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 文档.docx
《香菱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菱 文档.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菱文档
《红楼梦》之香菱:
世界太冰冷,诗书慰余生
在整部《红楼梦》中,我最心疼的女孩子就是香菱。
一个五岁就被拐走的孩子会遭受多少磨难?
许多折磨和欺凌是为人父母者不敢想象的。
一想起来,就会一夜白了头;一想起来,就会无法驻足找寻的脚步;一想起来,就会在长夜里痛哭……因为父母知道,那个被拐走的孩子此生注定是劫数重重,每个时间流逝的瞬间她都可能在痛苦的深渊里挣扎。
她的父亲,自她走后,绝离红尘,游走四方;
她的母亲,失女又失夫,孤老终生。
她自己,如一微尘,在打骂中残存;如一蓬草,在拐卖中飘零。
她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已是命运的奇迹。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这个世界上能像海子一样,有关心陌生人情怀的人实在太少。
别的尚不说,香菱父亲甄士隐是贾雨村的大恩人。
在贾彼时还是穷书生时,甄士隐当场封送其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
刘姥姥说了,二十两银子够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了。
甄士隐对贾雨村的这份恩情不可谓不大。
然而十年之后贾雨村逢到恩人之女香菱,一不帮其脱离苦海;二不给她关怀;三不叮嘱薛家好生照料。
世情凉薄如此,你又如何能期待香菱一路上遇到的那些陌生人能给她点滴的关怀呢?
于香菱而言,苦难如空气,悲惨已经固化成她生命里的一种常态。
在这种常态里,她已经不把苦难那么当回事。
只有面对飞来横祸的人,才一下子接受不了苦难。
所以,当门子问香菱的过去时,她哭了,只说:
“我原不记得小时的事。
”
她是真的不记得了吗?
还是不敢记得?
在大观园里,香菱性格的主旋律就是憨、呆、傻,但是“傻”女孩同样有一颗敏锐的心,“傻”只是敏感的一种掩饰。
跟黛玉学诗之时,她谈及自己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的感触时说: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家,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
”这品诗,既说得到位,又极形象,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自己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感悟,若没有一颗敏感的心,断然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香菱深知,面对不堪的过去,往事重提有什么意义?
命运也曾从乌云的间隙隐隐透过一丝光亮。
那个冯渊(逢冤)的出现,让香菱倾听到了幸福的脚步。
幸福就在咫尺,触手可及。
转眼,乌云蔽日,咫尺变成天涯。
如一场梦境,“薄命女偏缝薄命郎”成了贾家上上下下的传说,香菱又成了那朵离开了莲座的菱花,飘落在红尘中,沉陷于污泥里。
就像梅艳芳唱的那首《女人花》一样:
女人花摇曳在红尘中
女人花随风轻轻摆动
女人如花花如梦
……
相对于鸳鸯女誓绝鸳鸯偶,香菱连拒绝薛霸王的机会都没有。
她这短暂的人生,只能任人摆弄,只能逆来顺受,不如此的话,她早已死过千百回了。
只要你是一个还想拥有明天的人,就要把往事搁在风里。
那些难堪的、那些无法释怀的,都是行走途中沉重的压力,唯有放下,才能往前走;唯有放下,才不让自己自伤自叹,自我怜惜。
放下过去,也是放下自己。
至少还能不失态不被可怜地活着,一辈子碎碎念,只能变成旁人无所谓的祥林嫂。
作为《红楼梦》中第一个出场的女性,香菱的命运早已被那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预言过: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命运已被预知,可是就算是知道,能阻止发生吗?
这是命运的暗示,一切都无可抵挡。
那么,是不是曹公在告诉你:
人类的一切挣扎都是徒劳的,都是毫无意义的呢?
不是!
