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929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神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形神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形神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形神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形神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神庄.docx

《形神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神庄.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形神庄.docx

形神庄

形神庄

形神庄是智能动功的第二步功,属内混元阶段,练形神混元,使体内混元气充斥,通达于皮、肉、筋、脉、骨各层次中,而融为一体。

其特点是:

①式子单纯,难度较大,其中多数式子均可做为庄法单独练习;②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很少运动的关节,发动内气较快,可运气于发、肤、指端,是本功法的难点所在;③要求神与形合,以形引气,形松意充,匀缓和柔,外方内圆,蛇形蛹动,周身一家,动中求静。

本功法的功效是:

①抻筋拔骨,强身壮力,健美身形;②放松形体,和畅经脉,启动真气,以利于开关通窍;③更易形神,增益智慧,是深究气功之阶梯。

形神庄全套功法除预备式、收式(与捧气贯顶法基本相同)外,共分十节,歌诀是:

鹤首龙头气冲天、寒肩缩项通臂肩、立掌分指畅经脉、气意鼓荡臂肋坚、俯身拱腰松督脉、转腰涮胯气归田、平足开胯分前后、膝跪足面三节连、弹腿翘足描太极、回气归一转混元。

第一节形神庄综述

Ⅰ、形神庄简介

一、形神庄的含义

形神庄是一特有名词,是指智能动功的第二步功。

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首先从字义上讲,形指形体;神指神意(即意识);庄字在这里当姿势讲。

三字连起来就可以理解是关于练形、气、神的姿势。

形神庄的特有含义是:

神合形、形受命于神的锻炼形神合一的功夫。

它是在练第一步功后畅通了人与大自然的混元气交换通道的基础上,在人的混元气比较充足、人的生命功能比较健康的基础上,继续深入锻炼的功夫。

二、形神庄练内混元的形神混元

智能动功练内混元的功法有形神庄与五元庄。

形神庄练内混元的形神混元,五元庄练内混元的脏真混元。

五元庄将在第四章介绍,这里只讲形神混元。

(一)何谓形神混元:

把神意活动与形体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在练功时充分发挥感觉运动思维(沉伏逻辑思维而呈现)的作用,就初步达到了形神混元。

常人的形体运动虽然也是受神的支配,但神的注意力并未集中于运动的形体上,而是集中于运动的目标上,属于外向性运用意识。

练形神庄要求神意完全集中于运动着的形体及与之相关部位,使神意逐渐透到形体的皮肉筋脉骨各部组织中去。

鉴于神意对气的统帅作用,神意透入的部位,气也就随之而入,从而改变了各部组织中的气的分布状态。

在常人的各部组织中,气的分布多集中于该组织的膜上。

随着神意的集中与透入,一方面气量增多,一方面气随神意向组织深部透入,逐渐形成各部组织的内气充足,内外无别的混元状态,即称内混元的形神混元。

(二)以神形并重的练法来练形神混元“神注庄中,气随庄动”是练传统动功的基本原则,形神庄采取神形并重的练法就是这一原则的活用。

练功时要求神意集中于相应的练功的形体,开始多属于“神念形”的层次。

如果练外混元有了相当基础,譬如对气已经有了体察能力,在神念形的同时也可能会感觉到练功部位的气,进而体察到练功部位的状态,从而进入“神观形”的层次。

征诸实际,很多人在练形神庄时,是“神念形”与“神观形”相辅为用。

在练功中,神与形合是需用大功夫的,首先必须把每一动作做到合乎标准要求,做到熟练、松静、自然,然后,闭着眼练完全套功(其中有几节功闭眼不易掌握平衡),这标志放松、平衡有了基础。

然后根据不同的练功内容加练全身的不同窍点,这是从局部练?

?

?

