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88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docx

护理学院纸质教案

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讲稿

(封皮)

 

教研室:

中医护理教研室

课程名称:

中医护理学基础

授课对象:

2014级护理1.2.3.4.英语班

总学时:

64学时

选用教材:

中医护理学(人卫版孙秋华主编)

教师姓名及职称:

姚新副教授

授课时间:

2016年3月—6月

 

护理学院讲稿(首页)

授课时间:

2016年3月—6月

教材内容

(章、节)

 

第八章

辨证施护

 

教学任务或

教学目标

辨证与施护是指导临床开展中医护理工作的基本法则,辨证是实施护理措施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辨证的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为临床开展辨证施护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

辨证的概念、八纲辨证、气血津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方法

 

作业和

学生学习参考文献

 

课后小结

 

第八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八纲: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证:

临床通过四诊掌握辨证资料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的证候,称为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钢领。

表证:

皮毛、肌腠、经络.

里证:

脏腑、骨髓.

(一)表证:

是外感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

1.特点:

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2.病机:

多为卫气失宣所致.

3.临床表现:

恶寒(风)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兼有鼻塞、流涕、咳嗽、咽喉痛痒等症状

4.护治原则:

辛散解表

5.护理措施:

(1)、观察寒热、汗、舌苔脉象的变化。

(2)、病室内保持安静,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3)、注意保暖,防止外感,随病情以及天气时增减衣服,汗出后及时擦汗,及时更换汗湿衣服,应防止对流风,尤其防止汗出当风及寒凉闭汗。

(4)、注意休息,重者应卧床。

(5)、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不可过饱,忌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6)、忌冷敷和酒精擦浴.

(二)里证

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因脏腑、气血、骨髓等病变所反映的证候。

病因病机:

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外邪直中;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给予清热解毒及生津之品。

2、用药护理:

服清热泻火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脾胃,耗伤正气。

二、寒热辨证与护理

(一)寒证

是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

1.病因:

外感寒邪;久病伤阳,阳虚则寒;过服生冷。

2.临床表现:

怕冷喜暖,肢冷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

3.护治原则:

温里散寒

4.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观察寒热、痰、涎、涕、二便、舌苔、脉象的变化、生活起居:

室温宜偏高、居处宜向阳,平时注意防寒保暖适当加盖衣被。

(2)情志护理: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保证气机调畅

(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温热,忌食生冷寒冷之品

(4)、用药护理:

中病即止,以免辛热太过伤阴

(二)热证

是指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体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外感热邪;素体阳盛,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或过食辛辣。

临床表现:

发热,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护治原则:

清除里热、增补阴津。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发热、汗出、神志、食欲、二便、斑疹、出血、舌苔、脉象的变化

2、生活起居:

病室凉爽通风,发热患者宜卧床,可采取物理降温法,预防意外,感受疫疠的患者,要隔离。

3、情志护理:

保持稳定情绪,避免过激。

4、饮食护理:

宜食温凉和平食物,忌食辛辣、温热之品,多进蔬菜水果,多饮水。

5、用药护理:

清热药宜凉服或微温服。

(三)虚证

是指正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化气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1.病因:

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疾病耗损。

2.分类:

血虚:

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气虚:

面色无华或少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

阳虚:

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阴虚:

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3.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汗出、疼痛性质、二便、舌象、脉象.

(2)、生活起居:

病室温度适宜,注意休息。

(3)情志护理: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恼怒、抑郁等。

(4)、饮食护理:

阳虚宜温补忌寒凉;阴虚宜清补忌温热.

(5)、用药护理:

补宜药宜餐前空腹服用。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理论,分析气、血、津液异常所反映的病证的辨证与诊病方法。

一、气病辨证

《素问•举痛论》说:

“百病生于气也。

”指出气病的广泛性,不论外感内伤,最先波及的便是气,导致气的异常。

所以气病也就最广泛。

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

(一)气虚证

概念:

气虚证是指全身或局部气的减少,而导致脏腑组织功能减退的证候。

病因:

多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营养不足等原因引起。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其中乏力、无力是其主要症状。

证候分析:

气虚以全身功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

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减退,故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气虚则毛窍疏松,肌表不固故自汗;劳则气耗,使气更衰,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荣于舌,故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虚无力。

(二)气陷证

概念:

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致下陷的证候。

病因:

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或者劳动用力过猛,过久损伤某一脏气所致。

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少气倦怠,久泄久痢,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

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

本证以内脏下垂为审证关键。

本证多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故见头晕眼花,少气倦怠;脾气不升,清阳下陷,则久泄久痢;正气不足,升举无力,则导致内脏下垂,临床常见脱肛,子宫脱垂等症;舌淡苔白,脉弱皆为气虚之象。

