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213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docx

考研地质学综合考研复习题

1、岩石圈:

软流圈上部的地球部分称为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固体物质。

2、地壳:

是固体地球的最外圈层,由岩石组成,是相对刚性的外壳。

其下届为莫霍面与地幔分开,平均厚度16km

3、矿物:

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4、岩石结构:

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5、岩石构造:

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6、解理:

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7、层理构造:

是由于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等的不同而在垂向上显示的成层性质

8、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9、地层层序律:

是指在岩层形成后,如未受到强烈地壳运动影响而颠倒,那么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并保持近于水平状态的现象。

简单地讲:

未经构造变动而倒转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10、化石层序律: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古生物化石或其组合形态结构越简单,地层时代就越老,反之越新

11、地层切割律:

指岩层、侵入体、断层之间的穿插和切割关系。

利用这些关系可以确定相互切割地质体的相对时代,基本原则是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

12组:

岩石地层的基本单位,组的含义在于具有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的一致性。

组或者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岩石为主,夹又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

13地质作用:

由自然动力引起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14构造运动:

由于地球内部原因引起组成地球物质的机械运动。

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的原始层位发生变位和变形。

15地质构造:

在构造运动的影响下,岩石发生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形态的几何形体称地质构造。

16平行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间产状一致,但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地层时代不连续。

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沉积间断或剥蚀面。

17角度不整合:

上下两套地层呈角度接触,地层产状不一致,地层时代和古生物化石不连续。

上下两套地层间有一剥蚀面。

18褶皱:

指岩石因受力作用发生连续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19节理:

岩石中有一破裂面,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显著的位移。

20断层:

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位移的断裂称为断层。

21变质作用:

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22侵蚀基准面:

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

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23深切河谷:

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24河流阶地:

地壳抬升后,原有的河漫滩被抬升,形成了分布在谷坡上,洪水不能淹没、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25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由于温度变化,大气、水和水溶液以及生物生命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地壳表面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或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26侵蚀基准面:

指河流注入水体的水面,一般代表下蚀作用的极限。

入海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为海平面;支流注入主流时,主流河面是支流的侵蚀基准面。

27深切河谷:

已经形成的曲流河或者是蛇曲河,在地壳抬升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增强,河谷加深;河谷在横剖面上呈“V”形谷,而在平面是仍保留极度弯曲的形态,这类河谷称为深切河谷。

28生物地层单位:

根据生物化石类型或组合特征为标志划分的地层单位,常用的术语是:

(某生物的)组合带、延限带、顶峰带。

29生物演化律:

根据岩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建立地层层序和确定地质时代的方法称为古生物学方法,又称生物演化律

30ji宁运动:

10-8亿年前发生的地壳运动,它使得活动的地壳上升,稳定地块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了杨子板块的基地

.31广西运动:

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

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

32阜平运动:

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33承压水<层间水>:

是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的重力水

全球划分的六大板块是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

简答题

1、岩石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生物地层单位的含义与关系。

答:

含义:

岩石地层单位是区域性的地层单位,依据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可分为四个级别:

群、组、段。

年代地层单位是指一定地质年代内形成的全部地层的总和。

生物地层单位:

生物带(biozone),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

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地层中化石有别的三维空间岩层体

关系:

岩石地层单位是一句岩性特征而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的变迁活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那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鱼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等时活时侵。

生物地层单位鱼年代地层单位同样存在穿时现象(底栖型生物带)

2、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答:

①进步性:

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阶段性:

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③不可逆性:

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④同时期的一致性:

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3、简述交错层理的类型及其形成的环境条件。

答:

按其层系形态可分为板状、楔状、槽状三种基本类型。

板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相互平行,纹层的厚度相等,大型的板状交错层理常形成于河流沉积中,层系的底界为冲刷面,纹层内部具有下粗上细的特点。

楔状交错层理的细层界面为平面,但互不平行,纹层的厚度不等,往往是上部厚度大,向下呈楔型缩小。

常见于河流、海湖浅水和三角洲沉积。

槽状交错层理的纹层呈槽状与层面斜交,槽型的纹层面为流水冲刷形成,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常见于河流沉积

