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348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8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31 路基路面说明超人.docx

S31路基路面说明超人

说明

1.设计依据

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3)、部颁《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4)、部颁《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6)

5)、部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部颁《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9-96)

7)、部颁《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8)、部颁《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

9)、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10)、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040-2007)

11)、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12)、部颁《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13)、部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2.项目概况

2.1.地形地貌

双江县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西南边缘的滇西横断山脉的中南段,属高山狭谷和局部受断裂构造控制的盆地地形地貌。

路线总体呈北~南向,起、终点分别接国道G214线,地形较高,中间段位于双江盆地之内,地形较低。

双江盆地总体地形较平坦,岗丘起伏,东西为宽,南北为长,盆地面积约为21.4km2。

总体属山间盆地地貌,盆地中心海拔约1000m。

微地貌可划分为边缘残丘地貌、陇岗地貌、洪冲积扇地貌、I—II级阶地地貌和盆地中心宽缓河道地貌。

2.2.气象

双江县项目测区位于东经99°30’北回归线23°26’,太阳辐射比较充裕,年总量达136840千卡,由于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形成了明显的亚热带气候。

低海拔地区夏长无冬,四季如春。

该地区在印度洋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干雨季分明,一年四季少晴多雨,气候湿润,总体表现为四季温差小、干雨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及冬春干旱~半干旱的主要特点。

由于受地形因素等影响,双江盆地及以南地区年平均温度18℃~21.4℃。

,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8.1℃;极端最低气温,为-2.1℃。

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为8月,12月~4月日照较长,月平均日照200~220小时;其余时间日照较短。

全年无霜期约300天,有霜期一般在40天左右,北部有霜期明显多于南部地区。

年平均有霜期50~58天。

四季雨量充沛,历年年平均降雨量在10l0.5~1163.9mm。

汛期为每年的6~9月份,枯水期为11~4月。

2.3.河流水文

项目所在区地表水主要为河流,它们均来自于大气降水,由于该区所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大气降水充沛,河流发育。

路线经过区域主要的河流为南勐河。

南勐河,发源于南美乡南楞田分水岭,由界桥进入双江,由北向南流经勐库、勐勐两坝,先交于小黑江再汇入澜沧江,全长约80km,双江县境内61km,累计径流面积1410km2。

路线从勐库到小黑江哨卡大多顺流而下,在勐库及双江县城两处均穿越盆地,地形宽阔平坦,其余地段河谷狭窄、蜿蜒。

2.4.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

老国道G214线临沧~双江路线走廊带属于澜沧江与怒江中部径向地质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受东西两侧近于南北向的卫本~兴华与翁吉~贸科压性、压扭性两条区域断裂控制,山脉及山间盆地发育,其中区域断带内的张性断裂(地堑式断裂)是形成诸如双江断陷盆地、勐库断陷盆地的重要断裂构造。

根据区域构造特点,该区为云南省三大地层区划的滇西地层区,古生代以来,沉积地层较为齐全。

华力西期地壳运动,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相对减弱,而断裂构造由弱趋强,一些山间盆地由此而生,并先后堆积了中生代至新生代的陆相地层。

本项目所在区域双江盆地属该区典型山间盆地。

2、地层

由老至新简述如下:

前奥陶系澜沧群:

呈南北向狭长带状分布于临沧花岗岩体的西侧,从勐库镇向南到小黑江,路线穿越其中。

根据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组,上岩组为灰绿、黄绿色、灰~浅灰色云母石英片岩、千枚岩、黑云斜长变粗岩;间互或夹互绢云片岩。

下岩组为灰~黄白色,灰黑~灰绿色绢云绿泥石英片岩央簿层状硅质岩或硅质板岩,澜沧群总厚度大于5500m。

奥陶~志留系:

分布在小黑江贺科南北向压扭性断裂构造带西侧,地层呈南北或近南北向延伸,向西倾斜。

主要岩性为上部紫红色、灰绿、灰黄色板岩、粉砂岩夹砂岩;下部为灰白,黄白色中~厚层状细~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夹灰绿、紫红色~灰色板岩,总厚度约2600m。

