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40009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剂学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药剂学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药剂学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药剂学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药剂学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剂学总结.docx

《药剂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剂学总结.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药剂学总结.docx

药剂学总结

药剂学知识总结

★ 第1章  绪论

 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

 1. 药剂学:

 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

把各种药物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

例如 片剂、注射剂、胶囊剂。

 

3. 制剂:

以剂型制成的具体药品,简称制剂(剂。

 )例如复方水杨酸片、维生素C注射液、头孢拉定胶囊、醋酸氟轻松软膏 

4.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配制、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5. 非处方药:

无需凭执业医师处方即可自行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基础药剂学:

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与临床药学。

二、剂型与制剂的关系与区别:

(给药途径与剂型的关系)

1. 多数药物由黏膜吸收(皮肤、注射给药除外);  2.给药途径与药物性质决定剂型  

3. 同一药物可制成多种剂型;4.同一种剂型包括许多种制剂;

三、药物剂型的重要性(其实质可影响安全、有效)

   ①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如硫酸镁口服泻下,注射镇静。

②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如注射与口服、缓释、控释。

③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缓释与控释。

  ④产生靶向作用:

如脂质体对肝脏及脾脏的靶向性。

  

⑤可影响疗效:

不同的剂型生物利用度不同。

四、药物剂型的分类

(一)按给药途径分类 :

1.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1)注射给药剂型:

如各种粉针剂、水针剂。

(2)呼吸道给药剂型:

如盐酸异丙肾上腺素气雾剂。

(3)皮肤给药剂型:

如硼酸洗剂。

(4)粘膜给药剂型:

如红霉素眼药膏。

(5)腔道给药剂型:

如用于直肠、阴道、尿道的各种栓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溶液型;2.胶体溶液型;3.乳剂型;4.混悬型;5.气体分散型;6.微粒分散型;7.固体分散型

(三)按形态分类:

液体剂型,气体剂型,固体剂型和半固体剂型。

(四)按制法分类:

 浸出制剂,无菌制剂

五、国家药品标准(药典和局颁标准)

(一)药典的概念、特点及品种收载

1.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

2.特点:

1)由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编辑、出版,并由政府颁布、执行,具有法律约束力。

2)药典收载的品种是那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品及其制剂,(注:

不是所有上市药品均收载于药典中,必须是医疗必需、临床常用、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能工业化生产并能有效控制或检验其质量的品种)。

3.我国建国后共颁布药典情况:

1)颁布九次药典,分别是53、63、77、85、90、95、00、05、10年,2)我国药典分为凡例、正文、附录三部分,制剂通则包括于附录中。

3)我国药典与美国药典都是每5年修订一次。

六、处方的概念和类型

1.处方系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剂调制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既有法定处方也有医师处方及协定处方。

2.法定处方指药典等收载的处方;3.医师处方指医生为某一病人开据的处方;4.协定处方主要指用于配制医院制剂的处方。

   

七、制剂名称、批准文号、批号和有效期

1、我国的制剂名称种类有三种:

通用名、商用名和国际非专利名。

2、药品的批准文号格式:

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3、药品有效期的表示方法:

一般可用“有效期至某年某月”,或用数字表示。

八、凡例中常用名词

1、阴凉处:

不超过20℃;2、凉暗处:

避光并不超过20℃;3、冷处:

2℃~10℃

★第2章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药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

一、药物溶解度:

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

二、影响溶解度因素:

1、药物的极性和晶格引力:

药物的性质药物极性大小与溶剂相似则药物易溶。

2、溶剂的极性:

对药物的溶解影响极大。

3、温度:

升高温度,增加药物分子的扩散系数D。

4、药物的晶形:

药物的晶型也影响溶解度,多晶型药物中的稳定型的溶解度较亚稳定型的小。

5、粒子大小:

药物的颗粒大小只是当药物微粉化后才影响溶解度(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加)。

减小药物粒径,增加药物与溶出介质接触的表面积S。

6、加入第三种物质

三、固体药物的溶解是一个扩散过程,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增加溶解速度的方法有:

