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643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先秦文学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先秦文学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先秦文学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先秦文学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研究.docx

《先秦文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研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文学研究.docx

先秦文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中文教育硕士

中国古代文学学位课程讲义

先秦文学研究

怀疑求证突破创新

 

刘兴林

 

2006年9月修订

 

前言……………………………………………………………………………………2

先秦文学概说…………………………………………………………………………3

第一节先秦社会与文化………………………………………………………3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内容………………………………………………………4

第三节先秦文学的特点………………………………………………………4

第一章原始文学……………………………………………………………………5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5

第二节古代神话………………………………………………………………5

第三节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6

第四节《周易》《尚书》和《春秋》…………………………………………6

第二章《诗经》……………………………………………………………………7

第一节《诗经》与《诗经》学………………………………………………7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7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7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8

第三章《左传》……………………………………………………………………9

第一节《春秋》《左传》学……………………………………………………9

第二节《左传》的思想内容…………………………………………………10

第三节《左传》的文学特色…………………………………………………10

第四节《国语》………………………………………………………………11

第四章《战国策》…………………………………………………………………11

第一节战国时代与《战国策》………………………………………………12

第二节《战国策》的思想内容………………………………………………12

第三节《战国策》的文学特色………………………………………………13

第四节《战国策》的影响……………………………………………………13

第五章诸子散文(上)……………………………………………………………14

第一节老子与《老子》………………………………………………………14

第二节孔子与《论语》………………………………………………………14

第三节墨子与《墨子》………………………………………………………15

第四节孟子与《孟子》………………………………………………………16

第六章诸子散文(下)……………………………………………………………17

第一节庄子与《庄子》………………………………………………………17

第二节荀子与《荀子》………………………………………………………18

第三节韩非与《韩非子》……………………………………………………18

第四节吕不韦与《吕氏春秋》………………………………………………19

第七章屈原与楚辞………………………………………………………………20

第一节楚辞与楚辞学………………………………………………………20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20

第三节《离骚》的思想和艺术………………………………………………21

第四节屈原的地位和影响…………………………………………………22

 

前言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已经或将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教育硕士研究生,目的在于在培养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的修养,训练“怀疑、求证、突破、创新”的思维方式,提高独立分析和处理中学教材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意义。

欲知千载事,正赖圣贤书。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即在何种社会、文化状况下产生了何种文学形式和作品,通过古代文学的窗口认识中国古代社会。

在此基础上引导中学生通过阅读加强对中国古代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认识。

2.教育意义。

先秦两汉时期出现过多位伟大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创作了许多经典性的作品,反映出高尚峻洁的人格魅力。

通过先秦两汉文学史批判继承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塑造高尚的人格。

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教育工作水平,贯彻到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中。

3.欣赏意义。

先秦两汉文学既重视社会功用,也讲究艺术欣赏。

《诗经》《楚辞》开创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流派,而表达委婉蕴籍,耐人寻味;史传散文开创了万能叙事的多种方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说理文既有人物刻画,更注重说理技巧。

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力。

4.借鉴意义。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光辉的开端,影响到整个后世的文学创作。

今天的文化和文学是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和继续。

教学中应该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以促进今天的文学创作。

5.阅读能力培养。

先秦两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古代汉语的典范,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追求上述目的的同时,还必须与古代汉语课程相配合,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理解能力,独立为中学教材的古代作品作注释、翻译和和分析,并能够选取相应的作家作品补充教材。

 

先秦文学概说

知识点

1.先秦社会与文化

2.先秦文学的内容

3.先秦文学的特点

重难点

1.先秦社会文化与先秦文学的联系

2.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创新点

1.修正“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2.质疑鲁迅杭育杭育派

3.辨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所载劳动号子“邪许”的喻意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中国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中国文学起源,经历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发展到成熟的书面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

第一节先秦社会与文化

由旧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100多万年,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以狩猎渔捞为生。

母权制社会。

远古神话传说的“三皇”时代,反映了史前人类的生存状态。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为标志,晚期演变为父权制。

