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652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 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docx

初二语文第10讲诗圣的情怀学案

“诗圣”的情怀

——杜甫诗歌欣赏与积累

适用学科

初中语文

适用年级

初中二年级

适用区域

全国通用版

课时时长(分钟)

120分钟

知识点

杜甫诗歌积累与赏析

学习目标

积累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培养对阅读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点

了解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特色,积累杜甫的诗歌

学习难点

培养古诗鉴赏能力,受到诗人情感的熏陶而有所感悟,从而引发审美兴趣,培养潜心涵泳的鉴赏习惯。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小学时,我们就学过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杜甫的诗歌,并在欣赏的过程中积累。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术手段进行操作。

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

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

其二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

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

《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

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

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考点2:

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

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

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

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

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

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

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

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而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出,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

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考点3:

杜诗的语言艺术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

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

他又说:

“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

”“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

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

从而形成了苍劲,凝练的主要特色。

三、例题精析

【例题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答案】B

【解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远望泰山之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

所以本题选择B,从远望到近望。

(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答案】D

【解析】“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所以D项不准确,不是“从山中飞出”而是“隐入了山林”。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答案】高大巍峨

【解析】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泰山之景。

上句用虚笔泰山的秀美,下句实写泰山的高大,虚实结合,“钟”“割”分别勾勒出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4)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情壮志。

【解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答案】B

【解析】B项中“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中的“苍凉”不对,而且诗人表达的是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豪情壮志。

【例题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

一个“”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答案】破满目凄然(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春望》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解析】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

此情此景,作者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3)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案】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4)请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A.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

B.颔联中“感时”一语承上,“恨别”一语启下,此联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C.颈联中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尾联中用“搔更短”和“不胜簪”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苍老之态。

D.这首诗在内容上集中表现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诗风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深沉含蓄而不浅露。

【答案】A

【解析】本诗的写作背景是: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千。

所以A项中“首联写景,描绘出国都沦陷后山河依旧却残破不堪的景象”表述是正确的,但是后半句“体现了诗人回家途中的艰难”是不正确的。

(5)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一名句的妙处。

【答案】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

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

(意近即可)

【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6)《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答案】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明了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7)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

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解析】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

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8)古代大诗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

《春望》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本诗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搔”是抓、挠的意思,这个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安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

【例题3】阅读杜甫的《石壕吏》,回答问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著名叙事诗,请用自己的话简述其主要内容。

【答案】叙述差役趁夜捉人,连衰老妇也被抓去服役的故事。

【解析】《石壕吏》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2)《石壕吏》是一首诗(体裁),以为顺序。

中心人物是,事件是。

【答案】叙事、时间、老妇、差吏抓人,老妇应役

【解析】《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以时间为顺序,主要记叙的是老妇的致词,所以中心人物是“老妇”,事件就是老妇被官吏抓走服役。

(3)《三吏》《三别》分别是。

【答案】《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离家别》《垂老别》

【解析】“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离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4)“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正确译文是:

【答案】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解析】翻译好这句诗主要是要弄清楚“裙”的解释。

“裙”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

一是“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出入无完裙”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

这句诗的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

此处的“裙”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之意。

所以翻译为“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5)请列出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

【答案】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解析】“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听到走上前去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刚刚战死。

可见战争之惨烈。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抨击了石壕吏的凶残、冷酷,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解析】《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首,叙述了差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暴官吏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课堂运用

【基础】理解性默写。

1.《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

,。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朝代)的伟大诗人,是主义诗人,字,自称。

他被称为“”与“诗仙”李白并称。

由于他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他的诗表现了当时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被称为“”。

3.本诗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明暗变化的诗句:

,。

【巩固】阅读《石壕吏》,回答问题。

1.《石壕吏》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思想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拔高】阅读杜甫的《旅夜书怀》,回答问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3分) 

2.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2分)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分)

4.第二句诗中的“危樯”指什么?

“独夜舟”又指什么?

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什么?

5.诗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勾勒出大江月夜的壮阔景观。

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功力相当。

有人认为李白是行舟游览,杜甫则是停舟细看。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6.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课程小结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认识到诗歌并不是死记硬背的,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内容来理解记忆诗歌,并且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把诗歌跟诗人联系起来。

通过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和技巧。

课后作业

【基础】把《石壕吏》改变成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精彩,可以进行必要的增补。

注意:

不能单纯翻译全文。

要求字数在800字左右。

 

【巩固】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句子是什么?

(2)这首诗的整个线索是围绕茅屋为秋风所破展开的,你认为是这样吗?

 

(3)请说一说“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对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赏析。

 

【拔高】阅读杜甫的《岁暮》,回答问题。

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