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689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docx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工程为城市道路隧道,根据新奥法的基本原理,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对围岩实行监控量测,其目的在于掌握围岩动态,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支护结构形式、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提供依据;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大小和应力分布;评价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为施工提供指导,以确保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并防止地表下沉。

1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1)设计施工图;

(2)《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50086-2001);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60—2009);

(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D70-2004);

(5)我单位与业主签订的委托监测合同;

(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8-2007);

(7)《工程测量规范》(50026-2007);

(8)《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50086-2001);

(9)《爆破安全规程》(6722-2003);

(10)现场踏勘资料及本单位多年来在岩土工程安全监控量测方面的经验、水平、现有量测设备等。

2具体的监测项目

该工程监测项目计划遵照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042-94)及委托监测合同的要求,根据围岩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同时考虑量测费用的经济性基础上进行确定。

该隧道在实施阶段的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大类,其中必测项目一般包括:

隧道地质情况和初期支护状态观察、周边位移净空收敛测试、拱顶下沉观测、锚杆轴力及抗拔力测试;选测项目一般包括:

地表下沉观测、钢支撑内力及外力发展情况测试、支护及衬砌表面应力及裂隙量测,爆破振速监测等。

必测项目的各项参数在隧道施工中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必须按规范要求的频率进行量测,选测项目在考虑经济性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量测的内容和频率。

在监测过程中监测小组按照监测成果的时效(特殊情况下应缩短资料的处理时间)通过对各量测项目现场测试数据的归纳和整理,动态地掌握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化信息并及时地将其反馈到施工现场,一方面用于指导施工,另一方面根据围岩和支护结构的变位、应力发展情况,用于对支护系统和支护参数的修改,确保隧道在施工和运营中的安全。

3拟投入的监控量测设备

为保证隧道监测的准确与及时,拟投入如下监控量测设备,并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及时调整。

拟投入的监控量测设备表表1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备注

隧道位移计

21型

2

精密水准仪

32

2

配合铟钢尺

振动测速仪

2

锚杆拉力计

200B

1

地质罗盘

1

2

铟钢尺及钢挂尺

2

应力计

3

根据需要

配合2型钢筋应力传感器

根据设计要求和业主需要增加其他的量测设备。

4现场监测任务和目的

(1)通过对围岩变化情况及支护结构的观察和动态量测,对监测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综合评价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并提出注意事项和建议,以达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进行日常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修改设计参数和积累资料的目的;

(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及时进行预测和反馈,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给监理单位、承包人、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以便指导施工作业和业主、设计作出决策等;

(3)经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后,进行预测和反馈,以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围岩及支护衬砌结构的稳定。

5各项量测项目的监测方法

5.1必测项目

5.1.1隧道地质及支护状况变化情况观察

(1)、目的

主要是检查隧道的地质情况(围岩岩性、节理发育情况、岩层产状、破碎程度、地下水发育情况、不良地质情况)是否与原地勘资料相符,隧道支护结构在正常情况下和爆炸后的变化是否在设计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对出现异常和不相符的及时向业主提交报告,以方便设计单位对支护参数进行修改,并对隧道围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承包人的施工方法和方案(台阶长度、各工序超前长度、爆破参数、进尺长度等)提出建议。

(2)、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由专业地质人员进行肉眼观察,手工素描记录,采用地质罗盘、钢尺、水压、水量测量仪、测缝计等量测工具(必要时可采用数码摄像机录制地质剖面及支护状况)。

在每次爆破和初期支护后立即进行,尤其在地质情况发生变化、爆破参数发生改变时对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变化加强量测,对观察内容作出详细记录,并绘制相应地质素描图,校核围岩分类,并预测前方围岩性质及可能出现的地质构造。

5.1.2周边位移净空收敛测试

(1)、目的

周边位移收敛监测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重要项目,收敛值是最基本的量测数据,通过对围岩周边的水平净空收敛量及其速度进行观察,掌握围岩内部随时间变形的规律,从而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和为确定二次支护的时间提供依据;保证结构总变形量在规定允许值之内,更好地用于指导施工。

