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126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docx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

新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多文本题型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

小学校长

金克木

本县第一小学请我的哥哥去当教员,教英文、算术、音乐、体育,于是他不在家中教我念古书,带了我去上小学。

学校门口除了校名牌子以外还有个横匾,上写三个大字,从右到左,“八蜡庙”,据说是一位书法家写的。

进门又是一道匾,上写两个大字,右“勤”左“俭”。

这是校训,大概是校长写的。

入学,猫进校长室。

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

听到哥哥略略介绍我几句,随即是校长说话:

“论国文程度可以上四年级,算术只能上一年级。

好吧,上二年级。

晚上补习一年级算术,一两个星期跟上班。

”当晚哥哥便教我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及等号。

开学第一天校长对全体教员和学生讲话,讲“校训”。

他说:

“勤就是不懒惰。

应该做的事情马上就做。

俭就是不浪费,不毁坏有用的东西。

要从小养成习惯,长大再学就来不及了。

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所以受外国人欺负,被外国人看不起。

一定要从小学生改起,革除坏习惯。

教员也要这样。

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

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

”我清楚看见他的威严的眼睛向全体人员一扫。

不久,县教育局将第一小学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又召集全体人员讲话。

这可不是庆祝会,县教育局来人宣布后,校长一个人讲话,说:

“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

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起,挑上了一副重担子。

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天离不开。

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

不改就配不上‘模范’二字。

那时,“修身”课改为“公民”课,各年级都有,都是校长教,一星期上一次。

没有课本,各年级讲的也不一样。

他有一段话我至今还记得。

“我们都学唱《国耻纪念歌》。

什么是国耻?

就是日本逼我们承认‘二十一条’,要我们亡国。

为什么日本敢逼迫我们,侮辱我们?

因为日本比中国强。

日本地比中国小,人比中国少,为什么能比中国强?

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

我在日本看见到处都是小学。

小孩子个个上学,不上学就罚家长。

小学生的一切费用都是政府管的。

谁伤损了小学老师和学生就是犯法,要抓进监狱关起来。

那时中国还没有小学。

日本办小学不到20年,小学生长大了,成了好公民。

政府用他们打中国。

中国就打不过了,这时才办小学,已经迟了,还不快办,多办,好好办,照这样拖下去,10年、20年以后还是没有好公民,还得挨日本的打,还会亡国。

我从日本回来,什么事都不干,就把这所八蜡庙改办成小学,自己当校长。

我要办一辈子小学。

你们从一年级就要不忘国耻,立志当好学生,将来当好公民,要中国人在世界上不受人欺负耻笑,不被人心里瞧不起。

中国要比上日本就一定要把小学办得比上日本小学。

一国有没有希望就是看小学好不好,要看小学生会变成好公民还是坏公民。

不论什么国,小学生都是一国的将来;小学生是一国的性命,命根子。

我们大人不能让你们长大了当亡国奴。

”这是70年前的话了。

说话的人早已化为尘土了。

文本二:

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

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他认为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够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都是艺术上不可忽略的问题。

譬如长的句子表示温和弛缓,短的句子代表强硬急迫,在修辞学的范围内,有许多地方都是写散文的艺术家所应当注意的。

散文美妙多端,然而其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

普通一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毛病,大概全是与这个简单的理想相反的现象。

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

太多枝节,太烦冗,太生硬,太粗陋。

枝节多了,文章的线索便不清楚,读者要很用力地追寻文章的旨趣,结果是得不到一个单纯的印象,太烦冗,则读者易于生厌,并且在琐碎处致力太过,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诉于读者。

太生硬,则无趣味,不能引人入胜。

太粗陋,则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堪卒读,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

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

一句有趣的俏皮话,若与题旨无关,只得割爱;一段题外的枝节,与全文不生密切关系,也只得割爱;一个美丽的典故,一个漂亮的字眼,凡是与原意不甚洽合者,都要割爱。

散文的美,不在于你能旁征博引多少,亦不在于你有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

要避免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

用字用典要求其美,但是要忌其僻。

文字若能保持相当的自然,同时也必须显示作者个人的心情,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

(摘编自梁实秋《论散文》)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学第一天校长对教员和学生的讲话,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刻认知,塑造了他忧国忧民、率先垂范的形象。

