并重,这对促进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22年,《壬戌学制》的出台标志着军国民主义教育在我国的没落。

《壬戌学制》是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参照美国“六三三制”的形式并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制定的,它是白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总成果。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初创阶段(1949—1957年)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开始设立体育处,国家体委也设有群众体育词学校体育处。

此后各省市、自治区也于1953年相继在教育行政部门设皮体育机构,使学校体育的发展有了组织保证。

195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其中明确指出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使他们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有了明确的目标。

教育部于1952年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计划》中正式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必修课。

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年):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出现以劳动代替体育、盲目追求指标、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违背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规律。

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中小学体育教材。

第一次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学应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的指导思想。

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使学校体育蒙受了巨大损失,学校体育也遭到极大的破坏。

1974年的“批林批孔”使学校体育再次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首先加强了体育的法规制度建设,相继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学校体育的法规制度。

1979年5月,在扬州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标志着我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开始进入科学管理阶段。

同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下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

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得到重视,学术气氛空前活跃。

相继成立了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和中国科学学会学校体育研究会,创办《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学刊》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教学改革方兴未艾。

1978年国家重新制定并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3年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学校课外运动训练工作不断发展,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较快。

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有所加强。

港澳回归后促进了两个地区的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

(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

区别:

1.概念不同:

学校体育:

是以增强学生体质、传递体育文化为目的的教育过程,它是有计划、目的性、组织性比较强的体育教育活动;

社区体育:

是以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牵头,以若干个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为轴心,与周围各界、各单位组成地区性体育组织,为增强居民体质,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就近开展地区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体制与活动形式。

2.对象不同:

学校体育:

面向全体学生

社区体育:

针对广大群众

3.活动的时空、组织不同:

学校体育:

有局限性

社区体育:

活动空间、活动内容、活动时间、组织形式上都很灵活。

4.管理体制不同

学校体育:

专门性、稳定性、连续性、高度集中性

社区体育:

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联系:

1、学校体育是社区体育的基础

a、学校体育是作为进入社会之前的必经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b、学校体育阶段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可持续性和实用性。

2、社区体育带动学校体育的改革

(1)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

a、以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根本目标,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b、构建民间主导型的社区体育管理模式;

c、倡导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2)社区体育促进学校体育进行相应的改革

a、现代学校体育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为根本目标。

b、学校体育在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上,要体现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不要千篇一律,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倡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区体育主体多样化的需求。

c、学校体育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1、竞技体育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1)可以规范文化,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竞技体育内容在学校体育中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体育文化素质;

(3)竞技体育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以及民族精神;

(4)竞技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

(5)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校体育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1)学校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2)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学校体育可以有效传播竞技体育的文化

学校体育如何发挥竞技运动的作用

竞技运动进行教材化是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对竞技项目进行选择或者加以改造使之转化为体育教育可用的教材,达到有效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为什么要进行教材化?

(1)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切合学生实际,学生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在反复练习中学生运动素质增强,更有利于掌握运动技术;

(2)教材化了的竞技运动,动作难度降低了,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目标,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容易形成运动兴趣;

(3)竞技运动技艺性高、难度大、危险性大、复合强度大、物质条件要求高,不利于学生进行终身体育;

3、怎样进行教材化?

“分解——提取——改变——重构”,即对某一项目,可以从中提取一些因素,改变一些因素,舍掉一些因素,增加一些因素,进而综合创造重构教材,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合群体参与、适合教学组织、场地器材设备和季节气候等。

4、教材化遵循的原则:

简化性——首先简化竞技运动的战术难度,其次适当降低负荷量

普及性——适合全体学生参与

适应性——适合学校的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及实际情况

教育性——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

5、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对学校体育的作用

(1)有利于学校普及群众性竞技运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2)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改革

(3)有利于提高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竞赛水平

(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特征及其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特征:

全体性、全面性、主体性、基础性

全体性——要求学校体育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学校体育学目标的提出、内容与方法的选择、考核标准的制定,都必须顾及全体学生体育学习的实际。

要求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当尽一切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

全面性——要求学校体育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要求学校体育充分发挥其多种功能

主体性——要求改变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校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

基础性——

(1)在为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学生打好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2)要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体育与健康、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从事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

(3)要使学生掌握好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学会健体,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2、应试教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反映

应试教育给学校体育的影响:

1、片面追求竞赛运动成绩忽略全体学生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工作的开展及体育素质的提高;

2、忽略学生体育的兴趣和体育特长那个的发挥,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3、以传授竞技运动技能为中心,以技评达标为目的,忽略全面锻炼学生以及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及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学校体育贯彻素质教育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2、树立全面的质量观

3、加强体育课程与教材建设

4、注重体育能力的培养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

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

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

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

第一次高峰:

由胎儿开始到出生后的第一年;

第二次高峰:

在青春期。

由于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具有不平衡性,身高增长的速度相对要比体重快,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肌肉的支撑力相对较弱,易出现脊柱异常弯曲现象。

研究表明,城市学生的身高较乡村学生高,但体型显细长,女生尤为明显,这对学校体育内容的选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

(1)神经系统

小学阶段,神经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占主导地位,主要靠具体的直观形象建立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初中以后,神经抑制过程得到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协调和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能较快建立各种条件反射。

