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918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2005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和制订全省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建言献策,根据省政协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与各市政协就特色农业发展问题开展了联合调研。

4月9日至5月20日,喇敏智、李宇鸿副主席带领由委员、专家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赴庆阳、定西、白银三市,侧重对河东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这次调研也是去年关于我省农业产业化调研的深化和继续。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综合效应日益凸显

    综合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组认为,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注重发挥资源优势,致力打造特色产业,全省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在:

    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经营组织发展较快。

目前,我省特色农业已初步形成草畜、瓜菜、林果三大主导性产业和制种、马铃薯、中药材、酿酒原料、草产品、食用百合、球根花卉、干果、黄花菜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区域性优势特色产业。

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并跻身全国前列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4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10万亩、马铃薯823万亩、啤酒大麦和啤酒花140万亩、玉米杂交制种105万亩、蔬菜425万亩,水果保有面积442万亩、酿造葡萄10.8万亩、苜蓿草750万亩。

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2077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8%;肉蛋奶总产突破113.6万吨,畜禽饲养量突破l亿头只。

另外,我省还有世界珍稀的白牦牛种群和全国最佳的油橄榄、花椒生产基地。

在特色农业基地不断扩大的同时,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也获得了较快发展。

2004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1989个,固定资产总值140亿元,比2003年增加15亿元,增长10.7%。

其中,1020个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122.4亿元,比2003年增加22.4亿元,增长22.4%;全省共建各类农产品市场2303处,其中,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23个。

所有这些表明,我省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比较厚实,实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成形,产、销理念明显进步。

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和探索,以中介组织、产业协会和相关管理、服务机构为主轴建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成为了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目前,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达2607个,产品行业协会247个。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体系等正在逐步健全;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合力推动下,各地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快速推进,品牌意识不断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全省累计制订各类农业标准1000多项,部分农产品开始实行标准化生产。

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2万亩,全省共有145个产品先后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标志认证,注册品牌73个。

在农业部多次组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中,兰州市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受检城市前列。

从一定程度上证明,我省大部分农特产品质量确实有了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支以“穿着西装的农民”为主体的营销大军,经过市场经济的不断洗礼、打磨,我省的农产品营销队伍逐渐成熟,营销网络快速发展,营销理念日趋进步,营销业绩不乏亮点。

2004年,定西市马铃薯协会的营销人员,通过对全国主要马铃薯交易市场价格信息的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终端市场需求量及价格变化,调控收获进度,调度货流方向,使马铃薯外销维持了较高价位,平均每吨销售价比上年净增80元。

仅安定区,通过上述举措实现马铃薯总计价格增长值4496.5万元。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增收效果更加明显。

我省特色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个集种植、加工、运输、销售及科研各个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链已开始形成并不断向贸、工、农一体化延伸。

农产品初级加工已成规模,一部分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势头良好。

如:

莫高集团利用武威及周边纬度相同地区优质原料生产的葡萄酒供不应求。

庆阳市利用残次苹果加工生产的膨化苹果圈、苹果糕等休闲食品畅销国外。

陇南、定西利用油橄榄、当归加工生产的系列化妆品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

通过特色农产品价格优势、加工和流通增值,广大农民从特色农业发展中直接和间接获得的收益明显增加。

2004年,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25.9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795元,比2003年增加295元,增长19.7%。

发展特色农业在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辐射范围不断扩大,综合效应日益显现。

随着特色农业的发展,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不断兴起和壮大,部分解决了农业产值长期低下和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建设和非公经济、县域经济发展;在由温饱农业向特色商品农业的转化过程中,市场经济意识对农耕文化的冲击,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方式,促进了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指导特色农业实践和特色农业经济发展对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政府执政内容、执政方式的转变,提高了执政能力。

靖远县是我省非公经济10强县,个体私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依托蔬菜、羊羔肉产业兴建起来的;庆阳、定西的驿马、文峰两镇特色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聚集效应明显,带动了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陇西县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重点抓项目、难点抓增收、亮点抓改革和深入基层一线抓落实的“三点一线”工作方法,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发展特色农业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在调研中我们看到,特色农业发展较快、经济效益明显的地方,民心愉悦、社会和谐、诸业兴旺、一派生机。

    

(二)特色农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亟待破解

    调研中我们注意到,各地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方面,确实下了功夫,花了气力。

但和内蒙、宁夏等周边地区相比,我省特色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制约因素和诸多难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除了对发展特色农业认识有待提高、工作思路有待拓展、工作措施有待创新、工作力度有待加大等主观因素外,投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难以解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标准化批量生产能力不足,龙头企业总体弱小、带动作用普遍低下等新老问题,依然广泛存在。

