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372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docx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

青年战士中常见不健康心态及调适方法

(一)

一、怎样克服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会使人虚华浮夸,作风不踏实,对青年战士成长进步有很大的影响。

“虚荣心”一词,《辞海》释为:

表面上的荣耀。

心理学认为,虚荣心理是自尊心过分的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一)虚荣心理的特点

   1、普遍性。

虚荣心是一种常见的心态。

因为虚荣与自尊有关,人人都有自尊心,当自尊心受到损害或威胁时,或过份自尊时,就可能产生虚荣心。

如珠光宝气招摇过市、哗众取宠等等。

   2、虚荣心是为了达到吸引周围的人注意力的效果,为了表现自己,故意炫耀、夸张,甚至用戏剧性手法来引人注目。

 

   3、虚荣心与赶时髦有关系,时髦是一种社会风尚;是短时间内到处可见的社会生活方式,其制造者多为社会名流。

虚荣心强的人为了追赶偶像,显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4、虚荣心不同于功名心。

功名心是一种竞争意识与行为,是通过扎实工作与劳动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健康意识与行为。

而虚荣心则是通过炫耀、显示、卖弄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荣誉与地位。

   虚荣心很强的人往往是华而不实的浮躁之人。

这种人在物质上讲排场,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风头;在人格上很自负,嫉妒心重;在事业上无踏实作风。

因而是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二)虚荣心产生的原因

   1、社会阶层及地位和影响。

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各阶层的所占有资源比重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进入社会的高阶层,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如果因种种原因没有达到这个目的,个人的自尊心受挫,就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虚荣心来达到心理平衡。

   2、中国几千年沉积的社会文化影响。

例如:

“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等心理观念,促使一些人通过自我拔高,印象整饰等手段在故乡或社会上显示自己。

   从个体心理方面分析,有以下原因:

   1、面子观念的驱动。

“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所谓“面子”是一种社会地位,是达到社会所认可的成就而获得的声望,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与自尊的情感的需要,对面子的珍惜和爱护是昭示和维护荣誉、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现。

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维护面子的心理训练,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

   2、与戏剧性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列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起初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3、虚荣心理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次心理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三)虚荣的行为表现及其危害

   1、物质生活中的虚荣心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攀比行为,其信条是你有我也有,你没有我也要有。

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与他人比吃、比穿、比用、比收入,当官的则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级……就是不比贡献。

   2、社会生活中的虚荣行为。

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的自夸炫耀行为。

通过吹牛,隐匿等欺骗手段来过份表现自己。

倒如有的人吹嘘自己是××要人的亲戚,朋友,自己是××家,××长,有××专利.有的人在名片上摹拟夸大不实的“头衔”、“职称”等;有的人将自己的短处隐匿起来,或“以李代桃、偷梁换柱、欺世盗名”。

在起初的面子制造一外炫夺目的“光环”,使你真假难辨,而虚荣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病态嫉妒行为。

虚荣与自尊及脸面有关,自尊及脸面都是在社会互动中才能得以实现。

通过社会比较,个体精神世界中逐步确立起一种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下意识地驱使与他人进行比较,以获得新的自尊感。

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关短处的,于是潜意训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出来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评级中弄虚作假。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则表现出来不正常的社会情感,有虚荣的人为了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往往采取自己夸张。

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已于社会都很大,个体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四)虚荣心的自我调适

   1、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即对荣誉、地位、得失、面子要持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2、在社会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

社会比较是人们常有的社会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方向,范围与程度。

   3、学习良好的社会榜样。

从名人传记、名人格言中,从现实生活中,以那些脚踏实地、不徒虚名、努力进取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社会名流、学术专家为榜样,努力完善人格,做一个“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人。

   4、对良行为进行自我心理纠偏如果个人已出现自夸、说谎、嫉妒等行为,可以彩心理训练的方法进行自我纠偏。

即当病态行为好象或已出现时,个体给自己施以一定的自我惩罚,如用套在手腕上的皮条反弹自己,以求警示与干预作用。

久而久之,虚实行为就会膛步消退,但这种方法需要本人超人的毅力与坚定的信念才能有所收效。

   二、怎样摆脱浮躁的心理

   浮躁指轻浮、轻率、急躁,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份,总想投机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浮躁是当前人们普遍的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在部队中也很多。

