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570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docx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复习精简版笔记

导论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

(一)社会思潮:

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二)时间:

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1、范围广泛。

2、流派众多

(四)产生背景——根源于西方社会的经济生活,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尖锐矛盾的反映。

科技日新月异,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另一方面在技术时代的人也成了机械生产线的延长,人被异化,人性被压抑;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引发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

而凯恩斯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等政治经济思潮,更直接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现状。

二、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主要特点:

(一)非理性主义倾向——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主义,后起之秀的弗洛伊德主义(泛性论)、存在主义(强调个人情绪体验、人的绝对自由)、法兰克福(鼓吹性解放、性自由)。

不讲外界的客观存在,将人的情感、意志、本能看成是决定性的;否定理性和科学在认识中的作用;夸大本能、欲望、直觉、情绪在认识中的作用;倡导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个人主义;否定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宣传意志自由、选择自由。

(二)相对主义倾向——1、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

2、哲学上的相对论是从反对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哲学开始的。

强调:

A、现象高于本质,反对本质;B、强调个人的感性活动,反对抽象的个性;C、强调事物的变化性、偶然性、不确定;D、强调多元性、无序性、反对一元论。

3、相对主义的价值心态:

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价值,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没有什么普遍的道德标准,一切都是相对的。

4、代表有:

维特根斯坦(逻辑实证主义)、德里达(解构主义)、罗蒂(新实用主义)、利奥塔(后现代主义)

(三)人本主义倾向——1、背景:

现代化的工业文明愈是发展,人的生存问题就越突出。

西方社会机械化生产的非人道化,将人变成了机器;社会政治生活的官僚主义化以及文化精神生活的标准化和同步化,造成了一切生活事务的平均化和人性的异化,人本主义流派认为,思想家们不应只关注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应更多关心现代人的困境、痛苦、恐惧、迷惘。

(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原子能、微电子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西方世界,导致一方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另一方面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又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许多全球化的问题。

未来主义从全球角度探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

三、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评价1、辩明其政治方向,明确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阶级本质;2、认清理论实质——都是唯心主义、反唯物主义的、反辨证法的。

3、形形色色的现代西方社会思潮通过反映西方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经验。

 

唯意志主义

一、产生:

兴起于德国

(一)产生背景:

1、社会历史背景:

它的形成与当时欧洲的社会、政治、思想体系与资产阶级的个人冲突密切相关。

2、哲学背景:

(1)古罗马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洛的“太一”是有意志的实体

(2)中世纪教父奥古斯丁将意志当作其他一切精神活动的基础(3)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费希特哲学的较多唯意志主义成分。

二、特点——

(一)主张人的情感意志、下意识的心理本能冲动或生命力是一切存在的基础

(二)在认识论上,主张只有借助于超出主客对立范围的本能冲动直觉才能把握实在。

(三)把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当作人的真正存在,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自由。

(四)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上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者,将他人和社会看作个人发展的阻力。

(五)开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先河。

三、叔本华

(一)著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论自然意志》(1836);《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

(二)哲学背景:

①继承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论;②继承康德关于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的分立以及意志高于理性的思想;③从佛教中得到悲观厌世的思想(三)观点:

世界一分为二:

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世界。

现象世界是表象世界;自在事物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意志。

人生本质就是痛苦。

(1)表象世界:

是作为经验和科学的对象的世界。

a、周围的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的世界,是意识中的东西。

b、表象世界都是相对于表象者,即人而存在的。

c、表象世界是现象世界,本身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A.人的四种表象能力产生四类表象a、直观的经验的表象。

b、由抽象概念构成的表象:

其相应的联系形式为判断,即概念的综合,(由逻辑理由支配)。

c、时空的纯直观的表象:

是数学的对象。

(由数学理由支配)。

d、作为意愿的源泉和主体的自我。

(由伦理理由支配)。

评价:

1、从某种意义而言,叔本华抓住了旧哲学的一些重要弱点和错误。

2、但他由此走向另一极端,把认识领域归结为纯粹主观的和现象的世界;把认识论问题与本体论问题割裂开来,否定对象不以主体为转移而独立存在。

(2)意志的世界:

即现象背后的自在之物的世界;生存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和基础。

a、意志是一种盲目地追求生命的冲动—生命意志。

b、意志不受理性的制约c、生命意志通过理念表现为世界万物,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d、世界就是我的意志。

(3)人生本质就是痛苦:

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a个体的生存是一种慢性的死亡、延期的死亡,人生是空虚的,没有价值。

b意志即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是痛苦。

即使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也不能摆脱痛苦。

痛苦与无聊是人生的两个最后成份。

A.痛苦的解脱a、暂时解脱:

从事艺术、哲学问题研究:

忘却现实生活,进入无我之境。

加强道德修养,养成慈爱之心,同情别人的痛苦。

b、根本解脱:

意志转向:

①禁欲、修行,对名利、地位、金钱、美女不动心,直至涅磐境界。

②杜绝生命之源。

彻底地自愿地不近女色,毁灭人类(五)评析

(1)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深受佛教教义的影响,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问题。

(2)、叔本华从宗教神学那里接受了“人生苦难”这类信条,将它改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人类生存状态的问题。

(3)因此,其在理论上的归宿,通常是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四、尼采

(一)思想历程(骆驼——狮子——婴儿)1、崇敬、学习先贤—温顺的骆驼;2、怀疑、批判和清算过去—反叛的狮子;3、成就自己的理论—新生婴儿

(二)特点及影响——1、特点:

①挑战悲剧、热爱生命;②锋芒毕露、直率激烈;③诗化的哲学;④弘扬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2、影响:

①尼采思想对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对我国思想界的影响:

(三)观点:

1、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1)尼采哲学活动的出发点:

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2)彻底清算自苏格拉底肇始的理性主义传统(3)酒神精神--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本能的哲学(4)价值重估的标准、范围、中心:

1、标准:

酒神精神、权力意志是最高的价值标准2、范围:

理性主义、基督教文化、传统道德3、中心:

道德批判(5)价值重估的条件:

上帝死了。

2、酒神精神、热爱生命

(1)酒神精神:

狄奥尼索斯主义,悲剧的快感。

(2)酒神精神的要旨:

肯定人生,热爱生命(3)酒神精神:

a、爱命运①世界意志过分多产,斗争、痛苦、现象的毁灭是不可避免的;②肯定生命,必须肯定生命所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

③要站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本体的立场上来看待个体生命。

b、生命在危险之中生命的本质不是舒适和安逸,要扩大、冒险,在冒险中寻求快乐。

(4)酒神精神评析:

a、对生命的描述,比叔本华接近现实生命的辩证法,克服了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b、强调证实生命、热爱生命,充分享受生命的欢乐,给人以鼓舞,但这又是只是上等人的特权。

c、鼓励人热爱生命,但这一思想的前提又是:

生命忧幻无常,仍是沉郁的,缺少意义,具有悲观主义色彩。

d、既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性,又使个人主义在一些人头脑中膨胀。

3、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1)尼采宣称自已是“第一个非道德论者”。

要抛弃理性派哲学和基督教传统所遵奉的道德。

(2)尼采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宣称发现了两种主要道德类型:

a、主人道德:

是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b、奴隶道德:

普通、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

(3)在一切文明社会中这两种道德是相互交织的,要提倡主人道德、反对奴隶道德。

缺陷:

1、尼采用主人道德反对奴隶道德主要是一种隐喻,意在反对消沉颓废、提倡奋发有为;2、不能完全归纳为站在少数贵族特权阶级方面来反对普通民众,但他的贵族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4、权力意志论

(1)含义:

渴求具有支配作用的强大力量的欲望、感觉。

(2)权力意志倡导奋发有为的人生(3)权力意志论与永恒轮回说:

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权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

5、超人哲学

(1)产生的文化背景:

1、“上帝死了”意味着基督教和理性主义的终结2、上帝已死,我们现在希望超人诞生

(2)超人是尼采关于人的理想、类型的一个隐喻、象征:

①超人是权力意志充分发扬的人;②超人是冲破一切传统束缚,而重新为价值立法的人;③超人是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④超人是智力超群、意志坚强、绝对自主、激情高昂的人;—①末人是个性被泯灭的人,他们遵从传统,千人一面;②末人是缺乏创造性、自主性的人;③末人是庸庸碌碌生活的人,苟且偷生,无所作为。

(3)超人的本质:

1、它是现实的人通过自我超越而达到的一个目标;2、现实的人只能为超人的产生做准备;3、超人是一种理想,指人的精神的自我超越性;

 

存在主义

一、基本特征:

是一个从揭示人的本真的存在出发来揭示存在物的存在结构的哲学流派,“人的存在”是其出发点和研究中心。

(一)主张从人的存在出发来揭示世界的存在;

