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521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docx

常见护理技术并发症与处理

普内科护理安全管理职责

1.明确责任。

实行“医院—护士长”二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医院设立医疗安全管理小组,科室成立医疗安全控制小组。

2.建立医疗安全管理制度,有防范处理护理缺和过失的预案。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重视前馈控制,做到“三预,四抓、两超”,即;预查、预想、预防;抓出易出事故的人、时间、环节、部门;超前教育、超前监督。

4.把好物品使用关。

在使用护理用品时,做到查物品的灭菌效果、有效期、有无破损、物品质量、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5.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或发现护理过失,可能引起的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做到立即逐级汇报。

6.科室有护理过失和缺陷登记本,对发生的过失或缺陷进行登记。

7.科室对每月出现的过失或缺陷做出定性分析,做出相应的处理,并有改进的措施。

8.护士长做到对重点人群:

新入科、实习生、重点时段,如:

节假日的管理。

重点护理环节要加强督查与管理。

 

普内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坚持医嘱班班查对,每天总查对,护士长每周总查对两次并登记、签名。

三.毒、麻、剧、限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保管、专柜保存并加锁。

四.内服、外用药品分开放置,甁签清晰。

五.各种抢救器材保持清洁、性能良好;急救药品符合规定,用后即使补充;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六.供应室供应的各种无菌物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放。

七.对于发生的护理差错,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并上报会理部。

八.对于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要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九.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电磁炉、电饭锅登电器,确保用电安全。

十.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目录

1静脉输液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3皮下注射法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4皮内注射法操作法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5静脉采血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6经脉留置针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7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8吸氧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9吸痰常见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10留置导尿常见发症及防治。

 

静脉输液操作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发热反应

1、原因:

因输入制热物质引起。

多由于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彻底,输入的溶液或要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输液器消毒不严格或被污染,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等所致。

2,、症状:

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和高热。

轻者体温在38*C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严重者起初起寒战,继而高热,体温可达41*C,并伴有头疼、恶心、呕吐、脉速等全身症状。

3、预防与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质量,输液器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2)反应轻者,可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通知医生,同事注意体温变化。

(3)对于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4)反应严重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并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进行检测,查找反应原因。

二,急性肺水肿

1、原因:

(1)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

(2)并然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症状:

并然突然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喀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时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肺部布满湿罗音,心率快且节律不齐。

3、预防及处理:

(1)在输液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病人尤需注意控制滴速不宜过快和输液量不宜过多。

(2)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如病情允许可使病人端坐,双腿下垂,一减少下肢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论扎。

用橡胶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四肢,一阻断静脉回流,但动脉血仍可通过。

每5—10min轮流一个肢体上的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症状缓解后,逐渐解除止血带。

(3)给予高流量氧吸入,一般氧气流量为6—8L/min,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增加氧的弥散,改善低氧血症。

最好用50%—70%酒精湿化后吸入,酒精能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平喘、强心、利尿和扩张血管药物。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1、原因:

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或静脉留置针放置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性学反应;也可因为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

点滴速度宜慢,防止药物漏出血管外。

同时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静脉。

(2)停止在此部位输液,并将患肢抬高,制动。

局部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早期冷敷,晚期热敷),每日2次,每次20min。

(3)超短波理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min。

(4)中药治疗,将如意黄金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每日2次,具有清热、止痛、消肿的作用。

(5)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1、原因:

(1)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

(2)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陪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发生空气栓塞是由于进入静脉的空气形成的血栓,随血流首先被带到右心房,然后进入右心室。

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随血液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经毛细吸收,损害较小;如空气量大,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引起机体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2、症状:

病人感到不适或胸骨后疼痛,随之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有濒死感。

诊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心电图呈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改变。

3、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认真检查输液器的质量,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液中及时更换输液瓶或添加药物:

输液完毕

及时拔针;加压输液时应有专人在旁边守护。

(3)立即让病人取左侧卧位并头低脚高,以便气体能浮向右心室尖部。

避开肺动脉入口,随着心脏舒索,将空气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逐渐被吸收。

(4)立即给予高流量氧吸入,提高病人的血氧浓度,矫正缺氧状态;有条件者可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抽出空气;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对症处理。

五、液体外渗

1.原因:

穿刺时刺破血管或输液过程中针头或留置针导管滑出血管外,使液体进入穿刺部位的血管外组织而引起。

2.症状:

局部组织肿胀、苍白、疼痛、树叶不畅,如药物有刺激性或毒性,可引起严重的组织坏死。

3.预防及处理:

(1)牢固固定针头,避免移动;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

(2)经常检查输液管是否通畅,特别是在加药之前。

(3)发生液体外渗时,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肢体和针头重新穿刺。

(4)抬高患肢以减轻水肿,可局部热敷20分钟,促进静脉回流和渗出液的吸收,减轻疼痛和水肿。

六、过敏休克的急救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争分夺秒、迅速及时、就地抢救。

1、立即停药,患者就地平卧,进行抢救。

2、立即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l,病儿酌减,此药物是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

药物,具有收缩血管,增加外周阻力,提升血压,兴奋心肌,增加心输出量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如症状不缓解,可每隔30分钟皮下注射给药0.5ml,直至脱离危险。

如发生心脏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术。

3、维持呼吸吸兴奋剂。

给予氧气吸入。

呼吸抑制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可拉明)或洛贝林等兴奋剂。

喉头水肿影响呼吸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4、抗过敏:

根据医嘱,立即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加入5%—10%的葡萄糖液500ml,静脉滴注,应用抗组胺类药,如肌内注射异丙嗪(非那根)25—40mg或苯海拉明20mg.

5、补充血容量:

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下降不回升,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必要时可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压药物。

6、纠正酸中毒。

7、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及其他病情变化,并做好病情动态记录。

附:

输液反应应急处理流程

出现输液反应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发生率为2%—10%,多见于输血开始后15min—2h内。

 1、原因:

常见的原因有:

①致热源:

血液、保养液、血袋或输血器被致热源污染;②细菌污染:

输血时无菌操作不严,造成污染;③免疫反应:

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对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2、症状:

患者常有畏寒和发热寒战,高热(体温可达到38-41℃),伴有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和肌肉酸痛等。

轻者持续1-2小时即可缓解,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3、预防与处理:

(1)预防:

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一次性输血器。

(2)处理:

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如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和抗过敏药物。

将输血装置、剩余血连同贮血袋送检。

二、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发生,发生率为3%。

1、原因: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有:

①患者为过敏体质,输入血中的异体蛋白质,与患者机体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而致敏;②输入血中含致敏物质;③患者接受多次输血后,血浆中产生过敏性抗体,当再次输血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发生过敏反应;④供血者的变态反应性抗体输入患者体内,一旦与相应的抗原作用就发生过敏反应。

2、症状:

过敏反应多发生与输血后期或即将结束时,反应轻重不一。

(1)轻度反应:

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

轻度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颜面部,表现为眼睑水肿,口唇水肿。

(2)中度反应:

可发生喉头水肿而致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胸痛,肺部听诊哮鸣音。

(3)重度反应:

过敏性休克。

3、预防与处理

(1)预防:

①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②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者;③供血者在采血前4h宜食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禁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④对有过敏史者,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性药物。

(2)处理:

按反应轻重给予处理:

①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

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②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0.5-1ml;③监测生命体征;④呼吸困难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三、溶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破坏或溶解,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是最严重的输血反应,可分为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一)血管内溶血

1、引起血管内溶血的原因有:

①输入异型血:

是输血反应中最严重的一种,反应发生快,输入10-15min即可出现症状;②输入变质血:

输人血的红细胞已被破坏溶解,如血液贮存过久、保持温度过高、血液被剧烈震荡、血液受细菌污染等;③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性溶液和影响血液PH的药物,使红细胞大量破坏。

2、症状:

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受血者血浆中凝集素和输入血中红细胞的凝集原发生凝集反应,使红细胞凝集成团,阻塞部分小血管。

患者出现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和胸闷等。

第二阶段:

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解,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入血浆,出现血红蛋白尿、黄疸、发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

第三阶段:

大量血红蛋白从血浆进入肾小管,遇酸性物质变成结晶体,阻塞肾小管;又由于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引起肾小管内皮缺血、坏死,进一步加重肾小管阻塞,导致少尿或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死亡。

3、预防及处理:

(1)预防:

为预防溶血反应,护士从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到血液成分的输入,都应仔细确认患者的身份,并确保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相同。

(2)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保留剩余血和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送化验室进行检验,以查明溶血原因;②维持静脉输液通道,遵医嘱给予升压药和其他药物治疗;③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④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对尿少、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⑥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

