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429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docx

cary打印版教育学要点总结

教育学要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名词解释)

2.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填空)

3.教育学的定义:

按照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定义为: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教育学”的定义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

(选择或填空)

4.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即生物起源论(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和劳动起源论。

(选择)

5.学校教育的出现:

苏联教育史学家沙芭耶娃根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选择或填空)

6.我国最早的学校有庠、序、校、塾等名称。

(填空)

7.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简答)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有:

先秦时期孔子的《论语》和思孟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等。

(选择)

9.夸美纽斯是“教育学之父”,在1632年写成了《大教学论》。

(填空)

10.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18世纪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段实施教育。

(选择)

11.卢梭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人们的新观念:

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第二,儿童中心观念;第三,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第四,实用主义的观念。

第五,发现的观念。

(选择)

12.近代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是教育学家赫尔巴特。

(选择)

13.首创“实验教育学”的是德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梅伊曼和拉伊。

14.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发展起来的。

基本观点有:

1)教育即生活;2)从做中学;3)儿童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15.教育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研究更加深化;(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一书,并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2)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就是指人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现有力量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未来趋势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之间的差异。

(选择)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三个基本方面,即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和个体活动,其中决定性因素是个体活动。

(填空或选择)

3.个体的先天性素质是指个体在出生前机体所具有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质。

先天性因素中最基本的是遗传因素。

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选择)

4.个体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人的发展的受动性与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展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选择)

5.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简答或论述)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一切活动几乎都是围绕有目的地培养人而展开的。

学校教育目的性之所以比较强,主要表现在:

首先,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明确;其次,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统一(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导性的要求比较一致,二是表现在学校教育内部各方面的教育的影响在基本目的上是比较一致的,三是表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比较稳定。

);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学校教育的系统性表现在:

第一是计划性,第二是组织性,第三是协作性,第四是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表现在:

第一是对教育培养目标的选择,第二是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三是对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表现在:

首先,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其次,学校教育设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再次,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的,教师是学校教育专门性最突出的体现;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辨析或简答)

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教师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如果这两种影响严重冲突,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很难实现的;其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

7.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是指教育的社会功能,意即教育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三个基本方面。

(选择或者填空)

8.教育的经济功能(填空或简答)

教育的经济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总体上讲,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

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育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把科技与教育相提并论就说明了这一点。

教育的科学知识再生产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首先需要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继承,这是和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发展科学技术是科学知识扩大再生产最重要的方面。

9.教育的政治功能:

(简答)

1)教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10.教育的文化功能(简答)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传递、保存和活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改造文化是指在原有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所进行取舍、调整和再组合。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主是要通过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来实现的。

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是通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来发挥文化创造功能的,这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基本方面。

第二,教育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文化来发挥其文化的创造功能。

11.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简答、选择或填空)

教育社会功能有如下特点:

1)间接性;2)隐含性;3)潜在性;4)迟效性;5)超前性。

1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选择或者简答)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制约着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重功利轻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2))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3)重服从轻处主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4))重认同轻创造的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影响。

13.教育的人的制约性(重点,简答)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一是身心发展的同一个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不平衡性,二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时间在早迟上的不平衡性);4)人的身心发展人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5)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

14.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论述)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与牵连、相互制约的特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各系统,它们是在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中共同获得发展的,身心的发展与心理发展之间、身体发展的各个方面与与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个整体和系统,相互之间相互影响,难以割裂。

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必须要有基本的完整性、全面性与和谐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各方面教育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也才能在些基础上形成特长。

16.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论述)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具有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

表现模式有三:

一是不同个体的同一方面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各不相同;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三是不同个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系统掌握其成长发展交资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养,采取弹性教育制度等教学形式。

1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2)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3)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5)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

首先,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其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也具有不平衡性;再次,教育对社会的适应必须是有选择的。

总之,教育一方面必须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社会保持恰当的距离。

(多选,简答)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1.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名词解释)

2.教育关系:

即教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教育与其外部环境诸方面的种种联系。

教育规律只能存在于种种教育的本质的或必然的关系之中。

(了解)

3.教育规律的分类:

1)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2)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3)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

(选择)

4.对于已知的教育科学规律的认识与对未来的教育规律的研究和探索,广大教育者工作者如何完成这项任务?

(简答)

1)要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一要准确理解其精神实质,二要系统掌握其体系,三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2)要向实践学习。

教育规律以教育实践为载体,只有勇于和善于实践,才有可能对已揭示的教育科学规律有切身的体验和理解,才有可能发现新教育规律。

3)要向同行学习。

教师之间必须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4)要向教育对象学习。

教师向学生学习,也有助于体验和认识教育规律。

5.教育原则: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琮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整个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名词解释)

6.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包括:

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等。

选择的基本依据有二:

一是现代教育的一般性准则,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选择)

7.个性原则:

教育的个性原则,主要是指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个性。

主要依据是:

第一,学生之间有千变万化的身心差异;第二,个性原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需要。

贯彻教育的个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1)端正对个性的认识;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3)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4)培养学生的特长。

(简单或者选择)

8.教育的言语艺术包括:

口头语言艺术、体态言语艺术、教育幽默。

(填空或者选择)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9.教育目的:

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名词解释)

10.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

(选择或者辨析)

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第三,社会化在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条件;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成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了解)

