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680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docx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

听老书记讲勐海茶厂的故事

普洱茶永远在我心中余正才: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人。

“大益”品牌创始人。

1959年毕业于云南省大理农业技术学校茶叶专业。

1959年起在勐海茶厂工作,1983年至1997年任勐海茶厂党委书记、副厂长、制茶工程师、高级政工师。

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从1959年起我来到西双版纳,至今已有55个春秋。

时间如澜沧江滚滚南流,一去不返;事业如葱葱的茶园,青山常在。

我深深爱上西双版纳这颗地球上的绿宝石,这一片神奇富饶的土地。

我在西双版纳成长发展,我在普洱茶的发源地安家落户,西双版纳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1958年,我从广东河源市北偏僻的山村考入云南省大理农业专科学校,就读于茶叶专业,经历3年寒窗毕业分配工作时,我选择了遥远的西双版纳,天遂人愿分配到中国茶叶土特产进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勐海茶厂。

从此,我与普洱茶结缘,相伴相生,始终如一,在一个单位工作至退休,从事一种职业做普洱茶,一辈子乐此不疲。

茶与我结缘,成为我的衣食父母,成为我的精神寄托,生命的乐趣,难解难分。

到茶厂工作之后,从来不挑三拣四,走边防,钻山头,与拉姑兄弟同烤火,同吃一锅饭;深入傣家竹楼,与傣族群众一道到茶地采茶叶,开创老茶园改进新路,种植新茶园。

在南糯山分厂收过鲜叶茶青,管过仓库当保管员、搬运工,扩建新厂做过伐木工,也做过几天水泥匠,工作中扎扎实实,从不偷懒。

在生活中丰富人生阅历,增加感性知识,在平凡的工作中,增长才干,不懈怠,一步一个脚印,作一头老牛埋头苦干,一根筋向前走。

工作变更,从学徒到练习生、技术员、审评经验科长、办公室负责人、党总支秘书、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

在任党委书记时,根据茶厂发展历程,总结提炼、消化吸收,总结出勐海茶厂的企业精神:

艰苦创业求发展;开拓进取求市场;提高质量求生存;加强管理求效益。

这“四求”企业精神充分体现了勐海茶厂发展壮大的基本历程和轨迹,也成为开创企业工作新局面的动力。

这一经验被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农村工作部1991年5月4日以“云南农村”见报第10期向全省各县进行推介。

1987年,茶叶市场逐渐开放,为了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发挥各地茶厂的积极性,开辟自己的产品市场,中国茶叶进出口总公司下发通知,总公司将收回中茶牌注册商标所有权,各地茶厂今后一律停止使用中茶牌商标,自觉使用自己注册的商标。

这一举措可以发挥各地的茶叶优势,也是对自己商品及对广大消费者的个种权益保护。

创自己的牌子,设计自己的商品,是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中间也颇费周折。

当时市场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薄弱,对商标品牌的使用都不以为然,更缺乏专门为厂家、商家设计品牌的机构,迫在眉睫的事又不能不做。

在比较无奈的情况下,凭我自己对茶厂的感觉和绘画的一点功底,以及在勐海茶厂30年工作历程,对出厂历史起源、原料构成、成品特征、销路、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目标和今后商品的出路,作了全面的回顾和理性认识,构思出勐海茶厂商品基本属性,进行创意、定位。

我想,茶叶在中国流行传承了几千年,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以茶待客,炎黄子孙生息繁衍,茶叶起到不可磨灭的功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茶叶作为最早的贸易商品走向世界市场,成为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因此,茶叶首先应该把这一含义体现出来。

其次,还要能反映出商品的特性,具有勐海地方商品的特点。

总的构思出来后,初步设计商标为梅花形,相近于盛开的茶花花瓣,意在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走向市场,吐露芳香。