(2)、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主要采用收敛计(收敛计测试精度为±0.06),测点的纵向间距应视需要而定,或在有代表性的地段选取若干个测试断面。

凡是地质条件差或重要工程,应从密布点,其测试频率如表1所示。

围岩表位移观测点的埋设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浇注而成,埋没深度不小于0.2m。

测点在观测断面距离开挖面2.0m的范围内埋设,并在爆破后24小时内下一次爆破前测读初读数。

其测线布置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和地质情况采用一条、二条、三条或四条,净空位移量测测线布置如表3和图1所示。

初测收敛断面应尽可能靠近开挖面,距离宜为1.0米,收敛测桩应牢固地埋设在围岩表面,其深度不宜大于20;收敛测桩在安装埋设后应注意保护,避免因测桩损坏而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因收敛计是机械式仪器,为了减少观测时的人为误差,观测时应尽可能由固定人员和观测设备操作,并测读三次取其平均值,以保证观测精度。

净空收敛量测频率表         表2

测试断面布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d~1月

1月~3月

>3个月

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2~3对测点

1~2次

1次

1~2次/周

1~3次/月

净空收敛量测频率表         表3

   测试地段

开挖方法

一般地段

特殊地段

洞口附近

埋深小于2B

有偏压地段

全断面开挖

一条水平测线

三条测线

台阶法开挖

二条水平测线

二条测线

四条测线

四条测线

在隧道洞口段施工,或地质条件变差、量测值出现异常情况,量测频率应加大;必要时1h或更短时间量测一次;对于地质条件好的且收敛值稳定的隧道,可加大断面间距;对于围岩较差,收敛值长期不稳定,应缩小量测断面的间距。

净空变化位移量测的频率同时可参照表4所示的位移变化速度及距开挖面的距离来确定。

净空位移量测频率         表4

位移速度

距工作面距离

量测频率

10以上

0~1B

1~2次/1d

10~5

1B~2B

1次/1d

5~1

2B~5B

1次/2d

1以下

5B以上

1次/1周

备注:

当水平收敛位移速度为0.1~0.2时,可以认为围岩基本稳定,此时可以停止观测。

注:

B为隧道开挖宽度。

5.1.3拱顶下沉量测

(1)、目的

拱顶下沉量测也属于位移量测,通过测量观测点与基准点的相对高差变化量得出拱顶下沉量和下沉速度,其量测数据是判断支护效果,指导施工工序,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资料;拱顶下沉值主要用于确认围岩的稳定性,事先预报拱顶崩塌。

(2)、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拱顶下沉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铟钢尺及钢挂尺,测量观察点与基准点之间的高差,从而计算出拱顶下沉量,观测精度为(0.1)。

拱顶下沉测点的布置应与周边位移收敛一致,位于同一断面上,拱顶下沉观测频率如表5所示。

拱顶下沉观测频率表       表5

测试断面布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d~1月

1月~3月

>3个月

每10~50m一个断面,每断面3个测点

1~2次

1次

1~2次/周

1~3次/月

备注:

当水平收敛位移速度为0.1~0.2时,可以认为围岩基本稳定,此时可以停止观测。

图1.隧道拱顶沉降与周边收敛测线布置图

5.1.4锚杆内力及抗拔力量测

(1)、目的

了解锚杆实际工作状态,结合位移量测,修正锚杆的设计参数。

(2)、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锚杆抗拔力试验按《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采用拉拔仪,每10m一个断面,每断面至少3根锚杆进行测试。

对测试的锚杆在打设时预留不小于20的余长或随机抽测时采用焊接进行接长,用于拉拔仪对锚杆抗拔力的测试。

5.2选测项目

5.2.1地表下沉观测

(1)、目的

对因隧洞施工影响可能引起的地面建(构)筑物及地表沉降量、沉降速度进行观测。

通过量测了解地表下沉的范围、量值、地表及地中下沉随工作面推进的规律、地表及地中下沉稳定的时间

(2)、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根据开开挖断面、埋深及岩性情况,一般在Ⅲ~Ⅰ类围岩中且覆盖层厚度小于40m的段落,应进行地表沉降观测。