____全身的捷径。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神与形合也是传统气功中的一种上乘练法。

李清庵说:

“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性情成片,谓之丹成。

”(《中和集》)陆彦孚真人也指出:

“神者生之本,形者神之舍,道以全神,术以固形,神全而形固,则去留得以自如矣。

”当然,我们初练功的神合于形,与上述传统气功中的身心合一不是同一层次内容。

列举古人论述,只是借以表明以神形并重的方式练功是不违背传统功法中的上乘练法的要求的。

如谓不然,试看《修仙辨惑论》所述:

“夫天仙之道……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

”传统气功炼丹需是“汞投铅”,依此所述的上品丹法就是心身相合了。

当然这里还须有一系列练功要求,不属本篇内容,故略而不述了。

Ⅱ、形神庄的功法特点

一、动作难度大

本功法中的诸多动作,多是从武术气功与传统气功的动功中的诀窍化裁、变通而成的。

全套功虽然才十节功,但每节功中彼此连续性不强,而且动作比较单调,动势直多而圆少,表面看来,似乎不如捧气贯顶法优美、舒展、大方,不那么吸引人;加上本功锻炼的着眼点在于补救常人运动造成的形、气之偏,故其动作多有背拗日常运动之习惯者,其中有很多动作是牵动日常很少运动的小关节。

故初练功者,只要把姿势做正确,就一定会觉得非常别扭,以致酸疼难忍;有些动作,初练时需要用力,否则难以达到规范要求,所以练起来往往有疲倦不堪的感觉。

需知这是抻筋拔骨、矫正身形使之完满、开关通窍、强壮身体的必由之路。

二、形体动作从上到下,非常全面

由于形神庄非常强调形体运动,所以对练功部位的安排非常周到细微,可以说基本上照顾到了全身各个部分。

从躯干来说,有头、颈、胸、背、胁肋、腹、骨盆、尾闾、会阴一个完整系列;从上肢来说,有肩、肘、腕、掌、指的系列;从下肢来说,有胯、膝、踝、足、趾系列。

不仅如此,从动作的配合来说,又是左右对称、前后平衡、上下相关的有机组合,注意了肌肉、肌腱颉颃运动的牵张与收缩的协调,扩大了关节的屈伸扭转的幅度。

总之,使全身的绝大部分运动组织得到在神意支配下的锻炼,因而练此功可以使气机平衡,并朝着完美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对于健美身形,有难以估量的效用。

三、调动气机的方法重在以形引气

捧气贯顶法讲的“以意引气”所引动的气是人体内外的混元气,但难以引动经脉之气。

经脉之气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但受形体的运动与内脏活动的影响。

常人的形体运动实际上是两种引气的有机结合,试详述之:

当人发出运动的指令后,意识运动就指向了参与运动的部位,与此同时,混元气也向运动部位集聚,此即常说的“意到气到”。

这是一个向运动部位聚气的快过程——它是瞬间完成的。

当运动部位产生了运动之后,形体随运动发生各种变化,这些变化牵动经脉之气,促进其敷布与传输,使运动部位的经脉它和以意引气相辅为用,共同保证形体运动等生命活动。

练形神庄讲以形引气,而所引的气是经脉之气,这与智能气功练混元气不相矛盾吗?

否。

因为经脉之气与混元气不是互相对立的两种气,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经脉之气是可以转化为混元气的。

另外,练形神庄以形引气虽然有强化经脉与经脉之气的作用,但与练经脉周天所起的强化经脉与经脉之气的机理与结果都是不同的。

形神庄是通过运动形体,提高需要量,使之加强,并强化其转化为混元气的效率。

经脉周天是通过呼吸与意守经脉来强化其功能,但不重视向混元气方面的转化。

练形神庄的引动气机的过程,完整来说,是“意引气,气引形,形引气,气动意”。

意思是由意念引动气向运动部位集聚,神气结合产生了形体运动,形体运动又牵动了经脉之气,使局部的气充斥,血亦随之相应增多,局部产生充涨与流动感,这种感觉又反馈回来使意念集中于运动部位,而集中的意念又导致混元气的集聚。

这就是练形神庄的气感异常明显的道理所在。

或问曰:

若依此理,一切动功都可依此模式解释,为何把它说成是练形神庄的特点呢?

