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425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docx

保护区发展调研材料修改稿

全省林业系统

自然保护区调研材料

立足实际开拓创新

努力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实际问题,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省林业厅《关于在全省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开展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迅速组织相关人员,对管理局成立以来取得的工作成效、经验和做法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当前保护区工作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展开了广泛讨论,对今后如何促进保护区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保护区近年来在管理与建设方面取得的工作成效及做法

(一)保护区概况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称“民勤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原面积21万亩,是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了认真贯彻温家宝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重要批示精神,2001年1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到584.81万亩;2002年7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以保护荒漠天然植物群落、珍稀濒危动植物、古人类文化遗址和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为目的的荒漠生态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正式成立机构并组建运行。

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81.59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1.05%,缓冲区面积227.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8.9%,实验区面积175.72万亩,占保护区面积的30.05%。

(二)工作成效

1、建局三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成效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3年多来,在省林业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保护区管理局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全国、全省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克服新建单位基础差、底子薄等诸多困难,坚持一手抓机构创建、一手抓资源保护、内抓机关建设、外抓公益林管护,全区干职工团结一心,攻坚破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显著。

截止目前,保护区共完成重点公益林管护399.5万亩,补植补造0.85万亩,人工模拟飞播1.25万亩,封护围栏363公里;完成三北封育任务0.71万亩、退耕封育0.7万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3.35万亩;新建花儿园、三角城2处防火了望塔;完成了保护国区勘界工作,全区埋设界桩3600个、树立界碑24块、指示牌14个;新建了花儿园、红崖山、南湖等3个管护机构,使基层保护站达到了7个;完成了黄岭、花儿园、红崖山、南湖等4个保护站办公房屋新建并配备了必需的办公设备,建成了外西、新西、三角城、勤锋滩、白土井等7个管护点;为下属保护站联系购置森林防火指挥车5辆;完成了局机关院落的地坪硬化、美化、绿化等工作,建成了机关职工住宿及餐饮楼;完成了机关办公楼装修、电脑、传真机购置,电话、网络架设贯通及其它办公设施建设等工作;目前保护区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植被管护成效明显,内部管理逐步完善,资金运行安全合理,职工素质不断提高,单位面貌焕然一新,保护区发展的硬件、软件建设齐头并进,全方位保障了保护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

2、2008年工作完成情况

2008年保护区共完成重点公益林管护124.1万亩,完成补植补造0.25万亩,人工模拟飞播0.6万亩,封护围栏127.73公里;完成森林资源监测0.3万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0.7万亩;完成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外业调查和保护区范围调整前期准备工作;完成红崖山保护站基建115平方米,为下属保护站联系购置防火指挥车2辆;创建了保护区网站及保护区期刊;申报了保护区能力建设、防沙治沙、森林火险综合治理、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项目;与中科院寒旱所合作的“雨养白刺沙堆生物生态系统建设”示范研究项目顺利启动;其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三)经验及做法

1、理顺发展思路,奠定了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对于新建单位而言,理顺发展思路是科学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

建局伊始,保护区新任领导班子就立足保护区实际,深入调研、科学决策,提出了保护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即:

围绕一个中心、处好两方关系、建设三大体系、实施四大战略、抓好五大项目,具体为:

紧紧围绕植被保护这一中心,处理好保护区与上级领导机关、地方政府及周边群众的关系,建设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实施依法治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项目建区战略,抓好重点公益林项目、封沙育林(草)项目、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产业建设项目、基础建设项目;同时还根据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创业、完善、提高、推进”的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八字方针,要求在工作摆布上突出“内抓机关建设,外抓公益林管护”,在工作步骤上要加快步子,只争朝夕,将五年的工作压缩到四年完成。

2、精心筹备,组建管理机构和队伍。

2005年8月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内设1室4科,下设7个保护站(保护站由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双重管理)。

管理局主要职能是:

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上有关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负责调查保护区自然资源并建立档案,组织和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从有利于保护区工作出发,进行适度的产业开发工作。

省林业厅高度重视管理局机构组建工作,与市县党委、政府积极磋商,考察配备了局领导班子。

同时在省厅领导和人事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协调干部职工调配工作,历时两年多时间,几经周折,目前管理局内设的6个职能科室已经健全,局党委成立了3个党支部,建立健全了工会、共青团和妇女工作组织,各科室中层干部全部聘任到岗,明确了职责分工,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现已调配到位干部职工35人,按职称分:

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8人;按文化程度分:

本科14人、专科9人、中专5人、高中7人。

3、稳步推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建局以来,我们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度超前,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建设原则,以项目建设为契机,着力改善基础条件。