试比较冲积物和冰碛物的异同。

  答:

冲积物粒度从粘土到砾石均有,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各种层理发育,成份成熟度较高;而冰碛物粒度粗大,往往有漂砾,磨圆度低、分选性差、层理不发育、成份成熟度低,表面往往有细而长的冰川擦痕。

4、生物演化有哪些特点。

答:

①进步性:

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②阶段性:

生物的演化过程不是均一和等速的,而是由缓慢的量变和急速的质变交替出现,在质变中生物大量绝灭和突发演化,从而形成了生物演化的阶段性。

③不可逆性:

即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④同时期的一致性:

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的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5、简述变质作用的类型及特点。

答①接触变质作用指岩浆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主要由岩浆活动所带来的热量及挥发性流体所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②动力变质作用指在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破碎、变形以及重结晶等作用。

这种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相邻两个岩石块体之间,即构造的接触带上,所以动力变质作用又被称为断裂变质作用。

③区域变质作用指大范围内发生的由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一种变质作用。

④混合岩化作用指由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过渡的一种超深变质作用。

原岩局部或部分重熔的物质与尚未重熔的固态物质发生互相交插与混合,通常是区域变质作用在地热流作用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6、简述河流的侵蚀作用。

答:

河流的侵蚀作用包括下蚀作用和侧蚀作用。

下蚀作用又分为地壳稳定期的地质作用和地壳抬升期的地质作用两种情况。

地壳稳定期河流的下蚀作用形成V字形峡谷、瀑布,向源侵蚀作用造成河流的袭夺,形成断头河和袭夺湾;地壳活动期河流的下蚀作用重新增强,形成河流阶地、深切河谷、夷平面。

侧蚀作用使河流变得弯曲,河谷加宽,曲流河高度发展形成蛇曲河,并最终导致河流截湾取直现象的发生,形成牛轭湖。

7、潮坪沉积的环境及沉积物特点。

答:

潮坪沉积是指无强烈的波浪作用而以潮汐作用为主的平缓海岸地带形成的沉积。

潮流可把泥沙带至潮坪,退潮时沿潮沟把较粗的碎屑带至海中,细粒碎屑则在潮坪上堆积下来。

可见双向斜层理、波痕、泥裂等,潮坪上具有海生生物与陆生生物混杂的现象。

沉积物分布:

由高潮线向低潮线其沉积物由细(泥)变粗(砂)的反分带现象。

由岸至海分别为泥坪、混合坪和沙坪。

8、对比分析剪节理和张节理的基本特征(8分)?

要点:

1)张节理与剪切理的基本概念;

2)可从产状、延伸、节理面特征、两壁间距、对围岩的切割关系与组合关系等进行对比分析。

9、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

答:

1)板块构造与岩浆作用:

板块边界活动特征决定了岩浆活动的类型通常在大洋中脊:

由于拉张作用,以来源于上地幔的基性和超基性岩浆为主;俯冲带:

则以中、酸性岩浆为主,并形成了岛弧型安山岩带;而碰撞带:

岩浆活动以酸性为主,主要由地壳局部熔融形成。

2)板块构造与变质作用:

1分离型板块边界处:

由于地幔热流的不断上涌,由于热流的作用,使先前形成的洋壳发生中-低级变质作用。

2平错型板块边界处:

由于相互错动而发生动力变质作用。

3汇聚型板块边界处:

由于强烈的俯冲与碰撞,多发生区域变质作用,并形成双变质带。

在海沟附近出现以蓝闪石片岩为代表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在火山岛弧附近出现以红柱石和蓝晶石为代表的高温低压变带。

3)板块构造与地震作用:

地震也多沿板块边界分布。

1俯冲边界-环太平洋地震带是最强烈的地震带,占全球80%的浅缘、90%中源及全部深源地震,释放能量占全球的76%。

多沿海沟分布,且呈45°角度向下倾斜,称为贝尼奥夫地震带。

特点:

地震带宽,频次高,震级大。

2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为世界上第二大地震带,释放能量占全球的22%,地震带宽,多为浅源地震。