同是智能功的捧气贯顶法为何就不具备这一特点呢?

这是因为形神庄从运动部位与运动形式都注意了牵动经脉与经脉之气的缘故。

详见四。

四、充分调动发挥经络的作用

尽管智能气功对于中医的经络理论有革新性的认识(详见《智能气功科学——混元整体观理论》),然而在传统的经络理论仍为中医、气功广泛的接受与运用的今天,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中医、气功的理论来阐述形神庄功法的特征。

经络论认为,经络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就是说每一条经都是里面连着内脏,外面分布到四肢,每条经中的气,都有其流动特征。

身上的经脉是互相连通的,手与手指是手的阴经与手的阳经交接之处,头是手的阳经与足的阳经交接之处,足是足的阳经与足的阴经交接之处,胸腹是足的阴经与手的阴经交接之处。

另外,人的真气与外界之气是要进行交换的,而外气进入身体多是从手足之端进入人体内。

一向被中医所重视的“井荥俞(阳经中还有原穴)经合”——五俞穴,就是外气(当然也有体内的经外之气)直入经脉的过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络论中把四肢末视为经络的根本,而头与躯干的内脏部位,是它结束的标位。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篇》中说: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舌本)。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目)。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钳耳一顽颡也)。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葱笼(耳中)。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足少阳根子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

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解溪),入于人迎丰隆也。

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少海,入于天窗支正也。

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牖外关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正是由于各条经脉的交换部位、气的内外出入的交换部位、经络的本、根多在肢端,所以形神庄就根据这些经络、气血循环的道理进行安排,着重活动肢端末节。

如第二、三节都是上肢的肢端,七、八、九节都是下肢的肢端。

第一节是头部的端头,这是因为根结的结在头上,根在肢端,头一动就会带动四肢,而四肢一动就把全身的经络、气血牵动起来了。

这就是形神庄气功以形引气的机制,也是形神庄功法的理论根据和身体气化表现。

正是由于形神庄能牵动经络,所以它可以内连脏腑之气,外通膜络之气,使周身成一整体。

练此功作用较广泛,它是智能动功中的核心内容,练之需特别下苦功。

Ⅲ、形神庄的练功特点

总的来说,练形神庄的要求是“身形合度,姿势合法,神注庄中,气随庄动。

”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神与形合,松紧并用

由于形神庄的动作难度较大,开始练时,若不用力是难以做到姿势的规范要求的,如若用力又容易偏于僵硬而难于符合松、柔的要求。

因此要处理好这一矛盾,就必须松紧并用。

这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开始练时不怕用力,首要任务是达到规范要求,只有在形成了新的运动习惯后,才能达到松柔自如的境界。

当然在驱动肌肉伸、缩时,也即在局部紧张时,从精神中应放出尽量使它放松的指令——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前提下,这叫形紧神松。

二是局部紧全身松。

要求做动作时,局部为保证动作的规范需维持相对的紧,而全身不做动作的部位要保持身形合度前提下的放松。

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紧,一方面不是完全用拙力,另一方面,是锻炼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只有通过用力练,待真正有了运动的能力,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轻松自如地做动作,初练者切不可操之过急。

本来形神庄就有一种用力、发力的练法,只是我们强调练功以养生,不提倡那种练法罢了。

二、外方内圆,直曲并用

形神庄的很多动作都是直来直去,角度明确,而且招式转换之间缺乏圆润的缓冲。

这种动作(如肢体伸直运动肢端)固然便于牵动经脉,但与练功动态的总要求“圆活”相抵触,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一是要外方内圆:

如做肘臂的弯曲动作时,肘的外侧弯曲呈现了明显的角度,要求在做弯曲动作的同时,于肘的内侧要加一圆撑的意和力,这个意和力就是成为使肘圆撑的内力,从而形成外方内圆的态势。

