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684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docx

动物和环境小学自然教案模板

动物和环境_小学自然教案_模板

一、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说明“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3.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长方形扁纸盒2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若干条、干土、湿土。

  2.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热带森林中的动物、南极动物、其他自然环境中的动物。

  学生准备:

捉蚯蚓。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

我们在自然课里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动物的知识。

说一说,你认识了哪些动物?

  

(2)讲述: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关于动物的生活方面的知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看图:

课本第4页插图。

  

(2)提问:

  ①图中有什么动物?

  ②蝴蝶生活在什么地方?

(多在树林、草地、花丛)它多在白天活动还是夜里活动?

  ③蛾生活在什么地方?

(树林、草地、稻田)它多在什么时间活动?

  ④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水里)离开水鱼能生存吗?

  ⑤骆驼生活在什么地方?

(沙漠)在高山、森林、海洋等自然环境中有骆驼吗?

  ⑥猴子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树林)在草原、海洋、沙漠等自然环境中有猴子吗?

  ⑦白熊生活在什么地方?

(北冰洋)北冰洋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在温带、热带的自然环境中有白熊吗?

  (3)讨论:

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子多在夜间活动;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呢?

  (4)讲解:

  以上事实说明,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动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空气、水等,其中有的是动物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例如空气、水,离开这些条件动物就不能生存;有的对动物生活、分布等有很大影响。

各种动物所需要的环境不完全相同,有的相差很大。

例如,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光线充足的白日,有的动物只在夜里出来活动,还有的终生生活在黑暗的地下;有的动物必须生活在水中,有的动物却可以生存在干旱的沙漠里;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炎热的地方,有的动物适宜生活在寒冷的地方。

  2.指导学生认识适宜蚯蚓生活的环境

  

(1)讲述:

课前,同学们在野外捉了很多蚯蚓。

下面,我们就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2)讨论:

根据你以往的观察说一说,蚯蚓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3)讲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研究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

  (4)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讲解:

首先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怎样实验呢?

如果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环境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我们就根据这个想法进行实验。

具体方法是:

  边平行的口;在桌面铺一块黑湿布,将纸盒底朝上扣在黑布上,使光能从右面的开口照进盒子。

这样,盒内的温度和湿度基本相同,但亮度会有不同——左边较暗,右边较亮。

 将盒子掀开,把5条蚯蚓放在湿布上,再用盒子扣上,使几条蚯蚓在盒的中间处。

  过一会儿,把盒子掀开,观察爬向哪边的蚯蚓较多?

  ②分组实验。

  ③汇报实验结果。

(多数蚯蚓会爬向黑暗的一边。

  ④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⑤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5)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讲述:

下面,我们要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

  ②讨论:

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实验目的?

  ③讲解:

要观察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可以这样实验:

  找一个长、扁的纸盒,在盒底铺一块塑料薄膜,在盆底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隔开一段距离,造成温度、亮度相同,干湿条件不同的环境。

  把5条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之间,用玻璃片盖在盒子上。

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④分组实验。

  ⑤汇报实验结果:

爬进干土的有几条?

爬进湿土的有几条?

(多数蚯蚓会爬进湿土中。

  ③讨论:

以上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③小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6)提问:

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知道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

  (7)总结:

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

  3.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1)讲解:

因为各种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以在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草原上的动物。

  (3)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草原)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草原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草原?

  (4)出示挂图或投影片——热带森林中的动物。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热带森林)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②在热带森林生活着什么动物?

除图中画的,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生活在热带森林?

  (6)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南极洲上的企鹅。

  (7)提问:

  ①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南极)这里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寒冷)

  ②在南极生活着什么动物?

为什么在这里看不到海狮、海象、海豹等海洋动物?

[1] [2] 下一页

第二章  观察和测量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除了要求学生应用感觉器官去直接感知外,还需要使用工具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在学生原有的动手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测量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及规范动手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在介绍长度、面积、体积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渗透特殊测量的科学方法,使本节教学成为启蒙科学思维的实践过程。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⒈采用学生动手测量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⒉教师多设置障碍,让学生在克服障碍的过中,采用探索、讨论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3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㈡技能目标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⒉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

三、教学准备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教学

⒈测量的重要性。

让学生看一段有关测量的录像(也可教师举例),说明测量的重要性。

探索性实验1:

学生每人拿出一把米尺(暂盖刻度尺),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讨论后总结:

没刻度,不能测量。

然后教师指出:

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2:

揭去遮盖在米尺上的纸条,去测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动手实验后总结:

测量的实质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继续讨论:

谁跟谁比较?

