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984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docx

广州市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定本规划,对“十一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我市信息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产业、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在探索符合广州市情的信息化道路上取得显著成绩。

2005年全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达83.9%,市民对信息化满意度名列经济社会发展20项指标的前五名,对政府网站满意度为89.8%。

至2005年底,广州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十五”计划的主要发展目标,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国际信息港”框架基本形成,“数字广州”雏形初具。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接近国际一流水平。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覆盖全市,国内领先、大容量、高可靠的传输网络和电信网络实现市区内100米光纤接入,有线电视网双向传输改造基本完成,2005年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45.6GB/S,占全国的34%,国际信息通信交换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广播电视和上互联网。

电子政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全市69%的党政机关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95%的政府部门建立了国际互联网站。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政府部门行使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手段,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延伸到街镇、社区和农村。

广州率先在全国推行政务信息公开,政府各部门面向企业和市民的网上办事服务达1267项。

“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综合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国评比前列。

电子政务从普及应用进入资源整合、业务协同阶段,一窗式、一站式网上服务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社会信息化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条块结合”的电子政务社区应用系统已经在全市69条街道推广应用,23项业务在街道一级实现一站式服务。

全市5个主要农业区、县级市、32个重点农业镇及部分村社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

全国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取得初步成果。

智能卡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二代身份证”、“羊城通”发卡总量超过500万张,广州地区64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园网并接入国际互联网,实现“校校通”的中小学超过88%,数字化医院、网上图书馆应用取得明显效益,有力推动了卫生、文化领域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发展名列全国前茅。

全市大中型企业80%实现联网管理,67%建有企业网站,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网站建有率达100%,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企业资源规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现代信息手段不断普及应用并取得明显成效。

89%的企业利用网络开展营销服务,66%的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

网上缴税、网上采购、网上购票、网上书城、网络银行和网上市场应用迅速普及。

200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量达652亿元,增幅超过40%,占同期GDP的13%。

公共交通、公用事业、旅游酒店、百货超市等行业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金融信息化居全国领先地位,拥有全国最大的地区性POS直联网络和跨行ATM网络,同城票据交换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信息产业成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767亿元,软件业技工贸收入242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2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6.4%.32.2%和11.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

软件收入约占全国软件总收入的8.3%。

网络游戏、动漫、互联网与无线信息服务等现代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

数字化消费方式已渗透到市民生活。

2005年,城市居民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达2492.04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9.2%,人均消费支出中信息消费所占比例全国最高。

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91.3台/百户,59%的城市家庭、30%的城市居民上国际互联网,注册用户达426.4万户。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14部/百户,普及率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

刷卡消费、电子付费、网上交易等已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消费手段。

(二)存在问题。

一是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能力有待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

三是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互动发展效应不够显著,信息产业处于国际信息产业链条的低端,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规模偏小。

四是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

五是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

(三)发展环境。

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信息社会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信息化的条件已经成熟,信息化正在成为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力手段。

信息网络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基础设施,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上发展最快、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的全面普及应用和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信息化发展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信息产业新一轮重组和转移,区域经济整合和联动发展,社会公众信息意识和信息消费能力的增强,都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十一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将加速转型,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新型产业结构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中心城市地位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举办2010年亚运会以及发展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为信息化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带动和变革作用,实现广州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紧紧围绕广州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深入应用和渗透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完善和提升一批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和深化五大领域信息化应用(包括电子政府、城乡管理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植根和壮大四大主导产业(包括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数字内容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健全一个城市信息化管理和推进体制,即“一五四一”工程,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有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完善机制。

注重总体规划,努力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信息资源开发统筹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电子社区统筹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统筹发展,城区与郊区县、广州与周边区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扩大普及信息消费与创建网络安全文明统筹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协调推进、制度保障作用和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适应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投融资体制,探索资源共享、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建设模式。

—需求主导,服务大局。

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迫切需求出发,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的核心和热点问题。

以信息化重大工程为着力点,促进信息化与企业、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深入推进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和渗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谐社会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

—分层推进,协调发展。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信息化建设,按相应的发展模式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信息化培训与普及,着力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扩大信息化服务对象,缩小数字鸿沟,以信息公平促进经济社会公平。

—强化创新,做大产业。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增强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既要充分发挥城市信息化对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又要注重发挥信息产业对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的良胜互动发展,构筑新型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保障安全,注重实效。

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与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防御,综合防范。

以深化应用带动信息资源开发,有效整合利用现有基础网络、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逐步解决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的综合效益。

(三)奋斗目标。

到2010年,城市信息化体系较为完备,“数字化大都市”基本建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成为市民生活工作的主要方式,信息化成为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导力量,信息化总体水平继续处于全国先进行列,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

具体目标是:

促进“一个转型”——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渗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