曹公的重点不在于写大惨痛,而在于传达在人力和命运的较量中,人类是如何面对命运浮沉的。
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要永无止境地把滚石推上山顶,这是诸神认为最严厉的惩罚——让生命在绝望中消耗殆尽。
但是西西弗斯在孤独、荒诞、绝望中发现巨石碰撞时的力量和美感,在这一美妙的发现中,他挣脱了命运。
在神面前展示了不屈的尊严。
回看下香菱这个女孩子,在注定的命运面前她的心灵并没有死亡。
现实越是冷酷,她越是向往温暖。
大观园就是她心中的温暖。
诗歌帮助她完成了救赎。
那是一个迥异于现实的世界,姐妹们尊重疼爱的温暖,文字里的悲欢,她在现实里承受的那些悲苦得以在此释放。
若没这些,她还必须在现实的泥淖里摸打滚爬。
和黛玉一起学诗的时光,该是香菱一生中最美的岁月。
她茶饭无思、坐卧不定、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成了众人眼中的诗魔。
不成疯便成魔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啊。
香菱的命运曹公早已安排好: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
后来的后来,她被薛蟠新娶的夏金桂折磨致死。
大观园里学诗的岁月成就了她刹那年华。
不必感伤!
塞涅卡曾说: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神木市第五小学贾煦雲
山水诗微探
内容提要: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中的珍品,上溯到《诗经》、《楚辞》,山水诗已经是诗人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它遍布了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意境,不同的风景,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得特说的一样: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
探索古今,走进诗人的山水世界,领略山水诗歌的无穷魅力。
Summmary:
Ofchinesepoetry,Landscapepoemsarereallytreasures.DatedbacktothetimesofTheBookofsongs,Landscapeopemshadalreadybeenastateforpoetstoexpresstheirfeelingsandmoodwhiletheywereenjoyingbeautifulmountainsandwaters.ItcoveredahistoryaslongasthousandsofyearsinChina.
Indifferenttimesandperiods,differentpeoplehavedifferentfeelingswhileadmiringbeantifnlscenery.AsGreekphilosopherHeraclitussaid,”…amancan’tstepthesamerivertwice…”,evenindifferenttimes,apersondoesexpressdifferentunderstandingstoapoem.Gointopoems’worldtoappretiatethecharmsofthepoems.
Keywords:
LandscapeResearchreport
关键词:
山水诗研究报告
山水诗是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水时的心境、感受的诗歌。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的产生。
《诗经》、《楚辞》中都有描写山水的成份,尤其是《楚辞》中的某些篇章,不仅较细致
山水风景诗是我国诗歌宝库的珍品,吟诵这些诗篇,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赞歌。
它们又是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使人们欣赏大自然之美,陶冶健康情操。
山水诗是从南宋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眺继之,也称“大小谢”。
山水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很高。
建安时期曹操所写的《观沧海》,开始以山水作为歌咏的主要对象,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如其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雨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所写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所指就是这一首。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大胜,归师经碣石,乘兴登临,即景抒情,写下这首豪迈的诗章,诗篇描绘了波澜壮阔图景。
全诗以沧海为中心,动静结合,展现了它那吞吐日月含蓄星辰的雄伟气势和浩瀚景象,寄托了诗人浩大宏伟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壮志宏图。
以后写大海的诗,就很少能出其右者。
魏晋以后,知识分子在黑暗的统治下隐逸山林、寄情山水,或陶醉于大自然的秀美,或在自然山水中探求人生哲理与超然物外的情趣。
产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山水诗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大小谢”。
谢灵运的名作《登池上楼》,写景刻划细致,形貌逼真,借物起兴,感怀喻志,它景为写情,以官场失意的满腹牢骚,写伤看之情和隐逸之思,但在艺术上尚有繁复平板和刻意雕琢之弊。
谢眺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于作者即将远离故乡京邑(今南京)的前夕。
它通过故乡美好景色的描写,表现依恋难舍之情。
诗人笔下的景是“情中景”,而且注意构成完整的画面,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以观察事物细致入微,运用语言精密,描绘景物真切生动,成为传世名句。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展现了鸟语花香、春色闹人的美丽图景。
