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880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docx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小学语文课程概述

一、小学语文课程

(一)课程

1.国内:

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注释《诗经·小雅》时说: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也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工夫”。

即:

功课及其进程

2.国外:

由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后转义为“学习过程”。

1861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课,指课业,即教育内容;程,指程度、进程。

课程,就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教学结果

⏹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化的再生产、社会的改造

名词解释,课程: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二)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

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

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

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

(三)语文的含义

口语

语言

语文书面语

文字(文章、文学)

1.语言与言语(语)

语言是由千百万人的言语概括出来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是一种社会现象。

音、形、义

言语:

是说或写的行为和结果,只是个体行为。

2.文:

文字、文章与文学

文字:

书面语:

记录语言的符号(小学)

约定:

音——义——现实现象

符号

文章:

记叙、说明、议论和应用文(初中)

文学:

散文、小说、诗歌和剧本(高中)

3.语文:

口语+书面语——听说读写

二、小学语文教学

1.基本任务:

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思维能力,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新课标)

2.教学方法:

从言语综合运用的范例学习;从言语分析研究得出的规律学习

3.教学内容:

阅读、思考与练习、语言材料、识写字、拼音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工具性

2、人文性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基础性

1.工具性

(1)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2)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4)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2.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内涵

一是指语文教材中蕴育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它囊括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包含着主体意识、创造思想、责任感、独立人格和审美精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二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它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之中。

学习语文——提高知识水平、文化层次

人文化成——思维特征、方式、文化精神、道德、理想

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

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

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

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周易•贲封》

4.基础性

学习者学习各科知识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为学习者服务社会、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第二章我国小学语文课程设置的历史

第一节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变化

教材的主体和核心,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

一、小学语文教材

1、教材的概念:

就是供教学使用的各种有关材料。

2、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包括:

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教学挂图、幻灯片、字词卡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视盘等。

3、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小学语文

二、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

(一)蒙学课本

我国古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机构叫“蒙学”。

他所使用的教材家“蒙学课本”。

我国古代影响较大的蒙学课本主要有《急就篇》和《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1、《急就篇》

大约公元40年西汉元帝时的史游所作。

是我国最早的识字课本。

主要特点:

第一、生字的密度大。

第二、整齐押韵,便于记忆。

第三、包含比较丰富的知识。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2、“三、百、千”

《千字文》系梁武帝大同年间周兴嗣所编。

主要特点:

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语言方面,整齐押韵,便于儿童诵读。

《三字经》相传是宋代王应麟所编。

主要特点:

内容上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语言上用整齐的三言韵语,更为通俗,句法灵活多样,读起来上口,便于记忆。

《百家姓》约成书于宋代,作者不详。

主要特点:

内容上全书都是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的姓氏;但语言上400多个汉字用四言韵语编写,

儿童容易识记。

“三、百、千”是我国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

此外还有用于阅读训练的语文《千家诗》,是宋元时期以至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蒙学课本。

(二)国文教科书

国文科的名称始于1907年正式见诸于法令。

191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编纂、审查两个处,实行教科书审定制。

清朝末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材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共10套,供初小使用。

主要特点:

1、内容上比较丰富。

2、形式上首先限定字的笔画。

其次规定各册课文字数。

3、在编辑上,以识字为主,由易到难,选取言文一致的字;内容切近儿童生活的编在前;在阅读上有个大体的安排,识了字再读句子,读了句子再读篇章;全书附有图画,与课文配合。

民国初年,编辑出版了多种新的国文教科书,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有代表性的是商务印书馆编辑的《共和国国文教科书》。

它有以下编辑特点:

1、以字的笔画繁简顺序编排。

2、以语句深浅顺序编排。

3、儿童常见的编在前,不常见的编在后。

单字、短句、篇章、依次排列。

(三)国语教科书

1920年1月,教育部通令各国民学校今后教科书一律用语体文编写,小学语文教材进入“国语教科书”阶段。

有以下几个时期:

1.1920年—1927年间的国语教科书

由各家书坊自行组织编写,教育部统一审定。

经审查的国语教科书,计有21套。

当时的国语教科书有这样一些长处:

第一、用白话文编写课本。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

第二、增强了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第三、增加了反帝反封建、热爱祖国的内容。

缺点:

第一、不适当的强调儿童文学,大量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编写。

第二、不适当的强调趣味性,致使庸俗化。

第三、忽视民族特点。

2.1927年—1937年间的国语教科书.

