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652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5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 水 教案.docx

新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教案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水的感性认识。

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学生分析】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

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

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

课外拓展通过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

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

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

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

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

二、探索

提问:

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

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教师引导:

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吧!

师生交流:

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象。

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

提问:

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探究。

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

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研讨

提问:

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教师继续提问:

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

师生小结:

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提问:

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水蒸气也是水吗?

师生小结:

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

水蒸气没有固定的体积等。

设计意图:

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

水水蒸气

常温慢慢地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

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向颜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

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

《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水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

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对于水沸腾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等问题缺乏具体认识。

本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引领学生经历预测结果、实验观察、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许多关于沸腾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司空见惯”的沸腾现象中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使用和组装是难点。

水的沸腾实验中涉及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和水温数据的读取、仪器摆放的方法等问题,内容较多。

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要求,并注意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沸腾现象都较熟悉,一般都知道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水面会泛起大量的气泡,但对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并不明确,对沸腾前后水中气泡大小的变化缺乏仔细观察。

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现象的质疑,容易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在实验中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目的是使感兴趣的学生课下主动去了解。

学生学会选用较简单、安全的器材做实验,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过程的现象。

难点:

对沸腾的现象进行实验和分析,对蒸发和沸腾现象做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

三脚架、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教师准备:

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提问:

同学们,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

那你仔细观察过烧水的过程吗?

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

学生会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

没有仔细观察过烧水过程的同学也不要失望,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会,请你们亲自在课堂上烧一次水,同学们要用心观察,在烧水的过程中会发现什么奇妙的现象呢?

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水的“沸腾”问题。

(板书)

设计意图:

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了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

预测现象,实验记录

出示一杯水。

师:

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想一想,在把水烧开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学生猜测:

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

师:

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对,做实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为了节约时间,老师把实验器材组装好了,等会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实验了。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水加热,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水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气泡的变化、水的多少、声音等)

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温馨提示,让学生了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出示水温变化记录表,简要讲解记录表的填写方法。

各组同学分工后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活动二:

交流信息,得出结论

师:

刚才同学们实验得非常认真,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沸腾的关键词及沸腾时的温度。

师:

刚才各组同学都把杯子里的水烧开了,水烧开了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作沸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呢?

提醒学生:

有序地进行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水沸腾时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

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烧杯壁;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谨防烫伤。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是预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交流已有的认知。

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由于该过程涉及实验器材的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三、研讨

出示一组学生的水温变化记录表。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可以发现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

水温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即使继续加热,水温也不再上升。

液体沸腾后,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板书:

沸点)

观察黑板上各组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

教师出具水温变化记录表。

这是同学们刚才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吗?

(板书100℃)

水烧开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100℃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所以书上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

设计意图:

设置问题“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是为了让学生对该过程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底会产生气泡,之后小气泡逐渐变成大气泡上升到水面。

教师在这部分应当引导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第二个问题是“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设置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水的沸点,水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这也是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掉水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100℃的现象。

【板书设计】

沸腾

继续加热

温度不变

冒泡冒气翻滚

沸点100℃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有两部分活动记录需要填写。

第一部分是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

不同的水量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时间的设置可以是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

在这里,观察的重点是温度计的示数以及水的变化。

第二部分是水沸腾时的活动记录,表格已经详细地呈现出了需要观察的四个角度,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并及时记录。

这里容易将水中和水面的现象混在一起,此时水中和水面都有气泡产生,要注意观察区别。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水沸腾时的温度,在水沸腾后,温度一直保持不变,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规范与安全。

《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

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温度低时,水会结冰”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观察活动。

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有了一定认识。

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过程。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

他们知道温度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

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

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情景图片:

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

提问一:

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

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2.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

提问:

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

3.揭示课题:

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

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2、探索

观察一:

水结冰的过程

1.出示实验材料:

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温度计。

(幻灯片给出提示:

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提问:

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

2.引导小组讨论:

(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

怎样才能知道?

(2)预测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

(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

(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汇报句式: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6.小结:

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预测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观察二:

水和冰的异同点

1.观察冰的特点。

引导:

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

2.引导学生归纳。

提问:

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

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变化。

三、研讨

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冰还是水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希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温度下降

水0℃冰

不会流动

会流动

无色

有固定形状

没有固定形状

无味

液体

固体

透明

 

【记录单】

记录单一水结冰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

温度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记录单二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是让学生比较水与冰的相同和不同。

通过填写维恩图,将水和冰的不同点写在两侧的空白处,相同点写在交叉的空白处,学生对水和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将有更直观的体会。

《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4课。

教科书从冰融化的场景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温度升高时,冰会融化”,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冰的融化”,从而开展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

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由冰融化的场景引出本课的问题“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对“冰的温度一直上升会怎么样”这一问题的猜想;接着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或热风,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然后观察记录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最后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画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冰融化的条件”“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以及“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关于冰的融化,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

基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于“如果给冰加热会怎样”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他们已经知道要使冰融化需要给冰加热,但是很少有学生仔细观察过冰融化的全过程。

观察和记录冰融化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这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水、水蒸气和冰原来是同一种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

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

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

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

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3.出示一块冰。

提问:

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

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3、探索

观察一:

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

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

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

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

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

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

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三、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

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

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四、拓展

1.出示冰和冰激凌的图片。

提问:

在相同条件下,你觉得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成液体状态比较快?

说说理由。

2.课后去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

冰融化了

温度上升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有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记录冰的融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记录:

冰融化前、冰融化一半、冰完全融化。

表格里的记录既可以让学生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记录,还可以图文结合。

第二部分是让学生用箭头标出水、水蒸气和冰的转化关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箭头上方简单地注明水的三态的转化条件:

加热,遇冷等。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

教材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