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640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经济.docx

《世界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经济.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经济.docx

世界经济

序论

1.世界经济:

各国国民经济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2.简答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

答:

(1)构成世界经济基础单位的各国国民经济

(2)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

(3)世界经济的整体性问题

第一章

1.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断发生着的,属于一种量变,当科学技术的进步积累到一定地程度发生质变,导致人类认识系统和操作系统的突破性进展,这便是科学技术革命。

2.简答战后科技革命的内容。

v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发生了以原子能、微电子、高分子合成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主要涉及领域:

信息技术群新能源技术群、材料技术群、生物工程技术群、空间开发技术群、海洋开发技术群。

3.简答战后科技革命主要特点。

v答:

(1)全面性和世界性。

既在自然科学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又在生产技术上有全面的革新。

 这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开始,又蔓延到前苏联、西欧和日本等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达到高潮。

 

(2)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

(3)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

(4)科技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4.简答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

(一)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二)引起了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三)引起了国际分工的发展变化(四)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影响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5.论述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历程。

答:

(一)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动荡。

1、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世界贸易萎缩2、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和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3、国际金融动荡不定和国际金本位货币体系瓦解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

1、世界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2、各国经济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深化发展3、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第二章

1.世界经济格局:

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力量对比关系和利益制衡状态。

2.世界经济中心:

指在世界经济发展和运行中具有核心地位和火车头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

3.论述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

答:

1、两极格局。

美国和苏联在国际政治和军事上全面对抗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

2、多极格局。

经过战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主要国家和日本的经济实力明显上升,在经济上追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3、一超多强。

即存在一个超级大国,美国。

并同时存在多个强大的经济联盟或国家,如欧盟、日本等。

发展趋势自己发挥。

4.金砖四国:

把最具发展活力的四个新兴市场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联系起来合称金砖四国。

5.简答发达国家经济特征。

v答:

庞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化、强大的金融实力、成熟的市场经济。

6.简答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特点。

答: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7.论述比较三种市场经济模式。

答:

1、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

政府尽量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充分鼓励自由竞争,政府主要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间接调控、依法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管。

因此,也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监管型市场经济”。

主要内容为:

1.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2.以间接性和被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3.政府提供公共产品4.对外经济关系的政府调节5.其他领域的政府调节。

2、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自由竞争与政府控制并存、经济杠杆与政府引导并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并重。

也可将这种模式称为政府引导型市场经济。

主要内容为:

第一,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第二,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第三,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3、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主要内容为:

1.政府制订经济计划2.政府制订和实施产业政策。

8.马歇尔两难问题:

生产者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其他要素的单纯追加以外的收益,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却是经常导致垄断,垄断又使得经济失去活力,使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

9.简答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v答:

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绝大比重。

v人均国民收入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v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处于中心地位。

v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

v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主导地位。

v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起支配作用。

10.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那些过去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

11.简答按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和工业化进程可把发展中国家分为几类。

v答:

(1)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

(2)石油输出国(3)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5)最不发达国家

12.简答发展中国家共同特征。

答: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13.东亚模式:

主要是东亚“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上的诸多特点,被人们归结为“东亚模式”。

14.简答东亚、拉美模式经验启示。

v答:

落后国家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政府强有力的干预,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

但是,也应认识到,无论是“东亚模式”还是“拉美模式”,本身都是在特定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下才适用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曾经取得成绩的发展模式也可能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5.简答俄罗斯激进改革教训。

答:

1.盲目崇拜西方制度2.盲目推崇自由竞争市场经济3.没有以发展生产力为标准来衡量经济转轨的得失4.忽视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16.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第三章

1.特里芬两难:

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

发现的这一根本缺陷即“特里芬两难”。

2.简答布雷顿森林体系积极作用。

答:

1、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国际清偿能力和国际支付手段的不足,从而消除了影响国际间商品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

2、以一个比较稳定的汇率确保了全球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安全与稳定;

3、它消除了战前各个货币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避免了各国之间相互进行外汇倾销,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动荡不安的局面。

3.简答牙买加体系主要内容。

•答:

1、汇率安排多样化;2、黄金非货币化和储备货币多元化;3、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牙买加体系否定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制度;而保留和加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

牙买加体系是在保留和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的前提下,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4.金融全球化:

各国金融活动和金融风险发生机制日益紧密联系的过程。

5.简答金融全球化发展原因

答:

1.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金融自由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度环境3.金融创新提供了更广的空间4.现代技术和信息革命提供了技术基础。

6.简答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

答:

1.金融市场一体化2.金融机构全球化3.货币流通全球化4.私人资本大规模、高速度跨国流动5.国际金融高度相关6.金融风险与监管的全球化。

7.金融区域化:

指某一区域内有关国家在货币金融领域里实行协调与结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统一货币体系的过程。

8.美元化:

指美国以外的国家将美元作为部分或全部法定货币的进程。

9.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对发生在金融领域的管理制度、交易工具、融资方式等创新变革的总称。

10.简答金融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

正面影响:

1、获得国际资本,以弥补其国内投资和对外贸易两个缺口;2、各国的投资者可以突破民族国家疆界的限制,在全球各地寻求高收益投资的机会;3、促进了各国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经营成本的降低,也推动了各类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和金融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了其经济的更快发展;负面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时代,由于各国的利率、汇率以及股市紧密关联,一国的经济、金融运行将受到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特别是一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动荡,在许多情况下都会通过全球金融市场迅速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1.宏观金融风险:

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发生各种金融危机的风险,如爆发银行危机、债务危机、货币危机、股市危机及债市危机等风险。

12.微观金融风险:

是指某个或某些金融机构所发生的风险,如经营管理风险以及亏损或破产风险。

13.论述结合现实谈谈对金融全球化的理解。

(仅供参考)

答:

金融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最突出的表现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大量和快速流动。

随着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金融联系不断加深,大量资金向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快速转移。

金融全球化给人们提出了诸多挑战,但它是大势所趋,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学会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中生存。

实际上,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当的话,它会加剧金融动荡并使危机如瘟疫般扩散。

但如果辅以正确的规则和有效的监管,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将创造一个有益的环境,推动发展中国家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起现代化的稳固的金融体制。

第四章

1.国际直接投资:

指个人或投资机构者对境外投资,并参与说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等生产性活动的一种投资方式。

2.简答国际直接投资四种途径。

答:

1、投资者直接到国外建立新企业(绿地投资)2、购买国外企业的股票并达到一定比例(并购)3、与国外企业共同投资,建立合资企业或合营企业4、投资者的利润再投资。

3.对外直接投资:

指“在投资者所属经济体(国家)以外的经济体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利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4.简答国际直接投资按动机分为几种。

答:

1、资源导向型2、出口导向型3、降低成本型4、降低风险型5、研究开发型6、发挥竞争优势型

5.简答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趋势和特征。

答:

(一)FDI增长迅速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日益向多元化,但发达国家仍居主导地位(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地理流向发生变化(四)国际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发生变化

6.跨国公司:

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7.简答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主要内容。

•答:

如果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企业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构建跨国公司:

(1)所有权优势:

企业具有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形式,并且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为该企业所垄断;

(2)内部化优势:

企业使上述优势内部化必须比出售或出租给外国企业更有利;

(3)区位优势:

企业在东道国结合当地要素投入来利用其优势时,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

8.简答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发展新特点。

答:

(1)企业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

(2)除了股权式并购外,属于非股权参与方式的国际战略联盟越来越扩展,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式;

(3)跨国公司间技术合作与研究开发的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

9.企业跨国并购:

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国企业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收买下来。

10.国际战略联盟: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根据对世界市场的考察和公司自身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进行联合与合作的经营方式。

11.简答劳动力跨国流动的动因。

•答:

经济利益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基本动因

•社会经济关系的演变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起因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劳动力国际流动的永动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当今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加速器

12.简答当前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矛盾。

•答:

世界范围内劳动力供大于求、相对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劳动力流出国和流入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突出

•劳动力国际流动的自发性与国际协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3.论述劳动力跨国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答:

(一)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影响。

1、它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更为充分、合理的利用2、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3、它有助于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传播4、它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二)对劳动力流入国的影响。

对流入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大,原因是:

1、流入国掌握着劳动力流入数量和质量的更大主动权和选择权

2、外籍劳动力有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

3、外籍劳动力流入有助于改善流入国的劳动力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

4、外籍劳动力流入大大节约了流入国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5、引入劳动力是流入国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途径

(三)对流出国的影响。

有利方面: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输出国的就业压力2、可以增加输出国的外汇来源3、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4、劳务输出有时还能带动商品出口。

消极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外流问题

第五章

1.区域经济一体化:

通常是指一些地缘邻近的国家或地区,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为了谋求本地区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在彼此自愿地约束自己的部分经济主权甚至相互对等地分享或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的条件下,通过签订协议、规章组建国际调节组织和实体,使部分或全部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自由流动,使资源在成员国内得以优化配置,实现产业互补和共同经济繁荣的过程。

v2.欧洲联盟:

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3.东南亚国家联系:

4.曼谷协定:

签于1975年,其核心内容和目标是通过相互提供优惠关税和非关税来扩大相互间的贸易,促进成员国经济发展。

从2001年5月23日起,中国正式成为曼谷协定成员国。

曼谷协定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具有实质性优惠安排的区域贸易协议,是中国与南亚进行区域合作的重要渠道。

5.简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按层次分为几类。

答:

(1)特惠关税区。

如东南亚国家联盟。

(2)自由贸易区。

如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如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

如1993年后的欧盟。

(5)经济货币同盟。

如现在的欧盟。

6.简答关税同盟的建立对欧共体经济的影响、

v答:

第一,贸易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v第二,欧共体内部贸易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它同非成员国的贸易。

v第三,共同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v第四,在统一关税的推动下,共同体成员国的国际分工和专业化不断加深,规模经济扩大,提高了欧共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7.简答关税同盟的的内部机制。

v答:

第一,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

v第二,禁止具有与关税同等效力的捐税;

v第三,取消数量限制;

v第四,禁止具有与数量限制同等效力的措施。

8.简答共同农业政策的内容。

v答:

1、市场管理政策

v统一农产品价格

v对进口农产品征收差价税

v给予农产品补贴

v2、结构政策促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条件及缩小地区差别

9.简答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议的主要内容。

v答:

(1)减免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

(2)确定原产地规则。

(3)取消投资障碍。

(4)农业。

(5)金融和服务业。

除上述内容外,协定还对环境保护、专利和知识产权以及争端的解决作了相应的规定。

10.简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点。

答:

1.南北合作:

发达与发展中;2.大国主导:

体现美国意志;3.减免关税的不同步性:

墨西哥有过渡期;4.战略的过渡性:

美洲自由贸易区。

11.简答亚太经合组织特点和面临问题。

v答:

特点:

1、松散性2、开放性3、区域内次区域边缘性

问题:

1、主导权的争夺2、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不同立场3、经济技术合作方面的矛盾4、成员间的差别对待

12.简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框架。

v答:

(1)货物贸易自由化。

(2)服务贸易自由化。

(3)区内投资安排及便利化措施。

(4)多层次全面性的合作。

(5)对东盟新成员制定了灵活措施。

(6)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及标准规则,保证框架协议的有效实施。

13.简答中国参与的具有一定机制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答:

(1)“10+3”区域合作。

(2)上海合作组织。

(3)图们江地区次区域合作组织。

(4)澜沧江---湄公河地区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14.简答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v答:

主观:

1、总体来说,实力不够强大。

2、体制来看,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区域经济合作。

3、中国一直强调奉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对参加国际多边组织持十分谨慎态度。

客观:

1、历史方面,东亚许多国家与本地区其它国家联系较少,另外,许多国家存在历史积怨。

2、经济方面,东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

3、民族方面,东亚都是国家性民族主义强烈的地区,仍处在民族主义时代。

4、政治方面,还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受到许多外来阻力,主要是美国。

15.简答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原因。

答:

(1)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使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对下降。

(2)战后以来,美国一直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经济为基础,通过关贸总协定,倡导和维持国际自由贸易体制。

(3)美、加、墨3国毗邻,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相近,交通运输方便,经济上具有互补性,相互依存度较高。

16.论述中国参与经济合作组织的现状和问题。

答:

参照14政策建议:

(1)深化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力度,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产品竞争力。

(2)积极主动参与区域合作领导人会议并提出建设性的方针。

(3)应注意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

(4)发挥工商界人士和企业家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性。

第六章

1.经济全球化:

是世界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三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达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大大加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2.简答经济全球化中的多种不对称。

答:

(1)地位不对称。

在全球化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来自于发达国家。

(2)决策权不对称。

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发展中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规则的被动接受者。

(3)后果不对称。

3.简答经济全球化为后进国家提供怎样的发展机遇。

答: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移的客观障碍日益削弱,使得取得政治独立的后进国家在追求和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可以比较便捷、比较充分地获得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的支持,可以更好更快地开发和利用国内资源,可以更快地发展本国的产业和提升产业结构,从而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缩短追赶先进国家的时间。

4.简答反全球化主要表现。

答:

1、反全球化的“暴力活动”2、反全球化国际会议3、以全球化为名义的全球化论坛

5.简答反全球化的特点。

答:

1、全球迅猛扩张趋势2、地区发展不平衡3、无序性、无理性、自发性强

6.论述你如何理解反全球化运动。

•答:

各国应合理设计本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利益机制,建立相应的利益保护与利益弥补机制应积极构建国际监管和国际协调机制(自由发挥)

第七章

1.国际经济协调:

指在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以发达国家或国际经济组织为主体,就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磋商和协调,适当调整现行的经济政策或联合采取干预的政策行动,以缓解政策溢出效应和外部经济冲击对各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实现或维持世界经济均衡,促进各国经济稳定增长。

2.简答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

答:

1、联合国的附属机构和同联合国建立关系的政府间机构2、区域经济组织3、国际会议4、原料生产和出口组织

3.简答20世纪80年代宏观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

答:

1、国际贸易领域的协调2、汇率政策的国际协调3、利率政策的国际协调4、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国际协调

4.论述国际经济协调效果及局限。

•答:

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取得了积极的经济效果;取得成效的同时存在着不足。

积极效果:

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自由化;战后的国际经济协调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

局限:

虽然没有大危机但危机并未消除;仍存在贸易失衡,国际收支失调严重的现象,尤其是结构性失业率规模巨大,成为困扰世界的重大问题;贫富差距仍然越发拉大。

第八章

1.可持续发展:

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简答资源的特点。

答:

(1)有用性和稀缺性。

(2)可利用潜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3)自然资源的财富性。

3.简答目前存在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

答:

1.温室效应2.酸雨问题3.化学品污染与废弃物越境转移问题

4.简答主要全球性资源破坏问题。

答:

1.森林衰退问题2.土壤退化问题3.淡水不足问题

5.简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答:

(1)发展(2)可持续性(3)公平性

6.世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和问题

答:

制约:

1、科学技术制约2、经济水平制约3、经济制度制约4、时空制约

v问题:

人口压力

v低下的科技水平

v欠发达的经济水平

v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

v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发达国家对世界市场的操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