上三叠统~侏罗系:

多分布在沿线的博尚盆地边缘、勐库盆地和双江盆地边缘地带,构成盆地发展的早期基底。

由于受当时沉积时期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环境的影响,该套地层是云南省著名的“滇西红层”。

主要岩性从下向上依次为紫红色、杂色巨厚层砾岩、砂砾岩、长石石英杂砂岩及长石砂岩、石英砂岩,向上明显夹互紫红色泥岩,含砾泥页岩,总厚度约1200m。

上第三系:

紧依侏罗系之上角度不整合分布,多出露于山间盆地的中心位置,上部为紫红色、灰白色粉砂岩、粘土岩夹褐煤层;下部为紫灰色细砂岩、粘土质岩、细砾岩及少量砾岩、煤层等,总厚度约600m。

第四系:

除分布在盆地中心及主要平坦河谷外,还广泛发育在全线的不同部位。

主要分布特征表现为盆地较多(厚),山区较少(簿),成因类型包括河流相泥砂、砾砂、卵石及粘土;I-II级阶地二元结构砾石土、砂石土和亚砂土、亚粘土等;洪冲积扇砾、砂堆积层等,堆积厚度及成因类型差异较大,一般在5~40m。

另外,山坡及植被覆盖区以腐植土、坡积砂石土为主,厚度小于5m。

2.5.地震烈度

双江属澜沧~耿马地震带范围内的耿马~双江地震区。

径向构造发育,东西为卫平~兴华、翁吉~贺科两条压性、张扭性大断裂所控制。

其次大小不同,长短各异的23条第四系活动断裂,9条张性、张扭性全新统活动断裂,地震震中位

置分布在南北向断裂与派生的北东向断裂交汇处的盆地边缘。

上述1988年的“11.6”强震,严重波及双江5乡2镇。

造成房屋倒塌、交通被阻、通讯中断,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元,伤亡115人。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项目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g,反应谱特征周期0.45s。

本项目工程构造物应进行可靠抗震设防。

3.初步设计评审及审查意见执行情况

根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本次施工图阶段进一步加强了对现场的调查,进一步加深对沿线地质情况的勘察,对路基防护、特殊路基、路基填筑材料、取弃土等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细化和完善。

主要如下:

1)项目为城市过境公路,交通流复杂。

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沿线老百姓的出行问题,并应考虑与公路通行的影响,建议增设必要的下穿通道(人行天桥)和在交通流集中路段修建辅道的方案。

同时对路基宽度和断面进行优化调整。

执行情况:

施工图设计设置了4座人行天桥,对于平交口进行了修建辅道的优化。

2)推荐方案全段处于双江县盆地部位,地形平坦,多为鱼塘、水田耕作区,灌溉渠纵横交错,地下水位较浅,地表水、地下水较丰富,受季节性地表水影响较大。

本路段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盆地地表水丰富,路基表层已进行了换填处治,但常年积水段换填厚度应加大,建议在本阶段做好研究和具体的处理方案,以免道路建成后的不均匀沉降影响公路的安全与稳定。

执行情况:

施工图设计对于一般不含软基地质较好段落,按清表30cm再回填碎石土处理,处于软基段落埋深小于3m段落是进行挖除换填碎石土处理,软基埋深较大的路段采用振动挤密碎石桩处理。

同时考虑本项目盆地地表水丰富,对于低填浅挖路段都进行了超挖并换填碎石土处理。

在充分考虑沉降影响的前提下,对各种类型的路段都提出了详细的处理方案。

3)结合近城道路特点,加强整体排水体系设计。

执行情况:

考虑城市道路排水的特点,施工图设计在城区段排水设施按矩形盖板边沟设计,既增加了道路的路容性,又利于城区道路交汇处的排水。

4)路面结构设计还需结合路面设计规范、区域自然特点、施工特点、建设工期等因素,对路面设计进一步优化调整。

考虑面层结构功能及作用合理性,下面层建议应采用AC-25粗粒式,上面层建议采用AC-16。

建议全线按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并根据设计等级合理拟定厚度。

执行情况:

施工图设计全线均按沥青路面设计,考虑到本次道路穿越城区段,为了减少车辙,上面层采用5cmAC-16,下面层采用7cmAC-25.

