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187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补充知识点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状态(认知过程、情绪过程、意志过程)心理过程(总处在睡眠觉醒注意状态下)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四方面。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言语记忆思维和想象。

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我国出现的第一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是由旁宗岳在1908年翻译的日本小泉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从1949年到1956年为教育心理学的改造期。

1956年到1966年是教育心理学的繁荣期。

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各师范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

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动乱期间,是心理学遭受厄运的最艰难的时期。

1976年以后,心理学和教育学获得了新生。

心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

他的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经验论代表人物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

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⑴构造主义:

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

在研究方法生,强调内省的方法。

⑵机能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等,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

⑶行为主义:

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后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斯金纳,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客观的实验方法。

⑷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这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和宗旨是“整体”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

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

⑸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认识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

⑴教育任务不同⑵教育对象不同⑶社会职能不同⑷地位作用不同⑸培养方式不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征:

⑴是学校记住偶遇心理学的分支学科⑵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教育心理学⑶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⑷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教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提高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高教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

具体方法1观察法(根据研究目的明确限定观察对象2准确规定所要观察的主要特征;根据观察目的确定合理的观察方法;借助科学手段做好客观记录)2实验法(设计实验遵循随机化和局部控制原则)3调查法(谈话法和问卷法分三个阶段确定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准备收集并分析结果)4个案法。

教师角色的类型:

⑴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⑵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⑶榜样和模范公民⑷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⑸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⑴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⑵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⑶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⑷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学风格:

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⑴正确认识教师职业⑵树立学习榜样⑶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分为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段。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影响效能感的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即自我概念等。

教学反思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分为1对活动的反思2在活动中的反思3为活动反思。

教师反思过程分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反思的成分1认知、批判、教师的陈述。

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实际讨论、行动研究。

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根据教学监控对象可以把教学监控能力分为自我指向型和任务指向型根据作用范围可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

教学监控能力的因素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教学监控能力的特征1能动性、普遍性、有效性。

发展及趋势1从他控到自控2从不自觉经自觉到达自动化3敏感性逐渐增强4迁移性逐渐提高。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智力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快速做出灵敏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教育机智表现方式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时机和分寸。

教师威严:

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教师威信的形成:

⑴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⑵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⑶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⑷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⑸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功能。

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切期望与严格要求。

学习的心理实质1学习是一个介于经验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冯忠良认为学生的学习可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大学生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大学生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美国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具有三种功能:

激活指向强化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内驱力包括认知、自我提高、和交往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3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多元性(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谋求职业和保证生活、事业成就)2间接性3社会性4职业化自我效能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具有四大功能1决定人们对学习活动的选择及对学习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关键在于1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2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1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问题情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它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信心,而后者恰恰起到相反作用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它学习的影响。

迁移分正负迁移、纵向横向迁移、顺向逆向迁移、特殊与普遍迁移。

迁移作用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的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2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结构成分的不同则不能产生正迁移甚至会产生负迁移)2已由经验的概括水平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越差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用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种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考虑所学课题与原有经验的同一性,利用积极的定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一类课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变化课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干扰。

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2科学精选教材。

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基本概念原理法则方法态度)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是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即包括宏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5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中不仅包含有关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学习的技能。

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与特征。

人的感觉主要有视、听、嗅、味和皮肤感觉等形式。

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它是人脑对各种感觉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观察是一种受思维影响的有意识的主动和系统的知觉过程也叫思维的知觉。

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刻性和稳定性。

思维是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等。

人类个体思维的发展历程1言语前思维阶段2直觉行动思维阶段3具体形象思维阶段4形式逻辑思维阶段5辩证逻辑思维阶段。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就直观对象而言可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三种。

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但只限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

注意词与形象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教材概括: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类型1感性概括:

即直觉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2理性概括:

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的一般过程(思维过程)分析:

指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属性或各种特征。

综合:

指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特征或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一个整体。

比较:

是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相互关系。

抽象:

是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抽取各种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

概括:

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一般的与本质的要素,结合成为概念、法则与思想。

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

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

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实物的本质属性)3科学的进行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指导法和发现法应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记忆:

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记是识记和保持忆是再认和回忆。

记忆的类型: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瞬时记忆(0.25-2秒)、短时记忆(5-2分)、长时记忆.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⑴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⑵各种记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⑶掌握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识记:

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知识的识记与编码的主要方式:

视觉编码、语音听觉编码、语义编码、语言中介编码影响知识记忆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⑴材料的数量与性质⑵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⑶对材料意义的理解⑷组快化编码⑸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⑹觉醒状态⑺识记的信心知识保持与存贮的涵义与方式保持是识记过的经验在人们头脑中的巩固过程也就是信息的存储过程是识记和再现的中间环节是动态过程,存储信息在内容和数量上都会发生变化形式有1保持的内容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简略概括2比原来识记的内容更详细具体完整合理和有意义3更夸张突出歪曲更生动离奇更具特色。

知识保持与存贮的组织形式1空间系列联想网络更替组织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

衰退说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同化说、动机说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3复习次数要适宜(熟练程度达到150%记忆效果最好)知识:

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陈述性知识:

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

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认识策略:

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秩序性知识。

学习策略:

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心智技能:

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的实质与特点:

⑴区别于程序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动作经验⑵区别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潜性和简缩性⑶区别于习惯行为,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认识策略的教学原则:

⑴在进行认识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⑵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⑶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⑷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⑸按秩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⑵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⑶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问题:

就是疑难或称“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

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目标和障碍问题解决:

就是要把问题的给定状态转换成目标状态。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特点:

⑴问题情境性⑵目的指向性⑶操作序列性⑷认知操作性。

问题空间:

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

操作:

就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算子。

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⑴有关的知识经验⑵定势与功能固着⑶酝酿效应⑷问题情境⑸原型启发⑹情绪和动机状态.定势:

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

是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问题情景:

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创造性:

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吉尔福把智力区分为三个纬度内容、操作、产品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操作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

发散思维:

指能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地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而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它有三种基本特性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其构成: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再造想像基础上的创造想像。

如何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应遵循五原则(1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2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给以不计奇数的学习机会5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2创造性思维的头脑风暴法(1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2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3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4追求与众不同的甚至离题的想法)3创造性思维的戈登技术。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自我意识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有自知之明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形式上看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1.自我中心期8个月,生理自我开始萌生2.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这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3.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的大约10年,个体的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获得了心理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自我意识的分化2.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与自我探究3.自我意识的统一4.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对自己进行认识和探究1.以学习成才为中心的自我探究2.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自我探究3.以个人未来的前途与发展为中心的自我探索4.以自我的社会价值为中心的探究自我意识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种类型:

1.自我肯定型2.自我否定型3.自我矛盾型4.自我扩张型5.自我萎缩型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上是随年级上升而发展。

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包括认识的特点和体验的特点两方面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1.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3.自我概念的变化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报认可、肯定的态度。

是否悦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

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正确理想自我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校而形成的影像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由三个基本特征1是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不是实际反映本身2态度与能力不通能力决定能否完成任务态度决定愿不愿完成任务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态度的结构;1.态度的认知成分2.态度的情感成分3.态度的行为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品德的两个基本特征:

1.稳定的道德行为2.以道德观念为基础,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态度和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

它们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

两者的区别如下:

1.涉及的范围不同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道德发展阶段论:

1.皮亚杰的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认为儿童在6岁以前是无道德规则阶段。

6—10岁期间处于他律道德阶段。

10岁以后进入自律道德阶段。

2.柯尔伯格的研究他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水平二:

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和遵循权威取向阶段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原则取向阶段强化与社会学习论1.强化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校,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

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2.认同3.内化遵从包含两种情况:

从众和服从。

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

认同实质就是对榜样的模仿。

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内化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形成。

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醒悟阶段2.转变阶段3.巩固和稳定群体也称团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有三个特点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结构3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根据群体是否具有显著的表面结构,将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的特点是成员由固定编制。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