讨论后总结:

桌子与刻度尺比较,即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拿出学生中几个记录错误的代表数据:

如0.64或64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指出错在没有单位,从而引出长度单位。

⒉长度的单位。

指出长度单位就是事先确定的一个标准的长度。

世界上各国有不同的长度单位,中国就有丈、尺、寸、分等。

为了便于国际交往(通商、科学技术交流等),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SI),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

m。

再出示米尺,来加深米的概念。

并介绍其他常用单位。

学生练习:

138000米=   千米;0.000075米=   微米。

说明单位换算应为数值×单位间的进率。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3:

每位学生拿出甲尺(最小刻度为厘米)和乙尺(最小刻度为毫米),分别测同一块木块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测量同一块木块用甲、乙两尺得到的准确程度不一样。

教师马上投影甲尺和乙尺。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甲、乙两刻度尺上刻度每大格分别是多少?

每一小格分别是多少?

②用甲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用乙尺能准确读到哪一位?

在学生明确甲刻度尺最小刻度是厘米和乙刻度尺最小刻度是毫米后。

小结:

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越小,测量的结果就越准确,也就是说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就是准确程度。

因此,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教师介绍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让学生继续讨论:

①选择刻度尺是不是越准确越好呢?

②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用准确程度是多少的刻度尺?

③测量人的身高该用准确程度为多少的刻度尺?

而用来量体裁衣该用多少?

小结:

不同的测量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探索性实验4:

让两位学生分别用米尺和卷尺测量教室的长与宽,比较快慢。

显然,用米尺测量显得比较麻烦。

应该用卷尺比较方便。

教师介绍量程概念,然后让学生拿出甲、乙两尺和米尺确定量程各是多少。

教师指出选用刻度尺特别要注意准确程度和量程外,还要注意刻度尺的“0”刻度(投影三种不同“0”刻度起点的刻度尺)。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投影两种测量木块长度的方法。

让学生讨论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2—2

(1)

然后得出测量中要做到四正确:

①放正确

讨论并指出图1测量物体长度

时的错误:

刻度尺斜放;零刻度线          2—2

(2)

没有对准物体一端。

提问有些刻度尺比较厚,读起来很不方便时,应该怎么做?

让学生指出按图2位置放,使刻度线紧靠被测的物体。

②看正确

分析图1看刻度时眼睛的视线是否正确。

让学生纠正,要做到视线与尺面垂直。

③读正确

让学生用甲、乙两尺再一次正确测量同一木块。

拿出学生中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进行分析。

如用甲尺测量结果为13.4cm,乙尺测量结果13.42cm。

分析甲尺最小刻度是厘米,13cm能准确读得,而0.4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

乙尺最小刻度是毫米,13.4cm能准确读得,而0.02cm是靠眼睛估计出来得。

13┊4  cm  13.4┊2  cm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小结:

长度测量的读数包括三部分:

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也就是如果给你一长度数据,其中倒数第二位就是能准确读到的一位(可以判断出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如果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为19.342米,即19.34米是准确值,0.002是米估计值,准确值最后一位是厘米数,即准确到厘米这一位,那么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厘米。

让学生检查刚测量的课本的长、宽加以修正。

问:

如果某一物体的长度刚好是18厘米,则应该怎样读数?