同时与国人喜爱梅花清纯高洁的风骨、梅有清骨、茶有雅韵的追求颇为吻合,体现出茶的品格。

第一墨稿完成后,我们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没有得到认可。

原因是图案本身有明显的商品属性,商品属性不能作为商标使用,发回重做。

这一规定我原先根本不知道。

经过冥思苦想之后,在第一稿基础采用寓意回转方式。

我根据勐海茶原料来源是大叶品种,不用大叶而用大益,谐音相同,美化采用现代变形处理成一个大字,大字中间嵌入益字。

含义进一步体现,有明确寓意:

茶有益,茶有大益,体现出勐海茶对人类健康和中华物质文明和精明文明的贡献。

既有传统的传承,又有现代感,充分体现出勐海茶的地方特色和商品特色。

围绕采用刚健、棱角分明的仿宋字体,有很强的中国元素,变形图案不失时代特色。

整个图案显得稳健、庄重、简洁、大方,颇有大气磅礴的气势。

第二次上报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身份证。

“大益牌”注册商标的设计,应该说在茶叶诸多品牌中是比较成功的。

时至今日,以“大益牌”为商标的勐海茶厂商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来之不易。

作为支撑大益商标占领市场的物质生产,也是几代人艰苦努力、不断创新、努力进取、无私奉献的结果。

作为勐海茶厂老一辈职工,我更希望勐海茶厂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勐海茶厂的“大益牌”更上一层楼。

在我作为茶厂主要领导的任期中,出产过四大产品系列,以“大益牌”为注册商标,其中有红茶系列(功夫条茶、红碎茶):

品种有滇礼茶、金芽茶、特级功夫茶、一级功夫茶、二级功夫茶至五级功夫茶。

红碎茶中,有红碎茶一号、大号碎、5号碎为代表及袋泡茶等33个花色。

值得称道的是勐海茶厂出产的碎茶从1962年起,得益于国家四个部委在勐海茶厂实验生产、探索,品质有了极大提高,以其滋味浓郁、汤色红艳享誉市场,深得好评,是我国红碎茶出口中首屈一指的商品,创出了我国红碎茶出口的最高售价,可以与印度、锡兰的红碎茶媲美,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当时出口价超过3800--4000美元一吨,超过国际红碎茶市场价。

(云南出口均价为2000美元一吨)绿茶系列:

有滇绿一级、二级,云山玉绿(茶地产品)白毫等。

青茶系列:

有滇青一级、二级、三级,春蕊、春尖、春芽、春玉等花色,是当时国内市场主销产品。

特种茶系列:

有紧茶、方茶、砖茶、七子饼茶。

七子饼茶,当时市场份额不大,只作侨销出口到港、澳、台市场。

普洱茶发酵熟茶主销日本、东南亚诸国和我国香港市场,数量也不大。

后普洱茶市场受港澳市场影响,广州及沿海逐渐热销扩大,发展至今日占据主导地位,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时光更替,给普洱茶带来了机遇,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值得我们仔细地探索。

有一点是一致公认的,以大叶种为原料制成的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良的内质,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厚爱,谁也无法否定。

因此,如何保持普洱茶的市场地位,防止鱼龙混杂、鱼目混珠、以次充好、把其它小叶种茶(不是滇南地区茶)作为普洱茶的现象,值得重视,希望有关部门能为此努力,保护好普洱茶这一特殊商品。

当年以“大益牌”为注册商标的勐海茶厂产品,已销往全国十二个省市、自治区,固定的销售网点60多个,东至上海,西至新疆乌鲁木齐,北至黑龙江,南达海南岛,市场上都可以见到、买到大益牌产品。

花色品种在茶厂同行业中名列第一,获奖产品名列第一。

1983年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级银质奖一个,部、省级产品奖三个,省优产品奖7个,同行业评比中荣获4个第一名,4个产品评为省级优秀金奖,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中,同时荣获金奖2个,银奖2个,铜奖2个。

