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今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58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问今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天问今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天问今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天问今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天问今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问今注.docx

《天问今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问今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问今注.docx

天问今注

天问今注

天問今註

何焱林註  王逸謂:

“《天問》者,屈原之所作也。

何不言問天?

天尊不可問,故曰天問也。

屈原放逐,憂心愁悴,彷徨山澤,經歷陵陸。

嗟號昊旻,仰天歎息。

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瑰瑋僪佹,及古賢聖怪物行事。

周流罷倦,休息其下,仰見圖畫,因書其壁,呵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楚人哀惜屈原,因共論述,故其文義不次序云爾。

何按:

①王釋天問為問天,得其義。

通篇看,對許多天象人事,屈子不僅問天,而且責天。

又《説文》:

“天者顛也,從一大。

”惟天惟大,故天問者,高端之問,廣大之問也。

②王逸想像了屈原創作《天問》之緣起,為其倦遊先王廟及公卿祠堂,為壁畫所感,因書壁呵問。

《天問》篇幅宏博,問題眾多,思想深邃,非即興創作可就。

但屈子觀壁畫而得創作靈感,創作素材,非不可能。

③王逸以為,因(楚人)共論述屈子壁書,故其文義不次序。

説明《天問》王逸時代已不可通讀,而疑其有脱簡、錯簡。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①?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②?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③?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④?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⑤?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⑥?

注:

①遂古:

遂通邃,遂古:

遠古,太古;初:

始,即宇宙初始,時間初始,空間初在之時。

王註:

“遂,往也。

”蔡邕註:

“遂古,遠古也。

王注:

“言往古太始之元,虛廓無形,神物未生,誰傳道此事也。

按:

觀王注之意,為既然神物未生,誰來傳述此事?

既然神物未生,問誰傳述,豈非多餘?

誰:

《説文》:

“何也。

”即什麽?

為什麽?

傳:

轉變,《左傳·莊九年》“公喪戎路,傳乗而歸。

”《註》:

“戎路,兵車。

傳乗,乗他車。

”即轉換乘他車而歸。

道:

導也,《論語》:

“道千乗之國。

”《史記·文帝紀》:

“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誰傳道之:

什麽導至這一轉變——開辟?

此問不僅古人不能解答,即今之大爆炸説,亦不能回答,誰(什麽)使“大爆炸”產生?

②上下未形:

此上下不止於方位,包括明晦、隂陽,虛實,形體;

未形:

未形成,一片混茫。

何由考之:

何由:

根據什麼?

考:

考定,判别。

王注:

“言天地未分,溷沌無垠,誰考定而知之也?

”據王逸語意:

一、被考者為天地。

既然天地未形成,自然不可考定,考定而知便無着落。

二、何由考定:

憑什麽考定,非由誰考定。

誰考定而知?

不對題。

根據文意,考之對象當是開辟。

即上下未形,如何去考定時空已經存在,太古已經初始。

③冥:

幽暗;昭:

光明;瞢[méng]:

渾茫;闇[àn]:

昏蒙;極:

盡頭,界限;幽遠黑暗,誰能至其盡頭?

盛大光明,誰能逹其邊界?

黑暗止於何所,光明終於何處?

近人劉盼遂《天問校箋》謂:

“此昭字自屬昒之誤字。

”昒:

《廣雅·釋詁》:

“昒,冥也。

”郭璞《三蒼觧詁》:

“曶,尚冥也,从日,勿声。

”《說文》:

“昒,旦明也。

”作冥,首字卽為冥,雖可同義反復,下之瞢、闇亦有冥義,復之太盛,且一片黑暗,仍屬混沌;作旦明觧,拂曉之光微茫,未成對比,不如昭好。

四字狀明暗,亦有程度之差别。

冥為幽深之黑暗;昭為盛大之光明;瞢為些微不可明視之光,誾為略見物形之昏。

混沌未開,無所明暗;混沌已判,必有昭幽。

④馮翼:

馮:

盛、大,《列子·湯問》:

“帝馮怒。

”翼:

明,《書·武成》:

“越翼日癸巳。

”傳:

“翼,明也。

”故馮翼即廣大透明之空虚。

惟像:

像:

表像、存在,惟像:

惟一表象,惟一存在。

旣然空虚是惟一存在,何從認識宇宙?

