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406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docx

浅析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商业银行与一般企业的区别

一、宏观定义: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一般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而依法设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

二、银行经营业务具有特殊性

首先,一般企业依赖于提供、销售实用性产品获得收益,如计算机、电视机或其他生产性、消费性物资等。

而商业银行并不提供具体的生产性或消费性产品,而主要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获得收益,如通过存贷款获得利差等。

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与资产运用无关的表外业务、中间业务的收入在商业银行总收入中占有50%以上。

这些中间业务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和商业信誉,为别人提供一种承诺或担保,如开立信用证、提供担保等,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风险补偿。

其次,从商业银行的资产来看,商业银行的有形资产大部分是有价证券的形式,这些资产具有合同的性质,合同在实际运作和法律上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同时从事多种业务,如衍生产品交易、保险承保等。

第三,从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内容来看,商业银行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或同质性。

生产性企业的产品往往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如在某一关键部件上的技术垄断等,产品之间差别性较大,因而往往各自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

并且这种技术上或其他方面的差异很难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在企业间传播或摹仿。

但商业银行则不同,由于银行服务的技术壁垒较低,传播和摹仿的障碍很小,因此,某家银行推出的一项创新性服务,会在很短时间内被其他银行所摹仿,其他银行也能够在短期内就推出该项服务,并且有可能条件更优惠,更能赢得顾客青睐。

商业银行的这种业务特性,必然成为其提高利润率的瓶颈,同时,也决定了在竞争性环境中,商业银行不可能存在像软件或其他高科技行业一样的暴利基础。

第四,商业银行的经营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更密切。

由于这种业务上的特殊性,使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社会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与一般生产性企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更高。

三、经营原则对比

(一)公司是为一定的经营目的而设立的企业组织,公司的经营就是公司运用所能控制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力资源,从事生产、流通、服务活动,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获取经营利润,并承担经营风险。

公司经营是公司的最基本的活动,在经营活动中,应当体现的基本原则是:

1.合法经营原则

公司的所有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具有合法性,包括经营对象、经营方法、经营渠道等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自主经营原则

公司在经营活动中享有自主经营权,或者说公司有权依法自主经营。

这是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的一项基本权利。

公司是法人实体,有独立的利益、独立的人格,有权独立地作出经营决策,自主决定经营内容、经营方法,组织经营活动,不受来自公司外的非法的干预。

3.自负盈亏原则

公司对自主经营中所产生的经济后果自行负责。

即获得盈利,由公司享有;出现亏损,也由公司自行承担责任。

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4.依法接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原则

公司作为经营的个体,总是在宏观经济的环境中运作,必然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服从于国家总的经济政策,接受国家依法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

5.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

公司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应当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降低成本,增进效益,提高劳动效率,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也就是在公司经营活动中要遵循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

(二)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

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

(1)盈利性。

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之一是指追求盈利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

(2)流动性。

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

(3)安全性。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

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

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

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

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四、风险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

借款人无法按照合同条款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这是银行面临的一种最基本的风险。

2)国家风险:

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有关的风险。

国家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是转移风险。

3)市场风险:

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这类风险在衍生产品交易活动中表现得最明显。

4)利率风险:

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面临的风险,如存贷利差的变化。

5)流动性风险:

因银行无力满足客户的提款要求(负债的减少)或正当的贷款申请(资产的增加)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6)操作风险:

由于银行内部的控制机制或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而导致损失的风险。

(二)企业可能面对的风险种类

1、行业风险

在考虑企业可能面对的行业风险时,如下几个因素是非常关键的:

生命周期阶段、波动性、集中程度。

  2、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的广义标准定义是指由于采用的战略不当,资源不足,或经济环境或竞争环境发生变化而不能达成经营目标的风险。

它包括市场风险、政治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性风险、项目风险、信用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环境风险和声誉风险。

五、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一个企业偿还能力的重要指标,债权人会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再决定借给企业多少钱。

什么是资产负债率呢?

这里我们就要看资产中有多少钱是从负债得来的,左右两边相比就会出来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叫资产负债率。

其实就是用所有的负债总额去除以资产,看一下在这么大的资产中有多少是负债的。

我国七大商业银行2006-2010年资产负债率

由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率极高,对此我国政府提出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等措施;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现状。

上海宝钢近年资产负债率

变动日期

资产负债率(%)

2011-3-31

49.7362

2010-12-31

48.4681

2010-3-31

49.6821

2009-12-31

49.6779

2009-3-31

49.9965

2008-12-31

51.0863

2008-3-31

52.9437

2007-12-31

49.77

2007-3-31

49.0725

2006-12-31

42.4897

2006-3-31

44.2209

分析:

资产负债率多少比较合理?