一是完成了办公大楼前后院的硬化、绿化、美化工作;对办公楼进行了室内装修,购置了桌椅、电脑等办公设备;架设通讯网络,开通了局机关宽带网和局域网;建成了多媒体会议大厅,创造了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二是多方筹资,管理局购置了两辆公务用车,为下属保护站协调购置了5辆护林防火越野车,解决了公务交通问题。

三是完成了南湖、黄岭、花儿园、红崖山等4个保护站的新建工程,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

四是建成了局机关单身宿舍及职工餐饮楼,为外地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并适度对外开放创收。

4、沟通协调,理顺保护局站管理体制。

管理局下属7个保护站隶属民勤县与保护区管理局双重领导,人事、财政供给由民勤县政府负责,保护业务管理由管理局负责;为此,我局积极与民勤县委、县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按照“四个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有利于单位建设和管理,以互帮互利,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为目标,理顺管理局与各保护站的管理体制,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重点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5、注重宣传,扩大保护区社会影响。

建局伊始,我们充分利用保护区区牌、区碑揭牌、管理局、各保护站挂牌的有利契机,邀请省厅领导、武威市政府、民勤县四大班子领导、驻民林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仪式,在《甘肃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武威日报》等刊登专题报道,在民勤电视台、武威电视台、甘肃电视台上进行了报道,全面介绍了保护区建设意义,向社会各界宣告保护局及保护站机构正式成立运行,加上各保护站日常宣传,扩大了保护区的社会影响。

同时,管理局举全区干部职工之力,创办了保护区网站和《保护区期刊》,对我区建设的发展思路、建设成就、资源状况和信息发布等及时进行报道宣传,扩大了保护区的社会影响,也塑造了保护区新形象。

6、建章立制,健全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我们把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单位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石,以建设和谐有序、保障有力、高效运转的机关为目标,讨论制定了机关内部岗位职责,制定了学习、考勤、办公、接待、后勤服务等一系列制度,制定了机关工作人员考核奖惩办法,组织职工学习讨论,以制度促管理,初步建立了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同时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修订出台了保护区森林防火制度、植被管护巡查制度、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防治制度、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办法。

7、密切配合,保证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生态公益林项目是我区最大的重点工程项目。

目前,经过我们积极汇报争取,省厅核查确认保护区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193.2万亩,现已纳入补偿范围面积124.1万亩,充分体现了省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大力支持。

为了使这项工程开好头、起好步,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我们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局其他领导任副组长,业务、财务人员为成员的公益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公益林办公室,具体负责安排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协调落实任务、签订管护合同、建立信息档案、组织验收考核、管理项目资金等。

各保护站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

二是每年定期召开重点公益林工作会议,统一思想认识,周密安排部署,分解落实任务,层层签订合同,定指标、定措施、定地块,实行量化考核。

三是针对公益林项目连续性强、实施期限长、建设标准要求高的特点,我们把建立工程档案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各保护站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力量开展外业调查、收集资料、内业汇总、绘图制表、建卡立档。

局站上下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做到了图纸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人到岗。

四是加大封育管护力度,采取工程围栏、补植补造等措施,加快植被恢复进程,由管理局组织实施,目前已累计完成围栏封育363公里、人工补植补造0.85万亩,完成三北封育任务0.71万亩、退耕封育0.7万亩。

8、防管并举,开展森林资源保护工作。

一是森林防火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由于保护区处在绿洲外围,区内大气干旱,降水稀少,植被多以旱生性灌木、草本为主,当地群众森林防火意识较天然林区相比有很大差距。

为了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从强化宣传,健全组织,理顺体制,靠实责任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法律常识,增强群众防火意识,利用乡镇集市、村社集会、护林员日常巡查等机会,向周边农牧民开展防火宣传,并在重点区域地段设立了防火警示牌。

二是逐步建立森林防火和植被管护“双线四级”管理体制。

双线管理就是各级地方政府与保护局(站)全面负责管理;双线四级管理就是县政府——乡镇政府——村——社和保护局——保护站——管护站——管护点联防共管。

使区内植被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制定出台了《保护区管理局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及《保护区森林火灾(联防)应急预案》,与周边乡村签定了森林防火协议书,明确了责任,规范和加强了护林防火管理工作。

四是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采取生物和化学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治梭梭大沙鼠、白刺毛虫等林业有害生物,保证植被资源的正常生长。

五是开展了森林资源监测工作。

在保护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设置监测样地100个,样地面积3000亩,标准样地25个,面积30亩,现场埋设了监测标桩,将监测点布设在1:

5万地形图上,并对监测小班内的植被种类、树种组成、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详细记载,通过监测分析,为研究资源消长变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科学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9、学习考察,开阔眼界启迪思路。

由于管理局属新建单位,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在我省尚无成功的建设模式,我们在经营、管理、建设和发展等各方面都缺乏经验。