⑤明明闇闇:

晝夜明誾。

惟時:

因時、按時興作;何為:

因何所為?

誰何所為?

⑥三合:

王注:

“謂天地人三合成德。

”柳宗元《天對》以為三合即隂、陽、天之三合。

明汪瑗《楚辭集解》以為三通參,三合即參合。

又《穀梁傳·莊公三年》:

“獨陰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

”楊士勛疏:

“陰能成物,陽能生物,天能養物,而總云生者,凡萬物初生,必須三氣合,四時和,然後得生。

按:

此為屈子述遂古之初,天地未成之時,何來天、地、人?

參合為是後人用語。

《天問》至此,明誾已形,隂陽方生,宇宙已有其“二”,但明誾不能成物,隂陽不能自合,故必有三,所謂三合者,即隂、陽與“三”之合,是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者也。

何本何化:

晝夜明晦,正反高下,生滅往來,天地萬物,諸形諸像,誰是根本,誰為派生?

涉及到宇宙衍化,生物進化了。

此段《天問》,揭示了屈子對宇宙形成階段性的認識:

第一階段:

時空已啟,混沌形成,太古初始,此之謂一;第二階段:

明暗形成,隂陽方生,只有虛空,未有形像,此之謂二;第三階段,隂陽與“三”之合,生成天地萬物!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①?

惟玆何功?

孰初作之②?

斡維焉繫?

天極焉加③?

八柱何當?

東南何虧④?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⑤?

隅隈多有,誰知其數⑥?

天何所沓?

十二焉分⑦?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⑧?

注:

①圜[yuán]:

《說文》:

“圜,天體也。

”《呂氏春秋·圜道》:

“圜,

天道也。

”《呂氏春秋·序意》:

“大圜在上。

”注:

“天也。

”《易·說卦》:

“乾為天,為圜。

”渾圓為圜,古人眼中之天則是半球體,所謂天似穹廬。

《晉書·天文志》引《周髀》曰: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又引《周髀》家語:

“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

按:

屈子只稱天為圜,並未説地為方,若圜天覆盖於上,則地必為圓形,照《周髀》所言,地法覆槃,槃為木製盛液體之器,必為圓形,故地亦圓形,而《周髀》家所謂“地方如棋局”便與《周髀》經相矛盾。

九重:

民俗謂天有九重,其高無極。

孰:

誰;營:

《廣雅》:

“營,度也。

”;度[duó]:

計算,推測;天高九重,誰測度知之?

王注:

“言天圜而九重,誰營度而知之乎?

”游國恩《楚辭纂義》:

“營有周匝之義。

孰營度之者,問何人周圍量度,而知此九重之圜也。

②惟:

語助;茲:

此;功:

營造:

《漢書·食貨志上》:

“內興功作,外攘夷狄。

”何功:

何等规模工程?

初:

元初,本初;建造九重天是何等规模工程?

誰最初營造?

③斡[wò]:

《廣雅·釋詁四》:

“斡,轉也。

”古人以為天在不停旋轉《後漢書·天文志上》注引張衡《靈憲》:

“陽道左迴,故天運左行。

”維:

《玉篇》:

“維,紘也。

”鄭玄注:

“紘,編磐繩也。

”卽編在一起之大繩。

焉繫:

吊着天使之旋轉的網繩繫在何處?

王注:

“斡,轉也。

維,綱也。

言天晝夜轉旋,寧有維綱繫綴,其際極安所加乎?

洪補注仍以斡為轉,釋維為地之四維,所謂東北報德之維、西南背陽之維、東南常羊之維,西北蹏通之維。

洪注未諦:

一、此處説天,不闗地事。

二、古人以為天轉,非地轉,若維是地維,幹維復是轉維,則地轉。

三、地維如何轉?