3分离型边界—大洋中脊地震带地震带窄,但延伸长度大(64000km),多为浅源地震。

4)板块构造与构造运动

1板块内部:

岩石变形较弱,常以大面积的升降(造陆)运动为主。

2板块边缘:

构造活动较强烈。

(1)分离型及平错型边界:

以断裂为主。

(2)汇聚型边界:

以水平挤压运动为主,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

5)板块构造与表层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板块构造与表层地质作用关系也密切,不同类型板块边界其地质作用方式也不同。

1汇聚型边界:

多形成了高山,因此以剥蚀作用为主。

2分离型边界:

由于拉张作用,往往形成了地球上最主要的沉积盆地—海洋和大陆裂谷,它们都是发生巨厚沉积的主要场所,以沉积作用为主。

10、河流地质作用与构造运动的关系

答:

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时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不断侧向迁移,形成宽阔的河谷,河谷中形成由冲积物构成的河漫滩

若因地壳运动使该区域处于上升状态或使河流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河流的下切作用重新加强,使河床降低,原有的河漫滩相对被抬升,一般洪水已不能达到,形成分布于河谷谷坡上,洪水已不能淹没的、顶面较平坦的台阶状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11、褶皱的基本类型:

背斜:

是指岩层向上弯曲的变形,其特征是:

(1)在剖面上:

两翼地层向两侧倾斜;且核部的岩层时代老,向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2)在平面上:

经风化剥蚀露出地面后,老地层在中间,新地层在两侧对称出现。

向斜:

是指岩层的向下弯曲的变形,其特征是:

(1)在剖面上:

两翼地层向核部倾斜,且核部的岩层时代新,向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2)在平面上:

新地层在中间,老地层在两侧对称出现。

12、断层识别标志

(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

表现为岩层、岩体、褶皱轴等地质界线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突然中断、错开等现象。

(2)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如正断层可造成地层重复,逆断层可造成地层缺失。

(3)断层面和断层带上的标志①断层面上的擦痕和阶步:

阶步是指在断层面上的小陡坎,陡坎斜坡倾斜方向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②断层带内的断层角砾岩。

(4)地貌及水文标志①断层崖:

较大断层由于相互错动可形成沿断层面延伸的陡崖②水系的分布特征:

串珠状分布的泉水、带状分布的湖泊、沼泽等以及水系的突然拐弯都可能是断层等间接标志。

4、简述正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

答:

正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阶梯状断层:

由若干条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组成,各条断层上盘依次向同一方向降落,构成阶梯状断层在区域性抬斜过程中,断盘常沿弧形的断层面发生一定的旋转而构成阶梯状掀斜断块

地堑:

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相向倾斜的正断层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下降盘。

地垒则主要由几条走向基本一致、倾斜方向相反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早升盘.

地垒:

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走向大致平行而且性质相同的断层组而成的,其中间断块相对上升、两边断块相对下降。

环状断层:

若干条弧形或半环状断层围绕着一个中心成同心圆状排列,称环状断层。

放射状断层:

若干条断层自一个中心成辐射状排列,即构成放射状断层。

雁列式断层:

若干条呈斜向错列展布的正断层构成雁列式断层。

块断型断层:

两组方向不同的大中型正断层相互切割时,构成方格或菱形断块或方格网式组合,称为块断型断层。

5、简述逆断层的组合形式及各种断层组合特点。

答:

逆断层组合形式包括阶梯状断层、地堑、地垒、环状断层、放射状断层、雁列式断层、块断型断层。

叠瓦构造:

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产状一致的逆断层组成,其老地层依次叠覆于新地层之上,形如叠瓦,称为叠瓦状构造。

对冲式逆断层:

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反倾向的断层自两侧向一个中心逆冲的断层组合。

背冲式逆断层:

是由两条或两组相向倾向的断层自中心向两侧逆冲的断层组合。

楔冲断层:

逆冲体一侧与老地层之间为逆断层接触关系,另一侧的新地层发育正断层,实际上为正断层和逆断层的组合。

13、简述威尔逊构造旋回

用板块构造观点解释大洋盆地的演化,可将其分为以下6个阶段(威尔逊构造旋回)。

1)胚胎期(陆内裂谷阶段):

