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305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0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docx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班级教师日期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科学学习,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科学课也有了一定的兴趣。

不过一年级的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薄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同时一年级的学生比较活跃,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仍然表现出注意力分散,观察无序,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等现象发生。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总结。

另外,班级中有部分同学上课的时候仍然不能安心听讲,自制力比较差,导致科学知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

在本学期教学中,教师应对这部分学生加强指导,力求使本班所有学生都能够从科学课中学到知识。

教材分析

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为教科版教材,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七个教学内容,分别是《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观察一瓶水》《他们去哪里了》《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有六个教学内容,分别为《我们知道的动物》《校园里的动物》《观察一种动物》《给动物建个家》《观察鱼》《给动物分类》。

两个单元共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是每个教学内容需要一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后面都安排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质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

为此,《我们周围的物质》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

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

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都是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研究科学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标与要求

1、知道物体有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不同的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对物体分类。

​2、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并且能够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各种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知道水和空气同样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征,并认识到地球上的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我们珍惜和保护。

4、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5、知道在我们的地球上生活着多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

6、了解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及特征,并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7、能够用多种感官观察我们周围的动物,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了解动物的一些生活习性。

8、能够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在饲养的过程中能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9、知道动物和人类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认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10、引导学生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表述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学科学、探索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充分利用课程和校本资源,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将科学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5、充分运用教具、现代媒体、音像教材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好每一个观察认识活动,让学生去亲身经历、体验每一个活动。

教学时间安排:

周次

单元

课题

课时

备注

1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1

2

2、谁轻谁重

1

3

3、认识物体的形状

1

4-5

4、给物体分类

1

机动1课时

6

5、观察一瓶水

1

7

6、他们去哪里了

1

8

7、认识一袋空气

1

9

单元复习

1

10

第二单元

动物

1、我们知道的动物

1

11

2、校园里的动物

1

12-13

3、观察一种动物

1

机动1课时

14

4、给动物建个家

1

15

5、观察鱼

1

16

6、给动物分类

1

17

单元复习

1

18-20

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

3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并能用适当的词汇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2)初步了解并判断物体的材料构成情况。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比较的方法,能用各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重量,能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量。

(3)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对物体的长度进行估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看了许多书,了解了很多知识,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课件出示谜语并演示)

谜语一:

白嫩小宝宝,洗澡吹泡泡,洗洗身体小,再洗不见了。

(香皂)(师:

你猜得真准!

你能否告诉我你怎样猜到的?

归纳:

抓住了香皂的颜色、遇水起泡泡的化学反应等来猜的,颜色、化学反应等就是香皂主要特征)

谜语二:

独木造高楼,没瓦没砖头,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雨伞)

(师:

你真是一个猜谜语大师!

你是如何想到的?

归纳:

抓住了伞的材料、用途等主要特征来猜的。

下面,我再出一个看谁能最快猜出?

并说说你猜谜的方法。

谜语三:

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膛。

(西瓜)

2、师总结:

平时我们观察物体要善于抓住物体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用途、沉浮等主要特征,我们向别人介绍物体的时候,也要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这些特征。

(课件出示这句话)

3、学生齐读这句话。

二、展示交流,任务驱动:

1、师:

下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件“宝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将它们描述出来?

(问题驱动,课件并展示玩具熊猫、储钱罐)(老师引导学生可以用看形状、颜色;摸质地、材料;听声音;闻气味等方法进行观察)

2、小组相互交流从家中带回来的自己喜爱的物品1——2件,并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活动激趣,弄清材料:

1、师: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描述,看来大家已基本掌握了描述物体特征的方法。

许多同学在描述中介绍了物体的材料或者质地。

的确,物体是由材料构成的,大家知道有哪些材料吗?

(让学生自由说)

2、师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适时归纳:

物体都是由材料组成的。

橡胶、塑料、陶瓷、玻璃、钢铁、化学纤维、动物毛皮等都是制造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农业生产用品的常用材料。

3、活动一:

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知道下列常用物品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

请同学们将对应的关系用线条连接起来。

(课件出示连线内容,左边出示小图片,右边出示材料)并请同学们操作电脑连线。

气球图钢铁

皮鞋图塑料

汽车轮胎图动物毛皮

酒杯图橡胶

铁轨图玻璃

4、活动二:

看来这个问题是简单了点儿,许多同学很快就能将线连好,这也说明了平时我们爱观察。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杯子,看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了?

