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279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docx

11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资料

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一

高中化学新课程整体性认识第一讲(上)

专题简介: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现行和原有课程相比,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堂教学、课程和教学管理、考试评价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2004年9月开始四个首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区已经顺利完成一轮新课程实验,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出现和遇到了不少实施中的具体问题。

整体性的认识高中化学新课程对于顺利实施新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专题第一讲上主要是通过大家畅谈自己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了解和认识引发问题;第一讲下特别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的有关问题开展研讨;第二讲上嘉宾将与大家重点围绕高中化学新课程课程内容的主要变化进行交流;第二讲下通过对一组教学案例的讨论展开有关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对话。

 

在高中化学远程研修专题一第一讲(上)中,王磊教授、郑克强老师、曹效琴老师、胡久华老师与实验区、非实验区老师以及部分专家共同交流探讨了对新课程的理解。

其主要论题包括以下几点:

 

1尚未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认识?

2实验区教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认识?

3高中化学新课程研制的背景是什么?

4化学专家、化学教育研究者怎样看高中化学新课程?

5实验区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变化?

6一线教师应如何面对高中化学新课程?

 

一、尚未实施新课程的老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认识?

<场外讨论>

老师1:

我们接触新课程的时间很早,在化学课程标准刚出来时,我们就和北师大二附中的王美文老师一同参与编写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活动与探究》一书,当时对新课程充满期待,希望新教材赶紧出版。

后来在走访江苏、海南等实验区时也常常和当地的老师、学生讨论新课程。

但从现在全国的新课程改革来看,我觉得没有我当初想的那么兴奋。

老师2:

听说北京马上要实施新教材,我们学校的张燕老师就提前去北师大买了几本。

出于兴趣,我们对新教材进行了研读。

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新教材的理念特别新,以往的教材注重知识的罗列,而新教材不仅讲知识而且将过程与方法也体现在其中。

用这样的教材进行教学,我们认为对于大面积的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是有好处的。

老师3:

我觉得新教材特别亲切,首先,它不像以前的教材那样文字特别多,给人以距离感。

其次,它联系实际生活,增加了许多小栏目和图片,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

最后,就像徐敏老师所说,过程方法也在新教材中有所展现。

老师4:

我觉得新课程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给老师和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学生能力不足或对化学的兴趣不强,老师在教学时只要达到课程标准给出的最基本要求就完成任务了;如果老师的水平较高且学生又有足够的能力,那老师和学生的发挥空间就很大。

在2004年12月我曾去过实验区,那时实验区新课程刚开始几个月。

通过与当地老师的谈话,我了解到,在接触新教材时老师都特别兴奋,干劲十足。

老师给学生开设了绝大部分教材中的实验,老师们都感觉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发挥。

教师5:

在研读课标时,我感觉它与以前的教学大纲有很多不同,十分兴奋。

首先在课程理念中提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立足点较高;其次课程目标中注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最后提倡多样化评价,我认为更能评价出学生的真实情况。

教师2:

我认为课标的理念就是强调把学生培养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而以前主要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强调写反应方程式、记反应方程式。

现在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都加进来,这太有必要了。

教师6:

对于新课程我还是比较担忧的,因为必修模块相关内容以前接触过,比较熟悉,还能胜任。

但如《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生活》这些选修模块,在以前教学中接触比较少,将来自己教学时能不能很顺利适应,很没有把握。

老师5:

我更担心的是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之后,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自主选择。

教师4:

首先,一个学校化学老师就几个,能不能把所有的模块全开齐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值得我们思考。

其次,选修模块中《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以前都没有开过,有一定难度。

《化学反应原理》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要求较高,而许多教师将相关知识都遗忘了。

我们怎么把它捡起来,怎么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把原来大学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中学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教师6:

北京还没有出台使用新教材之后的高考方案,教学中怎么处理教材,有的时候还是把握不准。

教师2:

深广度不好把握,容易出现以前怎么讲现在仍然怎么讲的情况。

教师6:

由于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新课程标准,容易出现把后续模块要求的内容提前讲的情况,使得原本紧张的课时更加紧张。

老师5:

作为一名才毕业几年的年轻老师,我拿到新教材感到很兴奋。

新教材的一些模块中出现了熵、焓、量子数等知识,这些对于我来说还记忆犹新,在教学中有一定的优势。

新教材给了我更多的机会,使我更快的成长。

 

[胡久华]老师们对新课程满怀着期待和热情,同时也存在一些担忧。

担心自己能否胜任各个模块的教学,担心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是否合适。

针对此问题我们和专家进行交流。

曹老师您已经实施了三年新课程,您是不是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呢?

[曹效琴]刚进入新课程时,拿到新教材,听了专家给我们的通识辅导,我们对新课程充满激情与热爱,并给自己规划了一个美好的前景。

但同时我们也有像上述老师那样的担心,我们能否很好的实施新课程,新课程实施以后学生和老师会有哪些变化。

当真正进入新课程近一个月以后,大家的感受会有一些更大的变化。

[胡久华]郑主任,北京九月份也即将进入新课程。

北京的老师是不是也普通存在着这样一种心态呢?

[郑克强]今年九月北京就要进入高中新课程了,在和老师们接触过程中,我发现老师有以下的几种心态:

▲第一、部分骨干教师认为平时自己是学校的骨干老师,又是教学积极分子。

那么在这次新课程改革当中就还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态,也是一些优秀老师的想法。

▲第二、部分青年教师认为新课程给所有老师开辟了一个新的展示自己空间的机会。

面对新课程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个新的领域当中尽早提高专业水平。

▲第三、老师普遍的在思考新课程实施以后,面对教材的深刻变革,自己能不能胜任教学工作。

想了解实验区老师是怎么做的,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还存在哪些问题,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

 

  总结:

即将进入实验区的教师对新课程既充满了希望又存在着担忧,他们希望在新课程中提高自己、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与新课程共成长;他们担忧的是自己是否能适应新课程,是否能把握新课程,希望借鉴实验区的经验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在教学中少走弯路。

 

二、实验区教师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有哪些认识

场外讨论:

教师1:

首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比较合理的。

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以基础的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以后其它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

必修课程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知识,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

如果说必修模块追求的是广度,那么选修模块追求的就是深度,选修模块培养的是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

第二,从设置课程内容设置的初衷而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这样既可以减轻某些同学的课业负担又可以满足另外一部分同学对学习化学的渴求。

如果能够将理想付诸实践,那将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

但是在实际操作时,由于受到师资和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模块的选择往往难以自主,一般由学校统一确定,这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教师2:

课程目标一维向三维的转化,导致了高中化学内容在选择的角度、内容的多少、深广度、以及编排顺序等问题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例如从选择角度上来讲,应该服务于学生终身学习和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必修内容的选择,必须选择贴近生产、生活以及科学现实。

贴近学生生活的知识,能引起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这就打破了传统的化学知识体系。

比如以前化学知识体系的呈现是以元素周期表为背景,学习元素化合物,会选择按族按周期组织内容。

但新课程必修模块中,元素化合物内容的选择是围绕一些自然界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来组织的。

比如说氮的循环、硫的转化、碳的多样性等。

从内容的多少和深广度角度来说,必修模块体现的是相对宽广、浅显,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的基本化学素养。

而选修模块更具有专题性,有一定的深度,符合学生化学专业性培养的需求,也符合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课程内容同时给予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大的弹性空间。

例如必修1当中关于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内容按照一个活动探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我当时在讲这个内容的时候,发现学生设计的方案以及学生最后得到的结论要比我们在初中讲这五类物质转化关系时丰富得多。

我们在上课前,准备了很多学生可能想到的实验设计,教学时发现,学生想到的比我们准备的还要多。

这样,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在这种动态的学习当中,我们生成了一些在教材中不可能找到的可贵的知识和方法技能。

 

教师3:

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对每一位教师而言,需要知识的再学习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多机会,比如集中学习新课程理念、市中青年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大赛、化学学科专业培训等等。