提升“两个水平”——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信息网络设施和信息资源库,显著提升网络普遍服务水平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增强“三个能力”——显著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市民信息能力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形成“四个体系”——基本形成电子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体系、有核心竞争力的信息产业体系和信息化发展保障体系。

“十一五”全市信息化发展预期目标是:

——城市信息化综合指数超过90%。

——数字电视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的覆盖率和应用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国家互联网三大国际出口能力进一步增强。

——电子政务网络延伸到社区和农村,政府审批业务和公共服务的上网率达90%。

——电子商务成为政府、企业、市民交易的重要方式,年交易量达到2250亿元。

——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30%以上的企业开展网上采购、网上销售。

——所有社区和大部分农村能够便利地获得上网服务,城镇家庭上网率达到80%,农村家庭电脑拥有率45台/百户以上。

——信息产业增加值超过110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12%,年均增长20%以上。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进向下一代网路转型,加快实现三网融合。

着力发展3G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努力实现网络、终端和业务层面的三网融合。

进一步提高城域网和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力争实现与泛珠三角省会城市宽带城域网的高速互联,提升广州“国际信息港”辐射能力。

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实现互联网广泛应用普及。

重点建设光纤到户的宽带接入网、覆盖城区的无线局域网和双向互动的有线数字电视网,实现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模拟向数字转换工程,积极推动数字电视多媒体应用,促进数字广播电视的广泛普及。

扎实推进“数字亚运”工程,提升“数字城市”水平。

围绕第十届亚运会的举办,建立一个高度可靠、高度灵活、可扩展、可重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宽带通信网络。

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赛事信息管理、智能卡应用、电子商务、公众综合信息服务、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应急处理和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数字亚运”信息系统,实现亚运会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把广州亚运会办成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最高的亚运会。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和推广以电子身份认证为核心的网络信任体系,建立电子政务安全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积极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全面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工作,重点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工作,提高对网络安全事件应对和防范能力,切实防止有害信息传播。

建立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体系,保障重要信息系统可靠运行。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立市、区、县级市政府数据资源管理中心,实现数据集约化管理。

推广普及信息标准化和信息交换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支撑环境体系,初步形成以应用服务为导向的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支撑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发挥信息流对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引导作用。

(二)努力构建智能化电子政府。

根据政府职能转变、政务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从业务管理、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公共服务三方面搭建电子政府框架。

全面实现政府业务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制定政府信息资源公开目录和共享目录,建立数据交换规范,健全信息公开、共享机制,全面建成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实现政府信息网上公开,面向政府和公众提供服务。

继续完善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市、区、街(镇)、居委会(村)四级网络和政府各部门网络互联互通,为数字、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体统一传输提供技术支撑,并将各种应用集成上网。

推广“条块结合、资源共享”、“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发布—窗口办结”、“联网办公”等电子政务模式,实现所有政府部门业务信息化管理和网上办公,提供政府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办理。

推进跨部门信息系统协同工作,强化综合监管能力。

大力推进全局性、跨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理顺和优化跨部门业务流程,从部门内整合、部门间整合、条块整合、支撑体系整合四个层面,推动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形成高效运转、有机统一的电子政务体系。

重点推进电子公文、宏观经济管理、财政金融、工商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信用、应急指挥等领域重点信息系统建设,推动管理流程创新,实现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

大力推进有关部门行政审批系统信息化、网络化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建立行政服务中心一体化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和集中监管,提高行政效能和实时监控能力。

构建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以便民、为民、利民为目的,以各政府部门服务职能为主体,以社保(市民)卡、数字证书、市民电子邮箱为支撑,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中国广州政府”网站和政府智能化呼叫中心为门户,建设和完善政府各部门网站和各区、县级市政府网站、呼叫中心,构架面向社会、企业和市民的、智能化的一站式、一网式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加快推进城乡管理信息化。

全方位构建“数字城市”系统。

推广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及其应用集成,整合城市规划、国土房屋等基础信息资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体系,实现共享共用。

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市政园林、环境监控、城市综合执法等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地理空间信息在国土房屋、市政设施、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城市网格化管理,促进城市管理资源整合,构建信息共享、流程优化、业务协同和高效运作的数字城市建设和管理框架体系,提高各种市政设施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交通管理决策、指挥调度和服务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加快建设“平安广州”信息系统,提高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大力推进城市社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覆盖主要道路、公共场所、要害部门、案件多发地段,实现互联互控,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积极推动政法信息网建设,实现政法各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联动,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水平。

继续推进110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加强对各类事故、灾害、案件和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中的保障能力。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质量稽查信息系统、价格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整合监管信息,建立食品药品安全信用档案,形成完善的市场监管网络,实现对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跟踪监控。

(四)深入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努力降低产品能耗和物耗,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控和治理,促进我市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深入推进制造业信息化。