由大陆板块发展为大陆裂谷盆地,但未出现海洋环境,如东非裂谷。

2)幼年期(陆间裂谷阶段):

陆壳继续裂开,出现狭窄原始海洋,如红海、亚丁湾(窄大洋阶段)。

3)成年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

陆壳继续分离,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但大洋边缘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可出现宽广的大陆架、破、基(被动大陆边缘),如大西洋。

4)衰退期(主动大陆边缘阶段/俯冲消减阶段):

随着海底扩张作用的不断进行,被动大陆边缘处的洋壳发生断裂,并向大陆之下俯冲,形成海沟,虽然海底扩张在不断进行大洋边缘出现消减现象,因此,大洋面积在减小,如太平洋。

5)残余期(有限洋盆阶段):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最终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靠近,期间仅存残留海,如地中海。

6)遗痕期/终了期(拼合造山阶段):

最终两侧大陆完全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并转化为高大的褶皱山系,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脉(地缝合线)。

14、利用河水的单向环流作用原理,论述河流边滩及河曲的形成。

(1)自然界中很少有平直的河流,多数为弯曲状的河流。

当河水流过弯道时,河水的主流线会偏向河床的凹岸,造成凹岸出现壅水现象,从而产生单项向环流—表流流向凹岸,底流流向凸岸。

(2)凹岸在单向螺旋状环流的冲击下,下部岩石不断被破坏淘空,侵蚀下来的岩石碎屑被底流搬运到凸岸堆积,其作用结果是:

河流凹岸不断向谷坡方向后退,而凸岸因碎屑物堆积不断前伸—边滩,使河谷及河床越来越弯曲,形成连续弯曲的河床-河曲

15、利用河流的双向环流作用原理,论述河流心滩的形成。

(1)顺直河道的主流线一般位于河床中央,平水期水流在河面形成由曲岸向中央雍水的水流,沿床底形成由中央向凹侧辐射的底流,形成发育于主流线两侧的对称双向横向环流,洪水期则相反,形成反向双向横向环流。

(2)单向环流的表流由中央向两测,底流由两侧向中央汇聚,由于底流的相互作用和碎屑物的重力作用,使得碎屑物质在河心沉积一形成心滩,此过程不断重复,使心滩加大.最终露出水面并造成河流分叉,形成网状河。

16中国地史的两个成煤时期和古环境

华北板块二叠纪古环境: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东北南部普遍出现聚煤环境山西期:

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南部的豫西淮南地区发育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石盒子期:

华北大部分为半干旱环境下的杂色碎屑岩沉积,煤层不稳定;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含lingula的夹层。

石千峰期:

为干旱的内陆环境,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17古板快的恢复方法

1、板块边界的识别

1)蛇绿岩套的识别2)混杂堆积的识别3)双变质带的识别4)深大断裂的识别

5)大陆边缘的识别6)岩浆组合的分析7)沉积组合类型的识别

2、古板块活动的分析

1)古地磁分析;2)古生物地理区系分析3)古气候分析

18论述中国地史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构造运动及在中国大陆盆地所发生的作用

.阜平运动、吕梁运动、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含义及其影响阜平运动:

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吕梁运动:

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

晋宁运动:

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志留纪后期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使得南、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是柴达木盆地和华北板块拼合形成祁连山造山带:

在南方使得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拼合,形成华南褶皱带。

晚古生代海西运动: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三叠纪中晚期的印支运动:

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

一些板块拼合形成了印支褶皱带,秦岭皱褶带三江褶皱带侏罗纪-白垩纪燕山运动: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

共分三期,第一期发生于E2和E3之间;第二期发生于N1和N2之间第三期发生于N末期,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拼合碰撞造成的。

其意义1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地理格局。

2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Pengaea继续分裂。

三叶虫头颊

、绘图并说明四射珊瑚的构造类型。

(1)单带型:

横板+隔壁时代:

OS为主

(2)双带型:

横板+隔壁+鳞板(泡沫板)时代:

SD为主

(3)三带型:

横板+隔壁+鳞板+轴部构造(中轴或中柱)时代:

CP为主

(4)泡沫型:

只发育泡沫板时代:

O2-D2

17、1、该剖面上,发育了哪些地层(按从老到新的顺序叙述)?