有些问题或者一个问题的某个方面,可以也需要交给市场自行调解。

如基地布局和利益联接机制中龙头与农户的关系问题,就分别会由经济聚集效应和市场经济的趋利原则渐次调整,政府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化解冲突、维护公正,任何急功近利、越俎代庖的思想和行为,其负面效果短期内可能不会显露,长远地看,则必将会对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深层危害。

但现实要求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经济和政府职能的转型期,更多的问题必须由政府依据经济规律引导解决。

如发展环境问题、投融资政策问题、农业结构继续调整问题以及在项目建设中重工业轻农业的问题等。

其中,特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由来已久。

据调研过的大部分企业反映,由于受投融资政策、信贷规定等多种因素制约,这个问题仅仅依靠企业本身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发展资金短缺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对原材料的收购和存储、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市场前景看好的产品项目的投资建设,相当一部分企业产能长期空置、产品质量徘徊不前、市场竞争力难以提高,企业发展步履沉重。

因此,在起步晚、发展慢、差距大的现实情况下,我省的特色农业发展进程,必定是一个负重前行的过程,进一步加快和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有许多关口要闯,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对策建议

    

(一)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产业链

    我省自然条件和外部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特色农业是前途无量的朝阳产业。

在更深层面上,发展特色农业对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对此,各方面正在形成广泛共识。

当前需要更加鲜明地确立特色农业发展思路,在“十一五”规划中,编制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的发展规划并独立成篇。

在今后的工作中,注重从三个层面上努力培育“从田头到餐桌”的特色农业产业链。

一是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品种结构和产品结构,挖掘潜力,拓展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努力追求突出特色、特中选优、优有规模的目标。

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构建和延长产业链,使其产品渗透进入大工业的产业链条中。

首先,应把食品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食品工业门类众多、市场广阔,搞得好,完全有可能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其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产品还可以广泛进入电子、采矿、化工、制药以及造纸印刷等大型工业行业,其前途不可限量。

三是强化营销流通,使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尽可能多地进入大市场商品供应链。

目前在兰州市主要超市销售的地产商品只有酒类、干果等少数品种,说明发展空间很大。

建议在适当时机,举办我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

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各种平台,切实加强营销流通工作力度。

    

(二)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建设,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我省特色农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而通过创新也有可能解决的机制问题有:

投融资机制问题、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问题以及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领导机制问题。

其中,解决投融资机制问题可以考虑采取: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由政府牵头,银行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参加的会商机制,协调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制定新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更加踊跃地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等一系列措施,创新制度安排,拓宽资金渠道。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尽快加以理顺,是加快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各级职能部门应当从现在开始逐渐淡化行政影响,抓紧研究建立以宏观协调和规范服务为主要职能的新的工作机制,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推动参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和机制创新上,通过明晰产权关系,使以契约、合同、订单为主的外部关系更加规范,以股份制为代表的内部关系得以实现和稳固,从而推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特征的新的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解决当前特色农业发展中突出矛盾的重要措施。

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在目前的初创阶段,应本着“宜宽则宽、宜简则简”和“自愿、民主、民办、民管”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把创新和健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的工作作为主要着力点。

同时,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规以及扶持、服务政策,使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实现政府服务、指导,民间有序运作。

共同推动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应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示范园区、科技培训网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支农工作力度。

同时,针对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农业产业,积极引导发展相应的科研学科方向。

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大新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多出快出成果,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而保证特色不减、优势长存。

二是认真研究、尽快出台和报批特色农业的生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等,尽快实现特色农业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

努力打造拿得出、叫得响、保得住的知名品牌。

三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努力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兴利避害。

使特色农业真正成为品质上不退化、经济上能发展以及社会上能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形成工作指导上的合力

    目前应着力解决相关工作部门部分职能交叉和相互间条块分割,以及由此造成的一定程度的分散重复立项和总体效益低下问题。

据审计厅有关资料,2004年,我省扶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共计8000万元。

其中省财政厅、省农牧厅(省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000万元;省扶贫办在扶贫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发改委在以工代赈资金中下达2000万元;省财政厅在财源建设资金中下达1000万元。

所扶持的项目中,畜产品育肥、屠宰、加工占46.28%,农产品生产、加工占3432%,其他占19.4%。

由于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管理使用,致使资金投入分散,无法形成合力。

建议完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整合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形成工作合力。

优先选择有发展前景,对区域经济有带动、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

切实把支持措施和有限的财力抓实、用好。

    (五)加大对河东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占全省80%人口和三分之二县市区的河东地区,从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来看,与河西五市和全国的农业生产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

河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对我省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河东各市的特色农业发展已经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势头。

