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587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docx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四年级传文下册教学设计

蔡文姬

总第1课时课型:

综合课本单元第1课时授课日期:

2月22日

教学目标

1.了解蔡文姬的身世背景及其不幸遭遇。

2.能讲述“文姬归汉”的故事,了解蔡文姬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的贡献。

3.熟读蔡文姬代表作品《悲愤诗》,体会该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蔡文姬身上的品质,了解《悲愤诗》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准备

国学启蒙、多媒体资料;课前搜集蔡文姬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述:

她文采卓异,是唐之前为数不多的几位才女之一,名声之响亮,故事之离奇,经历之坎坷,旷古罕有。

她的经历如果写成一首诗,定是曲调婉转,动人心魄;如果写成一篇散文,定是恣肆汪洋,令人唏嘘;如果写成一幕戏剧,定是曲折离奇,感人心肠。

果然真的有人为她写了诗,撰了文,立了传,编成了戏剧,她的故事铸成了一段永久的传奇,千百年来绵延不息。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她就是一代才女——蔡文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蔡文姬,品读蔡文姬。

设计意图:

通过老师对人物的介绍,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走进蔡文姬

(一)阅读人物剪影,认识蔡文姬

1.多媒体出示《后汉书列女传》节选。

学生读文言文部分,鼓励他们借助拼音,将短文读通读熟。

指名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学生谈自己有关蔡文姬的知识积累。

3.学生自读“文姬归汉”的故事,谈谈对蔡文姬的初步认识。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身世背景及其不幸遭遇;博学多才,为中国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4.教师补充资料,丰富蔡文姬人物形象。

5.教师总结:

像文姬这般苦难,经历过三次婚姻,经历过战乱磨难,经历过悲欢离合,怕是不多吧。

所有的苦难似乎一下子要压倒那个柔弱的肩膀,但是,终于没有,那个柔弱的身躯里包含着一颗永不屈服的心。

她就像狂风中的一茎幽草,看似已经枯黄,一场春雨,她又立刻显示出活泼泼的生命力。

这种执着坚韧的生命力让我们很多须眉男儿相形见绌。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了解人物身世背景及其不幸遭遇,通过信息的积累,资料的补充,在诵读讨论中,初步感受蔡文姬的人格魅力。

(二)品读蔡文姬

蔡文姬自小就得到了父亲的教导,和父亲一样都是博学多才。

很可惜的是,蔡文姬的很多文字都遗失了。

经过确认的流传于世的作品一首《胡笳十八拍》和两首《悲愤》诗。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悲愤诗》节选。

课件出示。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词查工具书。

指名读,纠正读音。

2.对照“文意”,走进诗境.

读着这首诗,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入情入境,读出心境。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如果你是蔡文姬,不得不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分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分角色演一演。

4.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读得熟练,有感情。

设计意图:

《悲愤诗》节选书写了母子惨别的哀痛,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寓情于境。

在诵读品味中,体会蔡文姬去留两难的心情,初步感受叙事诗的特点。

板书设计蔡文姬

《悲愤诗》

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

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

长篇叙事诗。

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了解蔡文姬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和一生的命运的坎坷。

了解自传体叙事诗的特点,了解蔡文姬所写的《悲愤诗》的特点和大体意义和历史地位。

学习蔡文姬身上的品质。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

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

蔡文姬从小以班昭为偶像,也因此从小留心典籍、博览经史。

并有志与父亲一起续修汉书,青史留名。

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

文姬归汉后,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

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蔡文姬传世的作品除了《胡笳十八拍》外,还有《悲愤诗》,被称为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真情穷切《胡笳十八拍》,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这是本学期第一次接触历史人物,学生们学得特别感兴趣,收效很大。

蔡文姬

总第2课时课型:

综合课本单元第2课时授课日期:

3月1日

教学目标

1.熟读《悲愤诗》节选,想象母子分离的哀痛,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蔡文姬身上的品质,了解《悲愤诗》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熟读《悲愤诗》节选,想象母子分离的哀痛,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蔡文姬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配乐朗读《悲愤诗》节选。

