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079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docx

江苏届高考语文附加题练习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附加题练习十九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亡今以不谷[注]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不谷:

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2)除“不谷”外,古代君王还有哪些自称?

请再写出两个。

答:

(3)这段谈话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二、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呐喊》不仅思想内容“深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多创新。

《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式的小说;《头发的故事》是一段“聊天记录”;《白光》有意识流的特质;《孔已己》、《阿Q正传》很像人物传记;《一件小事》、《兔与猫》、《鸭的喜剧》像散文。

B.《边城》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文学理想:

翠翠是美与爱、自然与神性的最高结晶;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既反映出湘西淳朴善良人们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们在“自然”、“人事”的偶然变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C.《红楼梦》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宝玉挨打后,宝钗劝慰他:

“你可都改了吧!

”黛玉深情地说: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都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性格。

D.曹禺在《雷雨》中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而揭露了周朴园的荒淫的私生活和罪恶的发家史。

E.《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刻画了一个冷酷、狡诈、贪婪、吝啬的暴发户典型形象,深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2、

(1)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5分)

(2)《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是一段精彩的情节。

请从下列在场的人物中任选两个,说说她们当时的表现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点。

(5分)

①迎春②探春 ③惜春④晴雯⑤司棋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黄 昏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我立住。

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

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

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

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

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狂奔的猛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

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

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

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

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

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

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

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一九三三年初夏

1.请说说开头一句话“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的妙处。

(5分)

2.结尾划线句子“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3.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情绪的典型意义。

(5分)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附加题练习二十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蔡葛山先生曰:

“吾校《四库全书》,坐讹字夺俸者数矣。

惟一事深得校书力。

吾一幼孙,偶吞铁钉,医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日渐尪弱。

后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云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炭屑裹铁钉而出。

乃知杂书亦有用也。

此书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其全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

(二)》

20.《四库全书》是古代哪位皇帝主持编修的?

是指哪四库?

(2分)

21.本文叙述了依杂书药方排出幼孙误吞之铁钉一事。

除此而外,还能获悉哪两点重要信息?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老人与海》在叙述圣地亚哥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插入他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使得单调的捕鱼、斗鱼过程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B.《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被葛朗台打发到印度后发了财。

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是忘恩负义的人。

 C.《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曹操扫除了最强劲的对手吕布,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彝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埋下了覆灭的伏笔。

D.《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元春一手搀着老太太,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满足。

 E.《边城》以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这种“美”和“爱”的美学理想。

23.简答题(10分)

 ①克劳狄斯知道自己弑兄篡位的阴谋败露后是如何设计陷害哈姆莱特的?

(4分)

 ②《雷雨》以“雷雨”为标题,有何意义?

(6分)

三.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

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

①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出版大国。

但平均到每个人,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为5.6册。

20年只增加了不到1/2本。

包括中小学教材在内,农村人均图书消费在20元左右,城市大概是其2倍。

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城市所占的比重达到90%。

与此相对,农村图书市场持续萎缩。

据统计,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2009年为82∶18。

②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

图书营销渠道也不健全,县以下的书店大都不卖书了,农民为了买一本书跑上几十里路很常见。

③据调查,对于目前的图书价格,有51%的读者认为“比较贵”,仅有31.8%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合适。

因此,有人认为,书价太高是阻碍我国人均购书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也有人不这么看。

这30年我们的收入增长了50倍,但图书价格只上涨了20倍至30倍。

1980年我们看一场电影是0.15元,现在一般是50元,上涨了300多倍。

和国外图书相比,我们的书价只有人家同类图书的1/3或1/5。

偏低的书价自然难以激励人们写书著述。

原创的优秀图书太少了。

④计划经济时代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的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读者。

有人建议,国家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

此外,政府、媒体、家庭、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阅读,提高人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观念改变了,图书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24.从第一段看,我国的“阅读尴尬”表现在哪些地方?

(4分)

25.试概述关于书价的反方观点及其理由。

(5分)

26.依据本文,为增加农村的图书消费,你有什么合理建议?

(6分)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附加题练习十九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注]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不谷:

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2)除“不谷”外,古代君王还有哪些自称?

请再写出两个。

答:

(3)这段谈话体现了说话者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答案: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2)朕寡人孤(任选两个即可)

(3)有自知之明,清醒而不糊涂。

参考译文——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现在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在朝廷上商量大事,而群臣却没有谁比得上我,我们的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而感到担忧。

二、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呐喊》不仅思想内容“深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多创新。

《狂人日记》是一篇日记式的小说;《头发的故事》是一段“聊天记录”;《白光》有意识流的特质;《孔已己》、《阿Q正传》很像人物传记;《一件小事》、《兔与猫》、《鸭的喜剧》像散文。

B.《边城》寄寓了沈从文“美”与“爱”的文学理想:

翠翠是美与爱、自然与神性的最高结晶;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既反映出湘西淳朴善良人们的人性之美,又反映出他们在“自然”、“人事”的偶然变故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C.《红楼梦》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宝玉挨打后,宝钗劝慰他:

“你可都改了吧!