各地层之间为哪种接触关系?

2、本剖面发育了哪些岩浆岩和变质岩?

该岩浆岩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分类应属哪一类?

岩浆岩体形成的时间?

形成该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类型?

3、本剖面发育了几个褶皱?

它们的基本类型?

核部及两翼由哪些地层组成?

褶皱的形成时代?

4、本剖面发育了哪些断层?

它们的基本类型?

断层的形成时代?

1、该剖面上发育的地层有:

奥陶系、志留系、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上三叠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志留系与上泥盆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三叠统与下白垩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上三叠统与石炭系二叠系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间为整合接触。

2、本剖面发育的岩浆岩有黑云母花岗岩;变质岩有大理岩;该岩浆岩按二氧化硅的含量分类应属酸性岩,岩浆岩体形成的时间为晚三叠世之后、早白垩世之前。

形成该变质岩的变质作用类型为热接触变质作用。

3、本剖面上发育了4个褶皱,由西向东依次为背斜、向斜、背斜、向斜。

背斜的核部地层为奥陶系,两翼依次为志留系、上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

向斜核部地层为二叠系,两翼依次为石炭系、上泥盆统、志留系。

褶皱的形成时代为二叠纪之后,晚三叠世之前。

4、本剖面上发育了两个断层F1、F2,F1为逆断层,F2为正断层

,F1断层的形成时代为成时代为二叠纪之后,晚三叠世之前。

F2断层的形成时代为白垩纪之后。

 

例10、分析地质图,并回答问题:

1)由老至新(用中文)叙述图区出露的地层;

2)描述岩浆岩体的产出部位及形态;

3)确定不整合的类型及形成时代;

4)描述褶皱形态、断层性质,并确定其形成时代;

5)简述构造发展史。

1)下奥陶统、中奥陶统、上奥陶统、中志流统、上泥盆统、下石炭统、下二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晚第三系。

2)图区内出露的两处花岗岩体均侵入背斜构造核部,为椭圆形岩株。

3)S2与O1-O3间为平行不整合,时代:

O3-S2;

D3与O1-S2为角度不整合,时代:

S2-D3;

C1与D3为平行不整合,时代:

D3-C1;

P1与C1为平行不整合,时代:

C1-P1;

T1、T2与下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时代:

P1-T1;

N与下覆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时代:

T2-N。

4)O1-S2地层形成近NE-SW向闭合型褶皱,在其顷伏端发育指状分枝,背斜核部被花岗岩岩株侵入。

形成时代为S2-D3。

D3-P1地层形成近NNE-SSW向开阔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为P1-T1。

在D3-P1地层褶皱变形的同时,发育了一条NE向延伸,倾向NW的逆冲断层。

形成时代为P1-T1。

5)O3-S2时期:

该区遭受区域隆升作用,使早期沉积的O1-O3地层全面抬升。

S2-D3时期:

O1-S2地层被NW-SE向应力作用,使O1-S2地层形成NE-SW向开阔褶皱,其核部同时被花岗岩体侵入。

D3-C1,C1-P1时期:

该区又两次遭受区域隆升作用,使D3和C1地层分别被抬升出露。

P1-T1时期:

该区再一次受到NW-SE向挤压,使D3-P1地层全面褶皱回返,形成NNE-SSW向开阔褶皱,并伴随发育NE-SW向逆冲地断层。

早期形成的NE-SW向褶皱被进一步挤压形成闭合型褶皱。

T2-N时期:

该区受NE-SW向挤压,使T1-T2地层被掀斜为倾斜岩层,早期构造被进一步加强。

N以后:

该区全面抬升出露,遭受剥蚀。

1、图片中褶皱和断层的类型。

答:

图中褶皱的类型为背斜;断层的类型为正断层

2、说明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