若地維自轉,地即崩解。

若地維不轉,而是四地維繞樞軸轉,則與斡維之稱矛盾。

天極:

極:

邊際,王勃《滕王閣賦》:

“地勢極而南溟深。

”天極:

天邊。

姚鼐《登泰山記》:

“極天雲一線異色。

天極焉加:

天邊放置何處?

王注:

“其際極安所加乎?

”古人以為天扣在地上,則天邊自然安放在地上,而天圓地方,如此,不是地之四角沒有天,就是天之四隅没有地,無天之地如之何,無地之天如之何?

此句似亦可解作:

天極之上,又是什麼?

④八柱:

支撑天的八根柱子,王注:

“言天有八山為柱。

”洪補註:

“《河圖》言,崑崙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廣十萬里,有三千六百軸,互相牽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則洪補註之柱撑地而非支天。

按:

八天柱之説與天轉説相悖。

若天轉時八柱隨之轉動,地必同步轉動,地上之人不可能察覺天之轉動;若八柱不動,天在其上滑動,天若無重量,要柱何為?

有重量,天必磨出一個大窟窿。

何當:

是何材質,起何作用,在何位置?

東南:

古人以為地不滿東南,故眾水歸之;何虧:

為什麼虧損?

⑤九天:

王注:

“九天,東方皞天,東南方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方朱天,西方成天,西北方幽天,北方玄天,東北方變天,中央鈞天。

”則是八方加中央九塊天區,與九重天不同。

安放:

怎麼放置?

如何間隔?

有何順序?

如何統屬?

按王注,八天位於八方,統屬中央鈞天。

⑥隅隈[yúwēi]:

《說文》:

“隅,陬也。

”隈:

《淮南子》:

“漁者不侵隈。

”高誘注:

“隈,曲深處。

”隅隈:

角落、隱曲處。

天地廣大,偏僻角落、幽曲深奥處很多,誰知其數?

⑦沓[tà]:

王注:

“沓,合也。

言天與地合會何所?

若指天地會合之所,前已有天極焉加之問,沓之本義為話如流水,有多與重疊義,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回崖沓嶂凌蒼蒼。

”當是天如何重疊,何天在上,何天在下?

十二焉分:

何以劃分為十二時辰?

王注:

“十二辰誰所分別乎?

按:

《左傳·昭五年》:

“日之數十,甲至癸。

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自王以下,其二為公,其三為卿。

日中當王,食時當公,平旦為卿,雞鳴為士,夜半為皂,人定為輿,黄昏為隸,日入為僚,晡時為僕,日昳為臺,隅中日出。

”從甲至癸,以天干紀一日之時,則一日之時為十時;杜預注有:

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名目,又為十二時,與甲至癸不合,且“隅中日出”,則隅中、日出似當為同一時刻。

漢太初(前104)年改正朔,易服色,《史記·卷二十三·禮書第一》:

“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

”集解應劭曰:

“初用夏正,以正月為歲首。

”夏正建寅,卽今農曆一月。

據清趙翼《陔餘叢考》謂一日十二時始于漢。

卽始於漢改正朔後。

屈原之問便失掉依據。

或者,楚用夏曆,夏分一日為十二時耶?

《左傳·昭七年》:

“日月之會是謂辰,一歲日月十二會。

若以十二分為一年之十二月,我國農曆為朔望月,十二分至為明顯,何須要問?

且潤月為十三月,不確。

⑧日月安屬:

日月屬於何天,由誰統馭?

列星:

眾星,特别指恆星;安陳:

按何序,又如何陳列於天體之上?

按:

《周髀》説,屈子雖未明説,都以地為圓形。

惜乎未能進一步認識大地乃球形。

屈子已經問到“天極焉加”,天邉放在什麽物事上?

