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300 用户手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301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7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6300 用户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E6300 用户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E6300 用户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E6300 用户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E6300 用户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6300 用户手册.docx

《E6300 用户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6300 用户手册.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6300 用户手册.docx

E6300用户手册

 

 

MSAP-E6300

多业务专线接入平台

用户手册

V1.00

800-810-9292

此规范适用于室内机型,不适用于室外机型

安装场所要求

E6300设备必须在室内使用,为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并且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安装场所应该满足下列要求。

电源要求

表1-1机房电源要求

电源类型

UPS或二次电源

标称电压

-48VDC

电压输入范围

-48V±15%时保证指标,

-57V~-40V正常工作

说明

E6300设备的电压可能被限制在根据用户线接口确定的电压范围内。

首先机房内必须具备良好的接地,具备单独的机房保护地。

机房的雷电保护系统应该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其接地系统与用作电源参考地系统以及机房保护地是不共用的。

其次需要稳定和干净的电源。

“稳定”要求电源提供的电压要恒定,电流要充足(满足需要即可);“干净”要求电源中不能有太多的杂波和干扰。

设备对电源的要求请见右表:

温度、湿度要求

为保证E6300设备正常工作并且延长使用寿命,机房内需要维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若机房内长期湿度过高,易造成绝缘材料绝缘不良甚至漏电,还会发生材料机械性能变化、金属部件锈蚀等现象;若相对湿度过低,绝缘垫片会干缩而引起固定螺丝松动,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下,还容易产生静电,危害设备上的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器件;温度过高危害更大,因为高温会加速绝缘材料的老化过程,使设备的可靠性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其使用寿命。

E6300设备对温度、湿度的要求见下表。

表1-2机房温度/湿度要求

温度

相对湿度

运输和存储

长期工作条件

短期工作条件

长期工作条件

短期工作条件

-20℃~60℃

0℃~40℃

-5℃~45℃

5%~85%

5%~90%

说明

机房内温度、湿度的测量值,是指在设备机架前后没有保护板时,距离地板以上1.5m和距离设备机架前方0.4m处测量所得的数值。

短期工作条件指设备连续工作不超过24小时并且每年累计不超过15天。

洁净度要求

灰尘对E6300设备的运行安全也是一大危害,室内灰尘附着在机体上会造成静电吸附,使金属接插件或金属接点接触不良,不但会影响设备寿命,而且容易造成通信故障。

当室内相对湿度偏低时,更易产生这种静电吸附。

E6300设备对机房内的灰尘含量及粒径要求见下表。

表2-3机房灰尘含量要求

最大直径(μm)

0.5

1

3

5

最大浓度(每立方米所含颗粒数)

1.4×107

7×105

2.4×105

1.3×105

表2-4机房有害气体限值

气体

平均(mg/m3)

最大(mg/m3)

二氧化硫(SO2)

0.2

1.5

硫化氢(H2S)

0

0.03

二氧化氮(NO2)

0.04

0.15

氨气(NH3)

0.05

0.15

氯气(CI2)

0.01

0.3

除灰尘之外,设备机房对空气中所含的盐、酸、碱、硫化物也有严格的要求,因为这些有害气体会加速金属的氧化和某些腐蚀过程。

下表是机房内对SO2、H2S、NO2、NH3、CI2等有害气体的具体限制值。

防静电要求

E6300设备在防静电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虑,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当设备所处环境中的静电超过一定限度时,仍然会对单盘电路甚至设备整体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在与本设备连接的通信网络中,静电感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室外的高压输电线、雷电等外界电场;二是室内环境、地板材料、整机结构等内部系统。

因此为防止静电损伤,应该做到:

设备及地板良好接地;

室内防尘;

保持适当的温湿度条件;

接触电路板时,应佩戴防静电手环,穿防静电工作服;

将拆卸下的电路板元件面朝上放置在抗静电的工作台上或者直接放入防静电袋中;

当观察或者转移拆卸下的电路板时,请用手接触电路板的外边缘,避免用手直接触摸电路板上的元器件。

电磁环境要求

E6300设备使用中可能的干扰源,无论来自设备或应用系统外部,还是来自内部,都是以电容耦合、电感耦合、电磁波辐射、公共阻抗(包括接地系统)耦合的传导方式对设备产生影响。

虽然设备设计本身对各种干扰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为了达到抗干扰的要求,还应该做到