2.同桌互相检查,自我评价。

能熟练朗读的就在“成长阶梯”的相应位置画上红旗。

二、温馨点击:

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了解《悲愤诗》的内容,写作特色及艺术价值。

1.自读,你对《悲愤诗》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回答。

2.小组探究:

悲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每个学生进行发言,能说出理解的,在“成长阶梯”的相应位置画上红旗。

3.再读《悲愤诗》,将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设计意图:

熟读《悲愤诗》,体会其思想感情,巩固学习成果,生动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三、讲故事,学习蔡文姬的品质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关于蔡文姬的小故事,谁来给大家讲一个?

1.学生讲故事,并引导学生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了解什么。

音乐神童,书法大家

刘昭注解的《幼童传》里曾经讲了文姬幼年时的一个故事:

“邕夜鼓琴,弦绝。

琰曰:

第二弦。

邕曰:

‘偶得之耳。

’故断一弦问之,琰曰:

‘第四弦。

’并不差谬。

”当时,文姬仅仅六岁。

从此,蔡邕知道蔡文姬的音乐才能卓异,对她另眼相看,并且经过蔡邕的悉心教导,她的音乐天赋被充分挖掘,父亲把焦尾琴也传给了她。

后来,她融汇北方民族音乐之声,创作了那曲调凄凉却不改刚烈豪迈之风的《胡笳十八拍》,这从中可以看出蔡文姬非凡的音乐才华。

2.联系蔡文姬的身世遭遇,谈一谈蔡文姬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是什么?

(对命运不屈服;具有丰富慈母爱的传统美德;眷恋着生养她的那片热土,富于民族的感情;对祖国古代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等)

3.熟读《悲愤诗》并能说出蔡文姬精神品质的同学,请将红旗插到A峰上。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板书设计

蔡文姬

“邕夜鼓琴,弦绝。

琰曰:

‘第二弦。

’邕曰:

‘偶得之耳。

’故断一弦问之,琰曰:

‘第四弦。

’并不差谬。

教学反思

《悲愤诗》节选书写了母子惨别的哀痛,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寓情于境。

她回归中原的这个心愿终于在建安十一年,由文姬之父的旧知曹操帮她实现了。

由此,文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不过对文姬来说这第三次转折是异常痛心的。

她在开始新的人生旅途的同时,也意味着和旧生活的诀别。

最让文姬割舍不下的是那种母子连心的骨肉亲情,其骚体《悲愤诗》曰:

“家即迎兮当归宁,临长路兮捐所生。

儿呼母兮号失声,我掩耳兮不忍听。

追持我兮走茕茕,顿复起兮毁颜形。

还顾之兮破人情,心怛绝兮死复生!

在诵读品味中,体会蔡文姬去留两难的心情,初步感受叙事诗的特点。

陶渊明

总第3课时课型:

综合课本单元第3课时授课日期:

3月8日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弄懂并积累“来、谏、樽、觞、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积累下面的词语和名句——口腹自役、心为形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课文的思想内容。

2.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介绍陶渊明

在1600多年前,二位中国的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的社会,那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桃花源。

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又是一个清醒的理想主义者。

贵族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大济苍生”的壮志,可是黑暗的现实把他的理想击得粉碎。

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为明心志,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归去来兮辞》。

资料链接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渊明,一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

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的陶侃,据说就是他的曾祖,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

渊明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逐渐衰落,但还是给他留下了不少田园产业。

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

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

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再无出仕之念,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

陶渊明今存诗歌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类:

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

陶渊明现存文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散文首推《桃花源记》,本文则是辞中名篇,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充满了诗意,全无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

“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

“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

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三、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注意:

(1)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2)“归去来兮”“已矣乎”当一句读,适当延长读末句时间。

(3)四字句五字句,读时节奏自当变化。

(4)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自由朗读

1.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

既自/以心/为形役。

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读出语速——快、中、慢;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