如果地是平的,無論方平還是圓平,視綫都會無限廣延,不會有地平綫,不會有“天極”。

國人常説“站得高,看得遠。

”孔子説登東山小魯,登泰山小天下;唐人説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些都説明蒼天無極,大地如球,不知古人何以未能走完這一步,俯拾即得大地如球之結論。

出自湯谷,次于蒙汜①。

自明及晦,所行幾里②?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③?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④?

女岐無合,夫焉取九子⑤?

伯強何處?

惠氣安在⑥?

何闔而晦?

何開而明⑦?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⑧?

注:

①出:

日出;湯谷:

日出之所,《山海經·海外東經》: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次:

住宿,《禮記·檀弓上》:

“次,舍也。

”蒙汜[sì]:

王注:

“汜,水涯也。

言日出東方湯谷之中,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②明:

天明;晦:

夜晚,《左傳·昭元年》:

“晦淫惑疾。

”注:

“夜也。

”太陽平均日間行程,按地心說計算,近似於3.14天文單位,卽近似469737311km,其速度為10873.5km/s,大致為光在真空中速度三十分之一。

《淮南子·天文訓》謂日“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

”略過今人計算之半,何其巧合乃爾!

③夜光:

王注:

“夜光,月也。

育,生也。

死:

消失,月望之後漸虧,晦日完全消失。

又育:

重生。

月亮有什麼德能,缺失後又漸復圓?

對於古人,月之圓缺,確是難觧之謎。

④厥:

其;維:

繫,《詩·小雅·白駒》:

“縶之維之,以永今朝。

”其利維何,利繫何處?

顧菟:

菟通兔,王注:

“月中有菟,何所貪利,居月之腹,而顧望乎?

”王注將顧與兔拆開,顧是兔之顧,貪利是兔之貪。

按文氣似當為問月之利維何,而納顧兔於腹,顧兔為名詞;聞一多《天問釋天》謂顧菟為蟾蜍之異名。

王注釋菟為兔,則是後人月中玉兔之根據。

張衡《靈憲》:

“月者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陰之類。

”《蘇鶚演義》:

“兔十二屬配卯位,處望日月最圓而出於卯上。

卯,兔也,其形入於月中,遂有是形。

”張華《博物誌》:

“兔望月而孕,自吐其子。

”《太平御覽·四》:

載晉傅玄《擬天問》:

“月中何有?

玉兔搗藥。

”皆以月中隂影為兔。

《藝文類聚》載六朝南梁劉孝綽《林下映月》詩:

“攅柯半玉蟾,裛葉彰金兔。

”或聞注所由。

竊以為,顧當是雇之借,雇或讀[hù]:

《說文·隹部》:

“九雇,農桑候鳥。

”又顧之古文為,與鳥相關,或古人以為日中有烏,月中亦應有鳥,此鳥卽雇或顧。

故顧、菟為二物,後人漸將顧誤成蟾。

⑤女岐:

王注:

“女岐,神女。

”無合,無夫。

岐亦作歧。

焉取九子:

怎麽會來九個兒子?

《漢書?

成帝紀》:

“元帝在太子宮,生甲觀畫堂。

”顏師古註引應劭曰:

“畫堂畫九子母。

或云即女歧也。

”這大約是女岐為九子母的最早説法。

《史記·天官書》稱:

“尾為九子。

”尾宿東方蒼龍七宿之第六宿,此大約是女岐為尾宿之所由。

《晉書·天文誌上》:

“尾亦為九子,星色欲明均明,大小相承,則後宮有敘,多子孫。

”大約由此九子母與尾宿沾上闗係

《左傳?

僖五年》:

“童謠云'丙之晨,龍尾伏辰’”,註稱:

“龍尾者,尾星也。

日月之會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見。

”此大約為先秦典籍最早見到的尾宿記載。

⑥王注:

“伯強,大厲,疫鬼也,所至傷人。

惠氣,和氣也。

言陰陽調和則惠氣行,不和調則厲鬼興,二者當何所在乎?

