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633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docx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联系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特别是大革命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情况,认识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

(2)怎样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国共产党产生后,中国革命展现了哪些新面貌?

2.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

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6-1920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924-1928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1.民国初年的社会危机

军阀是一种封建势力,但又有着异常的特点:

一是在军阀手里,本是国家统治工具的武装、军队变成了私有之物;二是私有的武装、军队又分割地方,形成了私有的地盘,没有无军队和地盘的军阀。

军阀统治的实质是实力之下的武治。

它比寻常的封建统治带有更多的黑暗性和动乱性。

孙中山:

“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

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

2.先进中国人的思考:

中国的出路是什么?

陈独秀认为,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涮干净不可。

北洋政府时期,洪宪帝制、张勋复辟,以及北洋军阀各派系对中央政权的争夺和控制等类事件层出不穷,中央和地方政权结构一直都在频繁变化过程中。

直系独霸北京政权后,吴佩孚立即打起“武力统一”的旗号,企图吞并异己,巩固所谓北洋正统,实行封建式的武人独裁专制。

南方各省军阀为了求得自保,则唱起“省自治”或“联省自治”的高调,谋求抵制统一,保全自己地盘。

这两种貌似对立的主张,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军阀统治。

一部分不满现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士绅,幻想通过政治上的改良,谋求中国的出路。

蔡元培、胡适、王宠惠等大学教授提出了组织“好人政府”的主张。

一些民主派人士主张“制宪救国”。

梁启超则为废督裁兵大声疾呼。

该主张暗合百姓的望治心理,旋即酿成全国性的热潮,形成改并为农、化兵为工、筑路养兵三种意见。

孙中山也竭力倡导通过裁兵实现和平统一,但在第一次护法战争失败后,他提出继续护法和重新革命两条改造中国的道路。

他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重建军政府,,在军事上扶植陈炯明,欲以广东为基地进行北伐。

1922年4月,孙中山趁北方直奉战争之际,亲赴韶关督师北伐。

正值北伐军挺进江西之时,陈炯明公然发动叛变,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

陷入极度苦闷之中的孙中山,深切认识到实现三民主义不能单靠军人,而要依靠党的力量。

在军阀连年混战和帝国主义加紧经济侵略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北洋政府在发展工商业的政策方面,使中小资本获得了在各地投资设厂的权力,但在政治上保护帝国主义特权,严重损害了民族工业,使许多华纱厂、面粉厂、钢铁厂等纷纷倒闭或被外资吞并。

在军阀、官僚、地主、中外商人和高利贷者掠夺下的中国农村,其经济形式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实物地租仍占主导地位。

在土地兼并和商业垄断下,小农遭受日益严重的榨取,乡村凋敝,田园荒芜。

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也加深了农村经济殖民地化程度。

各地军阀为应付战争所需,猛扩军队。

为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军阀们一方面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大借外债,一方面千方百计向人民搜刮。

一是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

二是强发公债,强迫摊派,拒不还本。

三是滥发货币、军用票、军需兑换券、加印官票等,直接向人民夺取钱财。

由于战乱频繁,内政不修,在此起彼伏的战祸中受害或遇自然灾害而得不到救济的大量百姓,流离失所,以至冻饿而死。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迫切需要掀起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暴。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提倡思想解放,提倡新道德,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提倡白话文。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陈独秀《青年》创刊号中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后来,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

提倡“破除迷信”的口号。

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

(1)基本口号:

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

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

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科学,狭义指自然科学,广义则指社会科学。

(2)主要武器:

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3)基本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民主”和“科学”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处在一种不相容的境地。

科学与民主——现代价值的重建目标,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孔学提倡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提出的“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的目标不想适应。

新文化运动对封建礼教的进攻:

鲁迅《狂人日记》等。

“专以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问题为职司,并以西方的文艺复兴为楷模”——《新潮》发刊词

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这是切中时弊的。

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获得了人们广泛的赞同,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正规的全部传统文化。

指出:

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也没有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更没有把孔学说的一无是处。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恩格斯:

“思想的闪电一旦射入德国人的思想灵魂深处,德国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列宁: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海涅: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

毛泽东:

“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自从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在思想武器上,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没有揭示根本改造中国现存的基本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3)在思想方法上,并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存在形式主义看问题的偏向。

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4)在范围上:

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新文化运动的后果:

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形式对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的进一步暴露。

(例: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一再碰壁,给中国人民极大的刺激,从而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毛泽东:

“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国家的情况一天天变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这种痛苦的经历,对中国的先进分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路走不通了,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李大钊:

“东洋文明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世界非有第三种文明崛起,不足于渡世危崖。

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的怀疑,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新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思想土壤。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武器。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十月革命的炮声惊醒了正在寻求救国救民出路而不得其解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他们开始由学习西方转而学习俄国,初步接受并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在他们主办的《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更广泛地宣传社会主义。

他们把探寻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效法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转向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从马克思主义中得到的重要启示,促进了他们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促进了他们由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比较、探索,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推动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对中国思想界最大的影响:

它提供了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化为实践、由理想转为现实的可操作的“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就是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国革命首先胜利”的理论。

2.十月革命怎样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转变?

