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392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7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docx

求真务实闯出文化强区新路武清图书馆

在“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张 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书法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天高气爽,秋月墨香。

今天,“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在武清隆重举行,这是书法界的一大盛事,也是武清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众多书法名家齐聚武清,使我们蓬荜生辉。

在此,我谨代表武清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莅临此次活动的各级领导、各位书法家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给予活动的鼎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清区位于京津之间,始建于西汉,古为泉州,别称雍阳,唐天宝元年更名为武清,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辖区面积1574平方公里,总人口已过百万。

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武清全境,积淀了丰厚的运河历史文化。

明清时期,作为漕运重镇的武清就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商贸、文化的枢纽,也是历代帝王环顾、驻跸之地,留有康熙、乾隆等皇帝以及历代骚人墨客的诗词墨迹。

出土于高村乡兰城村的《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距今已有1800余年。

是建国以来发现最完整、艺术水准极高的东汉石刻,被视为汉碑中的珍品。

  武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滋养孕育了一代代武清人,特别是当代以来,从这里走出了刘炳森先生、孙伯翔先生两位书法大家,以及活跃在书画界的一批艺术名人。

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目前武清书画爱好者达到万人之多,书画骨干也在2000人以上,各级书、美协会员500多人。

这里不仅有聚集着七省市书画家的大运河书画院、还有20多个民间书画团体,可谓城乡遍地散发着翰墨书香,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书画之乡”。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书法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特别是当今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发展实力和城市魅力的重要标志。

多年来,武清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不断创响“中国书画之乡”品牌。

  此次“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为武清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对于加强武清文化对外交流、提升武清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次代表中国当代书法最高水平的展览,中书协的各位主席、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各省市书协主席、全国评委、中国书协理事,纷纷惠赐大作,可谓“名家汇聚津门、精品光照武清”,为广大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开阔视野、提高品位、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良机。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我们一定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全方位搞好服务,确保展览圆满举行。

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邀请展,与各位书法家、各方朋友结下深厚友情,今后大家常来武清做客指导,对我们的文化事业和各方面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最后,预祝“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0日)

(张勇:

武清区人民政府区长)

(责编:

李善成)

在“全国首届商道小小说大赛”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蒋子龙

  这个评奖会很特别。

  刚才李燕杰先生讲:

“就是人太少了”。

但是就我参加的各种级别的评奖会来说,今天算是隆重的、大型的,最重要的有两个字“别致”!

为什么?

因为它是商道。

敢提商道就说明我们当今的商无道、缺道、少道,或者是歪道、邪道。

所以,能挑商道的大旗,能喊这个口号,是非常严肃的事、是个非常负责任的事儿、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所以今天这个奖是有价值的。

诸位拿奖者,我由衷地祝福你们。

  有一句古话叫文以载道。

商道把道加到小说家身上,非常之妙。

我为什么说它别致呢?

刚才所有揭晓的奖,都有商道中人。

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然后由商道中人给文学中人发奖。

这个很有创意,又很有意思,而此次颁奖是在我们现在文学被边缘化已经很久的时候,恰好是商道在支持!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现在商已载文。

这个,如不互相帮衬,文则难以为系,道则无法宣扬。

这是一点对会议的感受。

  第二点,它真正是全国性的。

刚才黄局长讲的以及我都讲到,说它是全国最大的、级别最高的、奖金最多的。

在全国小小说各种奖项中,这确实是最大的一个奖、是一个分量很重的奖。

而且它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

真正的来自全国众多地区。

有河南的、成都的、浙江的、河北的、福建的等等,从长江南到长江北。

  第三个特点:

这次奖评得很公正。

对商道小小说来讲,我是评委之一,真正地读了他们的作品,参加了他们的评奖会。

有些评奖,长篇很长,大家读不完就投票了,这些我不太赞同,但这个小小说我们最后定稿的时候,讨论了大半天,每个人都出乎意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名单都排出来了,自己都有一个名单,最后大家碰到一起,然后,把每个人的名单都亮出来。