史书追记的“五帝”时代,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概貌。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

至今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夏朝历史传说概见于后世追述。

步入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王朝是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

殷商时代创造了青铜技术和青铜文化。

殷商人崇敬鬼神,重视占卜,留下甲骨卜辞。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封建宗法制度巩固,严格规定人与人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用礼乐维系统治秩序。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东周,封建宗法制度逐渐被破坏。

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霸主叠起,诸侯兼并。

战国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前256年为秦所灭。

铁器和牛耕广泛使用于农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文化活跃。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结束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和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焚书坑儒,政治统一,文学止步。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内容

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是中国文学的萌芽,属于口头文学,具见于后世著述的记载,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

殷商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文诰和《周易》卦爻辞,以及稍后的《春秋》等是早期书面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是周代文学,包括《诗经》、史传散文、诸子散文和楚辞等。

《诗经》为儒家元典“六经”之一,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集体创作,其中有庙堂乐歌、民族史诗、政治讽刺诗和大量的民歌。

《诗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代表着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在中国文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左传》是一部解释《春秋》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儒家经典,全面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历史进程,并间接反映了西周以前的历史,是一部叙事详细的史书,是中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名著。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事上限起于西周的穆王,而绝大部分史实与《左传》重合。

《左传》长于叙事,《国语》长于记言。

《战国策》是一部以国别体编辑的战国纵横家书,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描述人物成为作者的主观写作动机,从而使叙事记言写人的文学由自然趋向自觉。

《论语》和《孟子》是儒家经典。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语录体,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孟子》尚未脱尽语录体,但讲究论辩的气势和技巧,自然形成篇章结构,是典型的论辩文。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经典。

《老子》属于语录体,大多为韵文。

其文或朦胧玄妙,或简洁明快,都具有格言性质。

《庄子》用寓言说哲理,想象奇特,夸张无限,比喻层出不穷,形成汪洋辟阖的消极浪漫主义特色。

《荀子》是一部融合了法家思想的儒家著述。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之集大成者。

《荀子》和《韩非子》的文章都已具备论说文的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是为专题论文,是先秦说理文成熟的标志。

《墨子》是一部墨家著述,属于专题论文。

语言通俗晓畅,不重文采,讲究逻辑推理。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述,全书的结构框架和文章的谋篇布局都十分讲究,语言准确凝炼、生动流畅。

战国时期韵文出现了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

屈原是中国诗歌由集体创作走向个人创作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屈原和楚辞的出现打破战国时期诗坛的消沉,突破《诗经》的格局,将诗歌创作推向新的高峰,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

第三节先秦文学的特点

先秦文学具有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等特征,这些特征相辅相成。

创始性。

文学伴随原始人类的生活而产生;诗、文、辞赋等诸体具备;诗歌开中国抒情诗之端;《诗经》和《楚辞》分别开创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流派;叙事、记言、写人的史传散文相继诞生;诸子思想各成体系;说理文由简短的对话发展到成熟的长篇大论。

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融。

文学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

《诗经》、《楚辞》属于纯文学作品,同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传散文记载史实,却不乏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诸子散文运用多种文学艺术手法谈政治,说哲理。

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动荡变革,文学普遍重实用,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之歌食歌事;或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之政论;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离骚》。

随意性。

随意性指不受局限,放言无忌。

战国时期分裂的政治局面淡化了伦理道德规范,玉成了学术思想自由。

士人都想用最恰当的形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百家争鸣促进了百花齐放。

班固评论屈原“露才扬己”,也恰好说明屈原的创作具有个性的张扬。

【思考练习】1.先秦社会与先秦文化

2.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

3.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

4.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章原始文学

知识点

1.文学的起源于原始歌谣

2.神话传说的产生及其内容类别

3.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

4.《周易》、《尚书》和《春秋》

重难点

1.文学萌芽与书面文学萌芽

2.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的常识

创新点

1.修正关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提法;辨明其依据材料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