观测点间距5~10m,采用钻孔钢筋混凝土埋设。

如有建筑物,沉降观测点则应埋在基础上或墙脚;地面沉降点尽可能埋入基岩中,若因表土层太厚,无法埋入,则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要求采用混凝土墩方式埋设。

在距隧道两侧80m以外稳固、不易受到破坏、且通视条件较好的地方埋设基准点,基准点的埋设采用Φ8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埋入基岩的深度不小于0.3m,同时上设保护盖。

每组基准点由2~3个基准点组成,各基准点之间的距离大于50m。

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进行量测,仪器精度为0.1,观测精度按二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即允许观测误差为±0.5。

开始量测前布置好测点和基准点,并测量测点及基准点联网的相对高程。

其测点布置为每5~50m一个断面,每断面至少7个测点,每隧道至少2个断面。

中线每5~20m一个测点。

观测间隔时间为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小于2倍隧道宽度时1~2次;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小于5倍隧道宽度时1次/2d;开挖面距量测断面前后大于5倍隧道宽度时1次/周。

5.2.2钢支撑内力及外力测试

(1)、目的

通过对钢支撑主要构件应力发展情况进行量测,以获得钢支撑的实际工作状态,以便确定钢支撑内部应力的发展是否正常及其承载能力,同时检验隧道在偏压情况下钢支撑的状态,当钢支撑的应力发展时态曲线出现不正常变化时,及时提醒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修改支撑参数或采用措施,以保证施工安全。

(2)、量测方法及量测频率

钢支撑内力及外力的量测采用测力计。

在初期支护钢支撑安装好后,在其表面焊接测试钢筋,测试钢筋与测力计相接,测力计与应变测试仪相连,根据规定的测试频率对钢支撑的应变发展情况进行测试,然后根据所测得的应力计算出钢支撑的应力发展情况,钢支撑应力的测试精度为0.1。

钢支撑内力及外力测试频率如表6所示。

钢支撑内力及外力观测频率表     表6

断面布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d~1月

1月~3月

大于3个月

每10~50m榀格栅拱,一对测点

1次/d

1次/2d

1~2次/周

1~3次/月

备注

当隧道地质条件变差,或量测值出现异常情况,量测频率应加大;对于地质条件好的且收敛值稳定的段落,可加大监测断面布置的间距;对于围岩较差,收敛值长期不稳定,应缩小量测断面的间距。

5.2.3支护及衬砌表面应力及裂隙量测

采用混凝土应变计、测缝计,主要对支护及衬砌表面应力及裂隙进行量测。

测缝计主要用于测量隧洞围岩和混凝土裂缝开合度的变化情况

(1)混凝土横缝测缝计埋设:

其技术要点为:

传感器轴线尽量与预计的裂缝开合度变化方向一致,传感器两端牢固于裂缝的两侧,不被扰动,确保传感器伸缩部件随裂缝开合,自由伸缩。

在先浇筑的混凝土块上,预埋测缝计套筒,当电缆需从先浇块引出时应在模板上设置储藏箱,用以储藏仪器和电缆。

为了避免电缆受损,接缝处的电缆用布条包上。

当浇筑的混凝土浇到高出仪器埋设位置20时,振捣密实后挖去混凝土露出套筒,打开套筒盖,取出填塞物,安装测缝计,回填混凝土。

(2)混凝土与岩体接触缝测缝计埋设:

在岩体中钻孔,孔径100,深度0.5m。

岩体有节理存在时,按节理发育程度确定孔深,一般应大于1.0m。

在孔内填满水泥砂浆,砂浆应有微膨胀性,将套筒或带有加长杆的套筒挤入孔中,筒口与孔口平齐。

然后将螺纹口涂上机油,筒内填满棉纱,旋上筒盖。

混凝土浇筑至高出仪器埋设位置20时,挖去捣实的混凝土,打开筒盖,取出填塞物,旋上测缝计,回填混凝土。

支护及衬砌表面应力及裂隙量测观测频率表如表7所示。

支护及衬砌表面应力及裂隙量测观测频率表    表7

断面布置

量测间隔时间

1~15d

16d~1月

1月~3月

大于3个月

代表性断面布置,根据需要布点

1次/d

1次/2d

1~2次/周

1~3次/月

5.2.4爆破振动监测

(1)、目的

在隧道工程爆破施工中,由于爆破规模、方法和环境不同,爆破所引起的振动、空气冲击波,飞石、噪音和有毒气体对人员、设施和围岩产生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影响。

本工程与已建隧道右线间距较小,而使得既有隧道在爆破作用下可能出现衬砌开裂,剥落等工程安全现象,严重危及车辆及行人的安全。

利用前期已埋设的观测设备可对施工开挖、爆破等引起的已建隧道变位突变、应力异常等进行监控,确保已建隧道的正常营运、使用。

由此可见,在施工过程中对隧道爆破地震动进行安全监测和分析(特别是小间距隧道),确保围岩、既有隧道以及附近建、构筑物的稳定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通过对爆破振动进行测试,一是可以了解和掌握爆破地震波的特征、传播规律以及对建筑物的影响、破坏机理等;二是根据测试结果可及时调整爆破参数和施工方法,制定防震措施,指导爆破安全作业,避免或减少爆破振动的危害作用。

(2)、量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目前在国内大都以振速峰值来衡量爆破地震动强度,并作为危害建、构筑物的安全指标。

因此,在本工程的爆破监测中,选用数据采集系统3850-3爆破振动记录仪,此系统不仅可记录测点的振速,而且可获得地震波的其他主要参数,如频率等。

新建隧道开挖爆破产生的地震动对既有隧道衬砌迎爆面的边墙影响最大,其振动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是最危险的部位。

因此,在既有隧道的迎爆面边墙布置三个测点。

其他测点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及业主要求进行布置。

震动监测过程分两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为施工洞围岩爆破地震动监测;第二部分为既有洞结构爆破地震动监测。

每次测试的具体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传感器参数设置,包括量程、预触发值、采样率、通道等;

②传感器的埋设,在预先设计的位置固定好传感器,并检查其线路通道的有效性;

③数据采集;

④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爆破振速计算公式如下:

V=K(3√)a。

式中:

Q一—最大装药量();

R一—距爆源中心距离(m);

K一—与介质特性有关系数0;

a一—与地形,地质等有关系数;

根据《爆破安全规程》,对该隧道爆破振速进行控制,刚进行正规循环爆破前应进行爆破试验,试验爆破时为每炮监测,施工方依据监测数据进行参数调整,直到合适的爆破参数。

6监控量测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反馈

观测资料的整编,首先对各类检测资料进行检验和审查:

一要审核资料的完整性;二要审核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根据知识、经验或理论审核资料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

将各项仪器的有关参数、仪器安装埋设后的初始读数和全部仪器设备档案卡等整编成册。

定期检查监测设施和二次仪表是否正确,保证观测成果的准确性。

建立安全监测数据库,及时整理分析资料,绘制测值变化过程线。

每次量测后及时对量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若发现异常情况(如位移、应力突然加大、位移应力变化速度突然增快、地质情况发生突变等),当天以口头形式向监理、业主、施工单位等及时报告,第二天以正式资料的形式提交;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如调整爆破参数、支护参数及方式等。

正常情况下每周以报表形式将监测结果提交给业主、监理、施工单位。

一般情况下每月向业主、监理工程师、设计等部门提交一期监测月报,做到监测信息的及时反馈,以达到安全预报反馈设计、指导施工的目的。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15日内,提交总的监控量测报告。

在每次测量后根据量测记录数据绘制时态曲线以及被测量位置的测点参数与开挖面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