你谈你的理由,他谈他的理由。

最后逐个讨论之后,进行归纳,大家认为确实是这个好,有一个点让大家认为是最好的,是心服口服的。

因为这个奖的公正、别致,所以所有的评委在讨论之后,没有一个评委接到过电话,或接到过运作的暗示。

  最可敬的是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请了李燕杰先生。

李燕杰先生是国家命名的第一个德育教授。

李先生就是这个小小说奖的保护神,或者说是吉祥神,咱不可以说是吉祥物(笑声、掌声),了不得!

他是我们国家德的象征,我们写的是商道,我们现在呼吁商要有道。

在一个什么地方举办呢?

在中国的武清,武清是个什么地方呢。

武清用现在一句时尚的话说,它是天津市文化的亮点。

在这样一个地方,操办这样一个奖,说明这个地方政府的重视,是水到渠成的、顺理成章的、众望所归的。

  今天参加这个颁奖典礼我感到很亲切,各个区县的朋友们、文化中人都聚到这里来了,感到很亲热。

这说明武清有魅力,商道文艺奖有这个号召性!

  武清地方的经济是很厉害的,文化上也不甘落后。

尤其在文化上,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厚的实力。

刚才赵玫谈到的聘书,那个聘书是值得保藏的。

我在国内国外拿了好多奖,它没有一个奖是手书的,是书法家写的,都是油印的、铅印的。

随着电脑时代,好多人不再拿毛笔了。

我那天走进一个武清企业家的办公室,一进门都不敢落座。

抬头看这边是一个“精气神”,这边是魏碑的一大片“沁园春·雪”,写的非常棒,非常有气势,我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再看我们的证书和请柬,有何先生的、有庞先生的和门先生的。

哎!

都比某些书协主席写得好,当然比作协主席的字写得好很正常,因为您们是专业和下了苦功夫的。

  所以,武清这个地方是让人感动的、让人尊敬的。

最后祝福武清,祝福商道小小说大赛,祝福获奖者,祝福在座的各位。

(2011年10月26日)

(蒋子龙: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略有删改)

(责编:

李蔚兰)

 

在“全国首届商道小小说大赛”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黄维孝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天高气爽,云淡风轻。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我们隆重举行“商道文艺奖”首届全国小小说大赛的颁奖大会,这是武清文坛的一件盛事,也是武清文学艺术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在座的朋友们不顾路途遥远莅临武清,更增添了一份热烈和祥和。

作为本次大赛的主办方之一,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武清区文联,向远道而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各省市作家协会的领导、作家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向在此次大赛中获奖的作家朋友们表示衷心的祝贺!

对在此次大赛中担任评委的作家们、老师们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此次“商道文艺奖”是由商道(天津)文化有限公司设立的,旨在奖励国内在文学艺术创作方面的成绩突出者,推动国内及武清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首届全国小小说大赛,是目前国内小小说赛事中奖金最高,获奖面最大的小说赛事,也是我们精心打造的文艺品牌之一。

因此,在我区整个文艺大发展中更具有特殊意义。

此次大赛,得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天津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中国作协领导和天津作协领导亲自出任评委,让我们能够从容地荟萃天下小小说佳作。

  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

她的多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靓丽之色;她的博大,让我们的境界走向更高、更新、更远。

通过这次大赛,武清的作者既长了见识,又学到了知识,对提高文学创作水平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衷心地希望广大文学爱好者以此为契机,以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贴近心灵的姿态,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更加深厚的情怀,深入思考,勤奋笔耕,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今后,我们还要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学艺术赛事,不断培养挖掘文学新人,推出优秀作品,让所有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们成就渠道更宽,施展平台更广,从而以我们矢志不渝的文学担当,为人类的健康幸福,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新、更大贡献。

  在此,我代表武清文联向各地作家协会、作家朋友发出邀请,希望大家以后多到武清来指导、交流,为繁荣文学创作做出积极努力!