   

(一)浮躁心理的特征

   1、心神不宁。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和部队的反差,不知所为,心头无底,慌得很,对前途无信心。

   2、焦躁不安。

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

在与他人的攀比中,更显示出一种焦虑的心情。

   3、盲动、冒险。

由于焦躁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前缺乏思考,只要能赚到钱,违法乱纪的事情都有会去做,这种病态心理也是当前犯罪事件增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浮躁心理的成因

   1、从社会方面讲,主要是社会变革对原有结构、制度的冲击太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对一些原有的体制正在解体或成为被改革的对象,而新的制度相应又尚未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就很难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预测,很难把握自己的未来。

那些处于社会中游状态的人更是患得患失,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迫不及待,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社会心态。

   2、从个人主观方面来看,个人间的攀比是产生浮躁的直接原因。

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动作、生活等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在变化中有的人较早获得了成功,这无疑对一些滞后者有着心理刺激,心理适应力差的人便常常与之攀比,后果往往便会造成浮躁心理。

   (三)浮躁心理自我调适

   心理浮躁,是当今社会大变革中出现一种较为的普遍异常性病态心理,对人对己以及对国家对社会的正常动作极易造成危害,因些必须予以纠治。

在运用自我调适的心理治疗方法时,更应注意启发患者认识其危害性,培养其现实的态度和务实作风,及对问题多进行分析思考的习惯,以达到治启疗的目的。

浮躁心理的自我调适,主要有以下方法:

   1、产生攀比心理时做到知己知彼。

“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是个体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方式,可因此而获得的心理动态平衡。

然而比较要得法,即“知己知彼”,只有个人的能力、知识、技能、投入是否一样等方面进行合理比较;心理失衡的大大减低,才会产生那些心神不宁无所适从的感觉。

   2、开拓当中要有务实精神。

改革需要有开拓、创新、竞争的意识,但要有持之以恒、任务任怨的务实精神。

   3、遇事要善于思考。

不能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盲从主义,考虑问题要从现实出发,不能跟着感觉走,看问题要站得高才看得远。

   三、怎样克服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方要求采取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是对社会不满,采取反抗的态度。

青少年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其表现多为对正面教育的不认同,不信任;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甚至基本否认;对不良倾向则持赞同的态度等。

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现实生活与社会发展相差太多。

二是青少年要求以成人自居,对任何事物倾向持批评态度。

三是教育者的可信任度不高及教育手段、方法、地点的失当。

   逆反心理的治疗以心理咨询为主,根据青少年成长过程不同阶段,及性别差异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治序成功的基本前提。

由于逆反的心理恶性发展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而防治逆反心理还必须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以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提高自我教育以努力升华自我;此外,从教育机制到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也是有益于防治逆反心理。

   四、怎样纠正掩盖的心理

   掩盖的心理是一特殊情况下的心理失衡表现。

随着近几年来高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观注的社会问题。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双亲离异的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上的道德上畸形的重要来源之一。

由于父母离异,使这些孩子自卑、自抑与自闭,掩盖自己。

   

(一)掩盖心理的基本特征

   1、具有强列的自卑、被遗弃、怨恨等情感。

父母离异越早,可能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2、缺乏生活和学习信心。

大多数青少年表现出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障碍。

   3、不喜欢与人交往,具有较严重的性格缺陷。

这对孩子个性形成和发展将带来很大影响。

   

(二)掩盖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般来说,离异子女由于家庭破裂给他们心灵蒙上阴影,不愿暴露,掩盖自己,致使他们丧失生活和学习信心,变得自卑、自抑、自闭对外办刺激特别敏感,这既有可取的一面,又有不足的一面。

因此,教育者和父母应利用可取之处,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让他们接受外界良好的刺激作用。

此外在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还应辅之丰富多彩的生活,这样既能使这些青少年忘记自己的不幸,增进同伴友谊,还可避免这些人由于空闲而接触各种不良或丑恶的社会现象。

   五、怎样防治依附型人格障碍

   依附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是在青少年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现。