以往各种文学史中关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提法,系人为地印证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化中的作用》的基本观点,界定不够全面和严谨。

人类本身产生于劳动,然而各种具体学科还有具体的产生原因。

各种文学史为印证“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观点所寻找的几条依据缺乏说服力。

《淮南子·道应训》中的所谓“举重劝力之歌”,更早见于《吕氏春秋·淫词》,是战国时期的人说战国时期的事,不足以说明文学起源于劳动。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门文外谈》中关于文学起源的推测,即所谓“杭育杭育派”的说法,并无作品佐证,仅可姑备一说。

文学起源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包括爱情婚俗、祭祀活动和生产劳动等。

原始歌谣是原始社会人们的口头创作,当时没有文字,只能口耳相传,散见于后世典籍中。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的《弹歌》追述弓箭产生的原理,《礼记·郊特性》中的《蜡辞》是祭祀的咒语,《周易》的《屯》卦六二、《贲》卦六四、《睽》卦上九等爻辞反映原始婚俗,这些原始歌谣比较可信,数量很少。

第二节古代神话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神圣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先秦两汉的《诗经》、《楚辞》、史传散文和诸子散文中保存有远古神话传说,后世的类书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北宋的《太平御览》等,在有关门类中汇集神话传说,使一些散佚杂书中的神话传说得以保存。

古代神话传说可以分为创世神话、英雄神话、自然神话和传奇神话等系列。

创世神话:

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人类、开创民族、开创人类生存方式等内容,诸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玄鸟生商》、《姜嫄生周》以及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神农氏发明农具等。

英雄神话:

反映原始人类与自然的斗争和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表现出顽强抗争的意志,是中华民族悲剧精神的上源。

譬如《后羿射日》、《鲧禹治水》、《黄帝杀蚩尤》,《共工与颛顼争帝》、《刑天与帝争神》等。

自然神话:

源于原始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将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神异化,并通过想象去认识和征服自然。

诸如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风云雷电、土木水火、鸟兽虫鱼之精灵等,具有悲剧精神的有《精卫填海》。

传奇神话:

指远古时代的异国异域和异人异物的故事,多呈现为自然生存状态,缺乏刻意的思想性,反映了原始人类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的愿望和超越自然条件的要求。

具有悲剧精神的有《夸父逐日》。

第三节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

中国发现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的甲骨卜辞。

甲骨卜辞也称为甲骨文、契文、龟甲文字、殷墟文字,是殷商王朝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所刻写的卜辞和有关占卜的记事文字。

殷墟甲骨卜辞是从盘庚迁殷到商纣王灭亡凡273年间的遗物,189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1928年以后多次发掘,共出土约十五万片。

单字共有4500多个,已认识近2000字,得到公认的有1000余字。

甲骨卜辞文简意晦,古奥艰深,篇幅短小,真实地记录了殷商人的社会生活,为文学由口头流传发展到书面记载创造了基本的条件,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甲骨卜辞文学性例证。

钟鼎铭文是铸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通常称为钟鼎文、金文或吉金文字,是稍晚于甲骨文的中国文字。

现已出土的几百件商代青铜器中,铭文字数较多的不过十几件而已,已知殷商铭文最长者仅为40余字。

现已出土的周代青铜器大多铸有铭文,铭文最长者近500字,几十字以上者约有六七百篇。

内容一般为赐命、记功、祭祀、征伐、奴隶买卖、刑法诉讼等。

铭文遣词造句古奥凝练,行文与《尚书》中的“诰”体文相类似,是最真实可靠的西周散文,铸刻于铜器,埋藏于地下,或成为传世之物,是研究西周散文最可靠的的原始材料。

钟鼎铭文文学性例证。

第四节《周易》、《尚书》和《春秋》

关于《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周易》、《尚书》和《春秋》是中国最早的书籍,都是儒家的原始经典。

《周易》即《易经》,是一部卜筮之书,出自占筮者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梳理,约成书于西周初年。