应该是18.0厘米。

强调这里的“0”不能少(有时间可展开说明)

④记正确

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㈡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长度的单位,测量长度的工具;学习了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学们课外要多加以练习,真正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⒈长度的国际单位:

⒉长度的测量工具是:

刻度尺

⒊正确选用刻度尺

①量程

②准确程度:

A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决定于刻度尺的最小刻度。

B不同的对象选用准确程度不同的刻度尺。

③零刻度

⒋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放正确   ②看正确  ③读正确 ④记正确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2—2(3)

⑴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   

木块的长度,读数分别是    

和    。

                          2—2(4)

⑵用刻度尺测得某物长度为7.864米,其中准确程度为   ,估计值为    ,准确值为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⑶下面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自然科学》课本得宽度,符合读数要求的是( )。

(A)14cm (B)14.0cm   (C)14.00cm  (D)0.140cm

⑷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201.8毫米,等于     分米,等于    米。

⑸填入单位

a、某同学身高17.0     b、21英寸彩电对角线长度  54      c、5分硬币的厚度约为3  

⒉课后作业

⑹长度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 )

(A)实验者的熟练程度决定 

(B)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

(C)数据记录时所用的单位决定 

(D)实验时测量次数多少决定

⑺金属表面喷漆,每喷1平方米金属表面用去油漆150立方厘米,求漆层平均厚度?

3.参考答案

⑴(甲)2.4厘米 (乙)2.99厘米 ⑵厘米0.004米  7.86米厘米 ⑶(C) ⑷2.0180.2018 ⑸分米厘米毫米

⑹(B) ⑺1.5×10-4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面积和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技能目标

学会使用量筒,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的探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⒈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量筒。

⒉教学难点: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三、教学准备

刻度尺、棉线、量筒、水、烧杯、带线的小石块(每桌准备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⒈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

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⒉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

估计值是多少?

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

⒊单位换算:

0.285米=    分米=    厘米

二、新课教学

⒈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学生讨论:

⑴根据地图怎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⑵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⑶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然后小结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①以曲化直法。

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棉线在地图上按铁路线的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铁路线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②卡尺法。

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其中一块三角板作为寻找圆柱体直径的辅助工具,另一块读出圆柱体直径的数据。

③以少积多法。

数n张纸,用刻度尺测出总厚度h,然后

 就是每张纸的厚度。

⒉面积的测量

⑴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计算

复习提问:

a长方形面积公式?

b圆面积计算公式?

练习面积单位换算:

3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⑵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方法:

方格法也称割补法。

教师出示一片树叶,问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先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画好等大的小方格,量出长度,算出每个小方格的面积。

②把树叶平整地放在小方格上。

③数出树叶所占的方格总数。

因为每一小格的面积相对树叶的面积来说是较小的,因此,采用“取半”数法对测量影响较小。

④树叶的面积=树叶所占总的方格数×每小格的面积。

学生在全班练习基础上,每个人自己训练数课本图2-7中的方格数,计算树叶面积,学生汇报结果。

⒊体积的测量

⑴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

复习提问: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

30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立方米

⑵液体体积的测量(教师出示实物讲解)

测量工具:

量筒或量杯。

a、刻度单位:

毫升(ml)1毫升=1立方厘米 

计算:

1升=1立方  

b、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c、刻度特点:

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d、使用方法:

①放平稳,倒入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让学生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小结: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学生练习测量几次。

⑶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

利用量筒或量杯也可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练习。

a、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正确读出

[1] [2] 下一页

课题

8、电和我们的生活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11月4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知道从发电厂的发电机和电池中都可以得到电。

2、教育学生注意节约用电。

 

教学

准备

1、说明电与人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挂图或录像。

2、手摇发电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电的来源。

 

 

 

 

 

 

 

 

 

 

 

 

 

 

 

 

 

 

 

 

 

 

 

 

[1] [2] [3] 下一页

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了解大气压力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衣钩、挂图或投影、能挂在衣钩上的物体、投影仪、马德堡半球实验情景、大气压的应用投影片……

  分组实验材料:

水槽、纸板、水。

  学生准备材料:

玻璃杯、自然实验盒(注射器、挂钩)、橡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出示利用大气压力原理的塑料衣钩。

  2、谈话:

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塑料挂钩)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用他来挂衣服或炊具等物体)?

怎么用它?

(使劲按在墙壁或玻璃等比较平的物体上挂钩就会贴在上面了。

  3、演示:

(1)将塑料挂钩按在黑板上或窗玻璃上,用它来挂衣服或其它物体)。

(2)让小朋友们上来拉一拉,看看是否很粘。

(3)请小朋友们拿出学具袋中的一个塑料“碗”来按在课桌上,体会一下是不是很粘。

  4、谈话:

为什么这个塑料挂钩掉不下来呢?