这些措施的开展,推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共同进步。

新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科素养要求很高,联系实际内容的增多要求教师对化学教育认识更深刻。

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相互合作,交流机会增多,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才能增强。

 

教师4:

新课程课堂教学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主要是在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中形成的。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应该越来越重。

关于评价的内容,新课程教学中应该比以往更丰富多彩。

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探究方案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要注重及时评价。

评价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比如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以及老师在课堂中对学生小组方案汇报的点评。

这些评价都应该作为即时记录放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袋中。

记录袋建立过程中,我体会到它能够有利于学生知识资料的累计,并且这种评价方案也能够让每个学生在过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反思回顾的过程。

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和学习课业的增加,回头反思这些评价也是复习总结,学生也有一种提高,也有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

高一阶段的评价拿到高二去看,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能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

当然这种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以口头评价为主,关于笔录的方式,主要让学生在课堂中作即时的记录。

 

三、高中化学新课程研制的背景是什么?

[胡久华]实验区的老师们通过实践,对新课程的认识更加深入,也有许多切身的体会。

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有很多老师普遍认为新课程的目的是减负,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必修模块课程内容比现在要求明显降低之后,这样一种想法就更强烈了。

那么,高中化学新课程是针对现行课程的哪些问题进行改革的?

高中化学新课程研制的背景是什么?

[王磊]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这是特别好的,这说明老师们对基础教育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特别是关注什么是好的教育,我认为新课程实施的第一步效益已经产生。

有些老师认为新课程是“减负”的课程,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开设的改革,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回到新课程的研制背景,看看它的出发点是什么。

这次高中课程改革是继义务教育新课程之后进行的改革,它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

因此,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跟义务教育一样,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出发点。

用什么样的课程结构,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

对于理科来讲,出发点是怎样促进每位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是简单的、工具性的、具体性的就事论事的改革。

既不是教学内容的删删减减,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的一个变革。

因此,它并不是为了“减负”而设计的课程。

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过程当中,教育部要求各个项目组系统地进行几项基础性的研究。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过程中研究项目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项是大范围的国际课程的比较研究。

通过这次国际比较研究工作,我们得到了非常有意义的结论。

虽然没有一个国家的课程标准跟另一个国家是一样的,但也有相似之处。

就是国外的课程标准都是多样化的课程结构,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而选择性的模式和选择性的空间大小又各有差别,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冲击。

对比我国原有的课程,我们发现虽然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学生人数众多、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但课程结构却异常单一。

我们认为课程结构、课程门类的多样化是国际基础教育的一个总趋势和潮流,高中段的课程多样化、具有选择性这也是它跟义务段的课程结构的区别所在。

▲第二项很重要的基础研究就是学科发展研究。

各学科实际上是从义务段就开始通过调研、综述、访谈等各种方法总结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各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学科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基础教育发展的速度。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提出来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和需要。

对于化学学科来讲,很多著名的化学家和化工学家都对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内容现代化问题提出了非常诚恳和迫切的呼吁和希望。

▲第三项基础性的研究是学生发展的研究,特别是学生科学学习规律、科学学习心理的研究。

这对判断高中生的认知发展的水平、高中生对多样化教学方式的需求以及新世纪条件下学生成长对教育的要求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四项研究是社会发展需求的调研工作。

举个例子,在1999年到2000年两年间,我们把主要报刊媒体当中跟化学有关的条目做了一个统计。

结果发现媒体报道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当中跟化学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远远超出现在中学教材中和课程中的内容范围。

社会需求的趋势和状态跟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状态实际上表现出高度的一致。

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如何体现社会发展需要、学科发展需要以及学生发展需要,这就成为设计高中化学课程的依据。

有人说我们高中化学课程是根据旧大纲删删减减改造的,或者根据某个国外的课程标准照搬过来的,我觉得这都是很片面的看法。

我们关注的不是某一个国家的科学标准和教材,我们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表现出来的课程改革趋势和共性。

