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562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docx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

 

 

第二十届“创新杯”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文件汇编

 

竞赛组委会编制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

文件目录

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实施流程

时间

工作安排

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

1.校团委协调各部处负责人,各分团委书记为院系负责人,组成组委会;下发该项赛事相关文件;

2.有条件院系启动院系内比赛;

3.学校团委组织整体的宣传;

4.组织辅导讲座;

5.各院系组织专门培训;

寒假至三月初

1.各院系所组织学生落实选题,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写作提纲,有条件的可以请专家举办开题报告;

2.院系组织学生申报选题;

3.学生组建团队,开展调查,撰写报告;

开学至三月末

1.完善作品,请导师指导和推荐;

2.院系组织选拔本院系作品;并将参赛作品清单盖章后送交校团委(每院不得超过15件,创业类作品不限)

3.作品撰写与申报;

4.准备组织奖申报材料;

四月初

1.参赛作品交团委竞赛秘书处;

2.秘书处汇总作品,并分类;

3.测算各类作品的奖项分布;

四月上半旬

由各专家小组召集成员匿名评审;

四月中下旬

汇总专家意见,召开专家组会议确定各奖项,并向领导小组汇报结果;组织相关作品的公开答辩

四月末

1.在人大青年网()公示比赛结果,接受质询;

2.选拔作品参加“挑战杯”首都大学生竞赛;

五月初

质询结束,调整结果,下发《关于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的通知》,制作证书并下发。

关于《“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励办法》的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学校各项学生学术论文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评奖体系,标准如下:

1、对于院系分团委等组织单位的奖励:

分别授予团体总分荣誉证书及优秀组织奖证书;

2、获奖作品的奖项分布:

竞赛获奖等级

所占比例

调研报告与论文奖

创业计划类

特等奖

5%(可空缺)

特等

特等

一等奖

10%

一等

一等

二等奖

20%

二等

二等

三等奖

65%

三等

三等

3、证书发放:

由校团委按照相关规定发放。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主办,在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支持下开展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的宗旨:

发扬传统、放开眼量、厚积薄发、大胆创新、倡导合作。

第三条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的目的:

开启学生的学术兴趣、增强学生的学术底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学科的繁荣发展积蓄力量。

第四条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基本方式:

我校学生以院系为单位按照文史哲、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类、教育类、创业计划设计、应用艺术和其它9个类别申报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鼓励作品发表,组织作品出版,促成智力成果服务于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组织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的负责人及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组成。

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六条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和评审规则;

(2)协商议决组织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3)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七条组织委员会设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若干名,组成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向组织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秘书处成员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有关负责人组成。

第八条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负责聘请各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

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评审委员会一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则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九条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对作者进行质询;

(3)确定获奖作品等次名单。

第十条设立作品资格及形式评判委员会,由秘书长担任主任,由秘书处成员和各院系所领队组成。

第十一条作品资格及形式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则召开资格及形式评判委员会会议,就被质疑投诉的作品情况对申报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后,投票表决该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资格评判委员会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某件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

(3)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二十六条执行。

第十二条由各院系所主管学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负责人担任本院系所的竞赛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作品的选拔和推荐作品参赛;原则上由各院系所分团委书记担任本院系所的领队。

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三条凡在竞赛通知发布当学期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校各专业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四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及创业计划类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包括第一作者)不得超过五人。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五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文史哲类、法律类、经济类、管理类、社会类、教育类、创业计划设计类、应用艺术类和其它9个类别申报,其中的文史哲类含新闻传播学,法律类含法学、政治学、民族学。

第十六条原则上,本科生的作品为调查报告,研究生的作品为学术论文。

每篇在8000至15000字之间。

鼓励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申请参赛。

第十七条参赛作品应当附上推荐书、被有关单位采纳的证明和参加会议的证明的复印件,与自然科学相关的作品应附上必要的证明。

第十八条参赛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院系所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十九条每个院系所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15件(每人只限报1件作品),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6件,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超过2件。

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区分。

第四章奖励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有20%的淘汰,其余的80%按照文史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创业计划设计、应用艺术和其它9个类别,以及本科生组和研究生组2个组别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其比例分别为5%、10%、20%和65%。

特等奖的产生必须经过专家组的合议,可以空缺。

第二十一条确认资格有效的参赛作品,由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

第二十二条竞赛以院系所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

对于前三名,分别授予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冠、亚、季军铜牌,并向冠军颁发奖杯。

第二十三条团体总分计算方法如下:

特等奖作品每件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20分。

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团体总分的名次,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若获奖等级和个数完全相同,则名次并列。

第二十四条竞赛以院系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

最高荣誉“创新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院系,累计三次获得“创新杯”的院系,可永久保存复制的“创新杯”一座。

第二十五条 根据各院系所申报优秀组织奖的书面材料,由领导小组推荐5名左右的优秀组织奖。

第二十六条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评选专项奖。

专项奖不计分。

第五章附则

第二二十条对获奖的作品,竞赛结束后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

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经调查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院系所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院系所所获的优秀组织奖;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处罚。