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欣欣”“涓涓”。

(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

”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

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既自/以心/为形役。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老师也力求在诗歌教学中有所突破。

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议议“饮酒”一环节,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有限,并没有在占有足够多的资料上发现出规律。

因此,这一任务应更早布置,老师提前将相关饮酒诗歌的资料发给学生。

这样,这一环节才能更有收效。

激疑后,因为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为达成教学目标,点拨语言稍多,可能降低了学生思考的难度。

“理之趣”的把握这一环节很有难度,设计时对学生的理解力考虑不是很充分,因此在老师归纳后还有部分学生还没有回过味来。

老师还要加强对这一环节的提问设计。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总第4课时课型:

综合课本单元第4课时授课日期:

3月15日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品味鲜活优美的语言,熟读成诵。

2.把握情感,理解文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3.比较“一觞一咏”与“世俗浪游者”宴饮之乐的不同之处,并引申至《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作比较,领悟李白飘逸潇洒、豪情纵情的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理解,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一边出示幻灯片一边解说)这是一幅月光下的桃源胜景,是一位画家根据李白的一篇散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想象创作的。

画中一千多年前的李白正在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感受一下李白的“夜宴”诗情。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首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0页,带着你们对画中美景的向往初读课文,感受李白笔下的这场盛宴,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两点: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为个别字正音,点评,并做诵读指导。

明确:

本文以骈偶句式为主,整句散句穿插其间,注重对偶、音律和谐。

要读出错落有致,潇洒流动的音韵美。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出错落有致的音律美。

老师点评:

这一次就比上一次有感情多了,读出了一些趣味了。

3.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下面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同桌合作,在字词义不明确的地方做上记号,跟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

(分组讨论——质疑释疑——提问解答)

三、解读与探究

(一)赏析课文

1.解题:

文章字词释疑先暂告一段,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

首先来看标题,题目给我们交代了哪几点内容?

题目信息:

①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从弟)、事件(聚宴)②文体:

序。

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

一个春天的夜晚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那这时我就有一个疑问了:

李白好饮酒,朋友自然多,宴饮的机会肯定也多,为什么唯独对此次“夜宴”如此动情?

那文章中从哪句话开始,具体描绘宴饮场景的?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那这句话之前的文字在交代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品品。

(1)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人生短暂,要及时行乐。

(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古人有先例。

(3)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景的召唤,对自然的热爱。

小结:

李白从天理、古人、美景的角度分别述说了夜宴的理由。

是啊,天地永恒,生命短暂;古人秉烛,今人夜游;阳春召唤,烟景招引。

自然如此多情,李白岂能无义?

于是,绝佳的时间,绝妙的地点,绝色的环境,一群俊秀绝顶的文人举行了一场精妙绝伦的夜宴。

这将会是怎样的一场宴饮,同学们看文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这场宴会的气氛?

(用何字最贴切?

3.一起思考:

文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出的这场宴会的气氛?

“乐”

追问:

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咏歌,高谈,观花,赏月,飞觞痛饮,作诗,罚酒。

A.李白和堂弟们相会在流光溢彩的桃花园中,阳春既召我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序天伦之乐,真是百倍的欢乐,这当然是“乐事”之一。

——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在宴席上大家不停地寻觅新颖、奇特的话题,纵情地高谈阔论,进而转变成了清言雅语,这是“乐事”之二。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C.他们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光下频传酒杯,这是“乐事”之三。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D.文章最后,写大家举杯痛饮,酒酣之后情绪达到高潮,于是就产生了艺术创作的冲动。

他们相约一同赋诗抒怀,并决定依照石崇金谷园的旧例,作诗不成者,罚酒三杯,这是“乐事”之四。

——不有佳作,何伸雅怀?

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小结:

这真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是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

(二)迁移探究

1.《古文观止》里有一个评语:

“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

”(说末尾那几句话,写饮酒赋诗的快乐,跟世俗一般游玩的人有很大的差别)你们觉得有很大差别吗?