5、结合过境公路特点、沿线土地资源开发等特点,合理进行边坡防护。

执行情况:

施工图考虑到路线左幅作为景观绿化使用,本次左幅边坡基本上采用的植草防护,利于后续的景观绿化,同时本项目穿越大量的农田,为减少占地,保护资源,对于路基右幅基本上设置了路肩挡墙和路堤挡墙。

 

4.一般路基设计

4.1.设计原则

路基设计针本次工程特点,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基土的性质等,经过多次方案论证后进行,确保本次工程路基的强度和整体性,满足二级公路各项功能要求。

1、路基设计在对公路沿线地质、水文、地形、气象等自然条件全面调查研究,做好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2、确保路基、路面排水通畅。

3、路基设计方案应尽可能减少征地、拆迁。

4、本着少占农田、保证质量、节约投资的原则。

现场开挖的土方应尽量加以利用。

5、边坡坡面防护以保证边坡稳定为前提,以固土为本,以绿色为主。

路基防护工程应根据当地水文情况、工程地质条件及筑路材料来源,选用经济、合理、而又美观实用的工程措施,在边坡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植草面积,减少圬工体积。

6、安全第一,沿线平交口数量较多,尽量减少平交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

4.2.路基标准横断面

一般路段采用设计速度80km/h的二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15m;连接线L1、L2采用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度10m的二级公路标准;对双江县县城区过境段(K4+600~K6+880)由于县城混合交通等因素采用23m路基宽度,设计速度60km/h的一级公路标准。

具体布置断面如下:

一般路段:

0.75m土路肩+3.0m硬路肩+2×3.75m行车道+3.0m硬路肩+0.75m土路肩;

双江县城区段:

0.75m土路肩+3.5m硬路肩+2×3.5m行车道+0.5m双黄线加铁丝网护栏+2×3.5m行车道+3.5m硬路肩+0.75m土路肩

连接线(L1、L2):

0.5m土路肩+1.0m硬路肩+2×3.5m行车道+1.0m硬路肩+0.5m土路肩;

 

一般路段标准横断面图

 

城区段标准横断面图

连接线标准横断面图

4.3.加宽超高方式

超高采用线性过渡,以路中心线为旋转轴;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250m时,设置加宽。

加宽采用线性过渡。

详见《超高方式图》及《超高加宽表》。

4.4.路基填筑与开挖

本路段大部分为填方路段,填方高度基本上在3m以内,较多路段为低填浅挖地段。

4.4.1.路基填高

根据南勐河甸头水文站资料,推算南勐河县城段五十年一遇天然河道洪峰流量为635m³/s,南勐河北回归大道桥上游拦水堤埂(跌水)五十年一遇洪水位标高为1016.43,考虑安全超高和浪高,县城段及下游路面最低标高为1017.23m以上。

4.4.2.路基填料

沿线周边山体有零星土料场分布,土料为第四系坡残积粘性土、侏罗系碎屑岩层(砾石层),线路段内也有第四系沉积物粉质粘土、砂土、卵砾石土分布,土料储量较丰富,能满足本次工程的填土需要。

1)一般路基填料

结合本工程特点,优先采用砂土,卵石土,其次是粉质粘土。

2)桥头及涵洞台背调料

桥台以及涵洞台背的填筑材料采用南勐河中经过加工的卵石土。

3)挡墙墙后填料

墙后填料以粗粒砂性土或卵石土为宜,填料内摩擦角需达到35度,容重为19KN/m3。

如填料为粘性土时,应保证填料综合内摩擦角达到30~35度,同时保证填土压实度和墙后排水顺畅。

墙后填料还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4.4.3.土源组织

本项目用土主要分为三大类:

一、路基填筑,二、便道填筑,三、景观绿化培土。

土源组织的方式也可分为二种方式:

一、利用路堑挖方,二、取土场取土。

结合上述情况,提出以下原则:

1)路堑段开挖方尽可能利用。

开展路基施工组织计划安排,合理的进行土源调配。

2)沿线清除圬工用于填塘或便道填筑。

3)路基清表、边坡清坡等地表耕植土集中堆放,后期用于景观绿化用土。

4)尽可能采用优质土直接填筑。

4.4.4.路基压实度控制标准

路基压实度按现行规范要求实施。

详见下表:

路基压实度的控制标准表4-1

路基部位

路面底面以下(cm)

CBR(%)

压实度(%)

填料最大粒径(cm)

上路床

0~30

6

≥95

10

下路床

30~80

4

≥95

10

上路堤

80~150

3

≥94

15

下路堤

>150

2

≥92

15

注:

①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②为保证路肩的稳定,对于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要求>92%。

4.4.5.地表处理

本项目线路区位于盆地中心,地形低洼,地表土含水量大,为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满足填料强度和压实度标准及施工要求,对地基土进行了相应翻挖与改良处理。

地表处理后进行重型碾压或夯实处理,碾压夯实沉降按10cm计。

1)一般填方路段

当路堤边坡高度(以下简称H)≥1.47m时,清除地表30cm厚耕植土后,回填卵石土(南勐河里加工河卵石土),其压实度≥90%;

2)低填路段

当H≤1.47m时,低填路段先清表,再开挖至路床底标高,再回填夯实,夯实沉降补偿10cm,回填及路床部分均采用卵石土。

保证路床底面以下路堤压实度≥94%,卵石土含石率不低于70%。

3)浅挖路段

浅挖路段先挖至路面底标高后,需再往下超挖80cm,采用卵石土回填路床,卵石土含石率为70%。

4)河塘路段

水塘、河沟清淤后回填,未进行复合地基处理路段采用优质山皮土回填,须进行复合地基处理的路段回填一般粘性土至地表,压实度≥87%。

5)结合沿线的情况,本标段段拟清表厚度采用30cm。

4.4.6.边坡形式

本路段路基大部分为填方路堤,少量区段为挖方路基。

1)填方路基

线路区位于盆地中心,地形低洼,主要为填方路基,一般填方边坡高度1.00~3.00m,局部3.00~10.00m。

根据本项目特点,一般主线段当路堤边坡坡率采用1∶1.5;

2)挖方路基

挖方路段主要为残积土及强风化基岩,基岩风化强烈,呈硬土状或半岩半土状,坡采用缓坡设置,坡率采用1:

1.00~1.50。

在坡顶设置排水、截水沟,坡面适当防护。

为了环保及景观要求,对于稳定且高度不大的边坡保持原状,自然恢复生态植被,尽量与自然地形、路线所经地带的地貌相适应。

5.特殊路基处理

5.1.不良地质情况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及区域资料分析,软土地基是本项目主要的不良地质问题。

河湖相沉积软土(淤泥、淤泥质粉质粘土)分布较广泛,呈流塑~软塑状,潮湿~饱和,含水量高。

其孔隙比较大,压缩性高,强度低,易引起较大的工后沉降;以及线路北部区(K1+000~K6+900km)浅部有大面积的松散~稍密状态的饱和粉细砂分布,承载力较低,初判不具地震液化性。

5.2.控制标准

1)沉降控制标准

一般路段容许工后沉降≤0.30cm,涵洞、通道处≤0.20cm,桥台与路堤相邻处≤0.10cm。

2)稳定验算的安全系数

按复合地基进行稳定验算,采用快剪指标,稳定验算的安全系数以K>1.2控制。

5.3.处理措施

根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研究,确定本项目路基软基处置方案选择如下:

1)软土底板埋深H≤3.0m

拟采用浅层换填处理方式对存在薄层软弱层的地表土进行换填碎石土或破碎河卵石土处理。

碎石或破碎河卵石含量大于70%,粒径不得大于20cm。

2)软土底板埋深3.0m<H≤14.0m

拟采用振动挤密碎石桩

碎石桩径50cm,桩位在平面上呈等边三角形布置,中心布设间距1.4~2.2m,本项目填土高度一般为1.5~3m,桩间距取1.8m,桩基一般处理深度4.0~10.0m。