二是要直曲并用:

(一)肢体做直的动作时,尽量要求似直非直,不做成伸到极限,即使是必须伸直者,也要保持关节的松驰,从而缓解过直之程度。

(二)在做形体(主要是肢体)运动时,哪怕是直线运行,都可伴随蛇形蛹动,这只有在练功有了基础后才有可能。

三、大小兼顾,自然灵通

形神庄照顾了全身各部位练功,这里既有大的动作,也有小的动作(如俯身拱腰、混元归一等大动作,与立掌分指、转腰测胯等小动作),在一节中,也有大小之分(如对于肩肘、胯膝关节的运动为大,对腕、掌、指、踝、足、趾尖节的运动为小,腰的运动为大,脊椎骨运动为小等)。

在任何的形体运动中,形体动作明显可见为大,内在的气的运动隐伏难见为小;在内在的气机变化中也有整体与局部的不同,这一切,在形神庄的练功中,都有机地配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不仅如此,在练形神庄时的大指和小指要互相照应,使两指的气在掌外相连接,方法是大小二指如合作取物,但不接触只是用意念在掌外15—20厘米处相合,这是含气内收的重要手式(练其他功也可以采用)。

形神庄为何要大小兼顾呢?

因一是纠正常人运动只注重大而忽略小的片面性,二是小的动作属于灵活型,要求神意的指挥更加确切,因而注意于小的动作,更容易使精神集中而收到入静效果;三是便于牵动经脉,促进气血的流通。

传统气功中的很多手诀式、武术气功中的擒拿、点穴法的锻炼,其目的首先是强化自己内在的功能。

四、周身一家,动中求静

练形神庄自然是从上到下一部分、一部分地练。

但是做每一动作的时候,都要把意念放到全身,而且练得比较熟了以后,其中每个动作,都牵涉着全身。

比如做鹤首龙头,开始以大椎做固定点来做鹤首,以后脊柱也可以跟着仰俯开合,再以后,连腿到腕子一直到涌泉,都要跟着前后俯仰,都在运动。

所以说每个动作,都要做到周身一家。

所谓“动中求静”,就是说在练动功的过程中,保持精神安静(集中)。

方法是:

或寄神于动作,或寄神于关窍,或体会气脉的流注……逐步使神(精神)形(形体)合一。

《拳经》中说的:

“拳(形)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

”就是动中求静、动静一如的境界。

我们在练形神庄时,每一个姿势,每一招,每一式,都贯注意念,要全神贯注,意照内外全身,才能慢慢地体会它里边起什么作用。

在形神庄功法中,只讲了每节动作的作用、要求、要领、功用,而对每节动作在身体里边经穴、气脉发生的变化没有表述。

因为每个人的变化并不完全相同,而内在变化出现的早晚也不同,如果写出练功的变化,同志们看了以后可能练功时要想,这一招、那一式,我这脉怎么没动?

这个穴位怎么没开呀?

这样,就容易攀缘杂念,有时会出现由意识活动而产生的假的经脉现象。

怎么办呢?

就是不写,什么也不让你知道。

待你练到穴开、脉动时就能体会到这个动作是什么样子。

每个人的认识不完全一样,不能强求一致。

在练形神庄时,有时精神非常集中,会自然停练。

有的人不知道练什么了,有的人又练站庄了,这是一种好现象,这不是“动中求静”,而是由动入静了。

如果练功时出现这个现象,往往气机非常和畅,且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超常智能。

第二节形神庄功法

Ⅰ、预备式

1、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处,两眼轻轻闭合,目光回收。

(图3-1)小指带动,指掌慢慢上翘,成手心向下,指尖向前,与臂成直角。

以肩为轴,两手做前后拉气三次。

向前手臂与身体的夹角约15°,向后拉至体侧。

2、以小指带动,松腕,转掌心相对,虎口向上,臂放松,与肩等宽从体前向上捧气,至手与肚脐平,掌心微含,回照肚脐。

(图3-3)同时转掌心向下,两臂(与肚脐同高)向两侧外展至背后,小臂微收,转掌心向内,掌心微含,回照腰部命门穴(对脐处)。

(图3-4)而后小臂上提,顺势内收掌腕至两肋旁,掌心向上,用中指端向大包穴(属脾经,在第六、七肋间)贯气。

(图3-5)

