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056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docx

湘版美术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

湘版教材第十二册六年级

第一课请到绿色商店来执教:

王雪君

教学目的:

1、调查搜集自己喜欢的绿色商品包装,并初步认识商品包装设计的基本知识。

1、了解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尝试为一种绿色食品做一个合理的包装设计。

2、认识绿色标志,并了解其寓意。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感受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艺术、生活的热爱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教学重难点:

创作中能比较合理的使包装设计中图案与文字达到和谐统一

教学具的准备:

各式包装,彩笔等

一、导入

1、我手中有两款饮料,若你到超市购买,你会选择那一款?

为什么?

2、小结:

看来包装十非常重要的,包装不仅可以保护商品免受挤压,冲撞,还可以让我们了解商品的名称、内容、属性及与其他物品之间的区别。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同等质量的商品要想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上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包装的图案与文字的精美别致十最重要的促销方式。

板书:

图案

文字

二、分析包装上的图案和文字

现在黑板上有牛奶、豆奶等知名品牌的包装设计,你最欣赏哪一个包装?

从设计的图案与文字上说说你的看法!

小组讨论,发言

(引导图案包括“抽象”图案:

几何形、随意形或简洁的自然形;

“具象”图案:

物品的形象;

“文字”包括“品名”和“产地”;)

板书:

图案(抽象具象)

文字(品名产地)

小结:

综上所述,包装的图案与文字的和谐统一就是我们追求的设计效果。

三、走进绿色物品包装

1、同学们再看看我们这一组商品包装除了相关的图案和文字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标识,是什么?

2、对了,是绿色标志

3、好!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绿色商店!

板书:

请到绿色商店来

4、什么是绿色标志?

是这些商品是绿色的吗?

学生发言

5、介绍绿色标志

绿色食品标志:

是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子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的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的。

中国环境标志:

由青山、绿水、太阳及十个环组成。

环境标志的中心结构表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是个环结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参与,共同保护环境。

6、同学们都带来许多的绿色物品,说说你带来的绿色物品是什么以及它的产地,品名并展示给大家伙看看!

7、看来,宜昌还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么多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绿色食品都是出自我们美丽的家乡!

8、现在请同学翻开课本的第三面,书的最上面有一幅“润田”牌矿泉水的包装设计,想一想,哪一幅画的色彩配置更适合矿泉水的包装呢?

小结:

是的,纯净的矿泉水需要有纯净清新的色彩包装。

其实,绿色物品的包装一样遵循以上我们总结的图案文字的和谐统一,只不过我们需要在它的包装上面贴上醒目的绿色标志。

今天这节课的作业内容就是,为自己喜欢的绿色物品进行简单的包装设计!

四、绿色食品包装的呈现内容

在准备作业之前,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商品包装设计的呈现内容,也是绿色物品包装设计的呈现内容1、图案

2、文字(品名、产地)

3、绿色标志

4、商标

总之,简洁、醒目、美观的物品包装就是我们追求的包装效果!

好了,开始作业!

五、作业展示

1、.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

2、课后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去图书馆等方式了解关于包装的知识。

及世界各地有典型特征和特殊意义的包装设计。

第2课:

城市灵光

2课时

年级6年级下册

课目:

第2课:

城市灵光(活动一)--

教学活动-

一、欣赏导人-

1.欣赏香港和上海的城市建筑影视片段。

问:

在这些画面当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

2.画面定格为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教师做简单介绍:

中国银行大厦:

在大片闪烁着霓虹灯光的建筑群中,无论是高度。

还是整体的风格造型,中国银行大厦都充分体现出了标志性建筑的独特风范和气势,为香港这座不夜之城增添了更加迷人的光彩。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高耸在迷雾中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是这座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

雾色掩映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人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两个巨大的球体,以及仿佛马上就要划破云霄的高高的塔尖,突显出了它有着美好曲线的“身段”。

3.导人课题。

建筑的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它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而伟大的发展历程。

优秀的建筑往往能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甚至象征,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灵光”。

板书课题。

-

课件1:

香港和上海城市景色的录像片段。

课件2:

图片显示: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和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课件3:

以艺术字形式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感受-

1.讨论交流。

同一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换课前调查到的信息,分析这些建筑之所以成为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甚至城市象征的根本原因。

2.交流欣赏。

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建筑。

强调抓住建筑的造型特点。

3.教师小结提升。

-

课件4:

展示学生所搜集到的标志性建筑的图片资料。

三、绘画体验-

1.提出作业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试着描绘自己喜爱的建筑或者建筑模型。

(2)注意抓住建筑最有特点的部分。

(3)以记忆画为主,也可适当加入学生自己的构想。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

课件5:

播放轻音乐。

四、展示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后自由欣赏,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

作业展示板。

 

6年级下册

课目:

第2课:

城市灵光(活动二)

教学活动

一、欣赏分析

1.学生通过课件欣赏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

问:

建筑的基本形一般有哪些?