(二)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三)将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对立起来。

二、产生根源:

(一)它是西方哲学中非理性主义传统的继续

(二)它与西方社会、文化危机思潮遥相呼应,反映当代西方社会的冲突、变革;反映当代人的痛苦、呼声、向往;(三)存在主义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战,人们的幻想破灭。

战前的乐观主义为悲观主义所替代。

二战后,社会与文化的双重危机席卷西方社会。

(四)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现象是存在主义关注的中心问题三、流传:

一战后正式形成于德国,二战后后中心移到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逐渐风行,20世纪70年代存在主义走向衰落

四、代表:

海德格尔、萨特、马塞尔、加缪、

五.海德格尔

(一)著作:

《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

》、《论根据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1943)《论人道主义》、《林中路》、《形而上学导言》、《什么是思想》、《通向语言之路》、《诗、语言、思想》、

(二)观点1、基本本体论的建立

(1)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传统本体论在没有了解存在者怎样存在以前就肯定了它们的存在;传统本体论以对存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存在本身的研究,开启了“存在的遗忘的时代”。

(2)什么是存在和存在者:

a、存在:

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不是指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b、存在者:

指现成已有的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其存在的现实以及仅仅是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3)建立存在本体论的方法——现象学方法(4)人的存在即此在的意义a、此在(亲在,纯在):

指人的存在。

它是存在意义的发问者和追究者b、“此在”与众不同的三种优先地位:

①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

②本体论的优先地位;③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2、此在的基本存在状态——在世

(1)在世的基本含义:

此在(人)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单独的存在,它总是处于一世界中,它与其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2)在世的基本结构——烦:

焦虑、烦恼、关切、担心,操心等意。

人生在世总是处于不断地与外物、他人(世界)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这个过程就是烦。

烦分为烦心(烦忙)和烦神(麻烦)评析:

1、在世学说肯定了外物与他人的存在,有别于传统的唯心主义。

2、他的思想包含肯定实践的作用和强调主体的能动性的积极因素。

(3)此在的时间性结构:

烦也是一种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1、先行于自身的存在——这是此在(人)的根本特性,这一环节代表将来时态,它规定着过去和现在。

2、已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这一环节代表过去时态。

3、依附于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

①人沉沦于他所烦忙的世界②人在日常的烦忙中失去自我,任由摆布。

3、人的本真的存在和非本真的存在

(1)人的本真的存在:

指人之作为可能性存在,人的筹划、设计、选择蕴含着人可以成为不同形态的存在,即可以获得其本身。

1、此在总是走在自己前面,进入其所期待的未来;2、此在总是其所不是而要是的存在;3、此在不会固定于某一点上,而总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筹划、设计、选择自己。

评析:

海德格尔这种关于人是其可能性的观点是存在主义关于自由选择学说的重要形态。

他从不同角度谈论人的自由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自已看作是对可能性的选择,这意味着自由是人的先天规定性。

(2)人的沉沦和异化——此在的非本真的存在

此在的非本真的存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把此在当作与其他存在者类似的存在者,以致此在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个性,不再是独立自主地存在,而受到其他存在者(自然环境)和他人(社会环境)的约束,甚至被后者所吞没。

1、人的沉沦——此在“常人”化,“中性”化,“平均”化2、沉沦的特征之一是异化

异化:

指此在(人)在沉沦中离开了自已的本真的存在或者自已的本真的存在被掩盖起来的状态。

(3)此在的基本情绪一畏

畏与怕之区别:

怕:

指向某种具体的存在者,这些存在者对人产生危害和威胁,因而使人害怕。

畏:

是人先天固有的基本情绪,人之所畏者是完全不确定的存在者。

1、畏启示着虚无;2、畏的情绪展现了此在(个人的存在)的可能性、人的自由、选择和本真。

3、畏使人处于“不在家状态”;4、畏是沉沦和异化的根源;5、人逃避畏,畏追逼着人,人生避免不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命运。

4、向死而生死亡—不是从生理、心理、经验上来揭示人的死的结构,而是揭示死的本体论的意义,即分析死对领会人的生的意义,分析人对待死的态度。

1、死是人生的终结;2、死是最本已的可能性;3、死是人的一种无关涉的可能性;4、死是人的不可超越的可能性;5、死是人的不确定的可能性;6、“本真地向死而生”能使人领会到生的意义:

①把个人嵌入死的境界,并由此超越一切制约—当人们面临着行将到来的死,他们不能不把原来为之而烦的一切都当作过眼烟云,剩下的只是他自已的独特的个性的生命。

②死是人生的开放和地平线—死是无法超越的,但在死之前,存在着各种可能性。

对死的必然性的领悟使人从沉沦和异化中醒悟,既不执着于过去已经实现的可能性,又不懦弱地逃避死亡,而是自由地、毫无牵挂地去开展出自已的最本真的可能的存在,积极地自我谋划,自我设计,实现自已最独特的存在。

5、良心的呼唤1、含义:

①良心是个人的一种内在的呼声;②良心意味着负责,但仅对个人自已负责;③良心既不是上帝的呼声,更不是社会的呼声。

④良心不遵守异于人本身的任何规范和原则,2、良心的呼唤是人的本真的存在的体现:

①呼唤者是处于烦、畏状态中的人(此在)②良心的呼唤所指向的是处于常人之中的个人(此在)③被呼唤出来的是存在于世界中又独立的个人评析:

明显的非道德主义倾向,排斥共同道德原则和规范,提出的只听从自已内心的呼声,表现出主观主义倾向。

(三)海德格尔哲学总评—1、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意义追问表达了一种新的哲学观,新的追求,新的视野。

2、他开启了由萨特继承发挥的“存在—自由—人”的存在主义的思路,这种探索也反映出由西方理性和社会病化产生的悲凉心境。

3、他晚年思想关注的中心是语言问题,占主导地位的是对技术进一步作浪漫主义批判的主题以及对自然界的怀念。

 

六、萨特

(一)观点

1、现象学本体论

(1)现象学一元论:

指自胡塞尔以来用现象学方法来超越主客、心物、思有等对立的理论a、现象是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b、现象既是内又是外c、现象并不隐藏本质,而是启示本质,它就是本质。

d、现象的存在并非一切存在。

(2)反思前的我思a、反思前的意识区别于反思的意识:

①反思的意识:

是把意识本身当作对象的意识。

②反思前的意识:

它直接指向对象,是原始的,第一位的意识。

b、现象学本体论从反思前的意识出发;c、先验自我不是意识的来源(批判胡塞尔的观点);d、萨特认为意识是它自已的存在方式的原因。

用意识解释意识。

(3)自在和自为a、自在:

是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

它能为主观意识所呈现,但不能为主观意识所创造。

b、自为:

它不是存在,而是非存在,是对存在的否定、虚无;c、自在与自为是联系和统一的.评析:

1、萨特通过对自在和自为的关系的论述,表达了他对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看法。

2、他的观点,固然不同于公开的唯心主义,但与唯物主义仍有原则区别。

2、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

(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存在主义指一种把人的主观性当作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以致全部人类生活的出发点的学说。

2、人道主义指一种把人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当作人的思想、行动乃至人类生活的一切出发点的学说。

3、存在主义与人道主义是同义的。

4、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均以自由为核心。

(2)人的存在和自由:

存在先于本质自由—指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和自为同义。

是人的存在本身,人就是自由。

评析:

1、萨特的自由观强调了人的能动性,人与物的区别,批判了有神论和普遍人性论。

2、但他也把人的能动作用夸大了,使之离开了客观物质基础,把人的自由绝对化了,使之离开了对客观必然性的依赖。

(3)自由选择与道德责任:

1、人的意志的选择自由区别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自由;2、人的自由选择与人的道德责任紧密相联。

3、责任与个人的烦恼、孤寂、绝望情绪相联评析:

1、自由选择论强调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宗教的抽象道德说教和唯物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前进了一大步。

2、夸大了个人自由意志的作用,将它当作道德责任的基础,否定了产生道德责任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否定了决定自由意志的更深刻的原因。

(4)个人与他人:

1、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2、个人自由总是与他人自由处于对立地位;3、“他人就是地狱”;4、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相互依赖;5、个人自由要服从历史情境。

3、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不可超越:

;2、企图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制作”马克思主义。

3、必须把存在主义合并到马克思主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能重新“发现人”“探究人”。

评析:

萨特所高度评价的马克思主义,是用存在主义“医治”、“补充”的马克思主义,也即存在主义化了马克思主义。

他“医治”、“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方法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完全割裂开来,一方面全盘否定和排斥辩证唯物主义代之以存在主义的所谓人学辩证法;另一方面曲解历史唯物主义,把它解释为存在主义的所谓历史人学。

七、存在主义人生哲学总评:

存在主义颂扬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个体生存的意义。

2、强调个体生存尊严和自由。

3、努力为人的生存确立行动的激情和希望,这是存在主义者令人惊叹的信念之一。

4、存在主义夸大了个体自由、人际冲突。

科学哲学

一、科学哲学含义:

以科学本身作为反思和追问对象的哲学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方法论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是与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相对立的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

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

二、科学哲学的理论派别

(一)波普的“批判理性主义”:

他倡导科学批判精神,认为归纳无用,提倡经验证伪。

主张从动态的视角去研究科学的发展。

波普理论组成:

科学哲学、社会政治哲学、本体论。

提出了证伪原则,由此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图式的理论。

(二)库恩的历史主义学派(三)新历史主义学派:

代表人物劳丹的研究传统理论夏皮尔的信息域理论

三:

波普:

批判理性主义大师—《研究的逻辑》《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

(一)证伪主义1、波普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和归纳法;2、主张用演绎方法代替归纳法演绎方法:

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法:

从个别到一般;3、可证伪性:

科学的分界标准:

(1)可证伪性:

就是证伪在逻辑上的可能性;

(2)可证伪性可以解决科学的分界问题;(3)可证伪度越高,科学愈是进步,理论内容愈普遍、愈精确,其可证伪度便愈高;

(二)“三个世界”理论1、波普认为存在着三个世界—“世界1”即物理世界;“世界2”即精神世界;“世界3”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有科学问题、科学理论、理论的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批判性讨论、故事、解释性神话、工具等等。

2、“世界3”具有客观性、自主性、实在性。

3、三个世界之间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作用:

世界1”和“世界2”是相互作用的。

“世界2”与“世界3”也是相互作用的。

“世界1”与“世界3”通过“世界2”间接相互作用:

脑通过人的意识和语言之间相互作用(三)科学发展模式1、科学知识的增长经历了四个程序:

(1)科学开始于问题;

(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和假设;(3)各种猜测和理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否证,又出现新问题。

2、科学发展的四个程序的图式.3、科学发展的图式中贯穿三种科学精神:

(1)从错误中学习和敢于犯错误的精神

(2)敢于批判的精神。

(3)敢于“否定”或“革命”的精神。

二、库恩——历史主义学派的奠基者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黑体理论和量子的不连续性,1894—1912》《再论范式》

(一)科学范式理论1、“范式”:

就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本学科内所形成的共同信念,这一共同信念成为科学家们解决问题所共同遵循的思想模型、思维方式、思考向度,它是一个稳定而精确的科学体系。

2、“范式”的特点:

(1)从其所属来说,”范式”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们共同具有的东西。

(2)从其作用来说,“范式”规定着科学家集团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

(3)从其心理来说,“范式”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具有的某种信念。

(二)科学发展图式——1、科学发展的历史是一个量变和质变交替上升发展的过程。

2、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前科学→常态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态科学……(完!

后接卡拉托斯集大成者)

 

拉卡托斯——历史主义学派的集大成者

著作:

《证明与反驳》《否证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一)科学研究纲领——1、科学理论的核心部分——“硬核”:

就是构成科学研究纲领的基础理论部分或理论核心。

2、各种辅助性假设构成的“保护带”:

就是保护“硬核”免遭反驳的许多辅助性假设,

3、是保护“硬核”免受攻击的“反面启示法”;4、是修补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法”。

(二)科学发展动态模式——科学研究纲领从进化到退化→新的科学研究纲领取代退化的科学研究纲领→新的科学研究纲领从进化到退化→…

四、科学哲学评析

1、“批判理性主义”评析——

(一)波普看到了经验证实原则的偏差性所在,创造性地提出证伪原则。

(二)波普阐发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对促进科学发展具有相当的意义。

(三)波普认为科学理论是突发的灵感,是发现。

2、历史主义评析——

(一)库恩的“范式”理论是科学哲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使“范式”的内容更丰富、具体。

(三)库恩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大大超过了“批判理性主义”对科学发展的静态划界。

(四)拉卡托斯把科学哲学的发展机制理论化为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趋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五、文化形态史观

1、含义:

也称历史形态学,把文化(或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最基本单位,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具有生、长、盛、衰等发展阶段的有机体,世界的历史就是人类各种文化(或文明)的传记,并试图比较各个文化(或文明)的兴衰过程,展现其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分析说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背景一、历史哲学的惊人复兴——

(一)古希腊时期历史哲学:

1、它是人文主义的。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