当位移-时间曲线趋于平缓时,应进行数据处理和回归分析,对最终位移进行推算并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时,则表明围岩和支护结构已处于不稳定状态,此时就密切监视围岩动态,并采取措施加强支护,必要时应暂停施工进行处理。

隧道任意点的实测相对位移值或用回归分析推算的总相对位移值均应小于表8的规定。

当位移变化率无明显改变,而实测位移值已接近表列数值,或喷射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裂缝时,应立即采取补强措施,并调整原支护设计参数或开挖方法。

隧道周边允许相对位移值(%)表8

允许相对位移值(%)

围岩类别

覆盖层厚度(m)

<50

50~300

>300

0.10~0.30

0.20~0.50

0.40~1.20

0.15~0.50

0.40~1.20

0.80~1.20

0.20~0.80

0.60~1.60

1.00~3.00

注:

脆性围岩取表中较小值,塑性围岩取表中较大值。

7监控量测工作对现场施工的指导及注意事项

7.1量测设备安装注意事项

7.1.1埋设组织

为了保证监测工程的施工和监测质量,由多年从事监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现场负责仪器采购、检验、率定、埋设、安装、观测的全过程。

7.1.2仪器设备的采购和验收

采购仪器设备时根据设计文件要求对仪器名称、型号规格,选择若干有资质能力的厂家进行对比,并对各仪器的力学、温度、绝缘及其他技术参数进行检验和率定,并认真作好记录,分析其参数确定是否符合该项目的各项技术指标,对不合格的产品立即予以更换。

仪器运至现场后,经开箱检查仪器设备及电缆无损坏后方可进行验收,确保无误后,根据厂家提供的仪器设备资料建立仪器、仪表档案,送入监测数据库。

7.1.3仪器安装埋设

(1)根据仪器说明书和国家有关规范规定进行仪器的全面测试、校正、率定检查,同时建立检验率定卡片,将资料送入监测数据库。

(2)仪器安装埋设前,应再次率定。

特别是引入仪器与电缆接口部位的检验。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进行仪器室内安装及有关附件的加工工作。

并根据仪器编号,进行电缆的永久编号工作。

(3)仪器检验、率定后,向业主提交仪器的检验、率定报告。

(4)随时了解工地上的现场施工情况。

根据施工埋设计划及现场施工进度,并采用施工联系单的方式,做好仪器埋设前后的守仓、盯仓工作,确保不错埋和漏埋。

(5)在观测仪器埋设过程中,按照已审批的监测方案施工方法进行埋设施工。

根据施工计划,事先准备好需埋设的仪器、仪器支架、仪器支座、电缆保护管等,对需要二期埋设的仪器在砼浇筑前将仪器预留孔位置在模板上就位。

7.2电缆连接

仪器电缆线的连接,必须按要求进行。

(1)电缆长度:

按传感器埋设位置至观测站的实际长度,加上松弛长度进行裁料。

松弛长度根据电缆所经过的路线要求确定。

根据本工程特点,电缆松弛长度按10%考虑。

(2)剪线头:

将选好的线端橡胶包皮剪掉约100,把各芯线按相差10剪成长度不等的线头。

另一线的一端按相同颜色的长度对应剪短,各芯线搭接后,长度一致,焊接点错开。

(3)焊接:

把需焊接的芯线头铜丝的氧化层用砂布砂掉,将同种颜色的芯线头相互叉入、搭接、拧紧,涂上松香粉,放入已熔化的锡锅内摆动几下,焊锡处表面光滑无毛刺,如有应锉平。

(4)捆扎:

先用生料带(止水带)包裹焊接部位并超出焊头两端几毫米,再用黄漆绸小条包裹焊接部位,套上尼龙管,再用高压绝缘胶带缠绕一层,长约30,最后将芯线并在一起缠裹高压绝缘胶带和生橡胶。