这些建筑模型分别采用了哪些材料来进行制作?

你认为它们造型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学生分小组自由交流讨论。

2.教师归纳总结:

建筑的基本形:

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多面体等。

建筑模型的制作材料:

KT板、泡沫板、木材等。

课件l:

各种形式以及各种材料制作的建筑模型。

课件2:

图片显示:

各种

基本形以及各种制作材料的图片资料。

课件3:

课件出示课题《城市灵光》。

二、交流体验

1.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其实,简单的纸材通过剪贴、折压成型也能做出很多富有造型变化的建筑模型。

2.看一看、拆一拆、学一学。

每一小组发给一座建筑模型,学生观察和讨论其制作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拆开重组的方式更直观地掌握制作步骤。

构思新的设计创意。

3.学生代表简单演示制作过程并总结制作方法:

折——粘——剪——整理成型。

直观展示纸制建筑模型。

课件4:

展示制作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创作

1.提出作业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合适的纸张,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一件或多件建筑模型进行组合拼装。

(2)注意加入自己独特的构思,设计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3)巧妙运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纸或其他小饰品进行点缀。

(4)制作的同时注意周边的环境卫生。

2.播放轻音乐,学生自由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5:

播放轻音乐。

四、展示评价

1.完成创作的小组同学将作品摆放至教室中央,和其他小组的作品组合成建筑群。

2.自由欣赏参观,引导学生从造型的独特性、色彩的搭配等方面来评价作品。

作业展示板。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用易拉罐、包装盒等各种废弃材料制作成的建筑模型:

告诉学生除了各种纸材,我们还可以运用生活中许许多多废弃的材料来进行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渗透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课件展示用各种废气物制作的建筑模型。

 

第3课俯瞰山川

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教学重点:

改变视觉角度,并能学会俯视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俯视的表现方法。

教学准备:

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生看课本,体验俯视角度拍的图片。

师生交谈俯视感受,了解俯视角度和平视角度的区别。

二、感受欣赏

结合教材和课件,对比欣赏、分析评述祖国各地的航拍美景。

1.欣赏《中国地形图》,了解俯视在地图绘制和运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2.欣赏《黄河弯道》的整体与局部,感受俯瞰全局的大气磅礴,再近观局部的细节变化。

3.对比欣赏江南小山与大西北的群山,感受江南小山的隽秀可爱以及大西北群山的雄伟险峻。

4.对比欣赏自然地貌和农田,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地貌的壮观景象。

三、对比分析

1.结合教材中的小训练,对比分析对同一组石头不同角度的观察效果和感受,加深对平视和俯视现象的认识和了解。

2.看一组照片,师生交谈感受。

四、欣赏评述

1.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各种航拍和俯拍的摄影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2.欣赏老师带来的图片,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拓展运用

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艺术表现的领域,通过欣赏10页下边的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的作品欣赏,升华学生对俯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产生艺术表现欲望。

1.摄影作品欣赏:

用俯视角度拍摄的《流动的长城》给你什么感觉?

2.作者是怎么表现出俯视的感觉的?

3.如果这些画面采用平视角度来画,效果会怎样?

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第二课时

一、欣赏感受: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收集以俯视角度表现的一些摄影作品、动画作品和绘画作品。

2.欣赏老师收集的摄影作品:

师生看一组图片,提问:

这些图片都是以俯视的角度拍的吗?

师生交谈区分视角的方法,需要抬头拍的是仰视视角.需要低头拍的是俯视视角。

二、交流尝试:

1.信息交流: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自由提问(谈谈手中的作品为什么要采用俯视视角),集体解决。

(2)分小组交流资料,自由提问,回答。

2.说一说你想用俯视角度表现什么画面。

(学生边说,老师边指导学生选择书中图片资料并适当演示)

3.限时尝试绘画。

三、对比分析:

结合教材、课件和学生作业,对比欣赏、分析评述如何表现俯视角度的画面。

1.找别扭。

(1)教师演示画一画,学生找别扭。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俯视角度下景物视觉效果的特征画面构图:

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景物特征: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3)找出别扭的地方,并请学生提出修改方案。

2.欣赏《河畔》,并出示根据这幅图片画的两幅线描,问:

这两幅画你喜欢哪幅?