(1)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课本

“审定制”和“国定制”并存。

1926年,国民政府设教科书审查委员会。

1933年,教育部主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开始统一编印教科书。

这个时期代表性的国语读本有:

《复兴国语教科书》《开明国语教科书》(叶圣陶编,当时编的较好一本国语教科书。

突出“儿童本位”,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

)《国语新读本》。

(2)苏区政府小学国语读本

特点:

一、密切联系土地革命战争的实际。

二、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生活实际。

三、注意儿童特点,形式多样,通俗生动,有文有图。

3.1937年—1949年间的国语教科书

(1)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课本,其间初级小学使用的是《小学国语常识课本》。

(2)边区政府小学国语课本,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地区一共出版了五套初级小学国语课本。

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先后出版了七套小学国语课本。

三、建国以来的小学语文课本

建国以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审局负责修订老解放区课本,供各地使用。

接着又成立了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建国以来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

1、五年一贯制小学语文课本,共三册。

2、根据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共12册。

这是建国后第一套比较系统的小学语文教材。

3、1958年“教育大革命”中编写的充满“左”倾思想内容的语文课本。

(开始编入汉语拼音的内容)

4、1961年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5、依据1963年《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编写的《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6、文化大革命时期编写的小学语文教材。

7、1978年根据《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

8、依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编写的五年制、六年至小学语文课本各一套。

9、一些地方和单位依据1978年教学大纲编写的实验性小学语文教材。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教材

1、1963年《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主要特点:

第一、把识字教学作为主要任务。

第二、重视多读多背。

第三、加强练习。

第四、增加应用文的比例。

这套教材既加强了识字、写字训练,又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逐渐掌握语文规律,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2、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语文》

这套全国通用教材注意处理好了三个关系并力求符合两个规律,即:

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的认识规律。

主要特点:

第一、以无产阶级世界观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自然常识教育。

第二、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

第三、安排了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的教材以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四、安排了讲读课文、阅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三种课文类型以培养自学能力。

第五、为了有计划的培养读写能力,系统安排了读写训练项目。

第六、为了体现读写结合,编排了习作例文和读写例话。

第七、为了培养语文综合能力,设计了基础训练。

这套教材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向着科学化迈进了一大步。

3、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的主要特点:

第一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教材的思想性。

第二适当降低要求和难度,突出教材的基础性。

第三改进教材编排,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

第四注意体现训练过程,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五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增加教材的弹性。

第六图画、印刷、装帧的质量都有较大的提高。

第七实现以教科书为基础的教材系列化。

第二节、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要符合时代的要求

第一、教材要有时代精神,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

(主要反映在选文、编选学习提示和设计练习上)

第二、教材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提高科技、实用文的比例,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

二、语言文字要规范

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文;二是教材中其他所有的语言文字。

三、教材体系和编排要科学合理

四、要为发展学生的智能素质、培养自学能力创造条件。

五、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

第三节小学语文教材改革

•课程、教材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不断总结经验,吸收教改新成果

经验: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缝隙研究教材和教学改革中的问题提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第二、确定选材原则体现时代精神,注意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设计科学的教材结构。

第四、正确处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关系。

二、繁荣教材建设事业

1、明确编写指导思想,设计具有自身风格特色的全套教材蓝图。

2、组成稳定的专家和教师相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

3、作好教材实验工作。

4、加强审查、审定工作,保证教材质量。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体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统一

(二)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改进教材的编写

(三)加强听说和作文教材的编写

(四)正确对待教材的稳定和发展的问题

(五)重视开发音像教材

小学语文课程的设置及演变

一九0四年(《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颁布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历当为1904年1月13日)

小:

中国文字国语

→国文→→语文

中:

中国文学国文

(文言文)(白话文)

第三章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语文课程标准

1、编写教材的依据

2、教师教学的准则

3、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

二、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内容(平日的修养):

(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的语言积累;(4)良好的语感;(5)思维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全面:

(1)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

(2)面向全体学生(3)教学全过程(沙滩、贝壳、脚丫——识字教学)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荷花、背影)、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主流价值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锄禾、只有一个地球)

(2)把握汉语特点音乐性、丰富性和意合性

(3)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礼貌用语——电话

(4)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4、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2)从结构方面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

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

(3)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4)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师,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5)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三、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1、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1)九年一贯,通盘安排

(2)突出主体,注重实践

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能力的新要求、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3)阶段分明,大体有序

写话

(1)习作(2、3)写作(4)

2、五个领域协调一致

追求综合化

增强时代性:

搜集处理信息,电脑输入汉字

体现协调性

3、三个维度有机融合

(1)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专注倾听、自信等

(2)关注“过程和方法”自己修改习作

(3)落实“知识和能力”领悟、了解

(4)三维融合的境界化语文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能力、化能力为德性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编制和实施

(一)编制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2、依据教材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4、依据教师的实际5、依据教学环境

(二)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1.全面智能(教养)—识记、理解、应用、评价—知识点听

情感(教育)—感受、共鸣、领悟、个性倾向—渗透点说

技能(发展)—学习、模仿、迁移、创造—训练点读写

2.适度:

难度适中

3.具体

4.分层(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三)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程序