(二)血管外溶血

多由RH因子所致溶血。

ABO血型同型,但因RH因子系统内的抗体抗D、抗C和抗E不同所致。

临床所见RH系统血型反应中,绝大多数是由D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所致,释放出游离血红蛋白转化为胆红素,在肝脏迅速被分解,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血管外溶血一般在输血后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体征较轻,有轻度发热伴乏力、血胆红素升高。

此类患者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

四、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

1.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

(一)原因:

快速大量的输血可引起循环负荷过重。

(二)症状:

患者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头痛、颈静脉怒张、肺充血、听诊肺部湿罗音、心动过速。

(三)预防及处理:

为预防循环负荷过重,应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调整输血的量和滴速。

一旦发生,应进行一下处理:

①通知医生,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②监测生命体征;③双下肢下垂;④根据医嘱给予吸氧、利尿剂和镇静剂等药物。

2.出血倾向

(1)原因:

①库血中的血小板、凝血因子破坏较多;②输入过多的枸橼酸钠,引起凝血障碍。

(2)症状:

患者表现为伤口渗血、皮肤出血、牙龈出血、静脉穿刺点出血、严重者出现血尿。

(3)预防及处理:

①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现象;②在输入几个单位库存血时,应间隔输入1个单位的新鲜血液;③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

3.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1)原因:

大量输血可造成枸橼酸钠积聚,与血中游离钙结合降低血钙。

(2)症状:

患者出现手足抽搐,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电图Q-T间期延长,心室纤维颤动,甚至发生心脏骤停。

血浆酸碱失衡,PH低于7.35。

(三)预防及处理:

在输入库存血1000ml时,须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

4.其他如空气栓塞,细菌污染反应,体温过低以及输血传染的疾病(病毒性肝炎、疟疾、艾滋病)等。

严格把握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是预防上述反应的关键。

 

附:

输血反应应急处理流程

安慰病人,减少焦虑

按医嘱及时给药

保存输血袋子及余血送输血科,必要时取病人血样一起送输血科

严重反应:

配合医生立即抢救,吸氧

立即停止输血,换输生理盐水

通知医生

 

 

一般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报告护士长

 

皮下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

1:

出血拔针后少量血液自针口流出。

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

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做好局部按压工作。

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

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4.拔针后针口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

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

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抽出血凝块。

并发症2:

硬结形成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

预防及处理

1.熟练掌握注射深度,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2/3。

2.操作前,选用锐利针头,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3.注射药量不宜过多,少于2ml为宜。

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4.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微粒污染。

5.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6.以形成硬结者,可选用以下方法外敷:

①用50﹪硫酸镁湿热敷。

②去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并发症3:

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

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引起温度改变,导致血流加快而胰岛素的吸收加快。

预防及处理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

对使用胰岛素的病人多次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有关知识的宣教,直到病人掌握为止。

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

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病人,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

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

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观察病人情况。

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

严重者可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

 

     

皮内注射法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

疼痛

预防与处理:

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通常是0.1ml)。

4.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5.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并发症2:

局部组织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预防与处理

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并发症3:

虚脱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衰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预防与处理

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做到二块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

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并发症4.过敏性休克

预防与处理:

1.皮内注射前必须仔细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停止该项试验。

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病人不可随意离开。

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等急救药品,治疗单元内备有氧气、吸引器等。

4.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

静脉采血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

皮下出血

预防与处理

1.抽血完毕后,棉签正确方法按压时间5分钟以上。

2.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衣袖较紧,应

协助病人脱去较紧的衣袖后抽血,避免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3.提高抽血技术、掌握正确进针方法。

4.如果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

三天后热敷,

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

并发症2:

晕针或晕血

预防与处理

1.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

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

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

晕血患者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

(1)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

(2)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

(3)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4)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要注意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

脑部疾病等意外。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皮下血肿。

2.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

因此,护

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

依据不同的

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

皮下血肿的发生。

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病人躁动不安、

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

渗漏。

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

为避免

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瞩病人避免留

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过紧

,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

4.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

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

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病人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有研究表明,缓

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5.静脉炎。

静脉炎按原因不同分为化学性和感染性两种,其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

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

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护理人员应注意各操作环节的严格无菌;选择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

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5.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内。

据报道,久病卧床病人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多3倍。

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

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