”黛玉深情地说: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都非常切合各自的身份与性格。

D.曹禺在《雷雨》中灵活地运用了“回顾”与“穿插”的表现手法,让鲁侍萍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以“回顾”的方式,诉说自己的遭遇,从而揭露了周朴园的荒淫的私生活和罪恶的发家史。

E.《欧也妮·葛朗台》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

它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刻画了一个冷酷、狡诈、贪婪、吝啬的暴发户典型形象,深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答案:

CE——C(宝钗、黛玉的话反了)E(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的是鲁大海,是从社会斗争的角度揭露的。

2、

(1)请围绕《阿Q正传》举例谈谈你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本质的理解。

(5分)

答案:

【答案示例】阿Q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却自我辩护和粉饰:

盲目地自夸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

”莫名其妙地自轻自贱,“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对耻辱和失败的健忘和自慰,“儿子打老子了!

”对更弱者的欺凌和报复,“他扭住伊(指小尼姑)的面颊。

”(举一实例即可,2分)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

就是自欺自骗以求自慰,这种奴性心理,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先生通过《阿Q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3分)

(2)《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是一段精彩的情节。

请从下列在场的人物中任选两个,说说她们当时的表现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点。

(5分)

①迎春②探春 ③惜春④晴雯⑤司棋

答案:

①迎春:

任凭抄检,性格软弱;②探春:

只准查自己的东西,并且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刚毅果敢,明辨是非;③惜春:

赶走了没有过错的入画,冷面冷心。

④晴雯闯进来倒箱子,光明磊落,泼辣刚烈。

⑤司棋:

被查出有不该有的东西,但并不愧疚,敢作敢当。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黄 昏何其芳

   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我立住。

一乘古旧的黑色马车,空无乘人,纡徐地从我身侧走过。

疑惑是载着黄昏,沿途散下它阴暗的影子,遂又自近至远地消失了。

   街上愈荒凉。

暮色下垂而合闭,柔和地,如从银灰的归翅间坠落一些慵倦于我心上。

我傲然,耸耸肩,脚下发出凄异的长叹。

一列整饬的宫墙漫长地立着。

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它以叩问回答我:

──黄昏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狂奔的猛兽寻找着壮士的刀,美丽的飞鸟寻找着牢笼,青春不羁之心寻找着毒色的眼睛。

我呢?

   我曾有一些带伤感之黄色的欢乐,如同三月的夜晚的微风飘进我梦里,又飘去了。

我醒来,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的爱情的朝露无声地坠地。

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我能忘掉忧郁如忘掉欢乐一样容易吗?

   小山巅的亭子因暝色天空的低垂而更圆,而更高高地耸出林木的葱茏间,从它我得到仰望的惆怅。

在渺远的昔日,当我身侧尚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曾不经意地约言:

选一个有阳光的清晨登上那山巅去。

但随后又不经意地废弃了。

这沉默的街,自从再没有那温柔的脚步,遂日更荒凉,而我,竟惆怅又怨抑地,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

一九三三年初夏

1.请说说开头一句话“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的妙处。

(5分)

2.结尾划线句子“让那亭子永远秘藏着未曾发掘的快乐,不敢独自去攀登我甜蜜的想象所萦系的道路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3.联系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情绪的典型意义。

(5分)

参考:

1.作者新颖独特地把本来属于听觉形象的“马蹄声”,巧妙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白色的小花朵”(2分),从而使无影无形的声音,通过有形有色的花朵而具体化了(1分)。

这些意象、声音、色彩以及感触浑然组成一个迷茫怅惘的黄昏情景,既渲染出长街的昏暗寂寥,又应合着孤独和忧郁(2分)。

2.①象征手法。

(2分)②“小山巅的亭子”,充满象征意味,可望而不可及的快乐和希望就在前方,但又没有勇气去追求、去探索,我只能徘徊复惆怅,只能哀叹和伤感。

(3分)3.作者所抒发的,是一种隐隐的忧愁。

(2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纷争,帝国主义侵略,一片混乱。

作者在沸腾的时代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忧愁,“是一个时代的忧愁,是历史的忧愁,具有典型意义。

”《黄昏》的基调是既有美丽的幻想,又有寂寞、孤独的苦闷。

(3分)

东台市三仓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附加题练习二十参考答案

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6处)(6分)

蔡葛山先生曰:

“吾校《四库全书》,坐讹字夺俸者数矣。

惟一事深得校书力。

吾一幼孙,偶吞铁钉,医以朴硝等药,攻之不下,日渐尪弱。

后校《苏沈良方》,见有小儿吞铁物方/云剥新炭皮/研为末/调粥三碗/与小儿食/其铁自下/依方试之,果炭屑裹铁钉而出。

乃知杂书亦有用也。

此书世无传本,惟永乐大典收其全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槐西杂志

(二)》

20.《四库全书》是古代哪位皇帝主持编修的?