六十四卦的推演是总系统,每卦内部的六爻变化是子系统,传文《十翼》是解读系统。

全书以散文为主,韵文占三分之一。

卦爻辞多为一般性描写,有些场面写得很生动;韵文句短音促,具有原始歌谣的特征;状物抒情,连类譬喻,比兴意味浓厚,拓展了哲学和艺术思维的空间。

《周易》文学性例证。

《尚书》即《书经》。

《商书》以下比较可信,末篇《秦誓》时代下限为春秋中期。

内容是由史官记录的君王或大臣的言论,相传由孔子整理成书。

文体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

汉代传《尚书》有今古文之分。

汉末马融、郑玄作注,今古文《尚书》学得以统一。

西晋末年失传,东晋初年复出《孔传古文尚书》,增《晚书》二十五篇。

《晚书》和孔安国注均系伪造,但二者都有学术价值。

《尚书》单纯记言,比原始散文跨越一大步。

初具篇章结构,实用文体具备,讲究修辞,句式整齐,语言能够传达情感神态。

《尚书》文学性例证。

《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简史,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料整理而成。

记史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14年(前481年),编次以鲁国春秋时期的十二代君主为序,记载242年间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记事十分简练,必须借助传文。

左丘明的《左传》与公羊高的《公羊传》、榖梁赤的《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单纯记事,讲究词句的深刻含义,辞约义丰。

【思考练习】1.简论中国文学的起源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由口头向书面转化的过程

第二章《诗经》

知识点

1.《诗经》与《诗经》学

2.《诗经》的思想内容

3.《诗经》的艺术特色

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重难点

1.《诗经》的常识问题

2.《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3.抒情性与含蓄委婉的诗风

4.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创新点

1.《诗经》中有讽刺而无反抗

2.肯定诗学温柔敦厚诗风的评价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脱离原始状态,步入成熟时期。

第一节《诗经》与《诗经》学

《诗经》在先秦时代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属于儒家“六艺”之一,西汉中期儒学独尊以后才随“六经”称为《诗经》。

《诗经》共有305篇,另有《小雅》中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6篇“笙诗”有目无辞。

《诗经》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00年左右。

最早的作品是《豳风·破斧》,最晚的作品是《陈风·株林》。

二雅产生于西周和东周的首都。

三颂和十五国风的产地略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和湖北北部。

周代有采诗献诗的制度。

官府派遣“行人”到民间采诗,一说是官府供养鳏寡老人到民间采诗,层层上交,汇集到周王廷。

“孔子删诗说”不可信。

删诗的人是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乐师乐工。

《诗经》作品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地方乐调,十五国风160篇,是十五种地方乐调。

雅夏同声,二雅105篇,是王朝的正声和变声。

颂容同义,三颂40篇,是祭祀所用的舞蹈诗。

先秦时期祭祀、宴会等各种典礼仪式上演奏诗乐,表演诗舞;外交和社交场合赋诗言志,断章取义,交流思想。

孔子及儒家教育尤重诗教诗学。

《论语》中的孔子论诗。

《孟子》的论诗。

《荀子》的论诗。

汉代传诗有齐、鲁、韩、毛四家。

齐诗为齐人袁固生所传,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鲁人毛亨及赵人毛苌所传。

齐诗、鲁诗、韩诗为今文经学,毛诗为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立于学官,古文经学为民间学术。

《毛传》是《毛诗古训传》的简称。

《郑笺》是东汉郑玄对《毛传》的补充和发挥。

《孔疏》是唐代孔颖达的进一步疏解。

《诗序》指《毛诗序》,有《大序》一篇,总论《诗经》,其中有一段《关雎》小序;《小序》是每篇诗作的题解。

《诗小序》以史证诗,多有牵强附会。

南宋朱熹作《诗集传》,对毛诗《小序》的以史证诗多有匡正,涉及诗歌的典型性,但其正统道学观念十分严重。

清代方玉润的《诗经原始》注重探讨诗歌的原始典型意义,分析诗歌的意境。

解读著述还有《毛诗传笺通释》、《诗毛诗传疏》、《诗经通论》等,辑佚三家诗有《三家诗遗说考》、《诗三家义集疏》。

今人的《诗经》研究。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颂诗和大雅出自贵族文人,歌颂功德,借古讽今,也具有史料价值。