3、随后两臂向前伸出与肩平,掌臂微收,掌心微含,中指回照两眉间印堂穴。

(图3-6)同时两腕微微转动,带动十指斜相对,而后转肘外撑,带动两臂向两侧展开。

(图3-7)至左右与肩平成一字,小指带动,转掌心向下,连续转掌心向上,向上划弧,至头顶上方两掌相合。

(图3-8)而后沿头正前方下降至胸前呈合十手。

(大臂与身体呈45°角,两小臂成一线,中指尖向上,拇指根对着膻中穴)(图3-9)

Ⅱ、鹤首龙头气冲天(第一节)

鹤首、龙头取意于鹤首之前后运动和龙头的左右摇动。

它是这套动功的第一节,体现了整套功法的神韵。

鹤禀阴阳中和之性(居于陆地而喜涉水),意态娴静,又善高空飞翔。

练本功法要体现鹤的这些特性,故应做到神恬意静,动作优柔自在,沉稳深厚,不事张狂。

又古人认为龙主神意。

练本功法神要恬静,气要灵动,一举一动在沉稳自在之中,又寓有矫健。

一、姿势要求

(一)鹤首

1、接上式,两手分开下落叉腰,拇指按在背部“京门”穴(第十二软肋端),其余四指按于胯上。

(图3-10、2、下颏回收,颈项后突,上拔。

(图3-12)

3、头后仰,(图3-13)下颏上翘。

4、颈项放松,下颊由上向前、向下、向内,沿胸向上划圆弧,(图3-14)

恢复至图3-12姿势。

尔后重复如前九次。

5、按上述动作之反方向,即下颏沿胸向下、前伸,由下而上划弧至下颏上翘、头后仰,随即颈项后突、上拔、下颏回收,重复九次。

(二)龙头

1、以左侧头角(旧称青龙角,位于左侧顶骨结节,耳上约二寸处)向左下方倾斜,(图3-15)随即向斜上方划圆至恢复原位。

2、同样以右侧头角向右倾斜,(图3-16)随即向斜上方划圆至恢复原位,每侧各做十八次。

二、动作要领

鹤首动作不要做成头的简单的前后运动,而是由后向前划一圆圈。

初练功时,以项后大椎穴(第七颈椎下)为固定点,以颈的伸曲配合头做好这一动作。

待熟练后,可将大椎放松,以两肩的开合,配合胸背的吞(含胸)、吐(挺胸),引动整个脊柱做前后的蛇形运动。

龙头不是头的简单左右摇摆,而是略呈∞形。

并在意念里要呈S形上升。

做此动作时,着眼在两侧青龙角,但不要划成平面∞,同时要注意肩与肋部的放松以配合。

待熟练后,就要全身放松,在头的带动下,脊柱及至下肢作左右的蛇形运动。

三、功用

本式以两手叉腰开始,这一动作是本功的特点。

由于拇指按于京门穴(属胆经,是肾之募穴),其余四指与手掌按着章门穴(属肝经,是脾之募穴)、带脉穴(带脉经之所生),故可起到四重作用:

1、点按京门穴、章门穴,可启动脾(后天)、肾(先天)之气。

2、按着肝胆两经,可使肝胆(同属少阳)之气交合,使少阳升发之气加强。

3、按带脉穴可增强带脉功能,使之约束诸经之功能改善。

4、由于按住脾之募穴章门,可引胆气入脾,起甲己(胆属甲木,脾属己土)合而化土之效,收“土得木而达”之功,脾之升运功能得以加强。

正因为这样,此套动功多以两手叉腰为基本姿势。

鹤首、龙头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气机上行。

初练功时,即可运动颈椎,对大然下垂,如立正姿势,目视前方天地交界椎穴气机流通有直接促进作用。

大椎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的会穴,故可导引清阳上升。

练此功不仅对颈椎病、脑部疾病(尤其脑血管病)疗效显著,而且可引气上冲天门(头顶)。

练此式还可使脊柱灵活,畅通督脉,又是练轻功的基础。

另外注意预备动作不可忽视,起式动作调动全身少阳之清气,继而转臂掏肋,从少阳之气转而发动五脏之气,上举合掌、下落胸前不仅起到收摄心神之功,而且两大指对膻中又可使气血互济,其中内景变化,熟练后自知其妙。

Ⅲ、寒肩缩项通臂肩(第二节)

此式取意于仙鹤由静止到飞翔的姿势。

一、姿势要求

(一)接上式,松开叉腰两手,转成手心向上,手指向前,两肘向后,小臂前伸,两肘下垂,贴两肋旁,小臂与大臂成90°角。

而后两大臂前举与肩平(保持大、小臂的原角度)小臂向上,两手指天。

(图3-17)

(二)两大臂外展成一字,转掌心向外,大臂不动,小臂向外下落与臂平。

尔后,以肘部为圆心,中指带动小臂向上划弧,待小臂与大臂成直角时再向下落成一字,重复三次。

此式为展臂。

(图3-18)

(三)接上式,两臂左右平伸成一字,手心向下,手指伸直,以腕为定点,中指带动,指掌划圆,正反各三次。

(四)寒肩缩项:

接上式,躯干不动,头向后仰,收下颊为缩项,同时两肩胛骨向脊柱合拢为寒肩,同时尾闾向后、上微微翘起,四点同时向第四胸椎处集中。

(此动作取意于鹤止而欲飞之势,人受寒后,亦可现此状)(图(五)头恢复原姿势,同时两手外伸,将两肩胛拽开。

尔后再做动作(四)。

反复三——五次。

(六)左右通臂:

两臂作左缩右伸、左伸右缩的蛇形运动。

反复七——九次。

(图3-21)

二、动作要领

此式之寒肩缩项与拽开肩胛时都要连贯一致,不得赶前错后,否则不易起到按摩背部之效。

在做通臂动作时,两个邻近关节作相反的屈伸运动,即可出现蛇形动作。

比如右肩胛骨向脊柱移动时,左肩胛骨向左外方移动,同时右肱骨自肩关节向内拽动,肘微下沉,腕亦自然弯曲,指关节也随之运动。

这个动作一开始不易做好,要慢慢细心体会。

练久了自背、肩、臂、肘、腕、各节手指都会像一个整体那样自然蛹动。

三、功用

两肩胛骨中间的部位,平时最不易得到运动。

此式之寒肩缩项与拽开肩胛配合,正好运动这一部分,不仅可以使之放松,还可起到一定的按摩作用。

这里有风门、肺俞、心俞、膏肓等重要穴位,这一动作可加强这些穴位的功能,从而加强心肺的功能。

左右通臂可以使肩、肘、腕、掌、指及关节放松,使肌肉、肌腱得以相对的放松运动,从而保证上肢的气机灵活。

这在武功中是很重要的锻炼内容。

在医疗上,对上肢肩胛部以及心肺虚弱者,都有良好效果。

展臂对防治心血管疾患效果显著。

Ⅳ、立掌分指畅经脉(第三节)