对供电系统采取有效的防电网干扰措施。

设备的工作地最好不要和电力设备的接地装置或防雷接地装置合用,并要尽可能地相距远一些。

远离强功率无线电发射台、雷达发射台、高频大电流设备。

必要时采取电磁屏蔽措施。

防雷击要求

尽管E6300设备在防雷击方面做了大量的考虑,也采取了必要的设计和措施,但是在雷击强度超过一定范围时,仍然有可能对设备造成损害。

为了达到更好的防雷效果,建议用户:

保证设备机箱的保护地用保护地线与大地保持良好接触。

为增强电源的防雷击效果,可以考虑在电源的输入前端加入电源避雷器,这样可以大大的增强电源的抗雷击能力。

对于设备本身由用户出线接口连接到户外的信号,如电话线、V35线、E1线等,为了达到更好的防雷击效果,用户也可考虑在信号线的输入端增加专门的避雷装置。

检查安装台

无论将E6300设备安装在机柜内还是直接安放在工作台上,都需要保证以下条件。

确认设备的通风口处留有空间,以利于设备的散热。

确认机柜和工作台具有良好的通风散热系统。

确认机柜及工作台足够牢固,能够支撑设备及其安装附件的重量。

确认机柜及工作台良好接地。

确认没有任何东西遗落在设备机箱上。

1概述

E6300设备是格林威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新一代基于SDH的传输/接入设备,针对大用户接入进行了优化设计,提供多种业务的接入和传输。

E6300设备依据G.783建议所定义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提供SDH设备所具有的对业务的完备的监视、接入、保护、网络管理功能,以及MSTP设备要求的以太网接入功能。

E6300设备能够提供多种业务的接入,最多可以向上提供2路STM-1上联接口以及向下44个光接口,光盘类型包括:

SDH光盘、PDH光盘、以太网光盘等,远端设备可提供E1接口、V.35接口、以太网接口等。

整机采用插卡式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可以配置不同数量、不同种类的支路光盘使用,既可减少初期投资,也便于日后扩容、升级和维护。

E6300设备主要作为数据通信网络中接入层的业务接入和传输;可采用格林威尔公司UniViewDA为其网络管理平台,提供基于服务器/客户端模式的、分级的强大管理能力;除此之外,E6300设备能够搭建内置多网关保护的DCN通道,可实现DCN通道与业务通道的统一管理,为用户节省大量投资。

2引用标准

E6300符合以下ITU-T建议和国标要求

□G.703数字传输终端设备数字接口的物理/电气特性。

□G.707同步数字体系(SDH)的网络节点接口。

□G.781同步层的功能

□G.783同步数字体系(SDH)设备功能块特性。

□G.784同步数字体系(SDH)的管理。

□G.798光传输网络层设备功能块的特性

□G.803同步数字体系(SDH)的传送网结构。

□G.811适用于国际数字链路准同步运行的时钟输出端及网络节点的

定时要求。

□G.813同步数字体系(SDH)设备从时钟(SEC)的特性。

□G.823基于2048Kb/s体系的数字网络中抖动和漂动控制。

□G.825基于同步数字体系(SDH)的数字网络中抖动和漂动控制。

□G.826在基群及其以上的国际固定速率通道的误码性能及目标。

□G.841SDH网络保护的类型和特性。

□G.957与同步数字体系(SDH)有关的设备和系统的光接口。

□信息产业部《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

□国家标准《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缆线路系统进网要求》。

3特点

□提供STM-1上联接口,实现接入网与城域网无缝联接,最多提供2个STM-1群路接口;

□可以配置为ADM、TM设备;

□集成度高,每台设备最多可以提供11个支路光盘,和远端设备组成星形网络拓扑,满配PDH光盘时最多可提供22个PDH支路光方向,满配以太网管光盘时最多可提供44个以太网光方向;

□提供群路板的保护功能;

□提供线性复用段保护、线性VC保护、子网连接保护,实现快速保护倒换;

□提供2.048Mbit/s外同步信号输入/输出接口;

□完备的时钟功能,提供时钟的跟踪、保持功能;

□时钟源可以选择线路时钟、外时钟和自由振荡;

□交叉容量为6×6VC-4或者378×378VC-12;

□提供多种组网方式:

点对点、链路、环形、星形、环分支等网络;

□标准机型无中继传输距离大于20公里;

□通过UNIVEWDA传送网子网级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对设备及其构成的网络进行配置、维护和监视等操作;

□提供1路外部告警输出功能;

□提供F(以太网)和Qx网管接口,网管接口提供ITU-T建议的配置、告警、性能、维护、安全等五大功能。

4技术指标

4.1环境要求

□工作温度:

0~50℃(工作)

□5~40℃(安全工作)

□储存温度:

-20℃~+70℃

□相对湿度:

95%(无凝结)

4.2电源

□工作电源:

-48V(直流)

□输入电压范围:

-36V~-72V

4.3功耗

整机功率(满配,包括2块OMU,2块电源板,1块NMU和11块OUT-A120,风扇和设备正常工作):

小于55W(25℃)

□NMU功率:

<2.5W

□OMU功率:

<5W

4.4接口类型

E6300设备的接口类型如下表所示。

接口类型

接口速率及特性

PDH光接口

16896kbit/s

SDH光接口

155520kbit/s

时钟接口

2048kbit/s

辅助接口

管理接口、数据接口

4.5STM-1光接口性能指标

制订光接口指标的依据是94年1月的《光同步传输网技术体制》和ITU-T建议,尤其是G.957。

4.5.1R和S点之间的传输性能

在R和S点之间的传输性能应符合ITU-TG.957第5节的要求,见表4-1R和S点之间的传输性能。

表4-1155R和S点之间的传输性能

名    称

单位

155光口

发送码型

NRZ码

数字信号

标称比特率容差

符合G.957规定的代码

kb/s

符合G.707,G.958

155.52Mbit/s±4.6ppm

S-1.1

L-1.1

L-1.2

工作波长

Nm

1261~1360

1280~1335

1480~1580

在参考点S处的发送器

—光源类型

光谱特性:

—最大均方根宽度

—最大-20dB宽度

—最小边模抑制比

平均发送功率:

—最大

—最小

—最小消光比

 

nm

nm

dB

dBm

dBm

dB

MLM

7.7

-8

-15

8.2

MLM

4

0

-5

10

SLM

1

30

0

-5

10

SLM

1

30

0

-5

10

S和R点的光通道:

—衰减范围

—最大色散

S点光缆设备(包括接头和连接器)

—最小回损

—S和R点之间最大离散反射

dB

ps/nm

dB

dB

0~12

96

NA

NA

10~28

185

NA

NA

10~28

NA

NA

NA

10~28

NA

20

-25

在参考点R处的接收器:

—最低灵敏度(在BER为10E-10时)

—最低过载(在BER为10E-10时)

—最大光通道代价

—在R点测行接收器的最大反射

dBm

dBm

dB

dB

-28

-8

1

NA

-34

-10

1

NA

-34

-10

1

NA

-34

-10

1

-25

4.6接口的抖动指标

4.6.1抖动和飘移容限

4.6.1.1PDH接口上的输入抖动和飘移容限

PDH接口上的抖动和飘移容限见表4-3,图4-1。

表4-3PDH接口上的抖动和飘移容限

接口速

率kb/s

UIp-p

f(Hz)

伪随机

信号

A0

A1

A2

A3

F0

f10

f9

f8

f1

f2

f3

f4

2048

36.9

1.5

0.2

18

1.2×10-5

4.88×10-3

0.01

1.667

20

2.4K

18K

100K

215-1

图4-1PDH口输入抖动容限和飘移容限

4.6.1.2SDH的输入抖动和飘移容限

SDH的输入抖动和飘移容限见图4-2,表4-4。

图4-2SDH设备的输入抖动和飘移容限下限

表4-4(a)SDH设备的输入抖动的飘移容限(单位:

UIp-p)

A0(18μs)

A1(2μs)

A2(0.25μs)

A3

A4

STM-1

2800

311

39

1.5

0.15

表4-4(b) SDH设备的输入抖动和飘移容限

f0(Hz)

f12(Hz)

f11(Hz)

f10(Hz)

f9(Hz)

f8(Hz)

f1(Hz)

f2(Hz)

f3(Hz)

f4(Hz)

STM-1

1.2×10-5

1.78×10-4

1.6×10-3

1.56×10-2

0.125

19.3

500

6.5K

65K

1.3M

4.6.2SDH设备的抖动产生

无输入抖动时,在SDH中继器输出口采用12kHz高通滤波器测量的抖动不大于0.01UIrms。

同步输入口无抖动时,在终端设备的接口上的抖动产生,测量60秒以上应符合表4-5。

表4-5 终端设备的SDH口抖动产生

接口

测试滤波器(Hz)

抖动峰峰值UIp-p

STM-1

500—1.3M

0.50

65K—1.3M

0.10

4.6.3在PDH网中的规定:

PDH接口上的抖动

用下述带通滤波器检测,PDH网规定在PDH口最大允许输出抖动,见表4-6。

在SDH设备中,其PDH口抖动必须优于上述值。

在SDH和PDH边界上,抖动适用上述值。

表4-6PDH口最大允许输出抖动

Uip-p

带通的频率值(Hz)