为了降低碎石桩和周围土的附加应力,减少碎石桩侧向变形,方便排水,本项目在碎石桩顶设置40cm的碎石垫层,中间铺一层钢塑格栅。

3))临河塘路段软基处理

先填筑围堰,利用围堰兼作施工便道,然后进行排水清淤回填处理,再施工河塘范围内的复合地基桩基。

5.4.碎石桩材料及施工要求

5.4.1.材料要求

1)碎石桩材料

碎石桩填料及碎石垫层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分为0.5~1.0cm、1.0~2.0cm、2.0~4.0cm三种级配。

碎石含泥量不大于5%,碎石最大粒径不应超过5.0cm。

2)钢塑格栅(土工格栅)

钢塑格栅材料要求:

材料要求双向极限抗拉力≥80KN/M,双向极限延伸率≤3%,结点厚度≥5mm,结点强度≥650N,网孔尺寸≤150mm*150mm,钢塑格栅时纵横向搭接应不少于两个节点。

5.4.2.施工技术要求

1、碎石桩施工技术要求

结合本项目特点,碎石桩施工方法确定选择振动沉管成桩法。

即采用采用振动法成孔后分层振动密实填料成桩,并挤密桩间土。

在碎石桩施工前,需进行试桩。

1)静压管桩试桩方案

(1)静压管桩试桩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利用工程桩位置试压桩,试后作工程桩使用;

②试压桩的位置、地质条件及其规格、长度具有代表性;

③试压桩施工工艺与工程桩一致,且符合相关规范有关规定;

(2)试桩工艺流程

①施工机具:

悬挂式履带桩架,振动桩锤、料斗、钢质桩管下端带活瓣钢质桩靴振动打桩机。

②施工工艺:

a、桩机就位,把桩管及桩尖对准桩位并调好垂直度;

b、启动振动锤,振动沉管到预计深度;

c、向桩管内投入规定数量(1m厚)的碎石料;

d、振动拔管,每拔起一定高度停拔继振;

f、重复c、d两工序;

g、桩管提至工作面,碎石桩完成。

③控制要点

a、桩身连续性;为了保证桩身的完整连续,根据试验确定拔管速度,一般拔管速度控制在3.5cm/s;

b、桩径偏差:

当填碎石量未达到设计要求时,桩径偏小,宜采用停拔和反插等工艺施工控制;

c、桩身密实度:

电机的工作电流能直观地反映桩身的密实程度,当密实程度达不到要求时,增加挤压次数和停拔留振时间;

d、为了保证桩端不出现夹泥断桩现象,先在管内投入碎石料复打桩端。

(3)试桩成果

①成桩全过程记录:

沉桩深度、制桩时间、每次灌入量、反插次数等;

②出现异常情况的详细记录。

2)施工技术要点

(1)、施工顺序

本项目不良地质主要未饱和性粘土,碎石桩主要起置换作用,为保证设计的置换率,

一般路段,建议从中间向外围或隔离排施工。

挡土墙路段,建议先打设挡土墙部分,后路基部分。

涵洞路段,建议先打设涵底部分,再打设远离涵洞方向部分。

桥头路段,建议先打设桥头部分,后打设远离桥台的部分。

(2)质量检验

在施工期间及施工结束后,检查碎石桩的施工记录。

检查套管往复挤压次数与时间、套管升降幅度和速度、每次填碎石量等施工记录、碎石桩地基处理最终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等要求。

①质量检验时间

结合本项目的特点,间隔时间不宜小于28d。

②承载力检验

碎石桩的承载力检验采用采用标准贯入、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或其他原位测试等方法检测桩间土承载力及碎石桩承载力后结合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原理得出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以不小于设计要求的数值为合格。

桩间土的检测位置应在等边三角形的中心。

(3)碎石桩质量验收标准

碎石桩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下列表的规定:

表5-1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活允许值

检查方法

主控项目

1

地基承载力

≥120kpa

按规定方法

2

压实系数

设计要求

现场实测

一般项目

1

碎石料有机含量

%

≤5

焙烧法

2

碎石料含泥量

%

≤5

水洗法

3

碎石粒径

mm

≤100

筛分法

4

含水率(与最优含水率比较)

%

±2

烘干法

5

分层厚度(与设计要求比较)

mm

±50

水准仪

2、土工格栅施工技术要求

(1)、土工格栅施工技术要求如下:

a、铺设土工格栅的土层表面应平整,表面严禁有碎、块石等坚硬凸出物;在距土工格栅8cm以内的路基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6cm;

b、单向土工格栅在铺设过程时,应将格栅受力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

c、土工格栅的搭接应牢固,在受力方向联结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且其叠合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cm;

d、土工格栅不允许有褶皱,应人工拉紧并采用插钉等措施固定土工格栅于填土层表面;

e、土工格栅铺筑后应及时填土(暴露时间不应超过48h),格栅上的第一层填土应采用轻型推土机或前置式装载机逐段推进。

一切车辆、施工机械只允许沿路基的轴线方向行驶,禁止直接在格栅上行驶;

f、土工格栅上铺筑石灰土时,须采用场外拌和法施工。

(2)、土工格栅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a基本要求:

土工格栅的材料质量指标(如:

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应符合设计要求,外观无破损、无老化、无污染现象。

b土工格栅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见下表:

土工格栅施工质量标准表5-2

检查项目

质量要求

检查规定

备注

要求值或允许偏差

质量要求

检查频率

检查方法

1.下承层平整度或拱度

8mm

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4处/200m

3m直尺测量

2.格栅长度(mm)

≥设计值

符合设计要求

抽查2%

皮尺测量

3.搭接宽度(mm)

≥200mm(横向)

≥150mm(纵向)

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抽查2%

皮尺测量

4.外观要求

土工格栅的表面不允许褶皱,土工格栅的插钉固定牢靠。

目测

6.路基防护工程

6.1.设计原则

本项目防护类型的选取要综合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加大植草绿化面积、减少圬工体积;

2、尽量少占用耕地;

3、兼顾考虑路基路面排水需要;

4、设计以经济、实用、美观大方且施工方便为原则。

6.2.防护形式

本路段主要为填方路基为主,填方边坡高0~4m,路基填料主要以砂性土或粘性土为主;少部分区段为挖方路基,挖方边坡高0~3m,主要为残积土及强风化基岩,基岩风化强烈,呈硬土状或半岩半土状。

线路穿过双江县城区,有必要适当加强景观、绿化,方案设计以经济、实用、美观大方且施工方便为原则,分别对路基边坡防护型式拟定了以下方案:

1)、一般填方路段

(1)当路堤边坡高度H≤3.0m时,边坡坡面主要采用喷播植草。

(2)当路堤边坡高度>3.0m时,采用了浆砌片石路肩墙或浆砌片石路堤墙。

2)、一般挖方路基

(1)由于本路段挖方段落较少,边坡坡面主要采用三维网植草。

3)、桥头路段

桥头10m范围采用六角预制块防护。

4)、浸水路堤

水塘段的施工便道兼围堰可作为浸水路堤护坡,不再施工浸水路堤浆砌片石护坡。

5)、局部农田段落

设置挡土墙,边坡高度较大路段,推荐采用重力式路堤挡墙;边坡高度较小路段,推荐采用重力式路肩挡墙。

6.3.挡土墙施工技术要求

挡土墙施工要点及材料技术要求:

1)施工准备

(1)、应清理挡土墙墙址及施工需要的场地,铲除有机杂质和树根草丛并碾压平整,合理布置堆料场地。

(2)、开工前应精确测定挡土墙基础主轴线、挡墙起终点和横断面。

(3)、放样桩位时应测定中心桩及挡墙基础地面标高,临时水准点应设置在施工干扰范围以外,施测结果应符合精度要求。

2)基础开挖

(1)、应按照设计规定的挡土墙基础的各部尺寸、形状以及埋置深度,进行基础施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