七子饼获得出口免检资质,自检可以出口。

1987年开始,茶叶市场开放,各地相继办厂,导致毛茶原料大战,峰烟四起,毛茶原料短缺势在必然。

虽然在以往几十年中,茶厂把农村视为第一车间,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在全县各乡、镇设有30个收购网点,建有仓库,派员长驻,并在各主产茶方出机器、盖厂房、派技术人员手把手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教会茶农做茶,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群众收入,但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带来了对我厂原料的冲击,毛茶原料的多方流向难以避免。

在一棵树上吊死的观念绝对不行,另找出路,独辟蹊径才是面对现实的积极办法。

1988年3月,我下级调研,途经布朗山巴卡龙、巴卡囡村,眼见四周原始森林的护围中,大片荒地连绵起伏,山风吹过绿波翻滚,蔚为壮观,蓝天白云下,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图画展现在眼前。

当时我想:

与其让其沉睡,不如将其唤醒,为我们作出贡献。

一个自己办基地的大胆设想喷涌而出,我当时把这个想法与同行谈及,一致认为这个办法好。

回到厂后,同厂长邹炳良、副厂长卢国玲详细交谈后,达成了共识:

革命要有根据地,才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办厂要有自己的原料基地,才能抗击市场的风险。

如果一个厂有一万亩原料基地,亩产达到一百公斤,每年就有一百万斤原料,全厂才能靠基地生存,发得出工资,后面的日子也能过好。

说干就干,我和厂长立即到巴达乡找到当时乡书记王阿章同志,匆匆到巴达曼囡至乡上公路寻找基地,王阿章书记陪同深入考察,从曼囡村、帕司新寨、老寨、沿公路两旁,直到贺松大黑山连续六公里,几十个山头都是国有荒山,规划出五六千亩荒山作为巴达基地,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梯级茶园,这一大胆举措前所未有。

听说茶厂要建茶园基地,当时主管林业的副县长、布朗族干部岩章打电话表示大力支持,并主动表示要为我厂寻找荒山。

岩章副县长在布朗山工作多年,又是当地干部,对布朗山山水了如指掌,对当地群众有深厚的情感,能发展当地经济,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找一条出路是其长期的心愿。

他带着我们,到老曼峨附近巴卡龙村勘察现场。

在他指点下,把当时国有荒山、农民用于放牧的几十个山头划作布朗山基地。

他说,全县连片、平缓、有水源的地方实在太少,你们在这里建基地能带动附近两个寨子,把技术教给他们就可以了,群众工作我来做。

岩副县长的坚决态度,更坚定了我们建基地的信心,当时就规划出4千多亩荒山供我们使用。

基地选址完成后,我即带领着农务科长初康、人事科长王世元、基建科周惠春、车间主任杨春显、茶校毕业的董吉新、当地干部岩帕等人到了巴达基地,具体规划。

道路、厂房、查找水源、架设电线等一系列前期工作相继展开。

创业是困难的,1700米海拔的高山上,白天热气腾腾像蒸笼,夜晚寒气逼人,冷得叫人打颤,昼夜温差大,特别缺水。

我们睡在简易的工棚里,其艰苦可想而知。

作为茶园的荒山杂草比人还高,一米八的个子站在其中不见头顶,土层稀薄,砂石占了主要养分。

就在这样条件下,大规模的基地建设开始了,来自全省五六个地州的民工,以地域来源为单位,各自占地为“王”,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开挖种植沟、修路,以数量包干,验收合格后付费。

工地人声鼎沸,一个山头几天一个样,三个月后,基地初显成果,顺山环绕的种植茶园连绵不绝,道路四通八达,水通、电通,几百吨肥料相继到位。

在巴达基地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布朗山基地同时上马,农大毕业的吴兴旺同志、茶校毕业的左连江、陈平、杨学自等新生力量担任了主角,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开挖种植将近五千亩,质量上乘。

为了解决茶苗问题,我们采用了直播与插扦苗种植方式,一方面到外地采购茶籽,在厂里发动全厂职工大搞短穗扦插,每个职工最少两千株,越多越好,厂里提供工具、插穗、肥料、口袋,并给予劳动补偿。