高中以后学生的神经系统已经发育完全,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已达到成人水平,兴奋与抑制过程基本平衡,第二信号系统起主要调节作用。

(2)骨骼肌肉系统

儿童、少年时期,骨的快速增长,骨的弹性大而硬度较小;随着年龄增大,骨化过程旺盛,软骨生长活跃。

肌肉的增长主要表现为长度的增加。

(3)呼吸系统

小学和初中呼吸肌较弱,呼吸表浅、频率较快;高中以后,呼吸肌增强,深度加大,肺活量也增大。

(4)心血管系统

中小学生心肌纤维细,心收缩力较弱,心率较快,心脏每博出量比成人低。

随着年龄增长,心收缩力逐渐增强,心率逐渐减慢。

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

体能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和性别差异。

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学生体能的发育速度不同,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

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

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各项体能发展的敏感期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来,在身体形态突增期1—2年后,即出现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由于男女学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所以体能的敏感期也不相同。

各项体能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出现高峰的时间也有早有晚,因此各种体能发展的顺序也有先有后。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

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

2.全面发展体能

3.提高机能水平

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

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

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

1.感觉

小学生感知能力较差,抽象思维尚未形成,其思维形式以感觉运动模式为主,这一时期模仿能力较强。

中学阶段,学生的感知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能比较全面地感觉事物,尤其是运动知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运动实践,在实际体验中逐渐发展起采的。

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但是运动知觉还必须通过一定的运动动作的练习,才能逐渐分化为精细的、准确的运动知觉。

2.注意

小学生有意注意水平不高,无意注意起重要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的有意注意发展显著,稳定性提高,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不断发展,自觉性和灵活性也有所增强。

这一阶段,随着注意的发展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能较好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为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奠定了基础,但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仍受兴趣、爱好的支配。

3.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便开始占有相对的主导地位,这既是个体思维发展中的一个质变,也是少年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少年期的另外一个思维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高中生的思维具有更多的抽象概括性,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逐渐从经验型过渡到理论型,他们能解释和论证事物或现象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二)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1.情感

小学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不够。

中学阶段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在情感强烈而且容易冲动,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情感表现具有间接性,情感发生的心境性,情操在逐渐形成。

2.意志

小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都比较差,他们常依靠外部影响来完成某一活动。

初中以后,学生的独立性和坚持性都迅速发展,果断自控能力也随之增强。

(三)个性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体育兴趣具有广阔多样性,他们对各项运动都感兴趣。

中学阶段,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断分化,并具有性别差异。

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一)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

(二)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三)有助于情感的发展

(四)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

(五)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

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

(一)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

(二)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

1.适应及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

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属于生存适应;

二是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2.社会适应能力及社会化

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的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

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在学校体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基本要求

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

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

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

学校体育系统的结构大致上可以划分为:

学前阶段体育、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四大结构。

1、学前教育阶段体育。

(3--6)包括:

幼儿园和学前班。

(1)身心发展特点。

处于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发展不完全。

独立性增强,好奇、好动、好模仿、好强。

喜欢被人称赞,胆子大,语言和动作发展较快。

竞争性和自主性增强。

(2)体育特点。

主要内容:

基本活动技能包括:

走、跑、跳跃、投掷、平衡、钻爬、攀登等。

体操包括:

徒手、轻器械、模仿操、韵律操、简单队列队形、各种游戏。

(3)体育重点。

①促进动作技能的发展。

②注意进行体育养成教育、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

2、初等教育阶段体育。

(6-15)包括:

小学和初中。

(最关键的结构阶段,中国目前学校体育的问题,也主要是发生在该阶段)

(1)小学阶段。

生理特点:

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

心理特点:

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

(2)初中阶段。

生理特点:

身体迅速长高、体重猛增和第二性征出现。

心理特点:

感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增强,观察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有意记忆明显发展。

(3)体育主要特点。

广度深度增加,增加了理论知识。

小学低年级:

和学前阶段基本相同,增加了理论知识。

小学高年级:

经过改造的竞技项目,如小篮球,小足球、田径、武术、技巧、单、双杠。

初中阶段:

各种运动技能为主,加大基本知识和原理学习。

(4)组织方式。

小学低年级:

采用游戏、比赛。

理论采用讲授。

运动技能示范为主。

初中阶段,讲解、分析、讨论、自学等方法的运用逐步增多,并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5)体育重点:

①培养体育兴趣和态度②为后续阶段打下基础。

包括: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基础;运动技能(包括生活和生存技能)的基础;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基础等。

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两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要及时进行生理和心理健康干预,使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6)作用:

在整个学校体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①整个学校体育的基础阶段。

②学生跨越两个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3、中等教育阶段体育。

(15--18)包括:

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专。

(1)生理、心理接近成人。

(2)体育特点。

①内容:

各种各样的竞技、娱乐、休闲项目。

基本技术也比赛方法。

发展历史、比赛规则等。

②形式:

必修和选修。

③方法:

采用自学、同学互帮互学、讨论式方法

(3)体育重点。

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

包括:

自我锻炼、学习、运动能力等。

4、高等教育阶段体育。

(18—30)包括:

本、专、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