按:

《說文》:

“伯,長也。

”古亦稱統領一方之長官為伯,如伯長,伯禹、伯昌等。

故伯强亦如伯昌一。

有釋伯强為禺强者,《山海經·大荒北經》:

“有神,人面鳥身,珥兩

青蛇,踐兩赤蛇,名曰禺彊。

”《莊子·大宗師》:

“禺強得之,立乎北極。

”則禺强本北方水神。

《淮南子·地形訓》以禺强為“不周風之所生也。

”有人據此認為禺强為風神,為角宿。

下四句即説到角宿,且重復。

按:

此四句似從别處竄入,此段前後皆是有關日月之問,突然竄進一個九子母,一個伯强,令人有不知從何說起之感。

⑦闔[hé]:

關閉;晦:

天黑下來:

民間傳說以為天門開天亮,天門關天黑。

⑧角宿:

二十八宿之角宿、屬室女座,黄道從角宿一、二(即室女座α、β)星間通過,故日月及五星常在二星附近經過,古籍常稱角二星為天闗或天門。

未旦:

天未明。

⑨曜靈:

太陽;安藏:

天未明時,太陽藏身何處?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①?

僉曰何憂?

何不課而行之②?

鴟龜曳銜,鯀何聽焉③?

順欲成功,帝何刑焉④?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⑤?

伯禹愎鯀,夫何以變化⑥?

纂就前緒,遂成考功⑦。

何續初繼業,而厥謀不同⑧?

洪泉極深,何以窴之⑨?

地方九則,何以墳之⑩?

河海應龍,何盡何歷?

鯀何所營?

禹何所成?

康回馮怒,墬何故以東南傾?

九州安錯?

川谷何洿?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注:

①任:

堪:

《史記·白起傳》:

“病不任行。

”汩[gǔ]:

《說文》:

“汩,治水也。

”鴻:

通洪,洪水。

師:

眾;尚:

舉;王注:

“言鯀才不任治鴻水,眾人何以舉之乎?

②僉:

王注:

“僉,眾也。

”何憂:

担心什麼?

課:

試驗,考核,委任,王註:

“課,試也。

”意為:

担心什麼?

何不讓他試試?

《尚書·堯典》:

“帝曰:

“咨!

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僉曰:

“於,鯀哉!

”帝曰:

“吁,咈哉!

方命圮族。

”岳曰:

“異哉!

試可乃已。

”帝曰:

“往,欽哉!

”九載,績用弗成。

③鴟:

貓頭鷹一類猛禽。

曳:

拖帶,龜於地上爬行,其尾拖泥水示跡,鴟銜樹枝等示迹。

聽:

聽從,采納。

龜曳鴟銜,示治水之方,鯀又如何選擇。

④順:

順從眾願;欲:

希望。

帝:

堯;刑:

刑罰。

關於此,《尚書正義》曰:

“以鲧性傲很,帝所素知,又治水無功,法須貶黜,先有很戾之惡,復加無功之罪,所以殛之羽山,以示其罪。

”由此看來,鯀之罪主要不在治水,而在“很戾之惡”。

《尚書》書“殛之羽山”,與天問所書不同。

王注:

“帝,謂堯也。

言鯀設能順眾人之欲,而成其功,堯當何為刑戮之乎?

⑤永遏:

永:

長,《詩·周南·漢廣》: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毛傳:

“永,長。

遏:

阻止,斷絕,《爾雅·釋詁》:

“遏,止也。

”永遏:

長遠流放、監禁。

遏亦有傷害意,如遏絕,從永遏二字看,當是流放,監禁,殺戮不會有永殺暫殺之分。

施:

王注:

“施,舍也。

”《國語·晉語》:

“齊侯好示务施。

”注:

“惠也。

”三年不施:

三年不觧除其流放之禁。

古以三年為時間單元以考績,三年不施,則為永遏也。

有釋為三年屍身不壞者,則永遏二字無觧。

王注:

“言堯長放鯀於羽山,絕在不毛之地,三年不舍其罪也。

⑥伯禹:

伯:

大,見前釋,伯禹卽大禹;

愎[bì]:

亦作腹,借作復:

古三字同音。

復:

返,重又,《說文》:

“復,往来也。

”如後世之起復,復職。

愎鯀:

禹復任鯀職。

何以變化:

怎麼變化?