在种苗插穗来源上,得到了省茶科所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枝条。

由于职工的积极劳动,第二年雨季,基地种植完成,两个基地共有面积一万多亩。

由于后期管理得当,时历三年按时开园初采。

初步设想达到了。

1993年12月,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在州委秘书长王贵生陪同下,视察了巴达茶山基地,在调研中详细询问了民工,观看了茶地,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对我们说:

“茶厂搞基地,路子是对的,既绿化了荒山,又能提供加工原料,还可以辐射周围村寨,带动群众走科学种茶致富的道路,很好!

”并鼓励我们要继续努力,坚持搞下去。

这一讲话、茶厂办基地的实验,还编入了省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农村工作部编写的“云南农村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之路”一书中。

巴达基地、布朗山基地,时任州委书记龚一匡、州委常委宣传部长韩培根、州委常委秘书长王贵生、县委书记李家寿、副书记胡志寿、副县长岩章等亲临现场调研指导,当地常委、政府积极配合,他们对茶叶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至今历历在目,永远难忘。

基地投产之后,我们请云南省勘察设计院设计建成了比较现代化的生产厂房,从印度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红茶CTC生产线。

得益高海拔气候和大叶种优良种质,又是按现代要求管理的茶叶,生产加工成红碎茶销往国外,成为美国立顿公司的客户供货来源而受到欢迎。

用基地原料加工的绿茶“云山玉绿”香高味浓,条索秀美,锋苗挺秀而深受市场青睐。

布朗山基地由于地理位置与老曼峨接壤,气候温和湿润,雾大,四周是原始森林,空气净度好,生产的普洱茶原料香高,味酽,为茶中佼佼者。

前几个月有布朗山来的同行,说起基地,他告诉我,布朗山基地的茶农现在可富裕了,昔日低矮的简易房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现代化的小别墅,散落在青山之中,家家有小汽车,比城里人舒服多了。

他说春茶期间每公干茶售价都在500~600元,现在秋茶也在每公斤250~300元之间,供不应求。

每户茶农年收入40~50万元,早已过上小康生活。

回想当年创办基地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群众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我们创办基地的目的达到了,心血没有白废,辛苦也算有了回报。

足矣。

在物质生活取得成绩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我厂先后举办了全省茶叶系统职工运动会,会同西双版纳报社举办了“茶王杯”全州摄影大赛,与《大西南文学》《版纳》杂志举办了金业文化提高的活动,促进了职工身心健康发展;连续5年评为全省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全省“五讲四美三热爱”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业普查、企业整顿、司法调解、执行食品卫生法、厂区绿化都被评为云南省先进单位;荣获云南省首届企业管理优秀奖,1990年进入省一级先进企业行列。

感谢党和人民的厚爱,我先后当选为勐海县第七、八届人大代表,勐海县第四、五、六次党代会代表,任第四届、第五届勐海县县委委员,当选为西双版纳州第一次、第二次党代会代表,1991年获制茶工程师资质,1993年被评为高级政工师,1995年评为云南省第三届企业优秀党委书记(全省共20个),出席了由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全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省企业管理协会等五个单位在昆明召开的表彰会,1996年被评为云南省国家宴会厅、国家安全小组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在昆明举行的表彰会并获奖励;1997年离开担任了14年的茶厂党委书记岗位光荣退休。

光阴荏苒,春秋更替,感恩时代给我机遇,感恩党和人民提供给我舞台,感恩茶厂职工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没有这些条件,一个穷苦山林的孩子是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人生如茶,茶若人生,何其相似。

茶能启迪人类思维,给予人类健康快乐!

人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才活得有意义!

我与普洱茶结缘,为茶苦,为茶乐,为茶迷,为茶痴,为茶终老,无怨无悔,已足矣!

(欢迎在文章末尾填写评论,发表您的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