带通的频率

用f1~f4

用f3~f4

f1

f3

f4

2048口

1.5

0.2

20

18K

100K

4.6.4中继器的抖动传递要求

中继器的抖动传递见表4-7,图4-3。

表4-7 中继器的抖动传递要求

fc(KHz)

P(dB)

STM-1

A

130

0.1

图4-3中继器的抖动传递要求

4.6.5光接口抖动输入容限

在光接口上施加的输入抖动,造成1dB光功率代价的正弦峰值抖动称为输入抖动容限。

如图4-3,表4-8。

图4-4光接口的输入抖动容限

在SDH光接口上测试出值在该样板阴影的上部。

表4-8 光接口抖动输入容限

f1(KHz)

f2(KHz)

A1(UIp-p)

A2(UIp-p)

STM-1

A

65

6.5

0.15

1.5

4.6.6映射产生的抖动

当PDH映射入SDH时,会产生一个抖动,称为映射抖动。

它的测试值比表2-17中所列出的值小。

表4-9 映射产生的抖动

G.703

容差ppm

高通滤波器,20dB/10倍频程

最大峰峰值映射抖动

F1(Hz)

f3(Hz)

f4(Hz)

f1-f4

f3-f4

2048

±50

20

18K

100K

0.075

4.6.7组合抖动和飘移

在SDH系统中,一般既有映射抖动,又有指针调整抖动,它们组合所产生的抖动称为组合抖动。

对于组合抖动,ITU-T暂定的测试序列以下四种,它们基本可以代表了组合抖动的各种情况。

4.6.7.1测试序列

极性相反的单指针:

规则单指针加一个双指针:

T2≥34mST3=0.5mS-2mS

漏掉一个指针的规则单指针:

T2>0.75秒

c

极性相反的双指针:

d

4.6.7.2组合抖动规范

在各种测试序列下所测行的值优于表2-18中所列的数值。

表4-10 组合抖动规范

G.703

容差

(ppm)

高通滤波器20dB/10倍频程

最大峰峰值组合抖动UIp-p

f1

f3

f4

f1-f4

f3-f4

2048

±50

20

18K

100K

0.4*

0.075

注:

0.4UI极限值对应于a、b、c所示指针测试系列,0.75UI极限值对应于d所示指针测试系列,0.075UI极限值对应于a、b、c、d所示指针测试系列。

4.7时钟特性

□牵引入范围:

4.6ppm

□牵引出范围:

4.6ppm

□STM-1接口输出抖动:

0.5UI(B1:

500Hz~1.3MHz);0.1UI(B2:

65kHz~1.3MHz);1UI=6.43ns

□输入抖动容限:

符合G.825建议

□外时钟接口自由振荡频率:

2.048Mbit/s±4.6ppm

□外时钟接口线路码型:

HDB3

□外时钟接口线路阻抗:

75Ω

□外时钟连接器:

BNC

□外时钟输出波形:

符合G.703的2.048Mbit/s模板

□外时钟输出抖动:

0.05UI(20Hz~100Hz);1UI=488.28ns

□外时钟输入抖动容限:

满足G.813建议

4.7.1时钟工作模式

□锁定模式:

输出时钟锁定在输入有效时钟源的频率上。

其中,输入有效时钟源包括:

外时钟、STM-1线路时钟。

□保持模式:

当所有输入时钟源都失效时,时钟功能块的记忆功能电路使输出时钟频率保持在最后锁定的频率上。

□自由振荡模式:

在没有锁定时钟源时,时钟功能块的内部晶体振荡电路向外输出自由振荡时钟。

4.7.2时钟控制方式

□网管控制方式:

选择时钟的工作模式(自由振荡,强制保持和跟踪)。

□时钟功能块自控方式:

时钟功能块根据信号质量和SSM信息按时钟级别顺序选择。

□时钟优先级安排:

网管控制级别高于单元自控级别;单元自控时,按时钟优先级顺序选择锁定时钟,时钟优先级顺序排列如下:

□(G.812钟)→线路时钟→保持时钟→内时钟。

□内部时钟作为系统故障状态下,为保障通信的有效性的最低级可选项。

4.7.3自由振荡和保持模式下频率精度

□自由振荡模式下:

≤±4.6×10-6(相对于可跟踪的G.811基准时钟)

□保持模式下:

≤±0.37×10-6(20~30℃,24小时)

4.7.4捕捉范围和失锁范围

捕捉范围和失锁范围:

≥±4.6×10-6

4.7.5时钟源的切换

□切换分为自动切换和强制切换两种,自动切换时,时钟源将按照预先设置的顺序,根据当前的外部输入信号情况自动切换;强制切换可以通过网管系统来控制。

□切换时不会引起任何业务上的误码,各种切换指标符合ITU-T相关规定。

4.8以太网网管接口

□符合IEEE802.3标准

□接口方式:

10Base-T

□连接器类型:

RJ45

4.9RS232接口(Console口)

□连接器类型:

RJ45

□接口方式:

RS232

□接口速率:

9600bps

4.10机箱外型尺寸及重量

□标准机箱:

482.8mm(19英寸)×177.6mm(4U)×252mm

□满配重量:

<9Kg

5设备保护

5.1电源的保护

E6300采用两路供电方式,每一路独立输入到设备,每一路电源对应一块电源盘,分别控制,互为备份。

电源盘可以监视输入电源劣化和电源盘输出失效。

5.2单盘保护

E6300采用双群路盘的方式对上联光口进行保护,群路盘分为主用和备用两个,主用群路盘工作,和支路盘通信,备用群路盘的背板侧处于关闭状态,当主用群路盘发生故障或者连接主用群路盘的光路发生故障时,主备群路盘进行倒换。

5.3业务保护

E6300提供1+1线性复用段保护、1+1线性VC保护和支路光盘的业务端口保护。

线性复用段保护的保护端口可以选择一个群路盘上的不同接口或者主备群路盘的相同序号接口。

保护倒换时间小于50ms。

E6300设备的配置数据存储在flash中,每次上电后可以自动加载上次存储的配置数据,保证设备掉电不丢失配置数据。

5.4网管的保护

E6300系统提供双网关网元工作方式,可以设置两个网关接入点,提高网管连接的可靠性。

当网络中出现故障而分裂成几段时,每一段都可以通过所连接的网关网元连接到网管上。

6典型应用

6.1上联MSTP环

E6300可以和原有的远端设备A120配合使用,通过MSTP传输网,组成一个逻辑的网络进行通信和管理。

ADM是指MSTP传输网上的节点,E6300是逻辑网络上的节点。

图6-1E6300与A120配合使用,上联MSTP

6.2E1互通

E6300和远端设备配合使用,可以与其他厂商的设备在E1上互通。

图6-2与其他厂家的E1对通示意图

6.3以太网接入

E6300提供以太网接入功能,采用GFT封装和VC-12虚级联映射方式,支持LCAS功能。

实现以太网的点对点连接。

图6-3以太网接入示意图

6.4组建环形网或者链形网

E6300能够独立组成SDH/MSTP网络。

E6300可以组成环或者链,接入E1或者以太网。

图6-4E6300组环网示意图

图6-5E6300组链网示意图

7安装及设备说明

7.1E6300设备安装流程

图7-1MSAP-E6300安装流程图

7.2包装说明

E6300多业务专线接入平台为设备专用纸箱包装,内有防震泡沫塑料保护,每个包装箱内一台。

开箱时请注意包装箱方向,保证正面朝上,以免丢失附件包。

单台MSAP-E3600所用附件详见随机装箱单,请注意查验。

7.3机框说明

E6300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以根据用户需要灵活配置,既可以节约初期投资又便于日后升级与维护。

其组成包括:

电源盘,主控盘,上联盘以及业务盘。

主控盘采用轮询的方式和每张光盘(或电源盘)通信,采集各盘的告警信息、发送配置命令等。

上联盘将各支路业务盘上传来的数据复用到STM-1中进行传输。

电源盘将-48V电源转换为+5V电源提供光盘和主控盘。

E6300整机如图所示,其采用19英寸(宽)4U(高)插卡式结构,最多可以插17张盘。

电源盘,主控盘,上联盘为固定槽位,11个槽位可混插各种业务接口盘。

7.3.1前面板示意图

图7-2E6300前面板示意图

E6300机框主体分为17个槽位,编号从左到右依次编为1到17。

□1~6号槽位是支路盘槽位;

□7号槽位是预留槽位,供以后升级用;

□8号槽位是主控盘;

□9、10号槽位是群路盘;

□11~15号槽位是支路盘;

□16、17号槽位是电源盘。

□E6300机框还包括风扇盘,在机框的顶部,每块盘有三个风扇,并且有相应的告警指示灯。

7.3.2后面板示意图

图7-3E6300后面板示意图

7.3.3后面板各接口说明

依从左到右的顺序做出说明

□ON/OFF开关2:

-48V电源开关,控制电源2的-48V电源输入;

□ON/OFF开关1:

-48V电源开关,控制电源1的-48V电源输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