  亲爱的作家朋友们,此时此刻我们相聚在美丽的天鹅湖畔,湖水波光,荡漾的是历史的遗韵;文朋聚首,承载着心灵的流响。

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倾听曼妙的音乐,共同来享受我们自己的文学盛宴吧。

  谢谢大家!

(2011年10月26日)

(黄维孝:

武清区文化广播局局长)

(责编:

李善成)

 

在“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唐云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

大家好!

  在秋高气爽、艳阳高照的仲秋之月,“鲜于璜碑”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在“中国书画之乡”——天津武清区,隆重举行。

这是我国书坛金秋之季具有广泛深远影响的书坛盛会。

值此,我谨代表天津市文联、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对武清区委、区政府及为筹备这个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武清文广局的同仁们,也对中国书协隶书委员会和市区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

各区县书协书法家们还特别为展览开幕精心创作了百米书法长卷,这里,我也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清,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精英荟萃,文化繁荣。

在书法文化上更是饮誉海内外。

1972年5月,《东汉雁门太守鲜于璜碑》在武清境内出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最为完整的汉碑,她字迹清晰、字数最多,字体方正苍劲,是汉碑中的珍品。

对于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和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清区委、区政府非常珍视“鲜于璜碑”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并把它发扬光大。

武清区有着健全的书法组织,浓厚的创作氛围,全区书法艺术培训学习、研讨交流,已逐步形成体系,从青少年到中老年三万余人加入书法研习队伍,500余人成为各级书画协会会员,数百幅作品相继在省市级展及国展中入展、获奖。

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之乡”的荣誉称号。

这里是已故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的家乡,也是现如今仍活跃在中国书坛的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出生与成长的地方,可谓风水宝地,名家辈出。

在中国书坛还有李洪海、赵伯光、王澎、石宪章、何俊田、贾玉山等武清籍的著名书法家,一批颇有潜力的青年书家也在武清茁壮成长。

  2001年,在武清组建的“大运河书画院”,汇集了运河沿线七省市400余名书画艺术名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次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是在纪念武清境内挖掘出土的东汉《鲜于璜碑》面世40年的大背景下举行的,征集到的有以张海主席为首的中国书协主席团成员的作品、有中国各专业委员会、隶书专委成员、中国书协理事、各省市书协领军人物的作品,代表了我国当代书坛的实力和水平,是当今我国书法精品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

在筹备和征集作品中,得到了中国书协及各省市区书协的大力支持,体现了武清文化古韵的魅力,也体现了“鲜于璜碑”的魅力。

  我们相信,这个展览的成功举办,对于弘扬我国书法艺术,促进天津市书法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推动武清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预祝展览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0日)

(唐云来: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责编:

李善成)

 

一竖、一点的大写

——谈冯品清的《大运河史话》和《武清民俗概览》

张春生

  品清兄以他的孜孜不倦和刻苦认真,在退休后依然笔耕不辍,并且行千里路阅万卷书,在行走大运河和深入武清乡镇田野进行调查和求索中,向广大读者推出了《大运河史话》和《武清民俗概览》两部内容丰富的专著,在给大家惊喜的同时,也表明了天津的运河与民俗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更重要的,是他的深入阐述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认知和对相关文化历史的进一步了解,而且在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位以毕生精力为家乡文化浇灌心血的大写的人。

尽管我把他笔下的运河称之为“竖”,所写的武清民俗归纳为“点”,但是这一竖一点,是那么壮阔有力,那么厚重如金。

金子是要披沙沥水千淘万选才能闪光的,品清的著述之旅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推敲不已。