(三)气滞证

概念:

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分,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

多由情志不舒,邪气内阻,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素造成。

临床表现:

以闷胀、疼痛,疼痛攻窜或阵阵发作为主症。

证候分析:

本证以闷胀、疼痛为辨证要点。

气机郁滞,轻则闷胀,重则疼痛,且常呈攻窜发作。

如食积胃院,以致胃气郁滞,故引起院腹胀闷疼痛;肝气郁滞则以胁肋窜痛;胸痛以心肺病变为多;四肢关节痛,大多见于经络病等。

(四)气逆证

概念:

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

病因:

临床以肺胃、肝胆之气上逆的证候较为多见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渭气上逆测见呃逆、暧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

证候分析:

1.肺气上逆,多因感受外邪或痰浊阻肺所致,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上逆而致咳嗽、喘息。

2.胃气上逆,多因寒饮,痰浊,食积停滞于胃,阻碍气机所致,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等症;

3.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导致呕血。

二、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血对全身各组织器官起营养、滋润的作用。

如果外邪侵袭,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会出现寒热虚实的变化。

根据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一)血虚证

1.概念:

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所表现的全身虚弱性的证候。

2.病因:

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急性出血;或久病不愈,伤气耗血;或思虑过度,暗耗血阴;或瘀血阻络,新血不生;或肠道寄生虫等等。

3.临床表现:

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4.证候分析:

本证以面部、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特征。

血虚则肌肤失养,故见面、唇、爪甲、舌皆呈淡白色。

血虚则脑髓、目睛失养,故头晕目眩,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脉、肌肉失其濡养则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

女子以血为用,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少,经色淡,经期错后甚至闭经不行。

(二)血瘀证

1.概念:

凡离开经脉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而停留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的均称为瘀血。

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证,称为血瘀证。

2.病因:

引起血瘀的原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3.临床表现:

面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

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

妇女常见经闭。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3.证候分析:

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

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

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二)血热证

1.概念:

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

2.病因:

多由外感火热之邪,饮酒过度,过食辛辣,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

3.临床表现:

咳血、吐血、尿血、衄血,兼见心烦,口干不欲饮,身热入夜尤甚,舌红绛,脉数。

妇女可见月经先期,量多。

总之,以出血和伴见热象为诊断要点。

4.证候分析:

脏腑火热,内迫血分,血热沸腾,以致络伤血溢而出现各种出血证。

如肺络伤则见咳血;胃络伤则见吐血;膀胱络伤则见尿血。

血热炽盛内扰心神,故见心烦;阴血被耗故口干,热不在气分,故口干但不欲饮;热入血分,血属阴,故身热入夜尤甚;血热妄行,故月经先期量多。

舌质红线,脉数皆为血热之征。

(四)血寒证

1.概念: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阻碍气机,血行不畅所引起的证候。

2.病因:

多由感受寒邪或机体阳虚阴盛所致。

3.临床表现:

手足或小腹疼痛,喜暖恶寒,得温痛减。

手足厥冷色青紫,妇女月经愆期,经色紫暗夹血块。

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

4.证候分析:

血寒证以局部疼痛喜暖,肤色紫暗为诊断要点。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寒邪侵袭血脉则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而见手足小腹冷痛,肤色紫暗。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喜暖怕冷,得温痛减。

寒客血脉,宫寒血瘀,故见少腹冷痛,月经愆期,或经色紫暗夹有血块。

寒凝血脉,气血运行受阻,不能上荣于舌,故舌质紫暗苔白。

脉沉迟涩为寒凝血瘀之象。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血同病辨证:

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临床上常见的气血同病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一)气滞血瘀证

1.概念:

气滞血瘀证,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

2.病因:

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所致。

3.临床表现:

胸胁胀问,走窜疼痛,急躁易怒,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

(二)气虚血瘀证

1.概念:

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病证。

2.病因:

多由久病气虚,运血无力而渐致瘀血内停所致。

3.临床表现:

身倦无力,少气懒言,面色淡白或晦滞,胸胁部常见固定痛处,疼痛如刺,痛处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见瘀斑,脉象沉涩。

(三)气血两虚证

1.概念:

气血两虚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又有血虚之症的证候。

2.病因:

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血虚无以化气所致。

3.临床表现:

面色淡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有自汗,心悸失眠,舌质淡嫩,脉细弱。

(四)气不摄血证

1.概念:

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气虚不能统血而见失血的证候,也是气虚与失血并见的证候。

2.病因:

多由久病、劳倦、脾虚等导致气虚,气虚不能统摄血液的运行,导致血溢脉外;或由于慢性失血,气随血耗,转而气虚不能摄血所致。

3.临床表现:

吐血,便血,崩漏,皮下瘀斑,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

其生成、输布与排泄,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辨证方法。

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水液停聚两个方面。

(一)津液不足证

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证候。

1.原因:

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与丧失过多两方面的原因。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成减少,或因饮水过少、脏气虚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证候

2.临床表现:

口渴咽干,唇焦而裂,甚则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3.证候分析:

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便于为诊断依据。

津液有滋润肌肤,濡润空窍的作用,津液亏少则使皮肤口唇舌咽失去儒润滋养,故呈干燥不荣之象;津液亏则不能濡润大肠,而致便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

(二)水液停聚证

1.概述:

水液停聚证是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水液不正常停留的病证。

2.病因:

水液停聚证是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到肺、脾、肾对水液进行正常的输布排泄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

分类:

(1)、水肿:

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

1)阳水:

发病较急,病程短,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

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引起。

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全身,小便短少,皮肤薄而光亮,常伴有恶风、恶寒发热,无汗,肢体痛楚,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浮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腹痞闷,纳呆食少,呕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2)阴水:

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

常由于久病正虚,房室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引起。

身肿日久,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脘闷腹胀,纳呆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水肿日益加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或灰滞,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痰饮:

痰和饮,都是津液变化而成,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表现的病证,但两者的形态不同。

痰证是指水液凝聚,浓度较高,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

因此,痰证的临床表现颇多,故有“诸般怪证皆属于痰”之说。

1)痰证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痰质粘稠,头晕目眩,胸胁满闷,纳呆呕恶,或神昏癫狂,喉中痰呜,四肢麻木,舌苔白腻,脉滑

2)饮证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悸,甚或倚息不能平卧,或脘腹痞胀,水声辘辘,泛吐清水,或头晕目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困,苔白滑,脉弦。

第三节脏腑辨证

一、肺与大肠病的辨证

肺的解剖与生理: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之为“华盖”。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肺的异常表现:

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

主要是呼吸功能失常;宣发肃降失调;水液代谢障碍等方面病证。

大肠的生理功能:

大肠为“传导之官”,能吸收水份,排泄糟粕。

大肠的异常表现:

大肠传导失职,常会引起便秘,泄泻、便血等症状。

(一)、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

咳嗽气短,动则益甚,咯痰稀白,倦怠懒言,声音低微,自汗畏风,易患感冒,面白无华,舌淡苔白,脉虚。

(二)、肺阴虚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少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颧红盗汗,午后潮热,

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三)、风寒束肺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

或兼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等症。

(四)、风热犯肺

临床表现:

咳嗽气喘,咳引胸痛,咯痰黄稠,鼻燥咽干,舌干少津,脉浮细数。

或兼发热,头痛,胸痛,咯血等症。

(五)、燥邪犯肺

临床表现: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鼻燥咽干或皮肤干燥,舌干少津,脉浮细数。

或兼发热,头痛,胸痛,咯血等症。

(六)、痰浊阻肺

临床表现:

咳嗽痰多,色白而粘,易于咯出,胸满、呕恶,甚则气喘痰鸣。

苔白腻,脉滑。

(七)、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

咳嗽,痰黄稠而多,气喘息粗,胸闷胸痛,咳吐脓血腥臭痰,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八)、大肠湿热

临床表现:

腹痛腹胀,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或腹泻不爽、粪质黄稠秽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九)、肠燥津亏

临床表现:

大便秘结,干燥难下,甚或数日一行,口干或口臭,舌红少津,苔黄燥,脉细涩。

二、肝与胆病辨证施护

肝胆的解剖及生理:

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肝的主要功能为主疏泄,肝藏血,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

胆的主要功能为贮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

肝胆的异常表现:

肝与胆、脾胃、肾脏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肝病常影响脾胃而引起消化道症状;肝阳要和肾阴保持平衡,肾阴不足时,肝阳就会上亢;肝胆是藏血的场所,同时,肝脏又需要血来濡养,才能保持正常的功能,肝的藏血功能失常,会出现出血症状,而肝血虚时,也会引起肝脏的疾病。

临床常见的肝系病证有:

中风、眩晕、头疼、失眠、耳聋、耳鸣、痉证、厥证、胁痛、黄疸、积聚、臌胀、吐血、衄血等。

可见于西医的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头痛、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贫血等多种疾病。

(一)肝气郁结:

1.临床表现:

情志抑郁或易怒,胸闷不舒,喜太息,胁肋或少腹胀痛或窜痛,或咽有梗塞感,或胁下痞块,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甚至闭经,食减纳呆,嗳气呃逆,脘腹胀满疼痛,大便不调;舌质紫,脉沉弦涩。

2.治疗原则:

舒肝解郁。

(二).肝火上炎:

1.证候:

头痛眩晕,急燥易怒,耳鸣耳聋,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胁肋灼痛,夜寐不安,尿黄便秘,甚或吐血、咳血、衄血、便血,或有目赤肿痛,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2.治法:

清肝泻火。

3.主方:

龙胆泻肝丸或当归龙荟丸。

(三).肝阳上亢:

1.证候:

头痛且胀,眩晕耳鸣,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2.治法:

滋阴潜阳

3.主方:

天麻钩藤饮

(四).肝风内动:

1.临床表现:

眩晕欲仆,头痛而摇,项强肢麻,肢体震颤,语言不利,步履不稳,舌红,脉弦细,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为中风证。

2.治疗原则:

滋阴潜阳

3.主方:

镇肝熄风汤、羚角钩藤汤。

(五)肝血亏虚:

1.证候:

眩晕耳鸣,面色无华,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见夜盲,肢体麻木,爪甲不荣,经少或经闭,舌淡脉细。

如血虚引动肝风,则兼见肌肉颤动,筋脉拘挛。

2.治法:

益血养肝。

3.主方:

补肝汤。

(六)肝经湿热:

证候:

口苦咽干,胁肋灼热胀痛,腹胀纳呆,厌食油腻,泛呕欲吐,身目发黄,或睾丸肿痛,或少腹疝痛或阴囊湿疹,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

大便不调,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泄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

(七)胆郁痰扰:

证候:

惊悸不寐,烦躁不安,口苦泛恶,呕吐,胸闷胁胀,头晕目眩,耳鸣,小便短赤。

舌黄,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泄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

(八)护理

1、病情观察:

主要观察精神情志与面色、目睛、小便、经带、胁肋等表现;注意中风、出血、痉厥等先兆及其表现。

2、情志护理:

忌抑郁,戒恼怒。

3、用药护理:

疏肝药多辛散疏利,不应过用、久用,以免辛燥伤阴。

4、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慎食油腻,戒酒。

注意饮食卫生。

对湿热、肝郁诸证,忌食辛辣动火之食物。

5、起居护理:

肝病病人应保证休息,劳逸适度,重症者应卧床休息。

重视环境、居室及个人卫生。

6、对传染性肝病应注意消毒、隔离。

(九)护理要点

1、疏导情志,促进心情舒畅,避免不良因素刺激。

环境宜凉爽、清静。

2、加强病情观察,尤其是局部体征的观察。

重点观察头、面色、呼吸、语言、情绪、出血神志、血压及肢体运动与感觉等方面的表现。

3、出血者,应及时止血,并按血证护理。

4、劳逸结合,进行适当活动与锻炼或进行学位按摩。

5、指导、协助病人适当的活动肢体、翻身等,并取合理体位。

6、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7、饮食宜流质、清淡,忌油腻、辛辣、烟酒之品。

多食补血之品。

8、积极治疗与护理原发病。

点观察寒热、黄疸、皮肤、小便及饮食口味的表现与变化。

9、有传染者,采取隔离措施。

三、脾与胃病辨证

脾胃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脾胃的异常表现:

脾的病理表现主要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障碍,以及血失统摄所致的各种出血等。

临床上常见的有腹痛、泄泻、呕吐、痰饮、水肿、吐血、便血等。

可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胃下垂、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

(一)脾气虚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光白,形体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治法:

益气健脾。

主方:

四(六)君子汤。

(二)脾阳虚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腹胀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中健脾。

主方:

理中丸。

(三)脾不统血

临床表现:

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等症。

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摄血。

主方:

归脾汤

(四)中气下陷

临床表现:

食少纳呆,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甚或久泻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

伴见气少乏力,肢倦神疲,声低懒言,头晕目眩。

舌淡苔白,脉虚。

治法:

益气升提。

主方:

补中益气汤

(五)湿热蕴脾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汤泻不爽,小便黄亦不利,甚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茵陈篙汤合四苓散

(六)胃阴虚证

临床表现:

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治法:

滋养胃阴

主方:

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

(七)食滞胃脘

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

治法:

消食导滞

主方:

保和丸

(八)胃热炽盛

临床表现:

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清胃泻火

主方:

清胃散

(九)胃寒证

临床表现:

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休,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有胃中不声,舌苔白滑,脉弦或迟。

治法:

温胃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