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922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docx

语文人教三年级下册吹尽黄沙始得金

吹尽黄沙始得金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理性认识和有效性策略

赣州黄金实验小学刘声凤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古诗词是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

她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也予以进一步的肯定和确认。

在本文中,笔者力图通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吹尽黄沙始得金”三个过程展现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理性认识,并从“整合资源,把握基点”、“想象画面,入境悟情”、“多元朗读,直意抒情”、“联系生活,模仿创造”、“设计台词,合作表演”、“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六个方面阐述对古诗词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认识策略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古诗词意蕴深刻,情感丰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古诗词相隔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内容高度凝炼,情感含蓄深邃,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老五步教学法。

把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使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其中所蕴含的意境美也被繁琐的分析扫荡殆尽。

  

在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可以发现,由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偏差,急于求成,造成以下几个误区:

(1)一来一去式的问答。

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滥用问答法,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

(2)面面俱到式的介绍。

有些教师急功近利,在教学中面面俱到。

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思想品质,又讲写作特点。

往往使学生不得要领,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3)不求甚解式的翻译。

有些教师教学中忽视诗人、脱离诗境、无视诗情,就诗讲诗,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

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

(4)侃侃而谈式的分析。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侃侃而谈。

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

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

(5)一路到底式的背默。

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

在教学中,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抽查、默写等。

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茫然的。

虽然很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却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徘徊在探究古诗词教学泥泞的小路上。

教学之余,不禁哀叹“山重水复疑无路”!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当茫然困惑之际,笔者翻阅《小学语文教师》2005年7—8期,发现这期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专刊,里面刊登着许多名师的古诗词课堂案例、教学实录、教学心得等。

一一拜读后,仿佛有“看此一杂志,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之感。

参考专刊中介绍的课堂案例、教法并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在教学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等古诗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了诗人的心境、情怀,和学生共同研讨、探究、品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较完美地完成了立体教学目标。

深入地解读这些经典的古诗词教学实录,发觉名师们高超的教学设计不但叩击着我们很多教师古诗词教学的软肋,而且还给我们以理性的启迪。

他们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着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创设诗境,在朗读对话中感知。

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

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用充满魅力的语言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智慧,与教师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

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后,先进行对话交流:

作者纳兰性德身在何方?

学生:

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概括:

身在征途。

然后,再对话:

纳兰性德心在哪里?

学生交流得出:

心系故园。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带着这样的感悟朗读《长相思》。

最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2、角色置换,在辩论揣摩中体悟。

古诗词内涵深刻,要让学生披文入情,沉醉其中,教师不妨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置换、辩论揣摩,将文字内化为鲜活的形象留在学生心中。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两小儿辩日》时,采用“先疏后密再疏”的整体构架。

从听写理解“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四个轴心词开始,围绕两小儿的观点、理由以及观察角度,给学生宽裕的读书、思考和对话时间。

接踵而至的是重岩迭嶂、密不透风的课堂节奏:

同桌互读两小儿辩论,指名两学生读两小儿辩论,师生合作读两小儿辩论,全班分角色读两小儿辩论。

每次朗读辩论,都采用回环复沓、紧锣密鼓的语势节奏,以彰显你争我斗、互不相让的现场感、情味感。

课至“孔子不能决也”处,再度舒缓。

继续采用角色置换的方式让学生揣摩孔子对两小儿嘲笑的态度和看法,宁静处不乏灵动。

角色置换,让学生走进文本;辩论揣摩,让学生进入状态,收获内心体验。

这样的课有境域,有智慧,有意蕴,开创了古诗词教学的新风格。

3、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

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

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

如窦桂梅老师在执教《游园不值》时,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

从“怜”和“嫌”两字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味出诗人的惜苔之意,爱园之心,探春之情。

从“敲”字的千古佳话,引入“扣”字的模拟情境。

引导学生扣出了小心翼翼,扣出了无限爱怜,扣出了诗意等待。

在对“关”字的推敲中,先品味“关”与“出”的相映成趣,动感跃然纸上。

再琢磨“关”与“遮”的气势差别,体会“关”的掷地有声。

在对“一”的点化中,教师别出心裁地让学生把“一枝”改成“三枝”、“十枝”,体会“一枝”与“满园”的映照成趣,精当绝妙。

在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窦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诗意画境,感受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名师们先进的古诗词教学理念、精湛的古诗词教学设计让笔者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道路上犹如春风拂面。

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探索中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与古诗词教学结缘。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遨游在博大精深的古诗词天地中,迈开了古诗词教学的新步子。

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吹尽黄沙始得金

有名师们的引路,又有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见地,近两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乐在其中,受益匪浅。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可以有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把握基点

1、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

在教学时可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如笔者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

先整体入手:

读两首诗,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情感基调;继而分步教学:

让学生从《出塞》的“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从军行》中的“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

在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

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

同样,以“送别”、“思乡”等为主题,整合相同资源的古诗词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

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

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

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比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带动学习《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学生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等。

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想象画面,入境悟情

诗重想象。

古诗词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和移情,引导他们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诗句想象画面,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

看到课题中的“村居”,你们脑海中仿佛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

我仿佛看到美丽的湖边上有几户人家,夕阳西下时,打鱼的船回家了,渔村炊烟袅袅。

生:

我看到了几间小茅屋,旁边有一片绿色的田野,中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

生:

在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霞满天,一位老人躺在家门前的躺椅上,一手抱着小孙子,一手摇着蒲扇,欣赏美丽的晚霞。

……

引导学生轻柔舒缓地朗读了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后,教师再问:

欣赏了这首语言优美的词后,你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怎样的“村居”画面?