所以这两本书才见微知著颇有分量。

  《大运河史话》和《武清民俗概览》表面看是两本通俗读本,然而在畅晓阅读的同时,却是沉沉甸甸的历史,悠悠久久的文化和丰丰满满的民俗。

  随着国家的富强,民生的富裕,社会的富足,广大群众在环境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尤其是信息把握上空前提升,文化诉求也进入了新阶段。

然而,由于物质追求的泥沙俱下,精神短视带来的浮躁和肤浅,那些具有素养的知识与文化的思索,反而被冷落丢弃或束之高阁。

真正的文化挖掘、文化梳理、文化考察、文化新探,却难以火热,甚至是无人喝彩。

可是品清却甘愿在寂寞中打拼,在文化受到扭曲时,迎风破浪。

先不说他的成果,就是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他的大写,首先是他的精神,他的追求,他的著述,他的为了文化的与时俱进和文化的普及深入,所做的不懈努力。

  其次,是他的文化研究立足大地,立足家乡,立足大众。

大运河是华夏民族人工水利的总括和发扬。

早在春秋时,就有邗沟,而且人工河渠不仅是水务,还是经济通道。

大运河的完成推进了隋唐经济,并且在元朝以后由于北京成了首都,这条黄金水道成了国家的重要血脉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柱。

从文化上讲,大运河是民族的骄傲。

天津是运河驮来的城市,运河是武清的保姆,养育了沃野,浸润着人灵。

品清更视运河为生命,要呵护她,了解她,亲近她,拥抱她。

于是在数年中两次从北到南的行走,多次的反复考察,以第一手的、系统的、历史变迁和人文风俗结合的材料为基础,使他的大运河“史话”把“大运河的历史和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见该书尹钧科的序言)。

若进一步说,冯品清对大运河的阐释有着三重结构。

  第一是历史的。

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谈起,直到大运河对经济、政治之利,以及出现的事件、名人等等。

《大运河史话》都以一种娓娓道来,向读者叙述了运河发展的脚步。

其中对隋炀帝的评价是客观的,他贯通大运河的作用是明显的,当然也有着帝王穷奢极侈。

特别对运河四个形成时期、漕运盛况的缕析是精彩的,是他准确把握史料的体现。

第二是人文的。

无论是介绍运河沿岸商埠、名胜,还是描述饮食、艺术、园林,都把文化表现和文化意味陈述出来。

让读者不仅领略绚丽的形状,而且还能欣赏深刻的内蕴。

第三,是对大运河风土人情的刻画。

这是必要和特色的。

尽管大运河纵贯京津冀鲁苏浙诸省,各处民风民俗迥异,但毕竟有运河长期流淌,这其中就有求同存异的地方,也就是大运河沿线有文化的相通性。

品清紧紧抓住这一点予以书写,写出了运河文化、运河风情,也写出了运河历史的精彩和神韵。

这是他创新的地方。

  冯品清对运河与家乡风土的挖掘、分析、研究,确立在深入调查和大量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尤其是采访、追寻现存的而又渐行渐远的人文足迹,既是文化抢救,又是历史的复活。

于是在我们的脑海里,运河是生动和隽永的存在。

这是品清对文化研究的深入理解。

这种理解是符合当下要求的。

文化的遗存,不是静态的,是要和人类社会的脚步及今天的生活相交织的。

大运河要申遗,不仅仅因为它的古远,它的历史作用,还在于延续到现在也应让运河发挥影响,并且在文化的笼罩下,使这种影响传递下去。

  品清的“史话”就是遵循这样的观念布局谋篇和深情阐述的,因此也就使这本书超出了读本范畴,是一部贴近大众的文化著作。

在此指出,我不希望文化著作以艰深为荣,应该是寓深刻于流畅好读之中。

  正是品清在基层的丰富经历,了解大众的阅读和求知,并以他的普及与提高的结合使他的风土文化的写作切合今天的需要。

他的《武清民俗概览》,和《大运河史话》比起来,只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写得浓,写得厚,写得酣畅淋漓。