可以预期,通过加大财政、项目、政策的扶持力度,加上当地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在“十一五”期间,河东地区特色农业有望获得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激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活力。

建议省上于今年第三季度适当时间,在庆阳或定西召开全省发展特色农业现场会议,总结工作经验,研究解决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全省特色农业实现协调、快速发展。

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干出大业绩,开创大局面。

附:

庆阳市黄花菜产业简介

庆阳市紫花苜蓿产业简介

庆阳市白瓜籽产业简介

庆阳市肉牛产业简介

庆阳市烤烟产业简介

庆阳市苹果产业简介

庆阳市杏产业简介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简介

临洮县花卉产业简介

文峰药市简介

首阳药市简介

白银羊产业简介

白银市蔬菜产业简介

陇南市花椒产业简介

张掖市种子产业简介

庆阳市黄花菜产业简介

    黄花菜是庆阳市的主要特色农产品,也是强农富民“五个百万”优势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农业结构调整,加大了黄花菜产业开发力度,黄花菜栽植基地发展较快,全市135个乡镇都有黄花菜栽植,栽植农户29.74万户。

2004年底,黄花菜累计保留面积达66.4万亩。

全市8县区黄花菜栽植在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向镇原、合水、庆城、西峰、宁县等5个优势县区集中。

目前建成镇原、合水2个10万亩县,建成万亩以上乡镇20个,随着栽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技术逐步改进,产量产值也稳步提高,干菜产量由1999年的1.24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94万吨,产值由11279万元增加到20549万元。

    黄花菜加工购销企业迅速兴起,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加工技术、产品质量都有了一定提高。

截止目前,资产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黄花菜购销及加工企业有22家,总资产达12066万元,其中庆阳华兴土特产有限公司、环县腾鹏果品公司等6家企业资产规模都在500万元以上。

这些企业年黄花菜加工能力达到3.87万吨,产值达到17646.32万元。

庆阳华兴土特产公司去年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和技术,建成目前国内最先进的黄花菜无污染绿色加工生产线,原料菜实行定单收购,鲜菜用冷藏车运输,原料分捡、清洗、烘干、微波杀菌、真空包装均按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求自动化流水作业,生产高附加值、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

    有5家企业生产的产品分别注册了蓓蕾牌、金针牌、永杰牌、庆针牌、陇东牌商标,其中蓓蕾牌干制黄花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批准年产量1300吨。

黄花菜除大部分以原料形式销售外,去年还销售精深加工产品3204吨,产销率达94%,实现销售收入2984万元,出口产品1600吨。

产品国内销往地主要有湖南、浙江、上海、广州、四川、天津等地。

    黄花菜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2004年全市黄花菜产量29356.22吨,按市场平均每吨7000元计算,产值20549.35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33亿元的6.23%,纯收入16439.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2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

庆阳市紫花苜蓿产业简介

    陇东紫花苜蓿以其产草量高、抗逆性强、蛋白质含量高而久负盛名。

2002年以来,庆阳市委、市政府确定把草畜产业作为全市“五个百万”重点特色产业之一来培育,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突破口大力发展,草产业出现了快速发展势头。

2004年底,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348万亩,其中耕地种植75万亩,建成千亩草带25处,百亩草带125处,引进推广种植金皇后、阿尔冈金、牧歌401、三得利等10多个新品种苜蓿5万亩,形成草产品加工原料基地10万亩;每年产苜蓿草籽300多吨,外销200多吨,年产苜蓿干草150多万吨。

紫花苜蓿是畜牧业发展的饲料支撑。

    目前全市已建成投产的有华池通达、环县绿鑫、陇东克劳沃、镇原武沟、合水绿茸等5个苜蓿草产品加工企业。

正在建设的有宁县绿鑫、镇原丰源和庆城驿马克劳沃饲草贮备库等3个苜蓿草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加工企业以生产草捆、草粉、草颗粒等苜蓿草产品为主,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为全市紫花苜蓿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2003年华池县通过招商引资,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通达草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能力5万吨的苜蓿草粉、草颗粒、草块三条生产线,去年又新上了苹果渣与苜蓿混合颗粒饲料生产线,当年加工草产品3000万吨,已成为带动全市草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庆阳市白瓜籽产业简介

    白瓜籽在庆阳市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的白瓜籽以板大、皮薄、籽仁饱满、色泽清亮、不易破碎,氨基酸、胡萝卜素、蛋白质和维生素等有效成份含量高而驰名省内外,深受客户青睐,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欧盟国际市场享有盛名。

国内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的省份有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甘肃、山西等。