是指哪四库?

(2分)

乾隆   经、史、子、集

21.本文叙述了依杂书药方排出幼孙误吞之铁钉一事。

除此而外,还能获悉哪两点重要信息?

(2分)

《四库全书》校勘极严,《永乐大典》搜罗很广。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CD

 A.《老人与海》在叙述圣地亚哥与马林鱼、鲨鱼的搏斗过程中,插入他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使得单调的捕鱼、斗鱼过程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B.《欧也妮·葛朗台》中查理被葛朗台打发到印度后发了财。

他贩卖人口、放高利贷、偷税,是忘恩负义的人。

 C.《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曹操扫除了最强劲的对手吕布,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完胜曹操,三足鼎立初现;“彝陵之战”,蜀国大伤元气,埋下了覆灭的伏笔。

D.《红楼梦》中写元妃省亲,“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元春一手搀着老太太,一手搀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满足。

 E.《边城》以翠翠与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这种“美”和“爱”的美学理想。

23.简答题(10分)

 ①克劳狄斯知道自己弑兄篡位的阴谋败露后是如何设计陷害哈姆莱特的?

(4分)

以避免所谓的处分为借口,让两个大臣陪,把王子驱逐出境,编造理由,借英国朝廷之手处死哈姆莱特;唆使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让雷欧提斯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奸王特地给哈姆莱特准备下一杯有毒的饮料,以便哈姆莱特比剑时喝下去毒死他

 ②《雷雨》以“雷雨”为标题,有何意义?

(6分)

是事情发生的自然环境;渲染了压抑、沉闷的气氛;

喻示着家庭即将到来的分崩离析;象征着一场大的社会变革。

答三点满分

三.材料分析概括题(15分)

世界出版大国的阅读尴尬

①中国每年出版图书30万种,已是当之无愧的出版大国。

但平均到每个人,购书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

1990年,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为5.2册,2009年为5.6册。

20年只增加了不到1/2本。

包括中小学教材在内,农村人均图书消费在20元左右,城市大概是其2倍。

尤其是一般图书的消费,城市所占的比重达到90%。

与此相对,农村图书市场持续萎缩。

据统计,2001年城乡图书零售比为74∶26,2009年为82∶18。

②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千元,让他们在生活之余拿出几百元来买书是不现实的。

图书营销渠道也不健全,县以下的书店大都不卖书了,农民为了买一本书跑上几十里路很常见。

③据调查,对于目前的图书价格,有51%的读者认为“比较贵”,仅有31.8%的读者认为图书价格合适。

因此,有人认为,书价太高是阻碍我国人均购书量增长的主要原因。

但也有人不这么看。

这30年我们的收入增长了50倍,但图书价格只上涨了20倍至30倍。

1980年我们看一场电影是0.15元,现在一般是50元,上涨了300多倍。

和国外图书相比,我们的书价只有人家同类图书的1/3或1/5。

偏低的书价自然难以激励人们写书著述。

原创的优秀图书太少了。

④计划经济时代极低的图书定价和大量的免费宣传性图书使人们养成了不愿为阅读付费的习惯。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也抢走了很大一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读者。

有人建议,国家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

此外,政府、媒体、家庭、学校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宣传阅读,提高人们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观念改变了,图书消费自然就会上去。

24.从第一段看,我国的“阅读尴尬”表现在哪些地方?

(4分)

人均图书消费量低(1分),且20年几乎未增长(1分),图书消费城乡极不均衡(2分)。

不加概括,照抄原文不给分。

此题3点,按参考分值得分。

第一点必须强调人均购书量,第二点侧重增长速度,第三点强调城乡对比。

25.试概述关于书价的反方观点及其理由。

(5分)

中国图书价格并不高。

(2分)与我们的收入增长相比,与其他的文化消费相比,与外国图书价格相比,中国书价并不高。

(3分,每点1分)反方观点答成“价格并不高”、“价格不算高”或“价格偏低”都可。

理由中的第2点“和其他文化消费相比”写成“和电影票价格相比”也可

26.依据本文,为增加农村的图书消费,你有什么合理建议?

(6分)

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村的图书营销渠道;加大宣传,更新农民的读书观念;给予相关税收政策的倾斜。

(共四点,答对三点即可;每点2分)第一点答成加大农村购书优惠力度,如发放购书券等也可;第二点答成增加农村购书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