一、姿势要求

(一)两臂平开成一字,身体中正,在中指带动下,将掌立起,掌心用力外推,手背与指根部用力回收,使掌与臂成一直角。

(图3-22)姿势合度后,以肩胛带动,臂回缩,肘不要弯曲,两臂保持平伸,掌臂保持原角度,而后外撑。

反复做三——五次。

(二)掌与臂成一直角,五指分开,先分大指、小指,次分二指、四指。

(图3-23)而后五指并拢,并合时,先合二指、四指,而后合大指、小指。

反复做五——七次(多多益善)。

(三)将立掌放松,尔后指掌逐节下抓,内收,五指卷曲如钩,大指捏于其余四指端,五指呈梅花状,(图3-24)向掌心上提,(图3-25)整手呈半握式。

(图3-26)随后指掌上翻,立掌后,将指逐节伸直,反复数次。

(四)在中指带动下,将掌放平与臂成一直线,尔后做通臂三——五次。

二、动作要领

练此式时,两臂必须平伸,但又不许用眼去看。

两臂平与不平的品查方法是肩臂放松。

若手觉沉,肩觉松,是手偏低;若手觉轻,肩觉沉,是手偏高。

如此调整,自能维持平伸。

本式之分指、合指动作,要有次序、有节律,不可同时分合。

又曲腕、曲指、伸腕、伸指,主要是手指的中节与梢节。

注意每个小关节的运动。

练熟后,逐步要求做蛹动式的动作。

三、功用

手指端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六条经脉的“井穴”。

“井穴”是经络之气与经络之外的气内外出入的重要穴道。

本式锻炼的着眼点在指,故能加强“井穴”的功能,从而促进经脉气血的畅通。

其中分节动作

(二)主要运动手三阴经,故气机在臂的下面(该处有酸胀感)。

分节动作(三)的曲腕、曲指动作,主要运动手三阳经,故气机在臂上面(该处有酸胀感)。

动作

(二)、(三)交换练习可起到阴阳相济的作用。

同时练此式可运气达于指端,故得气迅速。

认真练习对点穴、按摩大有裨益,可用于上肢疾病的治疗。

Ⅴ、气意鼓荡臂肋坚(第四节)

一、姿势要求

(一)两臂向体侧下落,两手胸前合十。

(图3-27)而后,十指胸前交叉,两臂上举至额前,逐渐向上翻转手心,同时两臂向前额斜上方圆撑,使两臂呈长圆形。

两手背对向前额。

__源______(图3-28)

(二)上半身向左转,面向左方,与前方成90°角,两手在额前,两臂围成圆弧,左大臂与左肩平,右大臂与右耳平。

手背距前额约一拳。

两手、两臂间要保持一定的圆撑力。

(图3-29)(三)右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右转,用右肋带动右肩、右肘,将交叉的双手拉向正前方(发动力在右侧)。

两臂呈长圆形,两手呈右高左低的斜面,拇指高与眼相平,身体呈正面站立。

(图3-30)

(四)上半身向右转,交叉之双手向右划弧到右侧,面向右方,与正前方成90°角。

(图3-31)

(五)左肋鼓荡,同时上半身向左转,用左肋带动左肩、左肘,将交叉之双手拉向正前方。

两手至正前方,两臂呈长圆形,两手呈左高右低的斜面。

保持拇指高与眼相平,上半身复原,面向前方。

(图3-32)左右反复十八次。

二、动作要领

此式动作均用弧形运动,故练时要避免直线动作。

且躯干的转动不是硬性规定,而是灵活运用。

初练时,注意两臂圈成的圆弧拉长与回缩,主要是依形而动。

熟练后,要以意带气,以气带形。

注意从丹田前面鼓荡至胁肋,连及肘臂,此时是臂随身动。

三、功用

身体两侧为少阳经脉经过之处,其气弱,故胁肋部的抗御力量较身体别处为弱,此式专练意气鼓荡,使之充实两肋,进而达于两臂,故可使胁肋、两臂坚实。

其功用与铁鞭捶肋相仿佛。

此式又可用于肝胆、胸肋等疾病的治疗。

Ⅵ、俯身拱腰松督脉(第五节)

一、姿势要求

(一)两手手指在头上交叉,手心向上,两臂伸直。

而后肩臂放松,交叉之双手如向上托物,作轻轻揉动。

两腕交互划前→上→后→下的立圈。

肩、臂、肘配合作相应的晃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