庆阳市产量位居全国第四,出口产品在全国位居第一。

    全市白瓜籽主要分布在华池、合水县。

2004年,全市种植白瓜籽6.6万亩,产量2640.75吨,产值1597.66万元,纯收入1278.13万元,提供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0元,占两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

白瓜籽作为庆阳市特色农产品,培育开发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业务部门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大办加工企业,进行系列开发,目前已中试成功南瓜果脯、南瓜功能保健饮饮料等产品。

有关县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局出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立足实际,科学决策,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积极扩大种植面积,每年纯种白瓜籽面积7万亩左右。

全市土地面积宽广,非常适宜白瓜籽种植,进一步开发白瓜籽潜力巨大。

    目前白瓜籽加工企业有7家,均为出口创汇企业。

华池县白瓜籽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凤川”牌炒制白瓜籽,已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年生产量1000吨。

2004年,全国出口白瓜籽约2万吨,庆阳市出口12万吨,占全国出口量的60%,实现工业产值23亿元,上缴税金212万元,出口创汇2311万美元。

甘肃庆发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出口白瓜籽9000多吨,其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目前注册的商标有“凤川”、“阳光”、“蓓蕾”、“华兴”、“庆庆”等品牌。

庆阳市肉牛产业简介

    庆阳市委、市政府把草畜产业列为全市重点开发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明确提出要把以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训,把草畜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庆阳建成草业大市、牧业强市。

上下认识统一,齐抓共管,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庆阳是地方优良品种——早胜牛的主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肉牛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形成了以早胜塬、董志塬、屯子塬等及子午岭林区为主的商品肉牛生产基地。

2004年,全市牛饲养量564万头(存栏438万头,出栏126万头),养牛农户171万户,占总农户的343%,其中规模养牛户7929户,占养牛户的46%,现已发展养牛专业村24个,建成饲养5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场84个,其中百头以上的30多个,全市年生产牛肉11万吨,养牛产值2251091万元,占全市牧业产值的288%。

宁县早胜肉牛已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东紫”牌商标,宁县兴旺牧业公司取得了对港澳出口活牛、牛肉证书,宁县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已能屠宰加工分体多品种牛肉,并被省上认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牛的品种主要是早胜牛及其杂交品种,占牛饲养总量的76%,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辛等良种牛冻精生产的杂种牛占20%左右。

现有庆阳鑫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宁县旺市胜牛食品加工厂、环县金鹏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3个肉牛生产加工企业,是市政府今年命名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庆阳市烤烟产业简介

    庆阳烟区属北方黄淮烟区,烤烟生产主要分布在正宁、宁县、镇原、合水、西峰5个县区的60多个乡镇,年种植农户约16万户,是甘肃烤烟的主产区。

    庆阳市烤烟种植始于1958年,发展于1985年。

据统计,1985—2004年间,全市累计种植烤烟346.59万亩,完成收购总量700.05万担,收购总值1245亿元,农民收入1689亿元,实现农特税468亿元,年均占财政收入的60%,全市有20万户70万人通过种植烤烟脱贫致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

其中1996年,全市种植烤烟324万亩,收购烟叶109万担,完成收购值22亿元,农民收入339亿元,占当年烟农人均纯收入的441%;财政收入1046亿元,占当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07%。

1991—1996年间,正宁县年均烟税收入1427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651%;宁县烟税年均收入910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362%;镇原县烟税年均收入1347万元,占年财政收入的461%。

2004年,全市种植烤烟2011万亩,生产烟叶57万担,烟草公司收购1138万担,占全省收购计划的80%,烤烟提供农民收入187亿元,提供财政税收24916万元,烟农种烟人均收入达54369元。

烤烟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县区、乡镇财政困难的局面,加快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带动了烟叶复烤业、加工业、运输业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庆阳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庆阳市苹果产业简介

    庆阳市地处世界优质果品生产带,是甘肃苹果的重点产区,西峰区、正宁县列为国家优质苹果产业带重点县区。

多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苹果产业同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以大规模带动大效益,以大效益促进大发展,苹果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苹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大规模的苹果栽培自“七五”以后开始,市、县、乡均成立了果品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规划,明晰发展思路,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特别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在全市建设百万亩苹果基地后,苹果发展势头更为强劲,面积扩大,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围绕苹果产业的各项服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逐步实现了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

    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经营初步形成。

截止2004年底,全市苹果园面积47.2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52.3%,建成苹果千亩村73个,万亩乡9个,十亩以上大户1000多个,优质示范园400多个。

    果品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显著。

2004年全市苹果总产量13.37万吨,总产值1.55亿元,农村人均72.7元。

优质果品比率不断增大,苹果以红富士为主,年产量802万吨,占苹果总产量的60%。

庆城县赤城乡2003年苹果园面积达到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