   

(一)依附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无主见。

在没有从他处得到大量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工作中到处找关系,走后门。

   2、无助感。

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重要决定,如在生活上,在选择职业上等。

   3、被遗弃感。

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遗弃。

   4、无独立性。

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5、过度容忍,为了讨好他人甘愿做出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害怕孤独。

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7、难以接受分离。

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二)依附型人格成因

   依附型人格障碍的产生源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早期,在当今独生子女群体中表现较为明显。

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必须依赖他们。

这时如果你母过份溺爱,鼓励子妇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自主和自立机会,久而久之,在孩子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儋不能自主。

成其父母开始用粗暴拒绝的态度对待子女的依赖要求,经不起防止的“纠缠”又屈从其过份依赖要求。

此类患者缺乏自信心,凡事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承担选择和完成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附型人格。

   (三)治疗方法

   对依附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习惯纠正法。

依附型人格障碍的依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治疗首先必须破除这种不良习惯。

清查一下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附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

你可以每天作记录,记满一个星期,然后,将这些事件按自主的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的强的事件,以后遇到同类事件就坚持自己去做。

   对主自意识中等事件,你应该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上逐步实施。

   对主自意识较差的事件中,你可以采取诡控制技术逐步强化,提高自主意识。

   依附行为并不是轻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习惯,你会发现要自己决定每件事毕竟很难,可能会不知不觉的回到老路上去,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简单方法是找一个监督者,最好地找自己最依赖的人。

   2、重树自信法。

如果只简单地破除了依附的习惯,而不从根本找原因,那么依附行为也可能复发。

重树自信法便是从根本上加以矫治依附型人格障碍。

   第一步:

消除童年不良印迹

   第二步:

重建勇气

   六、怎样纠正自墨心理

   自墨心理是青年战士中常见的一种落后病态心理。

   

(一)自墨的心理特征

   1、辨别是非能力差。

对己、对人、对集体的认识上往存在着片面性,看问题爱走极端,辨别是非能力差。

一旦遇到挫折,错误的认识将占上风。

   2、在情感上主要表现出,一是疑惧心理,对他人的言行采取一种怀疑和戒备的心理状态。

二是自卑心一种扭曲了的形态,属变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缺乏自信心,自我轻视,心灰意冷,放任自流,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破罐子破摔“。

三是发泄心理,即把对某个人的气愤和憎恶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心理状态。

   3、意志上的特点是意志比较薄弱,缺乏坚强的毅力和自制力,因而导致各种错误行为。

   4、在性格上的特点是粗暴、冷漠、孤僻。

   

(二)自墨心理产生的原因

   自墨心理是当前部队后进战士的普遍病态心理,产生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基本因素。

是指人生观和道德观方面的因素,即对他人的人生观不够正确,道德观念比较淡薄。

   2、实际因素。

是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总是没处理好而导致的,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自尊心受到损伤;二是上进心受到压抑;三意志障碍的影响。

   3、偶发因素。

是指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一些令人烦恼的事情而导致的。

   (三)自墨心理自我适调

   1、培养感情奠定转化的基础。

“感人心者,莫行于情“。

这些人平时遭冷落较多,感情反常,对人抱有戒备心理。

因此,就特别需要将同志间的真实感情倾注到他们身上。

   2、满足需要,创造转化条件。

心理学的理论认为,需要―动机―行为,是人的行为发生过程的基本链条,从这点来讲,出现不良动机和错误的行为,往往是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

因此,通过满足需要创造条件,强化士兵的动机,调节行为,做好转化工作。

   3、讲究方法,促使转化形成。

所谓讲究方法,就是在调查士兵后进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符合人心理特点的方法去做工作。

例如,坚持个别说服,以表扬,正面引导为主的方法等。

   4、建立威信,巩固转化成果,威信是指威望和信誉。

它是一种客观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对自己的同志和领导所持的一种依赖和新生的反应态度。

 

一、自欺心理

(一)自欺心理是一种片面的自我认知方式,指个体为了让自己对自己的身体、衣着、行为留有一个满意的印象,有时会采取自欺欺人的手法,对自己撒谎,把自己不行的方面说成是高人一等。