第一,认识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第二,新生的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和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地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向往社会主义。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与俄国对华宣言的鲜明对比。

第三,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

1923年,北京大学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

列宁在全部497票中得227票,高居榜首。

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李大钊,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条件:

留学日本,使李大钊初步打下了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推动:

非常关注、潜心研究和热情宣传十月革命。

实践:

李大钊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发表于《新青年》的代表作: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四)五四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初,一战中获胜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

这激起了知识分子和和青年学生的强烈愤慨,激化了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封建军阀同中国人民的矛盾,蕴藏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反帝怒潮如火山一样迸发了。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举行了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官僚。

示威学生遭到镇压。

北京学生大游行和火烧赵家楼的消息迅速传遍中国,各地学生纷起声援。

6月5日,上海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自此,五四运动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它超越了知识分子范围而成为有广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民主运动。

运动中心由北京移至上海,运动的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阶级。

斗争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展到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发生有其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是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

其次,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

最后,是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

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对“彻底性”的理解:

是“彻底性”不是指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是指斗争的坚决性、不妥协性。

二是从感性的排外到理性地认识到帝国主义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联合。

第二,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体现了近代以来历次斗争所不具有的广泛性、群众性。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毛泽东说:

“五四运动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有了觉悟,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1921年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

其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还是一次文化启蒙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强大力量,他们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序幕。

此后发生的中国革命,已不再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了。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中国的广大青年,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努力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作《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的讲话。

二、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同工人阶级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马克思主义是通过东、西、北三个方向的不同渠道传播到中国的。

在五四运动后的一年多里,马克思主义在得到广泛传播,其主要表现是:

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不扩大了。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激增,其中以《新青年》影响为最大。

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开始出现。

著名的除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北平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社团外,还有觉悟社、利群书社、共存社、励新学会、改造社。

李大钊、邓中夏、高君宇在北京大学创办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对培养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起了重要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译介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相继出版。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五四运动后的一两年里,是中国先进的知识界思想变化和政治分化最激烈的时期。

一批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在李大钊、陈独秀的引领下,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周恩来、恽代英、瞿秋白、李达、李汉俊、、陈潭秋、澎湃、向警予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迅速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

一批辛亥革命的老战士如董必武、吴玉章等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拓展了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广度和深度,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从政治思想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抨击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思想特征,革命精神极强,极易引起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共鸣。

(来自西方,批判西方。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批判性)斯诺: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10到12岁的童工,在晚上时常被关起来,睡在他白天操作的机器之下的破布堆里;人们不必要有锐利的观察力,便可以明白:

为什么《共产党宣言》会被这个国家的人民奉为圣经。

此外,中国人所遇到的西方民主,只是在其担任了外国警察的角色,及保护以暴力夺取中国的权利与利益这几方面。

因此,人们也无需仔细研究,便可以明白:

为什么中国人立即可以完全接受马克思对西方民主的伪善所作的藐视性抨击。

第二,五四运动时期,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终结,一战是对传统西方文明的一次重大打击,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一次大暴露。

一战后,欧洲思想界的情绪悲观,西方传统政治、经济秩序受到挑战。

一方面,使某些中国人更加坚守中国文明的旧途;另一方面,使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探寻突破传统的新路。

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如李大钊、陈独秀等;

其次,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蔡和森、周恩来等;

再次,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吴玉章等。

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赋予了民主和科学以新的涵义。

民主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

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把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一阶段: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1月,有人呼吁:

“劳动团体英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1920年8月创办《共产党》月刊,1920年秋到1921年春李大钊、董必武、毛泽东等在各地成立了数个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第二阶段:

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远东局海参葳处派维经斯基(伍廷康)一行到达北京,与中国进步力量建立联系。

李大钊就筹建中国共产党与其取得一致意见,并介绍他去上海与陈独秀会见。

在维经斯基的帮助下,陈独秀开始进行建党活动。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筹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8月成立。

上海发起组担负着准备和组织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随即,湖南、北京、武汉、广州、济南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组织。

上海、北京党组织的部分成员到日本、法国留学并建立了共产党小组。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也学习列宁原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译介工作。

同时,与反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思想流派的论战:

内容:

(1)李大钊与胡适:

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胡适:

“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

”其实质是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李大钊:

“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其实质是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认为“问题”与“主义”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应该并行不悖。

(2)李达、陈独秀与张东荪、梁启超:

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战。

(3)李达、陈独秀与区声白、黄凌霜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实行社会革命还是实行社会改良,需不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结果: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论战,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界线。

推动了进步分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

第二,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举例说明,如工人夜校)

马克思主义者到工厂去当工人以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创办供工人阅读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的刊物,如:

《劳动音》《劳动界》《工人月刊》等。

第三,在上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各地党组织随之组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第四,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蔡和森:

“一个革命的政党在革命高潮中完全不能领导,可见他快要死亡了,故此次运动中的一般新领袖对于国民党均不满意,而有利于新的政党产生,中国革命需要组织各派力量以反对帝国主义而引导革命的党了。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列宁:

“由于在中国将出现更多的上海,中国无产阶级也将日益成长起来。

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民主工党。

第二,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与表现。

邓中夏:

“五四运动中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一方面,一部分工人在与这些知识分子接触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而使自己具有了阶级觉悟,从而出现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如邓培。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理解工人的疾苦,看到工人阶级的优秀品质,使自己在思想感情同情工人,使得知识分子工人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第二阶段:

从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例如:

在长沙新民学会1921年新年会上,在通过对解决社会问题5种方法的比较后,17名与会人员中,12名赞成布尔什维主义。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召开。

最后一天会议音暗探注意和巡捕搜查而该在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13名代表参加,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名党员。

他们是:

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周佛海(日本东京)。

陈独秀、李大钊因有事未出席,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参加,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参加了会议。

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