B.自己办的学校被命名为模范小学,校长不但没有丝毫的得意忘形,反而增强了忧患意识,认为师生们身上从此多了一副重担子。

C.文本一主要通过四处语言描写来塑造校长的形象,文中没有议论、抒情的文字,作者的情感就隐藏在看似平淡的描写当中。

D.文本一紧紧围绕标题“小学校长”组织材料,主要讲了小学校长努力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他当初为什么要办小学。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蜡庙是封建社会祭祀八个农业神祗的场所,将八蜡庙改办成小学,反映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反封建、反迷信的社会背景。

B.从校长关于《国耻纪念歌》的一段话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不断侵略激发了有识之士兴办教育以图强国的责任感。

C.文本一中的校长与《藤野先生》中的“我”一样,都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都将自己的人生事业与振兴国家联系在一起。

D.福楼拜致力字句的推敲,这与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了同一个道理: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家都非常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文本二说散文“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如何理解这里的“简单”?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如果以文本二的观点评价,你认为文本一是不是一篇好的散文?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B2.C

3.①“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②“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避免生僻,文字自然。

4.是一篇好的散文。

①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

如写“我”走进校长室时用了一个动词“猫进”,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②文本一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

语言表述简洁干脆,没有过多的描绘;构思上,重点写校长的三次讲话,行文没有横生枝节。

③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

如运用“人家”“馍馍稀饭”等口语,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亲切自然,又不失谆谆教导之意。

【分析】

1.B.“增强了忧患意识”错,由文本一中的“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讲错话,做错事,知道了就要改”可知,应该是增强了榜样意识、自觉意识。

2.C.校长“痛感中国人的麻木愚昧”错,校长只是说“中国大人有贪图省事和糟蹋东西的坏习惯”,认为日本比中国强是因为日本的小学生比中国的小学生强,并没有认为中国人麻木愚昧。

3.解答此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根据题干中的要求,筛选整合关键信息。

通读题干可知,此题的答题区间为文本二第二段。

“散文最常犯的毛病无非下面几种……并且也失掉了纯洁的精神”从反面解读了“简单”的含义,“散文的艺术之最根本的原则……而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从正面解读了“简单”的散文的内容选择和主旨表达,由此可得出“简单”是文章线索清晰,没有太多枝节,主旨突出,有趣味,具有纯洁精神。

结合“散文的文调应该是活泼的,而不是堆砌的——应该是像一泓流水那样活泼流动。

要避免堆砌的毛病,相当的自然是必须保持的……散文要写得亲切,即要写得自然”分析,阐述了“简单”的散文的文调和用字用典,“简单”是文调活泼,不堆砌辞藻,文字自然。

4.解答此题,需要明确观点,首先要明确文本二关于好散文的特点,然后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即可。

文本二第一段的中心意思是散文应当讲究艺术性,注重推敲字句;第二段侧重强调散文最高的理想是“简单”,并阐述了“简单”的具体含义。

如是好散文。

文本一注重遣词造句。

如结合“入学,猫进校长室。

我一抬头,看见一对好威风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连忙低下头”分析,用动词“猫进”,表现“我”进校长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小学生是一国的性命,命根子”,用“性命”“命根子”突出小学生的重要性等。

本文主要通过描写小学校长的三次讲话,塑造了一位勇于担当、率先垂范、热血爱国的校长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我国早期知识分子的赞美。

语言和行文都很“简单”,符合散文“简单”的特点。

文本一语言亲切自然。

结合“不是我们要给人家当模范,是人家要我们做模范。

我们全校的人,从我校长起,挑上了一副重担子。

从此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模范’二字,要当作馍馍稀饭一样天天离不开”“我是校长,是第一名,我如有不勤不俭的事,新上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当面对我讲出来。

只要讲得对,我一定改”等分析,以平常的语言表达校长训导的内容,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

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

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

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

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

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

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

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

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

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

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

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

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

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

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

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

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

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

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

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

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

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

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

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

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

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

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

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

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

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有删改)

文本二: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忽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

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着许多服装一致的兵士。

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

我看着这些兵士是新鲜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新鲜的。

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好奇的心情走遍全镇。

我分明知道,战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好像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

这时忽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诧异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化。

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

“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

”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周围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

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好像一段新的历史要从此开始。

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

(摘编自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可见本文并非作者率尔下笔,有感辄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

B.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C.文章运用排比手法,连用双重否定句,赞美农夫、手工业者都能够坚守职责,节律强劲,感情洋溢,达到了加强语势、深化文意的效果。

D.文章以“变”反衬“不变”,一些衣冠人士变得不成人形,祖国河山变得疮痍满目,但那些普通的老百姓却不会变,他们的精神会永远传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叙述武汉撤退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的信念。

B.文本一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

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

C.文本一共出现了两次“衣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D.文本二写“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写出镇上的空旷冷清,令人感受到战前的紧张气氛。

7.文本一是一篇沉淀着哲理意味的诗性散文。

你觉得文中主要蕴含了什么哲理?