此包括禹是怎麼改變鯀之治水方略,鯀又如何變其對人對事之方法。

王釋為:

“言鯀愚很,愎而生禹,禹小見其所為,何以能變化而有聖德也?

”王注未諦,愎而生禹何觧?

很戾生禹?

禹見其很戾招禍而改其行?

太曲。

亦有人觧愎為腹,謂從鯀腹中生禹,純屬神話,與禹治水何涉?

與下文不相連屬,不取。

⑦纂[zuǎn]:

滙集;緒:

遺留,遺業,從前之業,《莊子·漁父》:

“先王有緒言而去。

”纂就前緒,繼承前人遺業。

遂:

往、逹成;考:

父;《禮記·曲禮》:

“生曰父,死曰考。

”古亦稱生父為考。

遂成考功,逹成其父未竟之功。

考釋為考較之考,也通。

⑧續初:

續鯀之初,繼業:

繼鯀之業。

厥:

其;謀:

謀略,辦法。

旣然續鯀之初,繼鯀之業,何以其治水理念、方法,又不相同哩?

⑨洪泉:

大水泉。

窴[tián]:

同填,大泉極深,用什麼填塞?

⑩則:

等,區,《說文》:

“則,等畫物也。

墳:

王注;“分也。

”《白虎通》:

“三墳,分也。

《書·禹貢》:

“禹别九州,分其圻界。

”禹分天下為九州,根據什麼?

王注:

“謂九州之地,凡有九品,禹何以能分別之乎?

應龍:

《山海經·大荒東經》:

“應龍處南極。

”《廣雅·釋魚》:

“有翼曰應龍。

王注:

“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

”應龍卽有翼之龍,與歐人所稱之龍相似。

盡:

盡頭,終止處;歷:

經過。

神龍經歷過哪些地方,到何處而止?

王注:

“言河海所出至遠,應龍過歷遊之,而無所不窮也。

或曰:

禹治洪水時,有神龍以尾畫地,導水所注當決者,因而治之也。

營:

經營,籌畫,决擇。

成:

成就、建樹。

治理洪水,鯀有何營謀,禹有何成就?

王注:

“言鯀治鴻水,何所營度,禹何所成就乎?

康回:

王注:

“康回,共工名也。

”馮怒:

馮通憑,馮怒即震怒。

墬:

卽地,傾:

傾斜。

《淮南子·天文》: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

天絶,地柱折。

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錯:

《小爾雅》:

“錯,雜也。

”九州之地,為何如此交錯雜廁?

洿[wū]:

深,低下。

川谷何以低下深切?

東流:

國人以為百川東流;不溢:

不溢出。

故:

原因:

百川東流,大海從未滿溢?

誰知是何原因?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①?

南北順,其衍幾何②?

崑崙縣圃,其居安在③?

增城九重,其高幾里④?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⑤?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⑥?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⑦?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⑧?

何所冬暖?

何所夏寒⑨?

注:

①修:

長,東北與西南,何者更長?

②:

同橢,扁長。

古以南北為順,東西為横。

衍:

同延,《周禮·春官·大祝》:

“二曰衍祭。

”鄭注:

“衍,當為延。

”昔人以為大地之形南北長而東西短,此問曰;南北較東西長多少?

王注:

“衍,廣大也。

言南北長,其廣差幾何乎?

按:

地为橢球,赤道半徑為6378.1km,半赤道長為20027km,極半徑為6358.8km,南北極弧間距為19966.6km,故非南北長,而是東西長60餘公里。

③:

縣圃:

王注:

“崑崙,山名也,在西北,其巔曰縣圃,乃上通於天也。

”居:

處在,崑崙縣圃處在何地?

居亦作凥。

④增城:

縣圃之城,《淮南子·墬形》:

“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⑤四方之門:

王注:

“言天四方,各有一門,其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