债权人会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再决定借给企业多少钱,企业当然希望借的钱越多越好。

债权人一看超过多少,就有可能不借。

到底超过多少不借,得看企业做什么生意,正常控制的比例是40%到70%,是正常的合理指标。

从上表可以看出,宝钢的资产负债率处于合理的状态,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资产负债率的合理指标是不同的。

有些盈利性比较平稳的企业,资产负债率可以高点,比如像航空企业,它的合理资产负债率是在70%~90%,90%是一个警戒线,超过90%才意味着风险。

六、政府监管

(一)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1)对商业银行设立和变更事项的审批

2)银行运营过程的监管:

资本充足率要求、流动性要求、资产质量监管、对银行内控制度的监管、风险集中和风险暴露的监管

3)对问题银行的处理

(二)政府对企业的监管:

案例:

2006年7月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许多童装上充满鲜艳动人的图案,这些图案是用含有有毒致癌物质的非安全型涂料印染而成,而这些涂料一般使用在皮革、塑料甚至外墙上。

童装和婴幼儿服装面料中甲醛超标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为儿童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

再来看看食品药品:

近年来,我们不断听到有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如“欣弗”、“瘦肉精”、“苏丹红”等事件,尽管政府部门三令五申,却依然存在,还频频发生,更使我们触目惊心的是它还波及了一些知名品牌、一些跨国企业,“SK-II”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

分析:

首先,在法律方面,政府要立法保证制定相关法律。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政府须整治企业、规范企业,将不合格的企业驱逐出去,变“乱”为“规范”。

再者,从政府自身的角度来说,政府各监管部门职责要分明,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局承担食品流通于消费环节及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监管职责、工商局负责执照发放和无证照经营活动的查处取缔。

参考资料

1、中国证券报

2、宝钢集团财务报表

3、XX文库、XX百科

 

 

 

银行风险论文银行业风险管理论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论文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成因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状况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现阶段导致我国商业银行面临风险的成因。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表外业务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现代经济的金融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银行风险状况关系到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而由于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多,银行受各种风险影响的因素增多。

本文主要结合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其成因

1宏观因素

不论是从现状还是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中国目前宏观经济都呈现着良好的运行态势,经济增长有着坚实的基础。

但由于金融危机传染性的影响,我国为尽可能地消除这种影响带来的后果,先后出台了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四万亿的投资投入计划,这些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同时,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正逐渐暴露出来,经济运行中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变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为金融主体的商业银行,遭遇风险的机会更高,对此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尽可能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减低危机带来的危害。

目前,从我国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其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资快速增长导致投资效率下降,可能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

中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投资拉动型的,即主要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投资高增长导致了当年固定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至今已经达到GDP的三分之一,而最终消费率下降,有可能导致投资效率的下降,致使这种类型的经济增长也可能难以为继。

二是投机性资产价格变动导致泡沫破灭的风险。

当前我国房地产开发也搞得如火如荼,房产开发中的泡沫现象已显现,部分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中存在的泡沫成份也日益严重,黄金等贵重金属的价格也上升得比较快,这些资产价格变动可能会带来风险。

三是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银行的贷款行为并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可能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观念,采取措施,消除政府干预商业银行贷款的问题。

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市场运行的规则,保障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履行“守夜人”的社会管理职责,而不是将精力集中在对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干预。

只有政府定位明确,才能够有效地减少政府干预行为并减少导致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因素。

四是政府对银行行为的监管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协调不够,监管效率不高。

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各自为战。

监管部门同其他有关部门如财政税务、监察之间也缺乏明确分工和有效协调,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复检查、重复监管也比较常见。

必须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法律工作规定》,对银行审慎监管法规体系进行设计、规划;对现有的法规进行清理、归类和修订;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法规制定程序,对监管法规的立项、审议和发布实施进行规范,提高监管法规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定期对监管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及时对监管法规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制定并及时更新监管法规手册,加强宣传、辅导和培训。

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

IMF(2008)认为,在美国新一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升级过程中,美国金融监管模式和金融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背离,加上监管当局的监管放松,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对次贷危机的爆发是难则其咎。

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重要警示。

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效的监管将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作用。

规范市场秩序和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人民建立合理的预期。

政府应该加强国民经济运行、金融系统运行和房地产市场运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善银行体系信贷情况和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理顺房地产调控管理体系,建立起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和不同的管理部门之间独自为政的现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的合作;规范政府行为,防止政府利用职权寻租设租而偏离有效政策;建立一套有效的监控制房地产市场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准确把握市场真实情况,保证政府政策制定时机和方案的合理性。

2微观因素

从银行本身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务快速扩张也增加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主要表现在:

一是银行贷款快速增长。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

各家银行总贷款量增长迅猛。

“虽然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看似下降了,但这只是从账目表面上看,并非根本性解决了不良贷款问题。