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课件出示,并发下观察记录表)

杯子的名称制造杯子的材料杯子的作用或特点

酒杯玻璃用来装酒

纸杯纸用来盛水喝

磁化杯(保温杯)陶瓷装开水,保温

金属杯金属装东西,不易破碎

师: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同材料做成的物体形状、体积可能不同,质量的大小也可能不一样;也有的物体形状、体积相同,但制造的材料不同,它们质量的大小可能也不一样。

5、活动讨论: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仓库,说说平时我们在学校和教室观察到同种物体由哪些不同材质构成的?

(引申学生观察到如垃圾桶有塑料、铁等做成;扫帚由塑料、植物茎叶等做成)

6、游戏竞赛:

听了同学们刚才的介绍,可见同学们对事物观察得非常仔细。

下面请各组开展竞赛。

第一、二组:

开展把手伸进袋子里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第三、四组:

描述一种物品(可让学生到网上收集),让同学猜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评判标准:

猜中的次数多的为胜。

四、故事引入,实验探究,测量物体的质量:

1、观看一则《曹冲称象》动画片。

师:

看了这个短片后,大家知道了曹冲是利用方法来测得大象的重量的?

(水的浮力)(课件出示动画片)

2、师:

我相信同学们也会像曹冲一样聪明,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几件物品,请大家估算一下这些物品的重量,将你的结果写在形成性报告里。

(见附件)

3、想知道你们估算得准确吗?

说说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估算结果。

4、学生自由交流。

5、实验操作,师生互动。

师动:

老师现场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天平的左侧的托盘放物品,用镊子把砝码放在右侧的托盘上(师提示一定要用镊子的原因是怕砝码受到腐蚀),调节天平平衡,砝码的重量就是物品的重量。

生动:

让学生用天平称出估算物品的重量来,将结果写在形成性报告里,比较一下你估算的水平。

6、讨论探究:

怎样用天平将一个小纸杯的重量测出来。

(可先测出100个纸杯重点,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动手操作,长度的测量

1、大家知道“量体裁衣”这个成语吗?

有谁敢向大家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按照身材裁衣裳),要想把衣服裁好,首先就要知道自己的身高。

大家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你是通过什么办法知道的?

(自由交流)

2、通过交流,老师归纳:

看来许多同学都是通过皮尺和一些专用的量身高的工具进行的。

下面老师给一些皮尺给每个小组,让同学们互相测验同学们的身高,为了保证测量的精确性,要求测量三次,然后算出几次测量结果的平均数,并将结果填在形成性报告中(见附件)

3、师:

同学们测得非常认真。

但是现在老师要将皮尺收回来,你们没有测量工具时,如何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呢?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4、通过讨论,师归纳:

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可利用自己的身体或身边的物体估量被测物的长度。

下面请同学们两人小组互动测量自己身体每个部位,主要是拇指宽、四指宽、脚长、两臂水平伸展后两中指指尖距离长度等。

并让学生记住自已的身体部位的长度。

5、运用自己身体部分的长度,现场测量课桌、教室的长度,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看误差为多少。

6、任务布置:

请同学们上网了解更多的测量工具,或向出售测量工具的商店进行调查。

 

《谁轻谁重》教学设计

并通过观察、简单统计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器材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

“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

”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

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

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

(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

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

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

(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

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

”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

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

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

3.称量物体的重量。

(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

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

“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

比如乒乓球。

”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

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

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

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

(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

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

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

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

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

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

设计意图:

问题指向核心概念“大小相同材质不同的物体,轻重可能不同”,比较出“用不同材料做成的大小相同的碗,它们的轻重有可能不同”。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

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

是怎样猜到的?

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

(板书:

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

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

“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

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

“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

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

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

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

(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

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

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

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

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

(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

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

分析:

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

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

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

说说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的形状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

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

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

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

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

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

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