为了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办法,使保护区建设少走弯路,实现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三年来,我们组织局领导、保护站负责人、业务人员等,先后赴内蒙、宁夏等省市自然保护区以及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站、石羊河林场、苏武山林场、天祝林业局、尕海则岔、太子山、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等进行了考察学习,重点参观学习了兄弟单位在防沙治沙、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植被管护、产业建设和内部管理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作用,达到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的目的,对我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二、保护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省上对石羊河流域及民勤生态的空前重视是加快保护区发展难得的机遇。

根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项目小组对全国600多个站点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民勤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

近年来,民勤荒漠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有关专家指出,如不加快民勤生态建设,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在民勤合拢,民勤绿洲也将会在中国版图上永远消失。

同时,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已对省府兰州、甘肃中部地区、华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已成为全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目前,民勤的生态问题已引起国家高层的关注,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先后就民勤生态问题做出十多次重要批示和指示,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温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谈到关心甘肃的四件大事,其中第一件大事就是“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2007年国庆节期间,温总理专程来民勤就生态建设和发展进行视察,对民勤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明确要求;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及民勤生态建设已被提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治理规划。

当前省、市、县各级政府已迅速行动起来,贯彻落实总理指示精神,启动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应急工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民勤,新闻媒体聚焦民勤,这对我们既是压力,又是动力,更为我们争取项目支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重要的生态区位和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加快保护区发展的必然要求。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处在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外围,占民勤总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从东、西、北三面呈半环状形成包围态势屏蔽着绿洲,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与民勤的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实现“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目标,我们责无旁贷。

目前,全国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为数不多,甘肃只有我们和敦煌西湖2处;纯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全省仅此一家。

建设好、管理好连古城保护区,不仅对于改善民勤、石羊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保护整个中国西部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将为西部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积累经验,创建样板。

(三)科学的发展思路和扎实的建设基础是是加快保护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和探索,保护区已确定了“围绕一个中心、处好两方关系、建设三大体系、实施四大战略、抓好五大项目”的建设思路,确立了“创业、完善、提高、推进”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加快保护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同时,保护区主体框架已经搭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已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较强,工作作风过硬,懂经营、会管理、年富力强的干部队伍和实践经验丰富、甘于清贫、勇于奉献、乐于吃苦、靠得住、用得上、能征善战的职工队伍,这是我们开展工作最基础最宝贵的资源。

各基层保护站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和生产实践经验,为全面科学建设保护区提供了重要的能力保障。

三、在保护、管理、建设及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认真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保护区工作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还存在诸多困难,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符合、不适应等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投入不足:

一是由于保护区总经营面积达584.82万亩,占民勤国土总面积的1/4,周边涉及民勤12个农牧业乡镇,保护区界与农区、牧区形成了复杂的犬牙交错态势,仅区界、道路、岔口等总长度就达820公里;亟待治理的重点地段面积达50多万亩,保护与治理的难度非常大,任重而道远。

二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目前保护区基础设施、设备及能力建设目前还相对落后;各基层保护站硬件设施还比较差,软件设施也有待配套完善。

同时保护区的管理网络、巡护监测网络、信息网络建设、天然植被保护、资源恢复、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等工作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强化宣传,严格管理,规范运行。

三是由于保护区自然环境条件恶劣,人工造林、机械围栏等生态治理重点多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之处,上级拨付的项目经费与实际的成本费、运输费、劳务费等有很大差距,如人工造林的国家补助标准为100元/亩,而我区的投资就高达650元/亩;做为新建单位的管理局又无力自筹经费,规模治理工作举步维艰。

2、投资项目单一:

除了2005年省三北局下达了“三北四期”封沙育林(草)项目7100亩、2008年下达了退耕封育7000亩的任务之外,截止目前保护区实施的林业重点项目只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项目,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与资源保护项目少之又少。

对于经营面积占民勤总国土面积1/4的治理区域来说,项目的单一将会严重制约保护区的全面治理和科学发展。

3、林政执法体系薄弱:

目前,《甘肃民勤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尚未纳入立法程序,保护区还没有取得执法主体资格;森林公安局还未组建,导致了林政执法工作中的被动局面。

4、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目前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干部群众“生态换经济”的短视观念还未得到根本扭转,还没有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探矿、采石挖沙、随意游牧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保护区林政管理造成了很大压力。

二是由于民勤是一个典型的沙区,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绿洲的存亡、荒漠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而民勤经济的发展也是维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维系民勤30万人民的生活更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难题。

目前民勤县红沙岗煤矿正在建设,莱菔山拟采煤矿、中泉子拟采铁矿、南湖拟采铜镍矿等都处在保护区范围内,使得保护区管理局与民勤县政府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利益取舍和关系协调方面还未达到应有的和谐。