例如,某人做了一件错事,或受到某种打击,产生挫折感,他就会找出种种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以减少心理上的负担。

说到底这是一种“阿Q精神”。

(二)存有自欺心理的人往往对自己所做的事理由化。

这种理由化的方法有:

1、“酸葡萄式”。

当自己做又做不成某事时,不说不行,而是自己不愿意去做,为自己开脱责任。

如某考生考不上医学院,自我开脱说“庸医杀人,我宁死不做医生”。

2、“甜柠檬式”。

当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时,把这件事说成是好事,必做不可。

如某人买了一辆劣质自行车,自我安慰说:

“这是一辆独一无二的好车”。

3、推诿。

当某事失败原因应归于自己时,却把它推到了别人身上,如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便埋怨教师评分欠公平。

(三)自欺的自我调适方法。

自欺是个体常用的一种心理手法,人们常对自己肯定得多,其中不少成分属于自欺的结果。

自欺心理使个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它虽能一时减轻个体的紧张心理,但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要想解决自欺心理,必须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那么怎样才能纠正自欺心理呢?

1、自我开放。

自我开放是自我认识的基础,在交往中必须积极主动,才能换来别人的坦诚相待,直言相告,从而为自我认识打下基础。

2、以别人的态度反馈为镜子。

如果我们将别人的评价作为参照,往往会发现,与你接触的人可能是肯定你,尊重你,乐于和你交往,也可能是否定你,厌恶你,疏远你,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反馈分析自己,看看自己身上具有哪些令人赞赏的优点,有哪些是令人生厌的特点,然后才能够扬长避短,在众多的评价中更真实地了解自己。

3、与别人相比较。

应该看到,与自己生活圈内的人比较,视野容易受到限制。

所以,要常提醒自己,得意时应与历史上的名人相比,与更有成绩的人比,从中激起奋进的力量,而不自欺,调整前进的航向。

4、通过工作成果认识自己,通过认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工作,通过工作的成果来表现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可以借此发现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而不应欺骗自己,好的时候与坏的比,不好的时候不比。

 

二、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冒险性的投机心理。

拥有此种心理的人大多是自我安慰,对未知数作成功的设想,而不去积极主动地去做,为达到目标,幻想不用废力而达到成功。

这种心理的存在影响着部队官兵的斗志。

(一)影响侥幸心理形成的因素:

1、自我评价过高,存在侥幸心理的个体往往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们自视过高,认为无需经过努力或只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能够达到目标,产生了侥幸心理。

2、对客观形势的错误估计。

个体认为客观环境或所面临的问题很简单,或者有“空子可钻”,因此,个体会产生一种冒险性的投机心理。

这是犯罪分子通常具有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人也往往抱着这种态度。

(二)侥幸心理的危害。

存在侥幸心理的人由于采取了一种投机性的态度,不做任何努力或只付出秀少的努力而妄图取得成功,这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百害无一利。

长期存在侥幸心理,会使人失去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对青年战士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而且一旦目标未达到,事情没有成功,则会给存在侥幸心理的个体的心理产生很大的打击,由于事先未预见到事情失败,而只是作成功的设想,希望与现实落差太大,从而导致失落感,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三)侥幸心理的调适

1、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地评价自己。

既不把自己看得过高,自大,也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自怨自艾,终日自卑、萎糜。

青年战士要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也能正视自己的不足,既不自卑,也不自傲,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2、建立适当的期望水平。

对存在侥幸心理的个体要引导,使他对事物建立较低的期望水平,即不要把事物看得过于简单。

要使他认识到事情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事情都不能轻易获得成功。

3、培养踏实、肯干、不怕困难的精神。

现在的战士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在家里娇生惯养,使得许多人,怕苦怕累,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部队是一所培养人的大熔炉,应培养年轻战士的持之以恒、任劳任怨的务实精神。

 

三、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又称为相符或相符行为,是指个人由于受到团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动作等方面做出的与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可以说,当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来自“别人都这么做”的时候,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从众行为。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团体、众人对于个人的行为是有影响的,个人在团体的压力之下,会做出同众人趋于一致的行为。

(一)从众原因

为什么一个正常的,在清醒状态下的人,会不信自己的感觉,而宁愿同意他人众人的意见呢?