”如果中国经济出现意外的缓滞,新贷款的迅速增加可能使银行在未来承受更大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是银行过度从事高风险的业务。

银行贷款的快速增长除了正常的市场需求以外,与经济大环境的繁荣是相适应的。

由于外汇占款、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压力以及地方政府搞土地开发的投资冲动等原因,导致商业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同步快速增长。

这些可能导致新的呆坏帐产生的风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房地产业的过热苗头已经非常明显,其系统性风险日益暴露。

在此情况下,贷款投向集中于房地产业而导致的行业结构风险日益严重。

三是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

国有企业是公共所有,但实际上控制者是政府机构,机构有控制权却没有现金流权利,因为现金流权利属于纳税人,而且政府机构的目标与委托人目标十分不同,政府机构更关注其政治诉述,而不是利润。

由于银行治理结构中缺乏独立的存款人利益的代表,存款人利益无法得到真实的保障,政府侵占存款人利益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增强存款人在银行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是管理水平。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工作是个薄弱环节,管理不到位,漏洞很多,无形中加大了贷款风险。

首先,财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财务风险防范及自我保护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业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上岗,专业素质差,工作责任心不够,操作失误,甚至玩忽职守,均会直接或间接带来损失。

其次,我国银行的财务决策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决策者有时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主观臆断来对投资和项目进行决策,没有仔细搜集全面真实的经济信息并对搜集到的经济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使得银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给银行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特别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以存款论英雄,用存款指标的考核代替决策,加上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违章操作问题相当突出,“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屡禁不止,直接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

再次,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办法,对贷款的调查不够深入,后评价不能及时跟进,对贷款的用途监督不严,对贷款档案管理不够健全和规范,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等都会造成贷款难以收回,不良贷款增多,财务风险加大。

五是表外业务风险成因。

表外业务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广义的理解,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具体包括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另一种是更准确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及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这类业务主要有贷款承诺(包括承兑票据、贷款透支、贷款限额、回购协议),金融担保(包括跟单信用证、备用信用证、正式担保、银行担保与赔偿),金融衍生工具(互换及套期保值业务),证券业务(如证券的分销、包销、代客买卖证券)等等。

这些业务构成了商业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在风险成为现实时,就转为表内业务。

目前我国银行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主要是传统的担保和承兑业务,开展比较多的表外业务有:

①信用保函。

信用保函是一种不可撤消的银行担保行为,银行要承担经济责任和经济风险,包括进口订货保函、投标保函;②银行保函。

银行保函是银行承担债务人对债权人的偿债、违约或履约失败的义务的书面承诺,按性质可分为从属性保函和独立性保函;③承兑业务;④备用信用证业务。

从表外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来看:

中国农业银行为3%,中国工商银行为5%,中国建设银行为8%,中国银行最高且仅为17%,全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到8%。

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最低已达到银行业务收入的25%以上,大银行甚至超过50%,如瑞士银行表外业务盈利占其总利润的60%-70%;英国巴克莱银行表外业务的盈利可抵补其业务总支出的70%以上;在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银行的利润中,表外业务收入达到2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45%以上。

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速度较慢,业务种类单一,主要以一些传统的中介业务为主,许多业务领域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片空白,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与我国银行现有的经营水平极不相称。

且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表外业务发展速度缓慢,具体表现在:

品种单一、范围狭小、档次不高。

我国表外业务的品种仅局限于一些为客户提供中介服务的传统表外业务上,在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上发展缓慢,同时缺乏金融创新,即使有一些,也难以普及并深入发展下去。

其他如担保、包销承诺等业务也都还是品种少、规范小、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对于表外业务的规定只散见于一些法律法规之中,并未形成法律体系,且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

如我国目前使用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表内和表外业务的区别和核算不符合国际惯例。

该制度指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应在表外科目核算”。

但又规定对业务上使用的重要凭证或未启用的有价证券,金融企业也应在表外科目进行登记。

而美国公认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原则推荐书规定:

表外科目的核算对象即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表外业务。

再次,表外业务的收益较差,表外业务是以收取手续费为主要目的的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表外业务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不是主业,致使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为了拉拢客户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性服务。

例如,代理收款、代发工资、信息咨询等。

由于商业银行行表外业务的内控机制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管理不严和操作的漏洞、错误加大了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

银行不运用自己的信贷资金,出现的风险不会及时暴露出来。

担保类表外业务虽然在办理时不确立债权与债务关系,但一旦客户违约,所产生的风险与贷款风险无异,风险产生后银行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总之,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因素是复杂的,多变的。

只有结合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尽量避免商业银行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石汉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成因、效应及治理策略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

[2]段红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

[3]李华.银行业公司治理研究———资本结构视角.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