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997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docx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

语文教师招考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8分)

江雪  柳宗元                雪  罗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两诗题中都有“雪”,但构思有别。

柳诗                      ;

罗诗则由“雪”及理,重在议理,“长安贫者”的形象,是诗人议事论理的根据。

(2)两诗都以“雪”为表现对象,但表现的思想情感不相同。

柳诗通过塑造“簑笠翁”的

    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和坚持理想绝

    不趋势媚俗的坚定意志。

罗诗则                              。

1.

(1)(柳诗)由“雪‘及人①,重在写人②,“簑笠翁”的形象③,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写照)4。

(4分。

四个要点,写对一个给1分)

(2)(罗诗则)通过议论“丰年瑞”的话题①,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②,表达了对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的厌憎③和对饥寒交迫的贫苦百姓的同情④。

(4分。

四个要点,写对一个给1分)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6分)

书  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①久,忧愤X巡嚼齿②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XX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餐毡:

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

(事见《苏武牧羊》)。

②X巡嚼齿:

唐安史之乱中,X巡死守睢阳数月,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

(1)试分析作者用苏武和X巡两个典故的作用。

(3分)

                                          

  

(2)文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片忠心;也有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

(1)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

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2)本诗没有涉及“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

学生如果有别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亦可。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分)

瑞鹧鸪  X元斡(南宋)

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

雨后飞花知底数?

醉来赢取自由身。

  

(1)这首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请列举出其中的两处,指出作者,并选择一处分析其思想内容。

(3分)

  答:

                                          

  

(2)“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中最有表现力的是哪一个字?

请说出理由。

(3分)

  答:

                                            

3、

(1)“白衣苍狗变浮云”语出杜甫的《可叹》“大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化用此诗反映了时事的变幻莫测。

  “好是悲歌将进洒”语出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了词人对在政治上横遭迫害的愤慨。

(3分)

  

(2)“似”表达出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抒发了诗人对中原风光的思念和对山河破碎的限痛惜。

(3分)

瑞鹧鸪

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

                  X元幹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馀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

               雨后飞花知底数?

醉来赢取自由身。

               

此词小序极为重要,它点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

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

这些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了X元幹手中。

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

  词题中的彭德器,生平事迹不详。

据胡铨《澹庵先生文集》卷十二《与彭德器书》中称“德器学士”,又云“吾友平生磊落”,知其为胡铨好友。

彭德器又与X元幹交游唱和,元幹《芦川归来集》中有《病中示彭德器》、《彭德器画赞》等。

在《画赞》称其“气节劲而论议公,心术正而识度远”。

只见他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有胆有识之士,能够冒风险为胡铨传递新句。

可惜的是胡词今已散失,不能得到当时的情况。

  这首词主要写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想,借以突出了词人内心之中的悲愤之情,开头一句,借用杜甫《可叹》诗: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名句,直写世事的变幻莫测。

起句不仅用语峻峭,而且蕴含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千古功名”一句,承上泛言“变”字之意,转入到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的感喟。

这里的“一聚尘”,根据寒山子诗“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和黄庭坚诗“意气都成一聚尘”(《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可知是化为一堆尘土的意思。

千古功名化为一堆尘土,这种激愤的语言,是志士之志无法突现的悲叹。

他们的官职革的革了,辞的辞了,欲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无从做起,真是令人悲愤。

  “好是”二句进一步借用古诗来抒发作者对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愤慨。

李白写过《将进酒》,使人们不仅想起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气慨,而且诗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境界,也使人感到一种抑郁不得志的满腹怨愤。

“惜馀春”是指李白的《惜馀春赋》。

李白在《赋》中说:

“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

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

”又说:

“惜馀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疯兮情逾疾”。

词中“不妨同赋惜馀春”,正是暗用此赋以倾注作者对胡铨远贬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片“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承上转下,一个“似”字,透露出词人对昔日中原风光的留恋。

如今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

“臭味”一句,抒发情意,感慨不尽。

臭,通嗅。

臭味,即气味,此指气味相同,志趣相投。

  “雨后飞花”一句,化用杜甫《曲江》: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诗意,抒写暮春时节对无数落花的惋惜之情,也暗点了对南宋小朝廷前途暗淡的忧虑。

末句以情收束,含意深远。

“自由身”是指不受拘束之意。

李珣《定风波》:

“此时方认自由身”当时胡铨已遭编管,失去人身自由。

这里的“自由身”虽然是从酒醉中赢来,但也可以说是对胡铨的一种宽慰。

这首词的构思新颖,融世事于风景之中,以景衬情,境界凄清,含意深邃。

令人读来使人感触到南宋苟安偷生的悲剧,也感觉到词人心灵遭受压抑的激愤。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

一枝先破XX春。

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

竹根流水带溪云。

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

(1)辛弃疾,号(别号)          ,南宋词人,与    齐名,号称“苏辛”,为豪放词浱的代表人物。

(2分)

(2)“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2分)

(3)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

(4分)

4.(8分)[

(1)稼轩(或稼轩居士),苏轼.(2分)

(2)花态度:

一般花的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

梅傲雪耐寒的神韵。

(2分)(3)“醉”非酒醉,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

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4分,分号前后意思各2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6分)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寄人

[唐]X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谢家:

代指女子的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分)

(2)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

5、⑴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的相思。

(2分)

⑵同:

这两首诗后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无知之物(前柳后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

异:

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来反衬人之有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别离之苦。

(4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  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  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霞,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试从表现手法、修辞方面加以赏析。

(2)结合全诗,体会作者通过景物的描写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6.

(1)写景动静结合,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赋予景物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

(2)通过对初秋晚景的描写,表现一种悠闲中的失意,同时流露出漂泊在外的思乡愁绪。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三日寻李九庄

常  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1)这首诗的二、三两句运用的典故分别出自于古代散文名篇《              》

和《              》。

(2分)

(2)请结合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中的观点,谈谈这首小诗虚实相生所形成的艺术美。

(4分)

(3)你觉得诗中没有出场的李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7.

(1)兰亭集序桃花源记

(2)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可知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

一二

  两句主要是实写,描写杨林东渡头的景物以及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

三四两句主要是虚  写,是根据故人对自己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美丽想象。

课文《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认为“虚和实的辩证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按照这种观点,本诗中的清丽的画面、愉快的心情和诗意的遥想有机地融为一体,使得本来容易写得出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本题不必要求学生写出课文观点,只要能基本说出诗中的虚与实所指,稍加分析即可。

)(3)一个情怀高洁的世外隐士。

三日寻李九庄

常建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诗的题材很平常,内容也极单纯:

三月三日这一天,乘船去寻访一位家住溪边的朋友李某(“九”是友人的排行)。

头一句写这次行程的出发点──杨林东渡头的景物。

顾名思义,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渡口生长着一片绿柳。

出发时潇潇春雨已经停歇,柳林经过春雨的洗涤,益发显得青翠满眼,生意盎然。

这清新明丽的景色,为这次轻松愉快的游访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气氛;雨后必然水涨,也为下句“荡轻舟”准备了条件。

  第二句写舟行溪中的愉快感受和诗意联想。

因为是三月三日乘舟寻访友人,这个日子本身,以及美好的节令、美丽的景色都很容易使诗人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山阴兰亭之会。

诗人特意标举“永和三日”,读者即可以从这里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清丽画图,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的欢乐场面。

  三四两句转写此行的目的地──李九庄的环境景色。

故人的家就住在这条溪流岸边,庄旁河岸,有一片桃林。

三月初头,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让人自然联想起夹岸桃花的武陵源。

实际上,作者在这里正是暗用桃花源的典故,把李九庄比作现实的桃源仙境,不过用得非常自然巧妙,令人浑然不觉罢了。

X旭《桃花矶》说: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同样暗用桃源之典。

但X诗以问语作收,得摇曳不尽之致;常诗以直叙作结,见兴会淋漓之情。

机杼虽同,而意趣自异。

  以上所说的,是把三四两句理解为诗人到达李九庄后即目所见的情景。

这境界、情调已经够优美了。

但细味题目中的“寻”字,却感到诗人在构思上还打了一个小小的埋伏。

三四两句,实际上并非到达后即目所见,而是舟行途中对目的地的遥想,是根据故人对他的居处所作的诗意介绍而生出的想象。

诗人并没有到过李九庄,只是听朋友说过:

从杨林渡头出发,有一条清溪直通我家门前,不须费力寻找,只要看到一片繁花似锦的桃林,就是我家的标志了。

这,正是“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这种诗意遥想的由来。

不妨说,这首诗的诗意就集中体现在由友人的提示而去寻访所生出的美丽遐想上。

这种遐想,使得这首本来容易写得比较平直的诗增添了曲折的情致和隽永的情味,变得更耐人涵咏咀嚼了。

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①,穷巷②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③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④。

【注】①墟落:

村庄。

②穷巷:

深巷。

  ③雉雊(gòu):

野鸡鸣叫。

  ④式微:

《诗经·邶风》中的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的句子,表示归隐之意。

⑴王维是唐代              诗派的著名代表,《渭川田家》是他晚年的诗作。

⑵后人称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                                                                                                    ⑶有人评说本诗的“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两句是点之笔,是本诗的灵魂,请你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

                                                    

8、⑴山水田园;⑵白描(细节描写)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描绘出一幅夕阳西下,夜幕降临,牛羊归来;老人惦念孙儿,倚杖等候在自家柴门旁;野鸡鸣叫,麦苗吐穗,蚕儿成眠,桑叶稀少;农夫们荷锄回到村中,相见欢声笑语,依依不舍的场景。

⑶前八句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羡闲逸”“吟式微”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前面对农家田园生活的描绘都是在提示诗人急欲归隐田园的意趣。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

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

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

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

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

不是吗?

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

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

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

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X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

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

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

《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

”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

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

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

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

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

①潺湲:

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

六字寻常一字奇。

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

(4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

(4分)

9、

(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

(2分)

(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

(手法1分,效果3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XX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

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在这里,“无情”是用来引出“有情”、突出“有情”的。

“有情”二字,是一篇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写的。

“似”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暗透出这只是诗人时或浮现的一种主观感觉。

换成“却”字,便觉过于强调、坐实;改成“亦”字,又不免掩盖主次,使“无情”与“有情”平分秋色。

只有这个“似”字,语意灵动轻妙,且与全诗平淡中见深情的风格相统一。

这一句在点出“有情”的同时,也就设置了悬念,引导读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叙事,暗点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因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

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故而行旅者感到这溪水一直在自己侧畔同行。

其实,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总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并不相同,但溪水虽不断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声却一路伴随。

因为深山空寂无人,旅途孤孑无伴,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便变得特别亲切,仿佛是有意不离左右,以它的清澈面影、流动身姿和清脆声韵来慰藉旅人的寂寞。

我们从“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而感于溪水的“有情”,也于“得”字中见出。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与日俱增,因此当登上岭头,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的时候,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但却不从自己方面来写,而是从溪水方面来写,以它的“惜别”进一步写它的“有情”。

岭头处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诗人这一晚就在岭头住宿。

在寂静的深山之夜,耳畔只听到岭头流水,仍是潺湲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自己这个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话别。

这“潺湲一夜声”五字,暗补“三日同行”时日夕所闻。

溪声仍是此声,而当将别之际,却极其自然地感觉这溪水的“潺湲一夜声”如同是它的深情的惜别之声。

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利用了分水岭的自然特点,由“岭头”引出旅人与溪水的“分头”,又由“分头”引出“惜别”,因惜别而如此体会溪声。

联想的丰富曲折和表达的自然平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写到这里,溪水的“有情”已经臻于极致,诗人对溪水的深情也自在不言中了。

  分水岭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

看到过这条溪水的旅人,何止万千,但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平凡景象中发现美,发现诗。

由于温庭筠对羁旅行役生活深有体验,对朋友间的情谊分外珍重,他才能发现溪水这样的伴侣,并赋予它一种动人的人情美。

这里,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

化无情为有情,前提是诗人自己有情。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

(6分)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勘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

寒食:

清明前一、二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相传为纪念春秋时贤者介子推。

(1)“他乡寒食远勘悲”一句中“寒食”一词的含义有哪些?

(2分)

(2)你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4分)

10.

(1)点明时令,佳节思亲,生发悲情;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

(2)反衬。

一二句用“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景来反衬“他乡寒食”的“勘悲”,第四句用“不独”说明自己天天过着“寒食”生涯,与世人纪念子推不同,寄寓着作者一种对生活不幸的深深悲哀。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

就在这样的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当春二月。

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

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

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

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

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

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

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诗中常见的是以哀景写哀情,即陪衬的艺术手法。

而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当运用反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