原因在于团体压力。

这种压力具体又可分为两种:

1、信息压力。

个体对于外界,包括对于自身的知识、信息,主要是通过别人获得的,别人,团体都是一个人的信息来源。

别人,团体提供的知识、信息乃是个人成功地进行活动所必不可少的。

而且经验证明,多数人的意见正确的机遇更多,因此,是否同多数人的意见一致,就成了人们评价自己个人的知觉判断和行为的正确与否的依据。

别人提供的意见,信息成为个人行动的重要参照依据,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压力。

2、规范压力。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规范。

团体的规范就是为某一团体特有,并为它认可的行为模式,也是对成员的行为对与不对的规定和因此判断成员行为标准。

团体的成员遵守团体规范就会受到表扬与奖励,受到接纳与欢迎,违反团体规范就会受到批评与惩罚,受到冷淡、排斥。

违反团体规范就会受到批评与惩罚,受到冷淡、疏远、讽刺、挖苦、断绝来往等等是极其多种多样的。

任何团体的任何成员都不愿意受到团体的惩罚,因而也就不敢使自己丢行脱离,违反团体规定,正是这种所谓的规范压力导致团体成员发生从众行为。

(二)从众的特点

1、对群体压力的服从性。

从众行为是由于团体成员对他人或众人的认识和见解的服从,以及对团体的规范的压力的服从才做出的。

2、开始从众的盲目性。

个体屈从于团体的压力,表现出与别人、众人一致的行为,此时,他们的行为是盲目的,他们放弃了独立思考而服从于他人的一致意见。

3、从众过程的去个性。

个体在从众行为的过程中,把他自己淹没在团体之中,失去了个体感,强化了本身的个性。

(三)影响从众因素及其克服

1、从团体的规模分析:

一般地,团体的规模越大,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人越多,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人越易产生从众心理,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团体规模越大,众人数量越多导致的从众率也越高。

2、团体意见的一致性。

团体众人的意见是否一致,对从众心理影响很大,只要团体意见的一致性被破坏,不论那种异议由谁想出,也不论那种异议由谁想出,也不论那种异议是否正确,都会导致从众行为的急剧减少。

从情境方面分析,主要有:

1、环境的模糊性:

当所处环境清晰问题可以解释时,个人相对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从众行为也较少。

2、反应的匿名性:

如果个体在秘密的方式下表示意见,从众行为会减少,可见匿名情境降低了,团体削弱了对于团体可能给予他的惩罚的恐惧感,研究表明匿名程度越高,保密程度越严,人们做出的独立性行为就越多,而作出从众行为的倾向就越少。

从个人方面分析,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其从众行为表现密切相关。

知识经验缺乏,自信心低,易受暗示者,易产生从众行为。

了解了从众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克服盲目从众。

首先,在个人方面,为避免盲目从众,个体应培养自己的独立分析判断能力,保持理智和信心,不轻易盲从他人。

其次,在征求团体成员意见或要他们表现出某种行为时,应尽量要他们以隐匿的方式来作出反应,使个体不必屈从于团体压力,而做出独立性行为。

第三,应建立民主的作风,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搞“一言堂”,尽量鼓舞个体说出自己的意见作出独立的反应。

 

四、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通常由于人的虚荣心理过程造成的,它不同于正常的社会比较,是为了满足心理而表现出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这种心理对于个人的成长进步十分不利,他使人在生活工作中铺张浪费,欺骗诡诈,华而不实。

(一)攀比心理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地位的影响,由于社会的阶层不同,地位不同,促使一些低阶层低地位的人感觉失去了自尊心,心理失衡,引起他们想赶上或超过地位高、阶层高的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

2、面子观念的驱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

还沿袭着象“光宗耀祖”,“为家里争面子”......心理观念,他们从小就受到“面子观念”的影响,认为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为了不丢面子,不考虑自己的能力,盲目攀比。

3、个人人格因素。

易攀比的人大多具有浓厚的强烈的情感反应追慕浮华,不脚踏实地,徒虚名。

为自己的名声不名副其实,善欺骗,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