5、保护区内全面禁牧困难重重:

保护区内的南湖、花儿园保护站历史上就是纯牧区,土地面积为252.3万亩,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3.2%;区内长期居住的牧民人数约260多人,大小牲畜5万余头(只),目前还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

虽然民勤县政府早在2003年就发布了全县范围内全面禁牧的通告,但由于对牧民的迁出、安置等各方面的补偿机制因种种原因无法落实,在原牧区实行全面禁牧也就成了一纸空文;而保护区管理局在牧民安置等问题上受职责权限和财力的约束,目前也只能是望而兴叹。

6、保护区管理机制及个别项目规定有待商榷:

一是根据省编委的机构设置,我区下设7个保护站,属保护区管理局与民勤县双重管理性质。

由于是两块牌子一套人员,在业务工作中的人力统筹、时间安排与考核结果的使用方面就使得管理局和保护站双方为难;民勤县有统一的工作安排,管理局也有自己的建设规划,双方在工作中的潜在“内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和质量,甚至有些保护规划只能暂时搁浅。

二是根据我区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封护围栏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治理途经,特别在重点公益林的管护中,经过大范围的机械围栏之后,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在1万亩以上是可行的,也是节省人力、交通、管理等项目经费的可行方案;但由于重点公益林管理规定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最多不能超过5000亩,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费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发挥。

7、职工学习培训还需加强:

由于新建单位财力有限,干职工外出考察学习和对外沟通受到制约,不能及时与保护区发展新形势接轨,造成职工队伍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等制约保护区发展的主观因素。

8、对外交流有一定的局限性:

管理局机关虽处在民勤县城,但因民勤县本身乃地处偏僻的交通死角,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对外交流和信息沟通,不利于保护区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具体建议

1、建议省厅协调将保护区管理局的事业单位性质转变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性质,人员工资实行财政全额供给,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也可以从经费方面保证保护区建设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建议省厅尽快协调成立保护区森林公安局,健全林政执法队伍;并协调出台《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尽快协调办理我局林政执法主体资格证,以达到加强执法力度的目的,切实杜绝保护区内违规违法的探矿、采石挖沙、破坏自然资源的人为活动。

同时建议省厅协调地方政府尽快完成原牧区牧民的迁出安置工作,保证保护区林政管理的有效、有序进行。

3、建议省厅帮助和协调保护区二期建设工程项目和森林防火重点火险治理项目的批准立项,以保持保护区建设的连续性和建设进程。

4、由于我区已经省上核查确认的重点公益林面积193.2万亩,2008年申请新增重点公益林165万亩,累计已达358万多亩;而现已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仅有124.1,占总申请面积的35%。

为此建议省厅考虑在争取到的下一批任务分解中给予一定倾斜。

5、建议省厅与省财政厅沟通,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益林管护面积规定,人均管护面积可增加到8000—10000亩,以达到节省人力、管理经费的目的。

6、建议省厅在今后的林业重点工程任务分解中,能将三北工程、退耕还林等重点项目建设任务适当向我局倾斜,以项目建设拉动自然保护区快速发展。

7、建议省厅对新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中层干部和骨干人员组织外出考察和轮培轮训,尽快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今后保护区发展思路探讨

(一)转变传统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唯一途径。

造成民勤绿洲荒漠化的原因,除了全球性气候变暖、大气干旱、地表水供给量急剧下降之外,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人为破坏植被、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荒漠化的扩张和蔓延。

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和扭转民勤生态恶化的态势,必须要以对社会和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清醒地认识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切实保护民勤这座西北风沙线上的“桥头堡”。

一要加大宣传和执法力度。

大力宣传防治荒漠化、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民勤日益恶化的生态状况警之于民,告之于民,提高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严格执行《森林法》、《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把依法治理和依法管护结合起来,下大力气保护好现有植被,防止造成新的植被破坏;严格林业用地征占用管理,确保资源安全;在自然保护区和全县范围内实行封沙禁牧政策,坚决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巩固治理成果。

二要建立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良好建设氛围。

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仅是林业行业的工作,而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和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生死存亡的大事。

民勤是一个林业大县,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全社会参与到生态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形成保护民勤绿洲、建设美好家园的合力。

在具体工作中,要把治沙造林和封育工程建设作为恢复植被、改善生态条件的重要举措一直坚持下去,同时在保护区绿洲边缘建成稳固的防护体系,起到改善局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二)优化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来源,是增强保护区自我发展能力的主要渠道。

  一是要主动加强同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各级政府的联系和沟通,做到多汇报、多商量、常探讨,及时消除矛盾和误解,让上级部门及时了解保护区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争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