为什么你们把塑料“碗”按在课桌上要用一定的力才能把这个“碗”拔下来呢?

  5、讲述: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塑料挂钩的秘密。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

  

(1)讲述:

为了弄清塑料挂钩的秘密,我们来做个试验。

  

(2)演示实验:

拿一只玻璃环装满水,将一块纸板盖住杯口,杯里不要有气泡,用手按住纸板,把杯子倒过来。

(先不要松手)

  (3)提问:

松开手后,纸板会不会掉下来?

杯里的水会不会流出来?

(学生发表意见后,松手)

  (4)学生分组实验。

(同上)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讨论:

  ·纸板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是什么力量把纸板压得紧紧的?

(希望学生能说出是大气压力)空气的压力是往什么方向压的?

(启发学生说出是由下往上压)

  (7)学生分组实验:

请同学们把自然实验盒中的注射器拿出来,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底部,口朝下,用橡皮堵住口,把活塞往外拉。

  (8)汇报实验结果:

能把活塞拉出来吗?

拉活塞时,你有什么感觉?

  (9)讨论:

  ·为什么活塞拉不出来?

是什么力量把活塞压得这样紧?

(空气的压力)

  ·空气的压力是向什么方向压?

(启发学生说出是自上往下压)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点?

说明什么?

  (10)学生汇报。

  (11)教师小结:

以上实验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都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空气的压力。

在地球周围乌黑丰一层顾厚的空气,大约有2000~~3000千米厚,人们把这层厚厚的空气叫做大气。

所以人们又把空气的压力叫做大气压力。

(板书课题。

)大气层中的任何物体,都要受到大气的压力。

  2、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1)讲述:

刚才,用杯子、纸板做实验时,有的大气压力是由下往上的;用注射器做实验时,有的同学说大气压力是由上往下的。

大气压力到底是向着哪个方向呢?

为了弄清这个总是

  们再来做个实验。

  

(2)学生分组实验:

照实验1的方法,把装满水的杯子盖上一纸板倒过来。

使杯口朝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纸板会掉下来吗?

  (3)讨论:

这说明什么?

  (4)教师小结:

实验说明,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也就是说,一个在空气中的物体,它的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的压力。

  (5)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空白。

  以上实验说明:

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3、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之大。

  

(1)出示投影片——马德堡半球实验。

  

(2)讲述:

马德堡半球实验。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实验,发生在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

当时的市长是葛利克,他是一个学者。

有一天,他把德国皇帝和仪员们请来观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拿了两个直径约360毫米的空心半球,把它们合起来,通过一个小孔把球里的空气抽去,再塞住小孔。

然后在球的两边拴上绳,套上马,向两边拉。

开始,每边用一匹马拉,拉不开,然后每边用二匹马拉,还拉不开……一直增加到每边八匹马,才勉强把铜球拉开。

这就是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

  (3)提问: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生动的说明了大气有压力,而且压力很大。

  (6)同学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

既然大气压力很大,为什么我们还感觉不到,不会被大气压力压扁呢?

  (7)学生汇报。

  (8)教师小结:

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到大气压力,是因为我们身体内部也有压力,身体各个方向都受到大气压力,这些压力相互抵消了。

  4、指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应用。

  

(1)提问:

现在,谁能解释按在玻璃上的这个塑料挂钩为什么掉不下来呢?

臬才能使这个塑料挂钩吸得更紧一些,挂的东西更重?

为什么?

  

(2)讨论:

你还能举出一些应用大气压力做事的例子吗?

  (3)出示大气压力的应用投影。

  (4)观察、讨论:

图中是什么东西?

它们是干什么用的?

它们是怎样应用大气压力的?

  (5)讲解:

图中几种东西的原理。

  巩固、应用

  1、讲述: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有压力,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和大气压力的应用。

  2、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结论。

  机动实验:

  把两块玻璃片在水中压在一起,从水中拿出来,不许把玻璃片向前、后、左、右拉动,能把两块玻璃片拉开吗?

这是怎么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