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早期山水诗的特点。
唐代是我国山水发展成熟时期。
统一、强大、繁荣的大唐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黄金时期,为诗人提供了长期漫游祖国山河的条件。
盛唐社会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气概豪迈、充满理想的时代精神,也使诗人的胸襟、气象、境界较前人大为开阔,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为首的山水诗派。
山水诗的特点是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寻求生活的情趣,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当然,他们又不是真隐士,又有时流露出生活的愿望,吟咏出慷慨雄浑之音。
如孟浩然的七言诗《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入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
这首诗就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从时间来看,由渡头日落到鹿门月照,由昏暗到光明;从行迹看,由喧闹的渡头到寂寥的轻松,脱离烦嚣的尘世,来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归鹿门。
暗示两条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
后四句描写鹿门山清幽寂静的境界,似乎“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诗人清高超脱,怡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王维既善于作诗又精于书画,其作品大都以写意为主,力求神似,被誉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代表作是《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写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静景色,但诗人却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语于诗中,诗人用富有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一山一水,给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
如山水画赏心悦目,清秀新丽,使人怡然自适。
他的另一首代表作《江汉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群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着墨极浓,却雄奇清丽。
以汉江雄壮的景色为背景,将洁瀚的水势,苍茫的山色,构成幅浑然一体、意象飘逸的水墨图。
李白擅长各种诗体的题材,他不以山水诗著称,但他的山水诗超越前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山水诗与孟王诗派长于情韵不同,而充分体现盛唐的时代精神,以浪漫主义情调、豪迈的气势、飘逸奔放的风格,瑰丽的语言,描绘祖国山河的雄奇壮丽。
他寄情山水,放浪形骸,充满追求个性解放的热情。
《蜀道难》一诗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随着反复吟叹的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展开奇丽惊险的山川画,雄建笔力蕴含着征服自然艰险的信念。
他的山水风景诗,意境恢宏,构思神奇。
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柴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构成雄伟观,那惊诧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又如《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描写大山雄奇的对峙,长江激流奔腾,它充满巨大的生命力,冲决一切阻遏前进的障碍。
青山、白帆、红日衬映,江山多娇,引人神往。
《早发白帝城》写三峡行舟飞鸟、猿声、山影、大江一泻千里,寄寓了作者豪迈和欢快的心情。
他又常常把大自然拟人化,如《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又如:
《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处复更还。
李白写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山水诗,谱写出一曲又一曲祖国河山的赞歌,表现了人民征服自然的自豪感。
后人如苏轼等吟咏山水虽也受李白的影响,但始终达不到他那样的气势和神韵。
杜甫也是描绘山水景的圣手。
他青年时代的《望岳》共三首,以咏东岳泰山的这一首最具艺术魅力,为千古传诵: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首联写远望之景。
“岱宗”是泰山的尊称,作者设问:
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然后回答:
从齐鲁都可以望见它的颜色。
“未了”即“未尽”。
次联写近望之势。
“造化”指大自然,“钟”是集的意思,这一联说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泰山。
山的北面背日易昏,山的南面迎阳早晚,一个“割”字写出泰山莽苍苍地矗立的高大形象。
三联是细望之景。
他细一看,山中层云叠起,使人的心胸为之激荡,鸟儿飞归山林,越飞越小,使人穿双眼也望不到底。
未联写极望之情。
登泰山顶峰极目远望,其他的一些山都显得那样小。
景象极为壮观,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展示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胸襟和抱负。
他还有许多登临、凭吊、纪行诗,都不乏点染山河的名句。