我们关注的不是原来是什么样的,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共同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

说到这相信大家自然就明白了,我们并不是单纯考虑减负来设计课程的。

课标研制过程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多次地、多层面地征求过一线的老师和学生的想法,还广泛征求了学科专家,特别是高层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例如在化学课标的审读过程中,就请了近十位两院院士对课标进行文字书面的审读和现场的讨论。

总结:

高中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和理念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出发点。

用什么样的课程结构,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是为了每一位学生更好的发展。

高中化学课程不是根据旧大纲删删减减改造的,也不是根据某个国外的课程标准照搬过来的,更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的一个变革。

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表现出来的课程改革趋势和共性,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需求、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学生发展需求共同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并不是单纯考虑减负来设计课程的。

 

 

四、化学专家、化学教育研究者怎样看高中化学新课程?

[北京大学徐光宪教授]冰心老人在18年前为教师请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我请求》的文章。

我们知道1987年我国的教育大大落后,每年招生的人数只有100万,而现在是480万,相当于原来的5倍。

那时小学、中学包括大学的老师们待遇还比较低,这是1987年时大家都不能回避。

所以冰心老人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我请求》的文章,得到很大的响应。

后来又写了一篇《我感谢》的文章,文章中写道“如果我们今天还不痛下决心和狠心,把教育事业落实在行动上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那么,报复将在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在21世纪”。

幸运的是18年以后,我国政府和人民不负冰心老人的厚望,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大中小学都在进行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高中化学新教材设置了联想、交流、探讨等栏目,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是现在的一大特色。

应该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这一点新教材很重视。

 

[北京师范大学刘克文副教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我们知道在初中新课程中,我们有初中化学课程的宗旨,宗旨是提高初中生的科学素养。

到高中了以后,是不是还要提高学生的素养?

回答是肯定的,高中化学新课程要继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我们课程安排上来讲,高中化学课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大家可以看到从知识的安排上看,和过去很不一样。

过去内容安排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特别强调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但是现在是以点代面,我们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作为我们学习化学的基础。

必修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将来在选修课程中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了基础。

如果对将来不从事化学或者是和化学没什么太直接关系职业的学生,高中必修的课程,就作为化学素养的基本内容,支撑我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

所以说我认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还是非常重视的。

高中阶段严格地说是高一层次的素质教育,从化学学科来说就是高一层次的科学素养教育,而且还要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这是不同于义务教育的。

 

[北京师范大学刘知新教授]高中阶段实行模块改革的力度是比较大的,建国以来,前面七次的课程改革都没有这么大的力度。

从当初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和老师们讨论到研制和最后形成,一直经过审查委员的审查。

现在最初进入实验区的山东、海南、广东、宁夏已经开始进入高考,这是作为一个初步检验,是对模块化的高中课程新的检验。

我认为这种模块化的课程改革是有利于高中生的自愿发展和个性发展的。

 

[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课标里面有一个很革命的提法叫做“探究学习是一个突破口”。

这句话是没错的,但很多人反对,因为他们认为大学研究生才能进行探究要学习,中学生、小学生做什么探究学习。

我们认为科学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但是我们的教育传统认为科学是由科学家,特别聪明的大脑来做的,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

我认为科学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只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科学的问题,不管成就大小,这就是在做科学。

现在的教育应该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是人人可以做的,不管成就有多大,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拥有科学精神就行。

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性能力这么差,就是缺乏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包括两条:

▲第一是怀疑,这里的怀疑不是无缘无故的怀疑别人。

因为任何一个研究的结果都是一个多因素的体系,它相当于一个不定方程,很多个变量一个结果。

只有将很多变量固定或者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后才能够得出结果,如果变量不固定或者关系不明确时结果就不确定。

所以不确定是应该的,认为它放之四海而皆之,永远都没有问题,这个是缺乏科学精神的。

例如别人说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你就要对此进行怀疑,二氧化锰真的是催化剂吗?

什么东西才能做催化剂?

