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2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18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2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语2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语2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语2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语2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222.docx

《论语2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222.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222.docx

论语222

论语222

第二十二章

  【子曰。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

  人而有信成就圣学

  蕅益大师讲,“不信自己可为圣贤,如何进德修业”。

  这个信又讲到更深层次了,不仅是说话要守信,不能打妄语,说到要做到,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信自己,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是学道的关键。

我们能不能成就圣贤,信心是根本。

有了信的力量,我们才能有动力,才会锲而不舍,进德修业。

所以先要信自己,这是自尊自爱,待人才能诚信。

如果不相信自己,也不会相信别人,待人就不可能诚信。

不相信别人,就是生活在怀疑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烦恼的世界。

所以,信先讲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跟西方的文化有一个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华传统文化讲自信,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

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基督教、天主教宗教文化上,先信自己是罪人,然后信上帝来救他,这在信心上就不同,天地悬隔。

  蕅益大师强调信自己可以成为圣贤,这个信是关键。

在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里,他讲了六个信,我们用这六个角度的信来诠释孔子讲的“人而无信”的信,那就讲得非常圆满了。

这六信是什么?

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我们学习圣学,该如何来落实这六信?

  六信内求探寻自心

  在成圣成贤的道路上,第一个是信自,信自己本来是圣贤。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得先信“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相对的善,是“本善”,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是纯善,无丝毫的恶。

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圣贤,现在要学圣、学贤,当然可以成圣贤。

有了这个信心,才能够进德修业。

  圣贤之心跟我的心无二无别,这叫真心。

所谓真心,不是我们身体里的心脏,不是这个肉团心,也不是我们能思维、想象、推理、研究的意识心,真心是真如自体,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所谓“竖无初后,横绝边涯”。

初和后,是过去和未来,这是时间观念,真心没有时间观念,它超越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在真心当中同时存在;在空间上没有边际,十方法界,宇宙万物全是真心所变现,这是我们的本心。

这个本心本来觉悟,本来纯净纯善。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讲,“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德能、相好是圆满的,这是性德,真心当中具足了这些性德,每一个众生都有。

虽然我们现在迷惑颠倒,有妄想、分别、执著,不断在造业,可是并没有障碍本性本善。

如果我们能够一念回心,所谓“背尘合觉”、“返妄归真”,尘是指外面的这些境界,叫妄尘,这些妄想、分别、执著都属于尘,好像什么?

一颗宝珠上面盖满了灰尘,现在把灰尘扫干净,宝珠就光芒四射了。

没扫干净,其实宝珠还是光芒四射,只是我们没觉察到,没得到它的受用。

我们“背尘合觉”,就是扫除心地上的尘垢,“返妄归真”,从妄境当中回头,归向真如自性,我们就成圣贤了。

我们对本善要生决定的信心,不能有丝毫疑惑,这是我们成道的关键,这叫信自,信自己。

有了信自的基础,然后才能谈得上信他。

  第二个是信他,就是信圣贤教诲。

他是指圣贤人,已经成就的圣贤,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佛家的释迦牟尼佛、佛陀的诸大弟子、历代的祖师;道家的老子、庄子,这些都是已经成就的圣贤,他们留下的教诲,圣贤教诲,我们一定要相信,走他们走过的路,效法他们,通过学习圣道来去除自心的妄尘,也一样能成圣成贤。

这是讲信他,信他就一定要立志,志在圣贤,学贵立志。

  第三个是信因,因跟果是相对的,有因必有果,有果也必有因。

我们现在想求得成圣成贤的果,因是什么?

大学之道告诉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能够明明德于天下,我们就成圣,因就是修身。

修身具体而言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最初的因,就是格物,格物是一个根本的因,有格物才有致知,有致知才有诚意,进而一层层因果推进,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最初的因是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

物是物欲,格是格斗,跟物欲格斗,把物欲控制住,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把物欲格除掉。

先控制,然后格除。

格除是什么?

永远断干净。

物欲包括很广,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嗔痴慢的烦恼,这些都是物。

再广泛地讲,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是物。

因为宇宙万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因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才产生的,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宇宙没有物。

  永嘉大师开悟之后说了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梦里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的时候,那是迷惑颠倒,就象在梦里一样,有六道,有十法界,有宇宙万有。

那些是什么?

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

现在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了,就觉悟了,觉悟之后一看,“空空无大千”,这个物到此地步真的格尽,一丝毫尘染都没有了,干干净净,空空如也。

能够到此境界,就是成大圣。

  我们先从最粗重的物欲烦恼下手,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这十六个字要放下,这是最初下手处。

因是格物、放下,放下一分,我们才能看破一分;看破一分,又帮助我们放下一分。

放下是格物,看破是致知,格物致知是相辅相成的,然后才有诚意,才有正心。

  何谓诚意?

能够放下分别执著,才叫诚意。

最起码,意识上没有自私自利。

说得更圆满,没有念头才叫诚意。

曾国藩先生讲,“一念不生是谓诚”。

到了一念不生的境界,才叫真正诚意。

什么是心正?

没有烦恼叫心正。

有烦恼,心怎么能正?