1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

1)体能、智能;(体能和智能是构成人的素质的基础性要素)2)活动能力;3)道德品质;4)情感、意志、性格。

(选择或辨析)

1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论述或选择)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的理论。

(19世纪上半叶)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等人。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首先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天然需要来制定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社会影响地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的个体本位论至少有三种类型:

一是以卢梭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极端);二是以爱伦.凯为代表的个人本位论(热衷于颂扬儿童真善美的天性与自由个性);三是新人文主义性质的个人本位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大体上说,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19世纪下半叶)主要代表人物有:

孔德、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等人。

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制于社会,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行来;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至少又有两个类型:

一是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学派”,一是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社会本位论(极端)。

(3)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二者的对立,首先有其社会的现实根源;其次是理论根源。

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在不断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的。

14.教育目的观:

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名词解释)

15.三社会文化思潮:

一是人文主义;二是科学主义;三是科学人文主义。

(选择)

16.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1)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主义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2)科学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简答)

17.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然整合:

1)科学与道德的对立在历史和现实中都的确存在的,但科学与道德在本质上并不是对立的。

人类要一种完整的生活,个人向往一种和谐的发展,社会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保持基本的平衡,这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能够整合的必然性所在。

科学与道德、物质与精神内在一致,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能够整合的可能性所在,二者必将融合。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是构成完整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它们各有其不可替代价值,又都各有其固定的局限性。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绝对不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只是教育的“一半”的实质是指两种教育的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

(论述)

18.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者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体现了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

这种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二是坚持培养劳动者;三是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选择)

19.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论述)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给我国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而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以牺牲多数人的发展来获取少数人的发展,违背了教育最起码的平等原则和人道原则,有悖于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二是注重学生的个别方面(主要是知识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和应试倾向的蔓延,给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如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增多、品德修养滑坡,即使在知识掌握方面,也常常只是停留于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难以达到理解、贯通、灵活运用和创新的层次。

我国中小学之所以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

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既隐藏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的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隐藏着社会的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

此外,还有传统文化的问题、传统教育的问题、用人制度的问题、教育结构问题、高考制度的问题、教育评价的问题等。

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目的相背相离的,因而必须尽力克服这种消极现象。

首先,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力发展,教育大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其次,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是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机会竞争;二是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和引导学校办学;三是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五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

最后,中小学本身也应该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个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20.“五育”是指: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填空或选择)

21.智育:

智育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名词解释)

22.美育:

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名词解释)

23.“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也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

(简答)

教育改革第五章

1.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即改变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个种社会性活动。

(名词解释)

2.辨别革新与改革:

革新往往指一种局部的除旧布新,不涉及教育性质的改变,常常只作用于教育具体或微观领域,如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课程内容的革新等。

改革通常是指一种从微观到宏观、从短期到长期都可进行的,主观是以除旧布新和变坏为好为目的的行动,通过变化或纠正错误使之变得更好。

(辨析)

3.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

(填空或选择)

4.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能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的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选择)

5.进步主义教育:

关注儿童本身,提倡民主教育。

(名词解释)

6.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是以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为标志的。

(填空)

7.进步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及事件:

帕克的昆西学校实验、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实验室计划、华虚朋的文纳特卡计划、沃特的葛雷计划、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选择)

8.学科结构运动:

50年代末60年代,美国因国际现实和理论的双重压力而引发的教育改革通常被称为“学科结构运动”,旨在加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培养科技的人才。

(名词解释)

9.改革目标和原则:

个性化原则;国际化原则;信息化原则;终身化原则。

(选择)

教师第六章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师职业。

(选择)

2.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葵卯学制”的分布实施,使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一部分;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3.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内容包括教师资格的条件、考试、认可及罚则等。

(名词解释)

4.1994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选择)

5.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选择)

6.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精神的发展;2)专业知识的发展;3)专业技能的发展。

(填空)

7.教师劳动的特点:

1)示范性;2)创造性;3)系统性;4)学习性。

(填空或选择)

8.教师角色协调:

(简答)为避免因教师多元复合角色所引起的冲突,应进行角色协调,即通过调整老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期望来缩小角色差距,保证教师角色正常扮演的措施。

角色协调分为社会协调和教师自我协调两方面,社会协调是主要的,只有通过社会协调,减少教师角色任务,使同一角色在不同情况下应承担的职责更加集中和明确,尽可能不要求教师在矛盾的角色任务中作抉择。

政府和社会团体对教师的角色期望也应尽量统一,引导社会公众比较客观地看待教师角色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也要注意教师角色的专业性。

教师个人的协调也应该提倡。

首先,道德是加强角色学习,掌握基本的角色要求和有分析地把握各种期望的要点;其次,以专业人员的角色为重,既有奉献多于索取的精神,也要懂得合理地使用专业权利,抵制冲突的角色任务;再次,还要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水平,在面临多种角色冲突需求及角色期望不一致时,能有效地缓解角色冲突。

9.当代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简答、论述或填空)

答:

当代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素质和前瞻性素质。

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直接制约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素质要素,既受社会赋予教师的职责所决定,又受学生的期望所制约。

前瞻素质是老师为适应社会和教育以及人的发展的未来趋势而应努力具备的素质要素,由社会变迁的时代精神所决定,同时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的要求。

1)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专业精神、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

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