平常风景一经他妙手点染,便风采生动。
如风景小诗《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绘声绘色,动静喜人,对仗工整、功力深厚。
中唐白居易的山水诗与他的新乐府诗不同,而接近山水派,但更为明快、恬适。
如《忆江南》(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又如:
《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篇作品都描绘得色彩浓艳,景色瑰丽,富有情味。
它在艺术上用过提炼加工的通俗平易的口语,以贴近自然的比喻,在美好的画面中表现对山河的珍爱。
韦应物、柳宗元的山水诗,是孟王诗派的支流,他们的作品大多寓情于景。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幅江雪垂钓图,又是比兴寄托的自我人格的写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四句诗如一幅画,有远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有层次,又有中心。
广阔辽远,安谧冷寂,天地间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所笼罩,飞鸟绝迹,渺无人迹,构成独特的意境。
诗人以渔翁自喻,身处逆境,不向恶势力屈服,流露出芳自赏和不肯同流合污的精神。
山水诗派的诗,大都长于情韵。
晚唐诗人的山水风景诗不似孟王的恬淡,不似李白的豪迈,也不似杜甫的沉郁。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都有写景名篇,以杜牧的绝句最为清秀,流传最广,如其《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写出了江南春景的美丽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隧和迷离,在赞美中,又浮起对历史的感慨,《山行》则写出迷人的秋景: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幅动人的山林秋景图,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主题在第四句:
夕阳晚照、层林如染、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火红、还艳丽。
写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唐朝的山水诗题是历代以来艺术成就最高的。
这其中不仅仅是于唐朝的国力兴盛,诗人们能够览遍祖国广大河山写下优美壮丽的山水诗,还国为这一时期的人才辈出,但是,山水诗的发展是没有年代所限的。
从总体看,宋代山水诗的数量质量不及唐代,宋词以山水为主要题材的更少。
但是也产生了一批描写山水风光的名诗。
北宋王安石、苏轼,南宋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的山水风景诗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各具特色。
王安石的诗喜欢用前人的诗句,但经他点化,常能构造出新鲜的意境。
他晚年在隐居生活中写了不少的山水小诗。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写晚年罢官,临近金陵瓜洲渡口的所见所感。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
王安石的诗,学杜甫的克扣锤炼,而并不沉郁苍凉;学王维的诗情画意又充满对生活的热爱。
他还善于在小诗中发挥深刻的思想,探索人生的哲理,如《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高层中。
苏轼的诗词风格,有李白的飘逸豪放,又集杜甫的沉郁苍劲,柳宗元的清新峻峭和白居易的自然明丽,“出新意于当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中”。
他的山水诗以明丽的形象,浓郁的抒情,清新而独特的意境和警策的寄意寓理见长,尤以小诗最精彩。
如他咏西湖的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并没用笔墨直接具体地描绘湖光山色,只抓住“敛滟”“空”两个特征加以“晴方好”、“雨亦奇”的赞叹,然后把西湖与西施媲美,欣赏和肯定的西湖:
西施在心理中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那种本色美,诗人在诗中努力创造的是意境美。
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雨景:
黑云翻墨未遮断,白云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云天。
小诗对雨景作了跌宕生姿的描述,诗人用“翻墨”比喻突如其来的乌云,乌云袭来而未遮青山,四周仍可见青山俏影;把雨点比喻珍珠纷纷跳入船舱,绘声绘色,是急雨;一阵急风卷地而起,吹散乌云,雨过天晴,望湖楼外的西湖更加浩瀚汪洋,开阔如天。
诗人在酒醉之后,以矫健的轻捷的笔触,描绘了西湖风雨突变的大自然美景。
曾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在《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中,描绘了君山与洞庭的优美景色:
满川风雨独凭栏,缩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云山堆里看青山。
诗人由君山想到湘妃,把君山的峰峦比作湘妃头上的十二发鬟,富有情韵;三四句想象湖中望君山的奇妙景观。
刘禹锡的《望洞庭》诗云: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雍陶《望君山》诗云:
“应是水仙梳洗罢,一螺青黛镜中心”。
黄庭坚化用刘、雍两人诗意,融化如同已出。
三峡是天下奇景,历代颇多吟咏。
陆游六十八岁时吟咏三峡风光有七绝组诗九首。
下面是最具欣赏力的《三峡歌》:
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幕雨浑虚语,一夜鸣啼明月中。
上两句心青山入云,飞舟彩翠从天而降,满空飞舞,景象宏丽。
李白写三峡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句传诵千古。
陆游化用李白诗句,天衣无逢。
他把这一特色景物放在明月之下,一夜明月,两岸猿啼,哪里有朝云暮雨的神女,只有一片凄清罢了。
情景交融,感慨寓于景中,意味深长。