首先,他以武清区的地理环境为文化开掘的重中之重。

这是十分正确的。

人类的历史其实也就是环境与人互补后的发展史。

只有对环境深入了解,才能对文化有了深刻认识。

其次,“概览”虽说是“概”,但并非是“简”。

品清使用的是铁线勾勒之法,在言简意赅中,有意思也有意味。

这是可品、可鉴、可传的文化叙述。

  武清的良好环境,武清的城乡村结构,武清的农事民俗、商贸民俗、居住民俗、家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礼仪民俗、信仰与禁忌民俗、民间社团民俗等等,都被这部著作一一清晰地描述出来。

于是从地域到家族,从农商到饮食,从礼仪到穿着都进行了系统而关联的介绍。

这是对武清社会人生的全景描写,是一部人文小百科全书。

尤其是家族风俗和民间社团风俗,过去不怎么涉猎,一方面源于政治理解的偏狭,另一方面源于材料的难以搜集。

品清在这本“概览”里,筚路蓝缕着力归纳,把这方面的内容抒写出来。

于是武清民俗在本书中全面而深入,并且重点突出而严密完备。

它使武清的文化表现又朝前面推进一步,上了一个台阶。

  文化要挖掘记录,也要积淀发展。

拿出内容丰富超越前人的著述,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繁荣。

尽管它只是文化海洋的浪花,但是没有千万浪花,哪里会有波涛滚滚?

  冯品清写出两本有价值有分量的为文化奠基的作品,写出了文化的深刻,文化的土壤,文化当今的存在,也写出了他的感情、思想和人品。

  这一竖,一点,充满了他的努力,他的激情,他的思考,他对运河文化和武清风俗的大爱。

我们在文化发展中,需要对历史既有当代性探究,而又有尊重以往的厚重描述。

这需要有心人的刻苦努力,社会应当对这样的默默前行者,给予关注。

同时这样的学者,本身就是对文化的大写。

  品清,我们以认真的解读和广泛的传播,尤其是敬重,向你学习。

(责编:

孙玉茹)

 

研究民俗文化 致力遗产传承

——在冯品清民俗文化专著研讨会上的发言

扈其震

  冯品清先生是天津市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骨干理事会员。

几十年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特别是他的三部民俗文化专著,还有他主编的有关武清地区三套民间文学集成方面的专著,特色鲜明,格外厚重。

去年我们就想为他召开研讨会,但因故没能如愿。

天津市民协能够为一名会员举办研讨会是需要经过慎重研究和考虑的。

确实冯先生的成绩非常突出,很有必要召开这样的会,把冯先生的创作成果进行总结,将冯先生几十年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地域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的精神进行宣传和推广。

今天研讨会终于举行,我以个人的名义非常感谢武清区的各方面领导对这次会议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筹备。

  我与冯品清兄认识有30多年。

我长期工作在和平区,和冯兄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都是文化馆文学组织工作的干部,都当过文化馆的副馆长,都是天津民协、天津作协的会员,都热爱天津的民风民俗本土文化,都写过小说散文等一批作品、并出版过专集,都组织过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采风、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并担任本区县卷本的主编。

当然他后来当上了区政协副主席,职务比我要高多了。

年龄他比我年长几岁,是我的贤兄。

虽然结识这么长时间,但我们之间的交往是真正的君子之交,是神交,有时一年也难得见上一面,但我很敬佩他,尊崇他。

和他见面,往往是在天津民协或天津作协或市群艺馆组织的全市性的活动或文学工作会议上。

他的为人朴实耿直,待人真诚热情,能认识他并成为真挚的朋友,我感到十分荣幸。

当年读他的作品,很多农村题材,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他在创作上非常勤奋,是我的榜样。