《大学》讲,“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一定是心里没有好乐、忿懥、恐惧、忧患,才能叫正。

好乐是贪,忿懥是嗔,忧患恐惧是痴,贪嗔痴在心里,这是三毒烦恼,心怎么能得其正?

  先断三毒烦恼,进而将见思烦恼断掉,见是知见,知见错误,这是烦恼;思是思想,思想的烦恼,见解的错误,都要断除干净。

然后将尘沙烦恼断尽,尘沙烦恼是分别,见思烦恼是执著。

分别执著断尽了,再把无明烦恼也破掉,无明是妄想。

所以,圆满的正心是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

这是成圣之因,因就是我们的烦恼要放下。

不能一下放下,就逐步逐步放下,有次第地放下,必然能得成圣的果。

  第四个是信果。

果是圣贤果位,一切圣贤都是从格物、放下的功夫中得来。

因果是绝对没有差错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好像影必随形,响必应声,我们的身子走到哪,影子就跟到哪;我们在山谷里叫一声,必定有回响,有其因必有其果,绝没有虚弃的。

所以,懂得了因果,我们要努力地修因证果。

  第五和第六是信事、信理。

信事,事是什么?

《大学》里讲的家、国、天下,这些都是事。

这些事没有穷尽,其实天下讲得小了,只是一个地球,整个宇宙的事,更加无有穷尽。

朱子讲要“穷尽万物之理”,万事万物的这些事理,无有穷尽,如果我们的心往外去探索、攀缘、学习,最终能不能把万事万物的事理都明了了?

不可能。

为什么?

我们起心动念要去穷理,这个心是妄心,用妄心去穷理,办不到。

要怎么样?

要用真心。

因为家国天下,乃至宇宙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真心所现物,我们能够回光返照,不向外攀求,回归自性,就豁然明白了,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之理都通了。

为什么?

因为这些事不管怎么繁杂,都没有离开我们自心。

我们必须要回归到自心上探寻,才能了知心所现的一切法。

  事和理是一对,有其事必有其理。

事上的林林总总,理是什么?

全是我这一念心中所现物,这是理,家、国、天下没有出我这“一念介尔之心”。

蕅益大师用“介尔之心”,介尔比喻极其微小,就是一个念头,这些境界,这些万事万物,都没有离开我的念头,就是我的念头变现的。

离开念头,没有事物了。

这个念是依真心而起,离不开真心,真心没有动摇过。

念头依真心而起,真心是念的体,念跟真心和合在一起。

念头叫什么?

叫妄。

为什么叫妄?

因为它不长久,它是瞬间、瞬间在生灭,所以叫妄。

真是不生不灭的。

可是不生不灭和刹那生灭的合在一起,分不开。

一起念头,立刻就现出物了。

  现在我们要格物,格是正的意思,把物给正过来,怎么正?

把心正过来,就把物正过来了。

因为物没有离开我这一念心,所以我心一正,身也修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太平了,这是大学之道,这是成圣之道。

我们果然能够明白,原来心外无物,一切物皆由我心所造,我们的信才真正踏实,绝对不会往外攀求,我们只会求自己。

  纯善真信内外和谐

  《论语》我们讲到这里,已经多次地重复这个理念。

譬如孔子讲“为政以德”,就是告诉我们,自己修德便是从政;“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我们把德修好了,我们治国平天下的事也能够完满了。

为什么?

因为一切物皆由心造。

家国天下,哪里是我们心外的物?

所以,一正一切正。

换句话讲,一歪就一切歪。

假如我们心里有烦恼,心不得其正,身也不修,家也没齐,国也不治,天下也不平了。

  前几年有一部影片,刘德华主演的,叫“天下无贼”,剧情很有意思,道理、味道很浓。

这是讲在一列火车上,有个叫傻根的农民,在大城市挣了钱,准备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

傻根心地很厚道、很老实,他不相信天下会有贼。

他带着很多钱在身上,结果遇到了两伙贼,都想偷他的那包钱,但是他不知道。

  有一伙贼是一对男女,想欺骗傻根,但傻根非常厚道,被他们骗也不知道,还想去帮助他们,把他们都打动了,觉得他太纯朴了,不忍心再去偷他的钱。

这证明什么?

盗亦有道。

贼也有道,什么道?

良心,贼人也有良心。

良心是我们的本心,本性本善。

这个本心跟圣贤的本心无二无别,没有区别,是同一个心。

只是贼人的贪、嗔、痴很重,把本心覆盖得很深,所以他才会造作这些罪业,当遇到真正纯朴、善良的人,他也会被感动。

所以这两个贼看到傻根这么纯朴,就决定要保护他,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

  另一伙扒窃的团体也想偷傻根的钱,就跟这男女二贼明争暗斗。

火车上还有便衣警察,也卷入了这场斗争,警察们要捉贼。

后来傻根的钱被掉包了,他也不知道,一直坐着火车,哪里知道火车里这么热闹。

这几伙人一直在打斗,打到最后,钱又回到傻根那,傻根还是不知道,然后他下了火车,带着钱回家了。

  这部影片给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傻根心里没贼,他的天下就没贼。

我们心里要是有贼,觉得天下都有贼,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顺眼,好像个个都象贼。

这是什么?