第二二十条优秀作品将被结集出版、推荐参赛或推荐给有关单位。

第二二十条本章程自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组委会委托秘书处负责解释。

“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一、本实施细则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论文及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

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各院系所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须参照本细则执行。

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

二、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竞赛通知发布当学期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我校各专业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其它”中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独创性声明

(2)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3)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一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北京市级奖励成果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作品评审为匿名评审,所有参赛作品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作者信息、指导教师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

7.竞赛实行学院推荐参赛制度,不接受学生个人或团队直接报名参赛。

鼓励各学院通过组织学院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遴选优秀作品并推荐其参赛。

每个学院可推荐15件作品。

鼓励各学院尤其是本科生人数较少的学院推荐研究生作品。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9.每名学生限报1件作品。

如有学生参与多件作品的申报,不论是作为第一作者还是非第一作者,不论通过同一学院申报还是不同学院申报,也不论在同一类别还是不同类别,所参与申报的作品直接取消评奖资格。

三、关于形式审查

1.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本院系所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2.“申报书”填写完整,论文格式符合要求。

3.调研报告论文类作品每篇作品在8000字至15000字,创业计划书类作品原则上不超过30页(含附件等)。

四、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学校团委。

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与论文格式要求

1.申报者应当在认真阅读此说明后按要求真实详细的填写。

2.填写人即申报人应当是第一作者(承担60%以上工作的执笔人)或集体作品中学历最高的代表。

3.作品申报书应当采用A4纸打印稿(可从人大青年网

4.申报书封面的“序号”和“编号”由秘书处填写,申报者不填写,申报者需在“申报者姓名”一栏中签名。

5.D、E表的原件应当一同上缴。

6.上交纸质版申报书1份和纸质版作品1份,申报书与作品分别装订,申报书附于作品前,简单装订即可。

序号:

(样板)

编码:

 

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

院系所全称:

申报者姓名:

类别: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组委会制

A.申报者情况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现学历

()A大专B大学本科C硕士研究生D博士研究生

学院全称

 

专业

年级

学制

入学时间

申报作品

全称

通讯

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常住地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住宅电话

移动电话

合作者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所在单位

备注

有无合作者请在此说明

□有

□无

 

 

 

 

 

 

学院

党委/党总支

签章

是否为正式注册在校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非在职的我校的中国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是

□否

若是,学号为

负责人签名:

部门盖章:

年月日

院长

系主任

或导师

意见

本作品是否为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是

□否

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B.作品情况

作品

全称

作品所属领域

()A文史哲B经济C法学D管理E教育

F社会G创业计划设计H应用艺术I其它

作品撰写

的目的和

基本思路

作品的科

学性、先

进性及独

特之处

作品的实

际应用价

值和现实

指导意义

 

 

 

 

 

作品在何时、何地、何种机构举行的会议或报刊上发表登载、所获奖励及评定结果

请提供对于理解、审查、评价所申报作品,具有参考价值的现有对比数据及作品中资料来源的检索目录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会议

□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

□文件□集体组织□自发□其它

主要调查单位及调查数量

省(市)县(区)乡(镇)村(街)单位:

邮编姓名电话

调查单位个人次

院系团委

签章

 

年月日

C.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D

(1).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推荐者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职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年月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D

(2).推荐者情况及对作品的说明

推荐者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职务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单位电话

住宅电话

推荐者所在

单位签章

 

(签章)年月日

请对申报者申报情况的真实性作出阐述

请对作品的意义、技术水平、适用范围及推广前景作出您的评价

 

E.独创性声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其它相关证明、作品参会和被有关部门采纳证明粘贴处

 

F.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委员会秘书处资格与形式审查意见

 

G.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预审意见粘贴处

 

H.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终审意见粘贴处

 

第二十届“创新杯”中国人民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写作格式

一、基本情况

(一)作品标题

(二)摘要、关键词

【例】

论村民自治

摘要:

关键词:

二、文字格式

(一)字体:

宋体

(二)字号

1.标题:

二号,粗体

2.一级标题:

三号,粗体

二级标题:

四号,粗体

三级标题:

小四号,粗体

四级标题:

五号,粗体

3.正文:

五号

(三)行距:

单倍行距

【例】

一、村民自治的历史[一级标题]

(一)村民自治的概念[二级标题]

1、村民自治[三级标题]

(1)村民自治[四级标题]

村民自治的概念来源于……[正文]

 

三、版面格式

(一)不加页眉

(二)页面设置

1、页边距:

上:

2.5厘米下:

2.5厘米

左:

3厘米右:

3厘米装订线:

0厘米

2、页眉:

1.5厘米

页脚:

1.5厘米

3、纸型:

A4,纵向

(三)插入页码

位置:

页面底端

对齐方式:

外侧

(四)注释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注:

专著为[M],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例】

[1][美]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3-24

[2]李强.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20-29

[3]Whyte,M.K.&L.Parish.1984,UrbanLifeinContemporaryChina,Chicago: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P78-79

(五)参考文献

格式同上,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按姓名的拼音排序,英文按姓名的字母排序。

四、其他问题

其他未列出的问题请参见新闻出版署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五、特别注意

在上报的作品中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等与作品无关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