以嵌入式软件应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为重点,推动装备和机电工业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一化。

以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产品数据管理(PDM)和柔性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推动钢铁、石化、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推广企业资源管理(ERP)、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等应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构建产、供、销的协同式信息平台,推动产业链企业间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带动提高化工、汽车、医药、钢铁、电子信息等产业供应链信息化水平。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

以电信、电力、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业、外经贸等行业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应用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行业信息化水平。

进一步提升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和广州火车站的信息化水平,建立数字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

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整合各种仓储、运输资源,建立服务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的南方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以RFID应用为重点推广物品编码技术应用。

提升广州电子口岸集成化协同能力,形成口岸部门和单位联动协作、快速高效的服务体系和机制,有效提高通关效率,加快拓展应用范围,提高广州辐射带动能力。

积极推进旅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行业的信息化。

完善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电子商务软件,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

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同步建设中心镇现代信息网络设施,着力解决农村宽带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一批信息化示范村,实现村村通网络,家家信息可上网。

加大建设应用“三农”信息系统力度,建立农业综合数据库,建设农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程度;推广村镇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农村村务、政务管理能力。

加大“三农”信息服务的力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用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农民能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农业技术、生产、市场和流通等信息,引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五)大力发展协同式电子商务。

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立安全、公正、可信的网上交易市场。

建立健全电子支付、财税、数字认证、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电子商务投融资机制,规范电子商务发展。

加快信用、认证、标准、支付和现代物流建设,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体系。

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普及数字证书、数字签名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优化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信任环境,推广电子支付,保障网上交易安全。

加强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办好广州信用网。

多层次加快电子商务发展,培育一批电子商务交易量10亿以上的骨干企业和行业平台,打造中国电子商务之都。

政府带头应用电子商务,广泛推行网上招标、网上采购,推动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积极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优先发展汽车、钢铁、石化、粮食、医药、旅游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电子商务。

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动邮政183、中国旅行热线、大洋网上书城、广钢物流网、广州批发市场网等电子商务网站由区域平台向全国平台升级、由区域品牌向全国品牌跨越;加快推进现有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服务,推动太平洋电脑城、江南蔬菜批发市场、广州国际玩具礼品城等大型专业市场信息平台发展在线交易,扶持发展一批面向专业市场服务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大宗货物电子化交易中心。

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黄花岗电子商务园区环境,引导企业聚集发展,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促进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应用,推动商业信息化从电子化、自动化向网络化、协同化电子商务转型,加快发展网上超市、网上购物、网上购票等便民型电子商务服务。

(六)全面推进社会信息化。

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促进社会保障各项业务的互动。

完成全市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市级和区级系统建设,共建共用市、区、街三级网络,形成条块信息共享、协同联动的业务流程,促进医保、医药和医疗业务联动,促进流动人员、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业务联动,健全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广泛普及羊城通和社保(市民)卡在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的应用,实现一卡多用,提供便民服务水平。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与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地税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提高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全市教育现代化。

继续实施“教育e时代”工程,完善教育专网、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城乡各类学校普遍建成校园网,实现校校通;把素质教育内容纳入“教育e时代”工程,千方百计扩大网络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发挥教育信息化资源在提高市民素质中的作用。

积极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档案馆为重点,加快实现文化信息和档案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把先进文化信息资源传送到城乡基层和群众身边。

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加强城市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上网,支持企业开发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的网络文化产品。

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管理,以加强政府网络和主流媒体网站建设和管理为突破口,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建立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巩固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阵地。

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全面建成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完善公共卫生防疫监控信息系统,建立公民健康电子档案,推动电子病历数据交换,促进医疗、医药、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支持医疗体制改革,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积极开展网上远程医疗,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体育现代化。

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在体育事业的广泛应用,建立数字体育互动平台,提高各类体育设施和赛事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和数字家庭行动。

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信息化综合平台,整合社区的社会保障、计划生育、民政福利、社区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供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

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采用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社区服务网站等方式,提供衣食住行、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项目进家庭。

以有线数字电视和无线局域网普及为切入口,开展“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动宽带入户,推动百姓家庭的3C融合,倡导家庭生活信息化。

广泛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市民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持续实施政企共填数字鸿沟项目。

在全市所有的街镇建立上网培训中心、在1177个行政村建立上网服务点,解决全市低保家庭、农村家庭及外来工上网用网难问题,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服务,提升弱势群体利用电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的能力。

(七)跨越式发展信息产业。

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软件产业基地和网游动漫产业基地等三大基地,信息产品制造、软件、数字内容和信息服务等四大主导产业,集成电路、通信、计算机、数字视听和汽车电子等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调整和规划信息产业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园区各项功能和政策,集中力量,提升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强化支柱产业地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广州经济发展转型。

大力发展信息产品制造业。

加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