包裹时一圈一圈地依次进行,并用力拉长胶带,边拉边缠,使接头粗细一致。

包扎体内不留空气,总长约180,直径约30。

比硫化器长约2,直径也比硫化器大约2为宜。

(5)硫化:

电缆硫化时,在硫化器内均匀地撒上滑石粉或抹上肥皂,将裹扎好的电缆接头放入模槽中,合上模,拧紧旋扭,合上电源加热,一边加热,一边拧紧旋扭,升温到155~160℃,恒温保持15分钟关闭电源,自然降温至80℃后方可脱模。

(6)检查:

当接头扎好后测试一次,硫化过程中和结束后各测一次,如发现异常,立即检查原因,如果断线应重新连接。

7.3仪器编号

(1)仪器编号的意义:

仪器编号是整个安装埋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工作,常常由于编号不当,难以分辩每支仪器的种类和埋设位置,造成观测不便,资料整理麻烦,甚至发生错乱。

(2)仪器编号原则:

仪器编号应能区分仪器种类,埋设位置,力求简单明了,并与设计布置图一致。

(3)编号标注的位置:

编号应标注在端头与二次仪表连接处附近。

为了防备损坏和丢失,宜同时标上两套编号标签备用。

传感器上无编号时,也应标注编号。

(4)仪器编号标签:

仪器编号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在不干胶的标签纸上写上编号,贴在标注位置,再用优质透明胶纸包裹保护设计文件要求进行电缆的焊接,包裹和穿管保护。

(5)对跨施工逢或结构逢的电缆,应采用穿柔性较大的弯管保护。

(6)振弦式电缆联接采取焊接硫化或焊接热缩管连接方法。

7.4埋后工作

对仪器的埋设位置、电缆走向、埋设前后的检查、砼浇筑过程中对仪器加以保护的情况,埋设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处理措施及仪器埋设的时间和现场观测情况,做详细纪录。

作好埋设仪器的编号,仪器的出厂编号、率定检验资料、出厂卡片等等,作好施工和观测记录、绘制埋设布置图。

7.5施工期观测

(1)各种监测仪器的观测根据使用程序和仪器厂家说明书,采用相应的配套接收设备进行人工测试或自动采集测读。

仪器安装、埋设前后,均按要求进行观测、了解仪器初始读数变化情况,判断仪器工作是否正常,其后按规定施工期测试要求进行观测,一方面对所有的监测施工进行检查,另一方面对工程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提供建筑物工作状态前的基准值。

(2)测读时应格外细心,以确保与观测系统相应的最高精度和观测资料的可靠性。

在开始观测一组新读数之前,应对观测仪器进行检验,以确保良好的功能。

(3)仪器读数应记录在专用表格中,所有的读数应随时用于分析比较,从而可以检验出数据的变化或由于仪器的失灵和错读引起的异常。

当第一次读数出现异常或可疑现象时,应进行重读,并与第一次读数同时记录下来,对所有资料有影响的不正常的施工活动或其他外因都应记录。

(4)一般情况下,测试的测点布置距开挖面应小于2m,测点埋设后,初次量测时间应在上次爆破掘进后24小时内,下次掘进之前进行。

第一次量测初读数应反复测读,当连续量测3次的极差R〈0.18后,才能继续爆破掘进。

(5)围岩和初期支护结构基本稳定应具备下列条件时,方可停止测量。

①隧道周边收敛速度有明显减缓均势;

②收敛量已达到总收敛量的80%以上;

③收敛速度小于0.15或拱顶位移速度小于0.1。

(6)隧道施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停工,采服措施进行处理。

①周边及开挖塌方、滑坡及破裂;

②量测数据有不断增大的趋势;

③支护结构变化过大或出现明显的受力裂缝且不断发展;

④时态曲线长时间没有变缓的趋势。

(7)二次衬砌的施作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1)、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度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

(2)、已产生的各项位移已达到预计总位移量的80%;

(3)、周边位移速度小于0.1~0.2,或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07~0.10;

(4)、初期支护表面没有再发展的明显裂缝。

(8)为保持围岩本身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