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400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docx

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教案打包4套共12页新人教版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学生将《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进行比较,认识该条约的危害性,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及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掌握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结合《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掌握分析具体史实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了解八国联军野蛮残暴的罪行,揭露帝国主义的残暴性,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

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难点: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签订。

【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巨额的赔款和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

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内容探究】

一、义和团运动

[多媒体展示“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

”]

师:

义和团为什么迅速在山东兴起?

为什么会不到三月就“遍地红”?

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生:

(1)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直接原因:

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3)发展原因:

清政府的招抚、利用。

师:

阅读教材P32“材料研读”,回答:

这个揭帖宣传了哪些主张?

你怎样看待这些主张?

(扶清灭洋)组织学生讨论。

师总结:

义和团主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但从揭帖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且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师:

如何评价“扶清灭洋”的口号?

生:

(1)进步性: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2)局限性:

“扶清”反映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带有迷信等色彩,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灭洋”又表现出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师:

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

有何作用?

生:

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

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

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二、抗击八国联军

[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师:

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

师:

有人认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纯粹是由义和团运动引起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总结:

不同意;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侵略和瓜分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其侵华的直接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构成及率领人。

时间

1900年6月

目的

直接目的:

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

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率领人

西摩尔(英国海军司令)

  师: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生:

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英勇将士:

天津保卫战中,聂世成壮烈殉国。

[多媒体展示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

师: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生:

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师: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杀义和团。

这又是为什么?

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师总结:

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

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5,识记主干知识。

(时间、签订国、内容)

师提醒:

1901年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11国。

师: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请同学们根据条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师总结:

内容

影响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课堂小结】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西方侵略者,但《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被惊破了奴才梦的中国人怎样才能挽救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

苦难深重的中国如何才能摆脱屈辱、走向自强?

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

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

“扶清灭洋”

斗争:

廊坊阻击战、老龙头之战等

结果: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内容

经济:

赔款4.5亿白银

政治:

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

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外交:

划使馆界,禁止中国人居住

危害——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知识;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学堂等内容,认识洋务运动的目的及作用。

通过感知历史,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洋务运动的目的、口号及内容,尝试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认识它对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重点:

洋务运动的概况。

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导入新课】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这场自救运动有哪些内容?

结果如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

洋务运动。

【内容探究】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师:

阅读课文之后,说说什么叫洋务派?

洋务派产生于什么时候?

洋务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一些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的较开明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时间:

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师总结:

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

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是怎样学习西方的?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师:

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

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生:

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

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师:

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生:

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师:

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财政面临枯竭。

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

生: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过渡]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强兵,接下来再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实现强兵的?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

生:

时期

成就

19世纪

60年代

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

19世纪

70年代

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19世纪

80年代

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师:

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实力雄厚。

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事训练不当,最终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同时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

师:

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

你的看法如何?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进一步阐述:

首先,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要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

第一: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第二: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三:

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其次,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课堂小结】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掀起了主张利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

这一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洋务运动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运动等

代表人物:

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口号:

“自强”“求富”

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结果: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评价: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甲午风云》影片片段的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加强情感教育。

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

《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

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内容探究】

一、甲午中日战争

师:

阅读教材第24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

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

引发这场战争的因素还有哪些?

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展示材料: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1)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2)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多媒体展示抗日英雄左宝贵的英雄事迹、邓世昌的简介]

引导学生感受他们英勇反抗侵凌,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多媒体展示《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图片],让学生谈谈感想。

生:

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政府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师:

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生:

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师:

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失败?

(1)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

(2)由于李鸿章的“避战自保”、妥协退让而贻误战机,导致中国军队的一败再败。

(3)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军备不足,实力差距大。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1)割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既掠夺资源,又为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基地。

(2)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日本将这笔赔款的大多数充作军费,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强国。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便利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中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师: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割台湾和设厂,意味着列强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瓜分中国狂潮

师:

《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三国的在华利益,特别是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构成了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这说明了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条基本准则,就如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实质体现帝国主义(日俄)瓜分中国矛盾的激化。

[多媒体展示《三国干涉还辽示意图》],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该知识点。

师:

“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多媒体展示《时局图》和《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师:

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生:

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师:

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

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生:

“门户开放”。

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师总结:

“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也形成了各国共同瓜分中国的局面。

【课堂小结】

顺口溜总结:

日本称霸野心狼,甲午中日战争响。

民族英雄邓世昌,黄海大战英明扬。

《马关条约》又签订,清朝割地赔款忙。

允许日本开工厂,列强纷纷来效仿。

瓜分狂潮又掀起,美国忙于领土争。

无暇东顾不慌张,“门户开放”后来上。

机会均等各国享,中国再遭列强侵。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背景:

日本企图实现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经过:

平壤战役   左宝贵

黄海大战   邓世昌

辽东半岛战役 徐邦道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瓜分中国狂潮:

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和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的绝命诗]

教师对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进行描述,提出问题:

“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

”“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

”“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等。

通过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内容探究】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师:

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

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生:

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公车上书。

师强调: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

请问:

其结果是什么?

生: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师:

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

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生:

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

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

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

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师强调:

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

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生:

德国强占胶州湾。

师强调: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师:

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生:

小组形式回答。

师总结: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师过渡:

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进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师: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殉难图》]

提问:

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归纳:

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

结合下面的材料,请同学们思考: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探讨: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材料一:

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逆而难”,因此他们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而对于一贯宣扬的设议院、立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却未敢提及。

材料二:

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任命荣禄统率北洋三军……”,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

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

师总结:

失败的原因:

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实力强大;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师: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

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第6课 戊戌变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康有为

2.公车上书

3.维新派的宣传活动

梁启超——《时务报》(上海)

严 复——《国闻报》(天津)

二、百日维新(1898.6.11-9.21)

1.背景: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加深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