“世俗浪游者”有何乐?

物质的,感官的,一时的,低俗的。

“一觞一咏”是什么乐?

精神的,长久的,丰富的,高雅的。

李白的夜宴是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宴饮赋诗,有花有月,有诗有酒,多了许多高人雅趣。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写过类似的“宴游”文章,我们学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滕王阁序》。

我们回顾一下,尝试比较:

李白此文在写法上,与《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之间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哪?

《兰亭集序》开篇“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末段“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

《滕王阁序》前文是“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中间是“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后文是“呜呼!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形成了一种套路。

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

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

阳春,月下,美酒,共享天伦;咏歌,畅谈,赋诗,其乐融融。

过渡:

这场夜宴其实就是李白一次个性与人生的诠释,美景催生宴饮,酒兴引发诗情,这才是李白喜欢的诗酒人生。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的本质是诗意的生活”,而李白饮酒作乐并非是麻痹自己,而是用来抒发情怀,赞美自然,讴歌生命,追求人生的诗意生活。

而我们作为后人,从这篇文章中又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及时”是对抗岁月无情的法宝,正是因为浮生若梦,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强烈的“及时意识”。

“及时”恰恰就是热爱生命、珍惜光阴的一种积极态度。

“行乐”是对抗人生痛苦的良药,行乐并非有罪,关键在于“行什么乐”,如果你的快乐是高雅而健康的,及时行乐,难道不正是我们短暂人生应该作出的正确选择吗?

“行乐”倡导就是热爱自然、享受生活的一种积极人生。

小结:

在浩瀚的宇宙与无穷的光阴里,个人的生命是如此的渺小。

既然浮生若梦,生命易逝,我们所能做的也就是不断的拓展生命的宽度,所以屈原选择上下求索、曹操选择建功立业、陶渊明归隐田园、李白及时行乐,从本质上讲,都是充实生命的一种方式。

既然我们不能为生命增加时间,那就为时间赋予生命吧!

就让我们带着李白给予我们的启示,过诗意的人生。

五、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完成《创新方案》上的相关课内练习。

2.阅读《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深入理解李白散文意境高雅、豪情纵横的特点。

附《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

东南之美者,有江夏黄公焉。

白切饮风流,尝接谈笑。

亦有抗节玉立,光辉炯然,气高时英,辩折天口。

道可济物,志栖无垠。

鄱阳张公,朝野荣望,爱客接士,即原、尝原作常、春、陵之亚焉。

每钦其辞华,悬榻见往。

而黄公因访古迹,便从贵游,乃侨装撰行,去国遐陟。

诸子衔酒惜别,脱巾赠分。

沉醉烟夕,惆怅凉月。

天南回以变夏,火西飞而献秋。

汀葭飒然,海草微落。

夫子行迈,我心若何!

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湖水悠沔,勖哉是待。

共赋《武昌钓台篇》,以慰别情耳。

板书设计

夜宴原因

人生短暂,须及时行乐

秉烛夜游,古人有先例

春景召唤,热爱大自然

宴会盛况

桃花芳园,共叙天伦之乐

群秀咏歌,高谈幽赏之乐

坐花醉月,狂欢宴饮之乐

抒吟雅怀,赋诗罚酒之乐

教学反思

反思这一堂家常课,整个过程是简单的。

简要导入并解题后,主要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行把握情感基调,多读几遍,其义自见,教师没有更多的“教”。

接下来让学生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也是以诵读感悟为基础的,而不像有的展示课那样,在学生连文面基本意思尚不了解、语句还读不顺的情况下,就让学生作架空的“探究”。

整个过程没有让人赶不上趟的更多“切换”,三、四个步骤却也有起伏,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欣赏的规律。

循序渐进,重视学习规律,这永远是“会教”的根本特征之一。

杜甫

总第5课时课型:

综合课本单元第5课时授课日期:

3月22日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朗读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背诵。

教学过程

一、自读全诗,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二、教师范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三、介绍写作背景,指出诗中如何体现“家贫”

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