颂诗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祭祀乐歌,歌颂祖宗神灵的睿智圣德和文治武功。

《周颂》有的祭祀天地万物之神,春夏祈谷,秋冬报赛,攘除天灾,祈祷丰年。

《鲁颂》既歌颂祖宗,也赞美当时的国君。

《商颂》是宋国祭祀殷商祖先的乐歌。

《鲁颂》和《商颂》多褒美失实。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构成一组周民族的史诗,记叙周民族自始祖后稷至武王灭商的传说和历史,时代上限起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下限至于西周王朝的建立。

大雅的其他篇什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周民族和周王朝的历史。

小雅也具有史料价值,但更为突出的是政治讽刺意义。

《诗经》的政治讽刺诗小雅居多。

常借助于“天变示警”,借题发挥,抨击现实政治,充满深沉的忧患意识。

如《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北山》、《节南山》、《巷伯》、《大东》、《宾之初筵》等。

《诗经》民歌多保存在的国风中,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内容包括讽刺诗、劳动诗、行役诗和爱情诗等,是《诗经》中最有生气和活力的部分。

讽刺诗。

讽刺贵族性丑闻的作品有《邶风·新台》、《鄘风·墙有茨》、《相鼠》、《陈风·株林》、《齐风·南山》等。

讽刺经济剥削的作品有《魏风·伐檀》、《硕鼠》等,讽刺野蛮的活人殉葬的有《秦风·黄鸟》。

行役诗。

行役诗即兵役、劳役之诗,反映战争、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灾难痛苦。

譬如《小雅·何草不黄》、《采薇》、《王风·君子于役》、《黍离》、《卫风·伯兮》、《唐风·鸨羽》等。

劳动诗。

劳动包含以农事为中心的各种劳动,劳动诗中既有痛苦诉说,也有欢歌笑语。

譬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苡》《魏风·十亩之间》、《郑风·叔于田》和《大叔于田》等。

爱情诗。

爱情、婚姻和家庭问题是《诗经》作品的重要主题。

喜剧性的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卫风·木瓜》、《王风·采葛》、《郑风·狡童》、《褰裳》、《溱洧》、《女曰鸡鸣》等;悲剧性的如《郑风·将仲子》、《鄘风·柏舟》、《秦风·蒹葭》、《卫风·氓》和《邶风·谷风》等。

《诗经》作品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抨击现实颇有分寸,反抗精神并不突出。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代表着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最高文学成就,具有多种艺术特色。

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作品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日常生活,展示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件和情感。

国风和小雅用朴素的语言,朴实的笔调,描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现实主义精神尤为突出。

强烈深沉的抒情性与温柔敦厚的诗风,是《诗经》作品突出的审美特征。

情感的抒发受到理性的节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古人概括为“温柔敦厚”。

这种诗风表现出曲折委婉,含蓄隽永的审美情趣。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敷陈其事而之言之”,直接叙事抒情,铺排场面或气势。

比,“以彼物比此物”,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某种事物产生联想,引起吟咏的主题。

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重章叠句源于《诗经》合乐的特点,音乐反复演奏,歌词也反复演唱,重复章更换某些关键词,体现变化,常形成意义上的层层递进。

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回肠荡气,深化情感。

想象和夸张。

《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从对方设想,想象丰富。

通篇夸张如《王风·采葛》、《郑风·叔于田》等篇;局部夸张:

“言峻则嵩高极天,言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

词汇丰富,艺术概括力强。

《诗经》中单字三千多个,组成词汇远过此数,草木鸟兽之名就有二百多个。

精练准确,生动形象。

广泛使用双声、叠韵、重言联绵词,形象而不浮泛,生动而不妖艳,富于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经》以四言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

少量杂言诗句形式自由,自然流畅。

用韵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