杨万里的诗被称为“斋诚体”,写山水风光,观察细致,描绘生动,立意新颖,有现实感。
如七律《过杨子江》:
天将天堑护吴天,不数淆函百二关。
万里银河泻琼海,一双玉塔表金山。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闲。
多谢江神风色好,沧波千顷片时间。
全诗前二联咏下江天险的壮阔景象,后二联写当时江北沧陷,国运危急的形势,感慨深远,寄讽喻于笔墨之间,委婉传神,寄寓忧国的深情。
于谦的《上太行》是一首写景记行的小诗: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蹿又上太行山。
这首七绝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风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及行途中的心情。
触景兴怀,孤鸟知还,顾盼自身,感修中采,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是粗笔勾划,力求意态自然。
清代再现了诗词创作新的繁荣,产生了各种题材和风格的大量作品。
其中倡“神韵”说的王士祯的山水短章,以唐山水诗为宗,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直州绝句》二首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
晓上江楼最上层,去帆婀娜意难留。
白沙亭下湖千尺,直送离心到林陵。
江岸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这类风景绝句,直承王、孟派清远、闲淡的境界。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的绝句《北固山看大江》则可上比唐人雄奇风韵: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商秋坐落晖。
眼前长江趋大海,青天却是向西飞。
在民族频临危亡的关头,近代诗人描写山水的记行诗,恢复了悲壮苍凉之声,寄寓了重整山河的壮志。
如谭嗣同七绝《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来,山入潼关不解平。
开篇气势不凡:
潼关雄居高山,马蹄声随风飘散,黄河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还嫌束缚,进入潼关后所有的山峦突兀高峻。
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奔泻千里的雄心和高山一样奇拔的斗志。
陈去病七律《中元节自黄浦出吴松泛海》,写于1908年,诗人借东坡词起韵,写万里海空壮观的景象。
末联借满腔忠愤的伍子胥化为江涛的典故,抒发了“素车白马”的为国难而斗争的精神:
舱楼高唱大江东,万里苍茫一览空。
海上波涛回荡极,眼前洲诸有无中。
云磨雨洗天如碧,日炙风翻水泛红。
惟有海涛若银练,素车白马战秋风。
毛泽东笔下的山水,则另是一种境界。
他的作品赋予了山水和记游词以崭新的风格,如《十六字令·山》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似柱其间。
这是1934年至1935年间诗人描写行军途中群山形势险峻。
他不同于古人的寄情山水,不是唱祖国壮丽山河的赞歌,也不是描绘山水优美的画卷,而是描绘山容,抒发豪情,展现革命队伍万马奔腾、倒海翻江若擎天之柱的战斗,写得气势磅礴,意象非凡。
山水田园是自古以来文人吟咏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有吟咏山水田园的诗篇。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编》199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魏晋南北朝诗歌鉴赏》1996年岳麓书社。
3、《唐诗鉴赏辞典》199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4、《李太白诗歌探究》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宋诗鉴赏辞典》199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6、《现代诗歌鉴赏》199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
7、《毛泽东诗词研究》1997年河北人民出版社。
神木市第五小学贾煦雲
《红楼梦》之岫烟:
诗人的气质,淡泊的品性
邢岫烟,读了《归去来兮辞》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顿然醒悟,此名极好,有着水墨画般淡泊洒脱的意境,而邢岫烟本人也人如其名,曹雪芹给了一个贫穷的女孩这样美好诗意的名字,又配以高洁不俗的性情,可见对其偏爱。
邢岫烟是邢忠夫妇的女儿,是邢夫人的侄女。
因家道贫寒,一家人来贾府投奔邢夫人,在大观园迎春的紫菱洲住下。
邢岫烟的出场很晚,一起出场的还有自带光芒,备受宠爱的宝琴、寡嫂李纨的妹妹等,在一众姹紫嫣红的贵族小姐中,邢岫烟显得那么微小,论家世,用凤姐的话来说就是“家贫命苦”;论相貌,岫烟不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只是生得端雅稳重;论才情,岫烟虽与妙玉比邻而居,有着师徒之缘,才情尚好,可在群英荟萃的大观园里也显得不那么突出。
但是论品格,邢岫烟却是《红楼梦》里穷养的女儿里面最难得的。
有一句话说“女儿要富养,儿子要穷养”。
物质的缺乏,贫穷的家境,多少会对女孩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自卑,有性格缺陷。
《红楼梦》里穷养的姑娘不止邢岫烟一个,还有尤二姐、尤三姐和秦可卿,但是她们与岫烟相比,德行有亏,终究还是以悲剧收场。
唯有岫烟拥有了美好的结局,整部《红楼梦》中出色的女孩极多,黛玉、宝钗、湘云,才华相貌家世皆好,都没有岫烟的福气。
岫烟品行端庄,虽是贫家女儿,却有着贵族小姐的气质和品格,在大观园里人缘极好,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邢夫人对侄女岫烟并不关心,将其交与王熙凤便了事。
凤姐为了避嫌,自然将岫烟送去了迎春处,原本表姐妹之间应当更加亲切,互相照拂,可是因着邢夫人的吝啬使得岫烟的日子雪上加霜。
“因姑妈打发人和我说,一个月用不了二两银子,叫我省一两给爹妈送出去,要使什么,横竖有二姐姐的东西,能着些儿搭着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