▲第二是要对怀疑动手探讨,进行验证。

可能你总结不出理论,但在这一过程中你的认识就提高了。

对过氧化氢分解来说,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做催化剂。

好像金属离子都有点普遍性,但也不一定,加氢氧化钠其分解速度特别快,这就不是钠离子作用而是碱性的作用。

复杂的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对于客观事物做分析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下结论。

即使通过很多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也要想到这个结论里面可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不断的改进。

这才是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我觉得整个高中课标的理念还是挺好的,但是我们意识还没有认识的很清楚,还要不断的理解,不断的认识。

 

总结:

化学专家、化学教育研究者对新课程改革是持支持和肯定的态度的。

他们认为新课改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使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课改中,新课程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提倡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掌握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也同时得到培养。

化学专家、化学教育研究者对这些都是肯定的,但希望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进。

 

五、实验区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哪些变化?

[曹效琴]宁夏是第一批进入新课程的省份,进入新课程以后感觉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确实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学校方面来讲我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规范了学校的课程管理。

比如以往进行的军训、外出的社区劳动,它都归到了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第二,学校更注重学生发展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在于升学率。

▲第三,学校更关注新课程下有一些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教师方面来讲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是确实给教师的发展搭建了展示的平台。

无论是原来的骨干教师还是年轻教师都觉得在新课程面前我有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

▲第二是教师与各课程的同步发展。

面对相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办法,面对不同的学生,老师也有不同处理的办法,教师确实是和新课程在共同成长。

※从学生方面来讲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的增强。

我们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有一个学生说:

“看似高高在上的讲台,我只要一步就可以迈上去。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现在新课程下的课堂确实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场所。

▲第二是教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学生学新课程以后不由自主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在教材的引导下关注社会、关注所学知识在今后社会中的作用。

 

[郑克强]▲首先,我认为我国这次高中课程的重大变革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

因为原来高中培养目标是两句话:

培养亿万合格的劳动者;为高级学校输送优秀人才。

现在高中课程改革后,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的个性化发展。

我觉得我国在培养目标上发生的重大变革一定会深刻的影响我们国家长远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四个课改实验区我都去过,有一次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在与校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进入课改之前他是一个反对者,但进入课程改革以后,他感觉到眼前一亮,认为新课程给了全校老师非常大的发展空间,给了学校培养人才的一个很好的舞台。

他作为学校校长决定在课改当中坚决走在前面,带头把工作做好。

和老师的接触中我发现课改实验区的老师工作积极性很高,精神面貌很好,我深切的感受到,只有当老师全心全意的把他的心思放在教学工作上时,我们的教育才会很好的发展。

▲第三,我还想谈谈学生,这两天我一直在和北京高三的学生讨论问题。

我告诉他们这次高考还是原有的模式,但等九月北京学生上高中的时候,教学模式、教材都会发生变化,有必修和选修模块。

我看到几千名高三学生的目光都充满了对新课程的期待。

所以我觉得从我国的中央领导一直到我们的主管教育的校长、到老师、到学生都对新课程充满了信心和期望,我觉得这个特别的鼓舞我。

 

[王磊]

▲教师方面:

新课改后我们到实验区乃至县一级的学校里观察,发现老师的办公桌有了变化,少了一些教辅,多了一些大学的教材,多年来不会在中学老师办公桌上出现的大学教材现在出现了。

我们还看到老师在吃饭时间或者下班以后讨论教学处理的问题。

就像山东老师所说,尽管山东的课业负担很重,老师的压力也很大,但是老师在累中确实有收获。

▲学生方面:

我们曾经到实验区的学校里现场听课,并和班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其中包括宁夏的学生、山东龙口的学生、烟台的学生、日照的学生等。

上次在六盘山高级中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六盘山的学生连买袜子的钱都没有,光脚穿布鞋坐在教室里上课,可孩子们两眼炯炯放光,好像浑身的毛孔都是张开着的一样,对化学充满了渴望。

当问到他们对一学期必修1学习的感受时,齐声回答就是喜欢。

当追问怎么喜欢时,孩子一个接一个站起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