1、制成可溶性盐2、引入亲水基团3、加入助溶剂:

形成可溶性(盐)络合物4、使用混合溶剂:

潜溶剂(与水分子形成氢键)5、加入增溶剂:

表面活性剂

(1)同系物C链长,增溶大

(2)分子量大,增溶小(3)加入顺序(4)用量、配比

第二节粉体学

一、粉体学:

研究具有各种形状的粒子集合体的性质的科学。

粉体最基本的性质是粒子的大小、粒度分布与形状,粉体的比表面积、密度、孔隙率、流动性、润湿性等。

二、粉体的性质:

1.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

粒子大小(粒度)是粉体最基本的性质,它对粉体的溶解性、可压性、密度、流动性等均有显著的影响。

1)粒子径的表示方法:

几何学粒子径、筛分径、有效径、表面积等价径(气体吸附法)。

粒子径测定方法:

a、光学显微镜法b、筛分法c、库尔特计数法d、沉降法e、比表面积法

2)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

频率分布(表示与各个粒径相对应得粒子在全粒子群中所占的百分数)、累积分布(表示小于或大于某粒径的粒子在全粒子群中所占的百分数)。

2.粉体的流动性

1)休止角:

评价粉体流动性的指标。

休止角(θ)小,流动性好。

休止角≤400时,可以满足生产流动性的需要。

2)影响流动性的因素:

粒子大小、粒度分布、粒子形状、粒子间的粘着力、摩擦力、范的华力、静电力等。

3)增加粉体流动性的方法:

a制成颗粒。

b加入一定量的粗粉。

c适当干燥。

d加入助流剂、润滑剂。

e改善粒子的形态。

3.粉体的吸湿性:

是指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

水溶性药物在相对湿度较低的环境下,几乎不吸湿,而当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时,吸湿性急剧增加,一般把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为临界相对湿度。

水溶性药物均有固定的CRH。

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CRH约等于各成分CRH的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

CRHAB=CRHA·CRHB

测定CRH的意义:

(1)CRH值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CRH愈大,愈不易吸湿;

(2)为生产、贮藏的环境提供参考;(3)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一般应选择CRH值大的物料作辅料。

水不溶性药物无特定的CRH,仅是表面吸附水蒸汽,混合时,吸湿量具有加和性。

4.粉体的润湿性:

指固体表面与液体接触时,原来的固相-气相界面消失,形成新的固相-液相界面。

用接触角衡量粉体润湿性。

接触角小,粉体润湿性好。

 θ=0º,完全润湿;θ=180º,完全不润湿;θ=0-90º,能被润湿;θ=90-180º,不被润湿。

三、粉体学在药剂学中的应用

1.粒子大小对药剂质量的影响:

1)含量均匀度2)生物利用度3)释药速度4)稳定性5)刺激性6)混悬型药剂中药物粒子的沉降、结块、凝聚、刺激性、微血管栓塞、通针性等

2.流动性对药剂质量的影响片重差异、装量差异、含量均匀度

3.吸湿性对药剂质量的影响稳定性、流动性

4.润湿性对药剂质量的影响崩解性、溶解性

第三节表面活性剂

一、概念:

表面活性剂:

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并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二、分类:

(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肥皂类:

高级脂肪酸的盐,硬酯酸、油酸、月桂酸,一般外用。

2、硫酸化物: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叶桂醇硫酸钠,SLS),乳化性强,稳定,软膏剂乳化剂。

3、磺酸化物: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广泛应用的洗涤剂

(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由于其毒性较大,常用作消毒杀菌剂,季铵化合物、新洁尔灭等,水溶性好,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均较稳定。

(三)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1、卵磷脂(天然):

对热敏感,60℃以上变为褐色,易水解,制备注射用乳剂及脂质体。

2、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

在碱性中呈阴离子性质,起泡,去污;在酸性中呈阳离子性质,有杀菌能力。

(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脂肪酸甘油酯:

HLB为3~4,用作W/O型。

2、蔗糖脂肪酸酯:

不溶于水,可形成凝胶,作O/W型。

3、脂肪酸山梨坦: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司盘Span,酸碱酶易水解,HLB1.8~3.8,W/O型。

4、聚山梨酯:

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吐温(Tween),粘稠状黄色液体,对热稳定,增溶作用不受PH影响,是常用的增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润湿剂,O/W型。

5、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卖泽Myrij,较强水溶性,O/W型。

6、聚氧乙烯脂肪醇醚:

苄泽Brij,较强亲水性质,O/W型,平平加0。

7、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泊洛沙姆Poloxamer,普朗尼克Pluronic,增溶作用弱,乳化、润湿、分散、起泡、消泡,相对分子量可在1000~14000。

聚氧丙烯基团比例增加,则亲水性增加。

Poloxamer188(PluronicF68)是一种O/W型乳化剂,是目前可用于静脉乳剂的极少数乳化剂之一。

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1、形成胶束:

临界胶束浓度CMC:

表面活性剂分子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

在CMC以上,随表面活性剂用量增加,胶束增加,增溶量也相应增加。

2、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表面活性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HLB值越大,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越强,反之亦然。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时,其HLB值具有加和性。

HLBab    = (HLBa ╳ Wa + HLBb ╳ Wb)/(Wa + Wb)注:

W为表面活性剂用量

HLB=7+∑(亲水基团HLB值)—∑(亲油基团HLB值)

HLB1~3:

消泡剂HLB3~6:

W/O型HLB8~18:

O/W型HLB7~9:

润湿剂HLB13~18:

增溶剂HLB13~16:

去污剂

3、增溶作用增溶:

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达到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粒性药物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度可显著增加,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现象称增溶。

影响增溶的因素:

a增溶剂的性质; b增溶质(药物)的性质; c溶液的性质(电解质,pH等); d增溶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 e加入顺序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征值Krafft点: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加,超过某一温度时溶解度急剧增大,这一温度称Krafft点。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型):

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聚氧乙烯链发生脱水和收缩,使增溶空间减小,增溶能力下降,表面活性剂析出,溶液混浊,这一现象称起昙。

这一温度称浊点或昙点。

吐温类表面活性剂有起昙现象,但泊洛沙姆188等聚氧乙烯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常压下观察不到浊点。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表面活性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增加或减少

2、表面活性剂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使蛋白质变性

3、表面活性剂的毒性:

毒性与刺激性是选择时要考虑的重要指标。

表面活性剂毒性大小的一般顺序是: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吐温20>60>40>80

(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毒性较大,只作为消毒杀菌使用。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较强的溶血作用和刺激性,也只能用作外用。

(3)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毒性较小,可用作口服。

其中Poloxamer188毒性较低,可供静脉注射用;而吐温80的溶血作用虽然最小,但也只能用于肌肉注射。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卵磷脂是静脉注射剂中最常用的。

4、表面活性剂的刺激性:

十二烷基硫酸钠产生损害,吐温类小。

五、表面活性剂应用:

增溶、乳化剂、润湿剂、助悬剂、起泡剂和消泡剂、去污剂、消毒剂或杀菌剂。

第五节药用高分子

一、高分子的结构:

基本结构:

重复单元;链结构、聚集态结构。

二、高分子的应用性能:

1、相对分子质量大2、溶胀与溶解(无限溶胀、有限溶胀)3、溶胶和凝胶:

凝胶:

触变性、弹性、粘性

4、玻璃化转变:

玻璃态与高弹态之间的转变,玻璃化温度Tg:

发生该转变的温度。

5、粘流温度:

粘流态:

近似于液体的状态,通常是材料的加工状态。

粘流温度:

这一温度的转变,是热溶材料的最低加工温度。

三、常用高分子材料:

(一)淀粉类:

1、淀粉:

不溶水,水中分散,60-70℃溶胀,作稀释剂、粘合剂、崩解剂。

2、预胶化淀粉:

水中分散,溶胀,片剂、胶囊剂的填充剂、崩解剂。

3、羧甲基淀粉钠CMS-Na:

水中分散,溶胀,体积增加300倍。

作崩解剂

(二)纤维素及其衍生物:

1、微晶纤维素MCC:

白色多孔易流动,吸2~3倍水而膨胀,片剂优良的辅料,填充剂、崩解剂、干燥粘合剂,吸收剂。

2、纤维素酯类衍生物:

醋酸纤维素CA:

作缓释剂包衣材料或混合压片作阻滞剂,不溶解不溶胀。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肠溶包衣材料。

3、纤维素醚类衍生物: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

易溶水,作粘合剂,增稠,助悬,片剂的崩解剂。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Na:

易溶水,良好的流动性和吸水溶胀性,作片剂崩解剂。

甲基纤维素钠MC:

良好水溶性,冷水中溶胀并溶解,作粘合剂,助悬剂和增稠剂。

羟丙基纤维素HPC:

一般用L-HPC,水中不溶,吸水溶胀,优良片剂崩解。

羟丙甲纤维素HPMC:

冷水中易溶,低粘度:

粘合剂、助悬。

高粘度:

骨架片填充及阻滞剂。

乙基纤维素EC:

不溶水,缓释剂的包衣及阻滞剂。

4、纤维素醚的酯衍生物:

羟丙甲纤维素酞酸HPMCP,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肠溶包衣材料。

(三)其他天然高分子材料:

1、明胶:

酸法A型,碱法B型,冷水中溶胀,40℃加快溶胀及溶解。

作片剂粘合剂,包衣片隔离衣,与甘油制成的凝胶作栓剂水溶性基质。

2、壳多糖及脱乙酰壳多糖:

作缓释剂的阻滞剂,脱乙酰壳多糖可制成控释药膜。

(四)丙烯酸类高分子:

1、卡波沫:

水中分散,低浓度增粘、助悬,凝胶是软膏剂基质,缓释剂的阻滞剂。

2、丙烯酸树脂:

包衣材料,阻滞剂,药膜材料。

(五)乙烯类高分子:

1、聚乙烯醇PVA:

水溶性好,水溶性膜材,增粘、辅助乳化、润湿等。

2、聚维酮PVP:

溶水和乙醇,醇液作片剂粘合剂,适对水和热敏感的药物。

交联聚维酮CPVP:

水中溶胀,优良崩解剂。

3、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

水不溶,控释制剂膜材。

(六)其他合成高分子材料:

1、聚乙二醇PEG:

溶水和大多极性溶剂,600以下液态作注射剂的溶剂,半固体作软膏剂、栓剂等基质,作片剂增塑剂、致孔剂、打光剂、粘合剂、润滑剂等。

2、聚乳酸PLA:

可降解的埋植剂材料。

第六节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一、概述:

药物制剂稳定性:

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程度。

二、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

水解和氧化

三、影响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一)制剂因素:

1、PH值2、广义酸碱催化3、溶剂4、离子强度5、表面活性剂6、处方中辅料

(二)环境因素:

1、温度2、湿度和水分3、光线4、空气中的氧5、金属离子6、包装材料

(三)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1、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

a制成固体剂型b制成微囊或包合物c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2、制成难溶性盐

四、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

1、特点:

降解反应类型多,物理化学,速度一般较慢,表里不一,不均匀。

2、药物晶型与稳定的关系:

氨苄青霉素钠C型最好。

3、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硬酯酸镁不作乙酰水杨酸片剂的润滑剂。

4、固体药物的降解中的平衡现象:

平衡后温度与降解速度不用Arrhenius,用VantHoff方程。

五、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

适于原料药考察一批。

≤5mm疏松≤10mm,主要有高温、高湿、强光试验。

2、加速试验: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三批预测药物稳定性,为申报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提供资料,主要有温度、湿度、光加速试验。

3、长期试验: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三批制定药物的稳定性提供依据。

6个月数据用于新药申报临床研究,12个月申报生产。

4、经典恒温法:

对药物水溶液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简便法:

特别对固体药物的稳定性试验更方便。

★第三章 药物制剂的基本操作

第一节 粉碎、过筛与混合

一、粉碎:

粉碎是将大块物料破碎成较小的颗粒或粉末的操作过程。

(机械力)粉碎粒度与粉碎后粒度的比称为粉碎度。

目的:

减少粒径、增加比表面积。

粉末的分级,控制物料的细度,获得较均匀的粒子群

(1)粉碎的意义:

①细粉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②细粉提高分散性,利于混合均匀,混合度与各成分的粒径有关;③有助于从天然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等。

(2)粉碎机理、方法及设备

①粉碎机理:

粉碎过程依靠外用机械力的作用破坏物质分子间的内聚力。

力的形式:

撞击、研磨、剪切、压缩、弯曲综合作用。

②粉碎方法:

A、循环粉碎:

在粉碎产品中若含有尚未充分粉碎的物料,通过筛分设备将粗颗粒分出再返回粉碎机继续粉碎。

粒度要求高的粉碎。

 B、开路粉碎:

若物料只通过粉碎设备一次,即将产品排出。

适用于对产品粒度要求不十分严格或为进一步细碎作预碎之用。

C、干法粉碎:

将药物经过适当的干燥处理,使药物中的水分含量降低至一定限度再行粉碎的方法。

在药品生产中多采用干法粉碎。

  D、湿法粉碎:

将物料中加入适量的水或其他液体的粉碎方法,也称加液研磨法 。

水飞法是将药物与水共置研钵或球磨机中研磨,使细粉漂浮于水面或混悬于水中,然后将此混悬液倾出,余下粗料再加水反复操作,至全部药物研磨完毕。

适用于难溶于水的矿物药如朱砂、珍珠、滑石等要求特别细度时。

E、单独粉碎:

氧化性与还原性必须单独粉碎贵重药物与刺激性药物。

F、混合粉碎:

两种以上的物料一起粉碎的操作叫混合粉碎。

G、低温粉碎:

利用物料在低温性脆的特点,在粉碎之前或粉碎过程中将物料进行冷却的粉碎方法。

③粉碎设备:

1、球磨机:

达到临界转速60-85%,物料直径不大于圆球直径1/4-1/9,圆球占筒体积30-35%,物料占筒体积15-20%,用于毒、剧、贵重、吸湿及刺激药物,可制备无菌产品。

2、万能粉碎机:

适于脆性、韧性物料。

3、流能磨:

适于3-20um超细粉碎。

抗生素、酶、低熔点、热敏感物。

粉末分为六级:

1、最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一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三号筛不超过20%的粉末。

2、粗粉:

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的粉末。

3、中粉:

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的粉末。

4、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5、最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6、极细粉:

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的粉末。

二、筛分:

是借助网孔大小将不同粒度的物料按粒度大小进行分离的操作。

分模压筛和编织筛。

药典标准和工业标准:

振动筛、摇动筛。

工业标准:

用“目”表示,以每英寸(24.5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100个孔100目。

1、筛分操作要点:

a药粉的运动方式与运动速度;b药粉厚度;c粉末干燥程度。

2、影响筛分效率的因素:

a粒子的因素(粉粒的形状、密度、带电性、含湿量);b药筛的因素(筛的倾斜角度、振动方式、运动速度、筛网面积、物料层的厚度)。

三、混合:

(1)两种以上组分均匀混合的操作统称为混合,固一固、固一液、液一液等组分混合。

混合过程三种运动方式(综合作用):

①对流混合②剪切混合③扩散混合。

(2)混合方法与设备:

1混合方法:

搅拌混合、研磨混合、过筛混合。

2混和原则:

a有毒、贵重或组分相差悬殊的药品应采用“等量递增”的原则。

b固体物料物料密度差较大时:

各组分密度差较大时,先装密度小的物料,再装密度大的物料。

c药物色泽相差较大时:

先加色深的再加色浅的药物,习称“套色法”。

3混合设备:

容器旋转型和容器固定型。

①容器旋转型混合机:

A、水平圆筒型混合机操作中最适宜转速为临界转速的70%~90%;充填量约为30%。

B、V型混合机操作中最适宜转速可取临界转速的30%~40%;充填量为30%。

②容器固定型混合机、搅拌槽型是常用的容器固定型混合机(混合时间长)

第二节 灭菌与无菌

一、概述:

灭菌法:

指杀灭或除去物料中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胞的技术。

二、物理灭菌法:

1.干热灭菌法指利用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方法。

1)火焰灭菌法不适宜药品的灭菌,而适用于金属、玻璃、陶瓷等物品的灭菌。

2)干热空气灭菌法在高温干热空气中灭菌的方法。

本法穿透力弱、灭菌温度较高,灭菌时间较长。

药典规定为160℃~170℃需2小时以上;170℃~180℃需1小时以上;250℃需45分钟。

热原经250℃30分钟或200℃以上45分钟可遭破坏。

本法适用于既耐热又不允许湿气穿透的物品的灭菌,如注射用油、油脂性基质、玻璃容器、耐高温的药粉等。

2.湿热灭菌法在饱和蒸汽、沸水或流通蒸汽中进行灭菌的方法。

此法灭菌效率高,因为有水分存在,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使微生物的蛋白质更容易变性或凝固而死亡。

1)煮沸灭菌法是把待灭菌的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通常煮沸时间为30~60min。

本法灭菌效果差。

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流通蒸汽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通常灭菌时间为30~60min。

流通蒸汽法和煮沸灭菌法的灭菌效果不如热压灭菌法,不能保证杀灭所有的芽胞,但操作简便、使用安全。

适用于一些不耐热且容量小的肌肉注射剂,还可以考虑加入抑菌剂。

3)热压灭菌法是用大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注意事项:

1、饱和蒸汽。

2、空气排除  。

3、全部药液达到要求温度算起。

4、灭菌完毕后必须先停止加热,逐渐减压至“0”。

a特点:

灭菌能杀灭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芽胞,应用广泛。

b灭菌条件115℃(67kPa),30min;121℃(97kPa),20min;126℃(139kPa),15min。

c适用范围凡能耐受高压蒸汽的制剂(如输液、注射液、眼药水、合剂等)、玻璃、金属容器、瓷器、橡胶塞、膜滤过器等均能采用此法。

4)低温间歇灭菌法适用于不耐高温的制剂的灭菌。

但费时、对芽胞的杀灭效果不理想,必要时应加入抑菌剂。

3.射线灭菌法:

1、辐射灭菌法 ;2、紫外线灭菌法:

波长一般为200~300nm,灭菌力最强的是254nm;3、微波灭菌法。

4.滤过除菌法是指用除菌滤器除去活的或死的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除菌滤器有微孔薄膜滤器(孔径0.22μm)或G6号垂熔玻璃漏斗。

本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药物溶液,以及水和气体的除菌。

除菌过程要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以免污染。

三、F、F0值的意义:

是验证灭菌方法可行性的参数,具有简单、准确、灵敏的特点。

1、D值:

在一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90%或残存10%时所需的灭菌时间。

2、Z值:

降低一个㏒D所需升高的温度数。

为正值,单位度。

3、F值:

是验证干热灭菌法灭菌效果的参数,一定温度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参比温度下的灭菌效果相同时相当的灭菌时间,其参比温度是170℃;

4、F0值:

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灭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四、化学灭菌法

1.概念:

用化学药品直接作用于微生物而将其杀死的方法。

不能杀死芽胞,仅对繁殖体有效。

目的在于减少微生物的数量,控制一定水平的无菌状态。

2.化学灭菌包括:

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甘油)、药液灭菌法(75%乙醇)

五、无菌操作法和无菌检查法:

适用范围不耐热的药物制成注射剂、眼用溶液、眼用软膏、皮试液等。

1、无菌检查方法:

a直接接种法b薄膜滤过法

第三节 滤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