步骤:

通览教材,学习课标(所教篇目在单元和教材中的位置)

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所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按课后习题的要求,确定若干要点作为授课的教学目标

把目标分为不同层次

对每一学习水平的活动形式,突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用可观测到的外显行为方式描述出来

列出双向细目式课文教学目标

行为动词+条件+标准

教学目标的陈述:

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

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例如:

《生死相随的海鸥》教学目标

1、能认识生字“衍”,通过查字典理解“繁衍”的意思。

(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词语:

“成千上万”、“成群结队”、“铺天盖地”、“四面八方”;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并尝试运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介绍海鸥集体营救同伴的场面。

(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3、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4、5小节。

(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4、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动物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例二:

《旅行家树》教学目标

1、能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华丽、秀丽、婀娜多姿、寸草不生、肃然起敬、

(行为条件)(行为标准)(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肥沃、贫瘠”,并积累这些词语。

(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2、能在熟读感悟的基础上,尝试借助图片或板书,运用积累的课文中的词语介绍旅行家树的外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行为标准)

形特点、生活环境。

3、能通过阅读了解到旅行家树树名的由来,并能感受到作者对旅行家树的敬佩之情。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标准)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

1.紧扣目标,选择策略。

2.紧扣目标,设计练点。

3.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目标。

第四章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课程教材

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概说

(一)课程资源的分类

1.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3.按照课程资源的呈现形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资源、人力资源、大众传播媒体资源、语文设施资源、其他资源

应特别指出的是:

(1)语文教材不是惟一的语文课程资源。

(2)语文教师是极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3)学生也是语文课程资源。

(4)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的特点:

广泛多样性、间接性、差异性、多质性

二、语文教材的审查制度(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与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对语文课程来说,有助于语文课程的实施和改革。

2.对语文教师来说,有助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

3.对学生来说,有助于改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开放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个性化原则、经济性原则

三、语文教材编写的要求(小学语文教材)

世界各国语文教材的认定和采用制度有5种类型:

国定制、审定制、认定制、选定制、自由制

2001年通过审查的有三套小语教材: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此外,通过审查的还有:

湘教版、语文A版S版、鄂教版、冀教版、西南师大版、长春版、教科版、中华书局版(共12套)

当前新疆使用的小语教材主要有:

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

四、现行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及其特点

现行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特点:

1、目标集中,突出整合2、选文典范,贴近生活3、留足空间,延伸开放4、改变功能,亲和力强5、博采众长,特色鲜明6、配套齐全,方便教学

苏教版:

民族化、现代化、简约化

湘教版:

第一,话题单元,板块结构。

第二,发挥优势,口语先行。

第三,选文全新,人文熏陶。

第四,综合实践,整合拓展。

第五,学生为本,自主探究。

北师大版:

主题单元结构、汉语拼音教学富有特色、识字教学有序

第五章语文学习与学生发展

一、语文学习概说

(一)语文学习的基本含义:

学习,广义上是指人和动物在日常生活中习得经验而引起行为变化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它是人在社会实践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或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从而构建经验结构的过程。

名词解释:

语文学习就是创造性地运用言语符号,系统地掌握以言语为核心的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并逐步形成相应的言语智能、科学文化素养及思想道德素养的言语实践活动。

(二)几种主要的现代学习理论:

1、学习即经验的积累2、学习即条件作用3、学习即顿悟4、学习即信息加工的过程5、学习即尝试错误6、学习即社会化7、学习即自我实现

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一)语文学习是人生存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学生这一主体性具有如下特点:

自主性、创造性、独特性

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所需的自身条件:

(1)改变思想观念,树立主体意识

(2)明确学习动机,善于自我激励(3)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学习(4)成就学习能力,自主支配学习

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营造氛围,创设民主的教学机制(3)激励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改革教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5)尝试成功,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三)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发展:

语文学习是人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语文学习是人的符号本质对象化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促使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进化的真正动力。

第六章小学语文学习特点与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

1、心理机能的深化:

表现在兴奋和抑制进一步增强;条件反射比以往更容易形成和巩固;第二信号系统在教学活动中以及人际交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心理动力的转化:

儿童入学后从以游戏为主导转化成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开始承担社会的义务。

学校学习的新需要与儿童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发生了矛盾,从而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认知活动的发展

(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记忆从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对机械识记的依赖逐渐减少,对意义识记运用逐渐增加,具体形象记忆还占优势,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4)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小学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4、个性品质的形成:

情感逐渐丰富和深刻;自控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加速发展。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实践性、真实性、持续性、反复性、渐变性、整体性、文化性、思维性

(三)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因素

1、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

其中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称之为智力因素。

具体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各种能力。

另一类是有利于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总称为非智力因素,它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因素构成。

具体表现为学习态度。

大量科学实验与事实证明:

语文学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创造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