自己有贼心。

我们的心里无贼,我们的天下就无贼,心里有贼,天下就有贼,一切法由心想生。

  这部影片里有一句很著名的台词,是傻根对着那些贼人讲:

“喂,你们谁是贼?

站出来给俺老乡看看。

”叫了两声,没人站出来。

然后他对他老乡说:

“你看看,怎么样,没贼吧?

”他就不相信有贼,他心里真没贼。

他傻不傻?

他不傻,他活在一个纯净纯善的世界里,他的天下没有恶人、没有贼人,他的天下都是好人。

他见到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他的天下不就是太平的天下吗?

他的世界不就是和谐的世界吗?

  和谐世界怎么和?

首先把我们自己心里的贪婪、猜疑、嫉妒、瞋恚,对人的不信任、怨恨,这些诸多的烦恼格除干净,我们的心就和谐了,心和谐了,世界就和谐了,宇宙就和谐了。

所以我们一般人觉得傻根很傻,哪里知道,我们要是怀疑猜测别人,看别人不顺眼,说别人的是非,批评人、毁骂人,看人都是贼,自己比傻根还傻。

我们把自己放到了一个充满恶贼的世界,自己是不是比傻根还傻?

  真正圣人,他看一切人都是圣人。

只是这个圣人可能有一时迷惑、一时糊涂,他本来就是圣人,我们要真信这个。

我们要是不信,有怀疑,怀疑就是迷惑,从迷惑怀疑当中,就会不断地生出很多贪瞋痴慢疑的烦恼出来。

儒家讲,怎么才能成为君子?

我们不要怀疑别人不是君子,要学着看人人都是君子,自己就谦卑了,心地坦然:

我要向君子学习,那自己就是君子。

  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是哪三人?

一个是我,另外两个,一个善人和一个恶人,或者是,一个君子和一个小人,不外乎就这两种人。

这两种人都跟我在一起,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他们学习。

对善人,我们学他的善;对恶人,我们看到恶,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恶,有,马上改过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和不善的两种人都是我的老师。

不善的是什么?

在我眼里他是一时糊涂,他给我做示现的,我绝对不能把他看轻,因为他本来是圣人。

  我们能够看人人都是君子,那自己就是君子,自然就有温、良、恭、俭、让的美德。

如果再进一步,我们见到人人都是圣人,那恭喜了,我们也成圣人了。

我们活在圣人的境界里,周围都是圣人。

圣人的境界全是圣,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纯善。

所以学圣人就是改心,把自己的凡夫心改成圣人的心,我们就成就了。

  像傻根这样的人,我们一般讲是愚人,表面很愚痴似的,实际上这就是孔子讲的“愚不可及”。

我们能够比得上他吗?

他心里压根没有看人是贼,他只看人好的一面,不看人不好的一面。

看人不好的一面,是拿别人不好的那一面去折磨自己。

所以,愤怒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才傻。

我们能够不惩罚自己,天天见一切人都是好人,只有自己有不足之处,见一切人都是善人,只有自己有恶的一面,那我们就能天天进步。

  我们见人只见好样子,不看他的坏样子,“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永远都活在一个见一切人都是好人的境界里,心情多么舒坦!

心里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念念都向善的一面靠拢。

恶念刚起来,立刻觉照:

我这个念头不对,我怎么又看别人的毛病,又在批评人了,又在吹毛求疵了,这都是恶。

《弟子规》讲,“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

我们看人是善人,自己就是善人;看人是恶人,自己也跟他同类。

  外面的境界完全是我们自己的心所造的、所现的,我们对这件事情先要信。

不信这个,真的“不知其可”,没救了。

能信这个,才有成圣成贤的指望。

然后深解其意,努力地去实行,在日常生活中忍住,不看别人不好的地方,忍住不讲别人的过错,包容而没有包容别人的心。

有这个心,心里就已经看到别人有错了,我们不要存这个心。

  新加坡有一位老人,许哲女士,她今年应该是一百一十岁。

她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毛病,精神活力就像年轻人一样,她还常常照顾老人。

人家问她:

“你有什么青春常驻的秘诀?

”她说:

“我不看别人的过错。

”“那别人真有过错,你看到了怎么办?

”她说:

“看到了,就好像走在大街上,看到不认识的人,一个照面打过去了,马上就忘掉了,回头也想不起来了。

  我们走在大街上,见到这么多的人,自己能想起谁?

我们看的时候,看得清清楚楚,没有迷惑,过去了就把他忘了,没有存在心里。

我们见人有过错,也要学这分存心。

看到人家过错,不是不知道,心里很清楚他犯错误,但是绝不往心里去。

事情一过,立刻就干干净净,这叫用心如镜,绝对不留印象。

留那个印象,恶的印象,多不好,为什么不留一些美好的印象,把人家的善的印象留在自己心里?

  这种道理我们在《论语》里会反复地说,听一遍不够,多次地重复,多次地加深印象,逐渐逐渐,不知不觉,我们也能转凡心为圣心。

这一部《论语》学完之后,也就不知不觉跟孔子一样了。

所以,最初的信多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