武清还有其他的群文战线上的业务人才,像王毅、李蔚兰等,都是这样的文学干部,一见面就能把心掏给你,又有过人的才华,非常难得,这都是武清区的宝贵财富。

  冯品清用心血创作的26万字的《大运河史话》,于2005年出版。

37万字的《武清村落发展史》于2008年出版。

37万字的《武清民俗概览》于2009年出版。

在这短短四五年中,连续出版这样三部非常厚重、非常耐读、含金量非常高的大作,真是不简单,让人们惊讶、佩服和敬仰。

这是品清兄对武清区历史文化研究的卓越贡献,也是他对天津市地方民风民俗研究的重要贡献,我认为对他的这种不辞辛苦深入社会最底层进行调查采风、搜集梳理大量的历史资料(仅《大运河史话》的参考书目就有40多种)、不舍昼夜勤奋创作、自觉地为家乡故土干实事的优秀知识分子的担当精神,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表彰。

他的这种贡献和成就,与那些武清家乡的著名的书画家或表演艺术家们相比,丝毫不差。

只不过那些人更容易出名、更容易被社会认知罢了。

冯先生是我学习的榜样,是我崇敬的对象。

  现在能够踏踏实实干这种事的学者和作家实在太少了,社会浮躁,物欲横流,眼下就连那些专业的大学校园和社科院研究所等专门的学术机构,还有多少人在甘于寂寞地做枯燥的学问?

还有谁能深入到底层民间扎扎实实地搞社会调研?

况且出版也很困难,现在出版社都是市场行为,要的是经济效益,对一本读物先看能不能畅销?

能不能赚钱?

而民俗文化之类的书籍是不可能畅销的。

退一步说,就是出版社出版了这类图书,也不会付很高的稿费。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冯先生能够连续出版这样的大作,就更难得了。

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冯品清先生的这种精神,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冯先生在《大运河史话》中,对京杭大运河这一中国奇迹,进行了科学翔实的梳理,写了大运河的历史形成、衍变,在一千多年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考察了沿运河兴起的通州、天津、德州、徐州等近20个重要商埠,写了运河流域的园林、不同食品、寺院、地域文化、历史大事件、各地的商业和文化名流等等,以历史发展为纵,运河流程为横,纵横交织,游刃自如,他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五彩缤纷的运河文化画卷。

特别是他写的京杭运河考察随笔,文笔优美生动,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是对史话内容的补充。

  冯先生的《武清村落发展史》是对武清两千多年历史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对这一地区的沿革、衍变、发展的一次梳理,从中能看到沿海地区经济的开发和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和北上,能折射出我中华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民族文化的交融与汇聚。

他从远古时期一直写到当今建设小康村。

写了历代河流洼淀对村落的影响,考察了典型村落的历史变化,用风趣优美的文笔趣谈了地名村名的特点。

他搜集掌握了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长期对本土家乡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全区700多个村落,花费了大量心血,这部著作非常系统,翔实,科学地总结了本地农村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演变,对于子孙后代的历史文化传承、对于党中央提出的三农问题,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影响。

  冯先生的《武清民俗概览》写了武清的农业生产民俗、商贸民俗、村落民俗、家族民俗、饮食服饰、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和民间信仰民俗,还有民间艺术和民间社团等等,洋洋大观,面面俱到,条理清晰,可称之为武清地区民俗礼仪的百科全书。

不仅文字精彩,还配了很多精美的小插图和清晰的照片,图文并茂,搜集并引用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和民间故事,更显文字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民族的内在精神魂魄,也是该地区人民从生产到生活、从出生到死亡整整一生的外在表现形式。

书中有很多涉及到了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对武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的一次大总结。

  《武清村落发展史》和《武清民俗概览》两部书各有重点,互相补充,成为我们深入了解武清区方方面面的入门指南,也是武清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冯品清兄是一位多产作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热爱乡土历史文化的作家,更是一位有责任感的敢于担当的优秀作家。

他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甘于寂寞,几十年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系列工程中来,用丰硕的成果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当今文坛活跃着很多作家,纸质的、网络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据说仅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就有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