对我们有何启示?

请简要分析。

8.冯至撰文善于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

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5.C6.C

7.哲理:

现象时刻在变,精神永垂不朽。

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也在变,但那些美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如普通百姓做事认真、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精神,是永远不变的。

启示:

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弘扬工匠精神,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守自我,决不随波逐流。

只要大部分人能够如此,中华民族定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定能顺利实现。

8.①文本一撷取平凡人物,通过裁缝师傅恪守信用这件事,由特殊到一般,展现劳动者身上闪光的品质,抒发作者对那里山水人物的赞美和思念,引发作者对后方都市里的一些“衣冠人士”的嘲讽。

②文本二中,作者截取卖瓜的农夫招呼兵士吃瓜的场景,表现了那个动乱时代普通民众对抗战的支持。

同时引出下文作者面对“新的历史”轻松、爽朗和愉快的心情。

【分析】

5.C.“文章运用排比手法”错误。

无中生有,排比至少要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三个短语或句子并排在一起,文本一倒数第2段中没有这样的三个短语或句子,其他地方更没有,因此不能说文章运用了排比手法。

6.C.“可见作者对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错误。

以偏概全,原文是说“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政客把政治弄得不成政治,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这里的“衣冠人士”特指上流社会的部分人物,并非泛指上流社会的所有人物。

7.这篇散文虽然不长,却蕴含了多方面的哲理,如变与不变、美与丑、喧哗与寂静、存在与虚无等等,只是它们在文中或隐或显罢了。

但要谈“主要蕴含了什么哲理”,当然还是作者着笔最多的对于“变与不变”关系的思考。

由文中“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等语句可知,社会和社会中的人都在不断地变化;

由文中裁缝的言行“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

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

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可知,那位裁缝的诚实守信、做事认真,他身上的精神品质却始终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不曾改变。

综上分析可知,文章主要蕴含的哲理为:

社会现象时刻在变,高尚精神永垂不朽。

社会在变,人也在变,但美好的事物不会随之而改变,如文中裁缝认真、守信、诚肯的精神态度,永远不会变。

至于这一哲理对今人有何启示,则需联系今日的某些社会问题加以思考。

当现实社会中有人随波逐流时,仍有很多的人像那位裁缝一样,诚实守信,认真做事,坚守自我。

这不正是我们多年来呼唤的诚信精神、工匠精神吗?

有了他们这样的人,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8.解答本题首先应找到两则文本中可体现作者“以小见大”的事例,再据事例探析背后的寓意和感情。

由文中“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

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

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等内容可知,文本一写作者与妻子在平乐找裁缝缝制夹衣,裁缝放弃休息,连夜为其赶做。

这样一个闪现着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的平凡人物,令人感念,发人深省。

作者由此出发,批评那些“变得不成人形”的衣冠人士,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跃然纸上。

由文中“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后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

‘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愿意再挑回去了。

’”等可知,文本二中,作者巧妙刻画了一个卖瓜农夫的形象,写他将一担西瓜送给抗日的兵士吃,以小见大,展现中国民众支持抗战的民族精神,准确又形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文本一:

大泽乡

茅盾

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

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

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

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

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

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

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

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

陈胜?

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

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

是近来每夜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

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

“说是‘大楚兴’罗?

”“又是‘陈胜王’!

”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

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

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

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

敢是有几斤蛮力?

不懂兵法。

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

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

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

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

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

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的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

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

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

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

没有幻想。

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

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

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

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的缘故才值得冒险拼命。

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

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

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

“看出来了吗?

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

“先斩两屯长?

“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

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

“谁给我们掘坑?

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

“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

”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

“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

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

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

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

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

但只是“两个”人!

“军中不许高声!

左右!

拿下扰乱营房的人!

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

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

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

地下火爆发了!

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

始皇帝死而地分!

1930年10月6号于上海

(有删改)

文本二:

1930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

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

“大约1930年夏,由于深深厌恶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