生:

我看到了小溪边长满了葱郁的青草。

生:

我看到了一个小孩在池塘边剥莲蓬。

生:

我看到了一座矮矮的房子里有一对老夫妇。

他们在亲热地聊着天。

……

情要靠“象”去显。

直通生活、诗句的问题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主体性,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进行。

(三)、多元朗读,直意抒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

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引导学生多元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

重视朗读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笔者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八个词,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这些景物(如西沉的明月、满天的飞霜、惊叫的乌鸦、幽暗的渔火等),读出自己的理解。

2、教师描绘意境:

一个深秋的夜晚,一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学生诵读古诗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3、补充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落榜回家的张继,此时此刻是什么心情?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这首诗。

4、播放音乐《汉宫秋月》,教师描绘意境,师生共同吟诵诗句,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古诗诵读中,教师还可采用导语铺陈的方法引导学生和诗人的心灵对话。

在上《题临安邸》时,笔者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

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感慨发自肺腑:

“曾经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那些只会寻欢作的南宋权贵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会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

想到这一切,你着急吗?

让我们问一问那些酒囊饭袋们!

”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质问:

“西湖歌舞几时休?

”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

教师又提示:

“你们忧虑吗?

再问!

”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担忧。

紧接着,教师再提示:

“想到临死还牵挂国家统一的陆游,想到‘南望王师又一年’的遗民们,你们憎恨吗?

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

”这一次,学生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愤概,他们瞪大眼睛,紧握拳头,犹如爱国的诗人林升,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概、憎恨。

在这扣人心弦的“三问”中,学生每一次的激情朗读,层层深入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四)、联系生活,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激发情感,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的李白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用桃花潭水来比喻他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

之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仿照《赠汪伦》写写朋友、家人间的送别诗。

学生们兴趣盎然,亲情、友情跃然纸上。

一学生是这样写的:

“宋捷乘车将欲行,忽闻身后告别声。

高速公路长万里,不及胡垠送我情。

”(宋捷、胡垠均为班内学生。

)也有这样写的:

“妈妈帮我缝衣服,一针一线密密缝。

绵绵纱线细又长,不及妈妈爱我情。

在教学《忆江南》后,学生也跃跃欲试,纷纷填词。

如“家乡美,风景旧曾谙。

暮冬麦田青青色,晨起白雾轻如纱。

能不忆家乡?

”一位来自兰州的学生则写道:

“兰州好,瓜果旧曾谙。

兰州柿子红胜火,兰州百合甲天下。

能不忆兰州?

模仿诗歌的表达方式,进行有创意地表达,能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处理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引导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自主探究。

(五)、设计台词,合作表演

古诗词具有哲理美的特点,能启发学生明辨是非,懂得怎样为人处世。

如何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中的哲理美?

笔者在教学《示儿》一诗中,采用了设计台词,合作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陆游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

在阅读、理解《示儿》全诗大意的前提下,笔者设计了如下的“设计台词,合作表演”的教学过程:

师:

躺在病床上的陆游奄奄一息,离开人世之际,想到至今仍在金人铁蹄下受奴役的苦难百姓,想到整日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心中无限悲凉又充满牵挂。

请同学们想一想,陆游临终前会和他的儿子说些什么呢?

老师将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请四人小组合作设计表演的台词。

(学生合作设计台词,教师组合精彩的台词,挑选两位学生分别扮演陆游、儿子)

陆游:

(痛苦、无奈、有气无力地)临死之前,我已没有什么可留恋和不舍的了。

只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

俗话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我的祖国和人民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

唉!

儿子(安慰地):

父亲,你别难过。

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为刃,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

(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心痛啊!

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

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健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呀!

儿子(低沉缓慢地)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骄傲。

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我会像您那样热爱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为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一切的。

陆游:

(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

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父亲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只有把这首蘸着我的血泪写成的诗送给你。

(深情吟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

看到此情此景,你们最想说什么?

生:

陆游的爱国情怀感人至深!

但是奸臣当道,南宋权贵只知享受“暖风”的吹拂,却不愿向北挺进收复中原,杭州又成了第二个汴州!

真是可悲可叹!

陆游空有满腹才华,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真是国之不幸!

生:

陆游,你是真正的英雄!

可惜你生不逢时呀!

……

如果说阅读感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那么,合作表演就是用生动的语言将学生的理解外化的过程。

语言的形象性,语调的感染力,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生动的可感可触的具体情景。

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感悟中,情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净化和熏陶。

他们辨别是非、为人处世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提高。

(六)、课内课外,相辅相成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加之学生的阅历浅薄,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教材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课堂内外拓展延伸,相辅相成。

拓展的渠道有:

1、课前积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遵循这一理念,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学习主题,有“春光明媚”、“夏日炎炎”、“秋之色彩”、“冬日恋歌”、“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整合。

课堂交流是整合信息的过程,也是深化认识和情感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

如笔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让学生补充介绍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并通过课件图片引导他们想象当时百姓水深火热的生活。

在充分了解了诗人饱经颠沛流离之苦后,当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消息时,学生就不难体会诗人当时“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情了!

3、课后拓展。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钟的规格,而向它的两头开放:

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课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

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此外,“借助插图编故事”、“串连课文和古诗”、“音乐古诗相融合”、“小老师教学古诗”等也不乏为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她精湛的语言,高远的意境,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从“迷茫闭塞”到“豁然开朗”再到“新颖有效”的探究之路,终于“吹尽黄沙始得金”!

古诗词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今后,笔者将一如既往重视古诗词教学,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引导他们爱诗、读诗,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让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金光闪烁,励人意志,催人奋进。

 

参考文献:

1、周正华《诗意对话,语感共生》《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3期

2、姚文珠《品诗,还得品诗人》《小学教学研究》2006年第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