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53961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docx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让学生在数学学”这个概念,并摆在首要的位置,可见理解“数感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标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是学生认知数学对心理学认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通俗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

这种理解和感受地说,数感是人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数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

、能用、理解数的意义;2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多种方法表示数;3、6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以上六条是建立和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任务,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下面从五个方面谈点个人粗浅的体会。

使学生在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一、过程中形成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

提起“数感”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只要架起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学生就不会感觉“数”离我们很远。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数感。

如教师经常有意识的问同学:

“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我们班45个同学”、“我班有前后两个门”、“现在9点了”“现在的温度为20摄氏度”“我从学校走回家要10分钟”“我做出租车花了8元钱”“我的学号是5”“我穿30号的鞋”……学生在切身地体会、感悟中了解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数”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会在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并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数感也慢慢.

地建立起来了。

此种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孩子养成数感及为重要。

另外,通过此种经常的对话不仅很快的使低年级孩子建立并形成“数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促进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在游戏中体验数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博士认为: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要善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的头脑。

”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孩子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充满诱惑的育教于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元动力。

如“猜数”这一数学游戏就非常有意思。

游戏中通过一个同学想数,另一个同学来猜,两个人在用数学语言不断交流,不断修正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

这些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体验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建立数感。

另外,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再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有知识含量的游戏,如“接龙游戏”教师数几个数后学生接着数。

(1)1、3、5、……

(2)5、10、15、20、……

(3)37、36、35、……

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头脑得以训练,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对数感有了更多的体验。

三、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我们都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数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充分地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会、形成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建立数感。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学生只有实践操作,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如在教学《加与减》

(一)100以内不进位加、不退位减时,尤其重视动手操作:

3捆小棒加2捆小棒等于5捆,也就是50根,30+20=50;

从5捆小棒中拿走1捆还剩多少个?

引导学生列出50-10=40。

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不仅加深了对加减法的意义、位值观念的理解,获得了积极的数感而且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

的感性体验,从而形成数感。

“千克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以下操作活动:

又如在教学(250洗衣粉)、(500克,2袋

(1)称一称:

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

)。

克,4袋千千克洗衣粉有几袋?

1数一数:

学生点数,1千克盐有几袋?

1

(2)?

克苹果有几个1掂一掂:

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3)

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

(4)找一找: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在估算训练中发展数感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提出:

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会估算的兴趣与技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

例如:

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豆子让学生看,估计有多少颗?

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

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

可能有二十多颗吗?

可能只有4、5颗吗?

让学生明确:

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

数了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

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花生左右。

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

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

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颗左右。

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100得到结论:

这袋花生大约是

通过这样的感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

的标准估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有效地训练了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怎样“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瓜子,学生的数感。

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

能数出100颗颗数;有5颗数;有的5颗2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有的颗2颗以后,100颗一堆,分了2堆。

数出10颗一堆,分了10堆;有的50的颗瓜子的多少,比较剩下的瓜子,估计自己带了多少的瓜100再根据大多数都把所有的瓜子分一分,看看能大约分成学生在估算时,子。

颗这样的一份,用这种方法估算到底总数是多少。

当学生把100几个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

学生在此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良好的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上,如三册数学中加减法估算中设计了这样一题:

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

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茶杯24元。

问妈妈带的钱够吗?

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

有些学生说:

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

还有些学生说:

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

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

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

这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

教师经常不矢良机地给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认识数的时候,对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都带有各自鲜明的生活烙印,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思维主动的和富有决定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方式,

个性的过程。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五、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感。

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得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在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感,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

“有15架飞机参加飞行表演,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几组,还剩几架飞机?

”的问题。

学生通过思考、动手操作摆小棒、计算,不难得出可以编成3组,还剩3个人。

教师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编组,学生的方案有4×3+3;4+4+4+3;4×4-1;4×2+3×2+1等。

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有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发展了数感。

六、在科学练习中,升华数感

学生能力和思维的培养,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

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程度的指标。

数学基础知识始终在智能发展过程中起着奠基和主导作用,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

因此,课堂教学应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扩张和加深练习内容,通过科学选题,必要的训练作用于学生。

因为,必要的科学性练习是学生形成数感的重要途径。

如教学100以内的数比较大小后安排38>3□,25<□,□<□这几道练习,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自由探索,自由地发挥,通过不同层次的开放训练,发展学生的数感。

七、在创新中培养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数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和接触现实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对数学活动充满热,,乐于讨论自由,心理安全。

激励学生能大胆质疑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一,情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主动地从事探究活动。

”时用一录像情节引入:

小明和妈妈去商场买东西,位数(进位加法)根据录像情节,5元钱。

买一个书包花去28元,又买了一个文具盒花去买书让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其中的一个数学问题:

包和文具盒共花去多少钱?

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真实的购物情景,避免了学激起深入探索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巧设问题,不掌握算法就算完成任务现象的产生。

习计算枯燥乏味、而且还能有效的激活学强化学习动机,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才能充分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教师只有树立创新观念,使学生获得有效持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数感,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续的发展。

数感的形成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