说说你的理由。

(1)一幅画面线条组织疏密得当,显得有层次,有主次。

另一幅画面线条组织密集,显得杂乱,没层次。

(2)启发学生在面对对象时要懂得取舍,合理运用线条的疏密等技法表现画面,增强其视觉效果及美感,不一定线条越多就越好。

四、创作评析:

1.学生继续作业。

2.作业观赏交流,展开自评、互评

五、拓展运用:

将学生引入到不同生活场景中.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视觉效果.通过观察活动中经常变换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获得一些意外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

如:

几米漫画作品欣赏。

问:

作者为什么要用俯视的角度来画?

如果用平视的角度呢?

(作业时间不够,可延长1个课时)

第4课画坛巨匠

教学目标:

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

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并能简单评述作品。

教学难点:

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如果要体验国画,还应准备国画相关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的作品,学生欣赏。

提问: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

请你描述。

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

1.教师对齐白石生平作简介。

2.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

(1)齐白石画虾。

《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

他自己很不满意。

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

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

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

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齐白石画花鸟鱼虫的小故事。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

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

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

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

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

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篆刻布局奇特有力。

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

(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三、评述过程

1.帮助学生进行评述归纳。

2.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拓展过程

1.为学生介绍相关网址,推荐相关书籍。

2.欣赏齐白石的其他作品。

第二课时

一、欣赏感受:

1.赏画导人

2.出示毕加索的作品,学生欣赏。

教师小结:

毕加索是世界画坛巨匠,是20世纪世界画坛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3.揭示课题:

画坛巨匠——毕加索

二、交流讨论:

分组交流、讨论、整合相关信息。

l.关于画家你知道些什么?

2.关于画家的作品你知道些什么?

教师小结——并简介毕加索的生平、艺术风梅及艺术成就,讲述有关故事。

三、欣赏评述:

1.出示作品《格尔尼卡》,引导学生欣赏,进行直观描述。

————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

请你描述。

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2.教师简介《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

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

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

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

3.引导学生围绕“毕加索是怎样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

问:

画面的形象是完整的,还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要这样画?

画面为什么没有色彩?

画家想表现什么?

画面不同的形象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

牛代表什么?

马的嘶鸣象征什么?

地上的战士为什么手执断柄的剑?

你能找出画中哭泣的母亲和从楼上跳下的人吗?

画家借此表现什么?

4.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

四、模仿、体验:

尝试用立体派手法将静物、动物、人物形象进行分解,重新组合成一幅画。

五、学习评价:

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

(体验国画时,可延长1个课时)

第5课《音乐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学习运用“抽象”的方法欣赏分析音乐与美术作品之间关联,理解音乐美术之间共通的节奏韵律。

2、操作目标:

通过音乐会招贴的设计来表现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

3、情意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感悟美术与音乐的联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发展审美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通过音乐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感受他们的共同特征,找到音乐与美术作品共通的节奏韵律。

教学难点:

怎样用美术语言更准确地表达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增强美术作品的审美感受。

教学准备:

1、课前了解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

准备几首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2、课件,几首音乐,水粉颜料、水粉笔等。

教学思路

美术和音乐虽然在艺术本质上具有审美和情感方面的共融性,但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二者在形式感上差别很大。

如何才能建立起音乐和美术的学科联系,就必须找到二者在形式美法则上的共同特征。

由于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在对形式美的认知上就只能靠学生的领悟来完成,而这种感性的认识又难以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所以就只能借助于学生对美术和音乐的抽象感悟了。

抽象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起点是让学生运用“抽象”来思考美术与音乐作品的联系。

教学过程安排“抽象概念引——美术、音乐名作对比欣赏(理解美术音乐作品共同特征:

节奏和韵律)——分析范图,理解表现方法——对比练习,巩固表现方法——作品创作——交流评析”。

我首先考虑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理解“抽象”和运用“抽象”来认识分析事物。

在学生学会运用“抽象”来思考分析问题后,给出美术作品和对应的音乐作品,学生尝试对二者进行抽象的审美感悟和体验,找到二者在“节奏和韵律”上的共同特征,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通过怎样的美术表现手法加以表现。

再通过课文范图作品的欣赏比较和两首不同音乐作品的即兴创作,巩固学生对二者形式美法则上共同特征的理解,掌握听音乐创作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落实“音乐会招贴”的设计作业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任务:

查找“抽象”的概念。

找找有关“节奏韵律”方面的知识。

一、认识抽象,理解抽象概念。

1、概念理解。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例如苹果、香蕉、生梨、葡萄、桃子等,它们共同的特性就是水果。

得出水果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抽象的过程。

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方法),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

2、“抽象”练习:

草、鱼、人——生命。

色彩表现:

绿色。

太阳、火柴、煤炭——热。

色彩表现:

红色。

二、欣赏、感受:

1、欣赏美术作品,选2首音乐:

“红旗颂”、“夜曲”,比较哪一首与美术作品比较贴近。

找出音乐作品和美术作品的共同特征——节奏韵律。

吴冠中的<<长城>>

欣赏:

线条的粗细曲直,跳跃的黑、白、灰色块的不同大小,形成一种恢弘的节奏韵律,令人心旷神怡,甚至不禁引吭高歌,手舞足蹈。

东山魁夷的<<白夜光>>

欣赏:

天空、湖水、森林形成对比强烈、宽窄不同的、几乎平行的横向线状块面,形成舒缓、宁静的节奏韵律,使人超脱、宽慰与心平气和。

2、教师小结:

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韵律表现为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快慢现象。

对于美术作品来说,节奏是指各种艺术语言的交替、重复、组合、分割,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视觉在时间上的运动时,所受到的艺术语言与艺术形象的强弱、长短、粗细、起伏、刚柔、高下、大小、曲直等刺激,产生节奏感受。

三、比较、理解。

1、欣赏课本范图,找到对应作品(狂想曲、独奏《汉宫秋月》、乡村音乐、流行音乐),师生探讨找出作品和音乐的共通点。

2、练习:

教师提供音乐:

“好汉歌”学生即兴创作。

学生展示作品,作简单解说。

教师:

(对比书上作品)同学们刚才的即兴创作的这些作品美不美?

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审美的愉悦?

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美术作品具有美感呢?

教师示范:

点、线、面、色的交替、重复、分割等形式产生不同的节奏韵律感受。

小结:

在美术语言的组织上要理性考虑,要思考选择怎样的方式才更贴近音乐作品,更能体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韵律。

我们的创作不仅仅是要用美术语言表现出听音乐作品后的感受(节奏韵律),我们在听后,还要能够理性的选择、组织和使用这些美术语言,使我们的这幅作品具有一定的美感。

要强化、突出,要给人更大的影响。

3、二次练习:

教师提供音乐:

“让我们荡起双浆”。

学生再次即兴创作。

对比两次练习作品,理解巩固创作方法。

四、创作、表现

欣赏音乐《黄河大合唱》。

明确本课任务——创作音乐会招贴。

提出招贴画设计要求。

五、分享、评述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激情造趣

交流导入

1.师生对话

师:

有谁认识这个字——“俑”?

它是什么意思?

生: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

陶俑、女俑等。

2.导入课题

1974年3月,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板书课题)

 

观察分析

研究讨论

1.了解考古工作的一般流程、分工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义。

(1)学生通过课件观看现代化的文物保护大厅结构,以及考古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

(2)学生讨论:

大厅各处有什么性能?

考古任务

艰巨,队员非常辛苦。

根据考古任务,可以将考古队员分成哪些工种?

(3)课件展示铜车马的全图,并简要地演示出土的铜车马复原的全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考古队员工作的艰辛。

教师小结:

考古人员发掘了许多艺术珍品,为我国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课件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1)学生讨论:

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

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总结:

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3.观察陶俑

(1)学生讨论:

陶俑分为哪几种?

分别有什么不

同的神态、服饰、姿势?

(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骑兵鞍马俑、御手车左车右俑。

(2)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

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栏目考古工作细节。

课件展示出土的各种物品、

课件展示,让学生参观秦陵的一号坑和二号坑.重点从各个角度展示不同的陶俑。

尝试制作

创造表现

1.仿照陶俑的大体形状,学生尝试做一个陶俑。

2.学生相互评价作品,交流心得。

3.教师示范。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

总结制作要点:

先做大体的形状,在做细部的修饰。

4.出示造型生动的陶俑作品给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捏制神情生动,各部分装饰精细的陶俑作品。

5.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播放古典音乐.

课件出示姿势不同的几种陶俑(将军俑、跪射俑、说唱俑、歌舞俑)供学生参考。

作品反馈

总结拓展

1.表扬制作出神情兼备的作品的学生,并展示其作品。

2.观赏其他出土的艺术珍品,请学生回家后上网查询下节课相关资料。

课件展示出土的艺术珍品。

 

教学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