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8002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docx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

与孩子沟通的理念与技巧

与以往有别的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关联

•孩子有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

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用简单的话回应他们能起到安抚的效果

•不要去承担孩子的不快,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不快.要孩子知道,他们有权利伤心难过.

金科玉言

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哦,””这样的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轻松的说出:

你很希望可以……不用费力的去争辩谁对谁错)

•注意: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如:

”我看的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常见问题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那样”可以吗?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的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我知道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听到自己的孩子说”你讨厌,我恨你”诸如此类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反应?

如果孩子特别难过,他根本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有什么办法对应吗?

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

我不想做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给予建议吗?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数是琐事.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时,才需要产生共情.

•如孩子只是告知你一件事情,你只需要简单的回答”好的/知道了/谢谢告诉我.”就行了.

•而要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也并不难.

•主要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

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视、否定、说教等方式

•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那样”可以吗?

•大多数情况下,“为什么”会给孩子增加难题。

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合理的解释。

而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难过。

也有的孩子不敢说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的理由不够充分。

•当孩子难过时,我们说“看起来你好象很难过”对孩子会有帮助。

而不是“怎么了”。

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解释。

•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需要更多的是我们的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

类似“你做的对”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却会妨碍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接纳孩子的感受并让孩子积极的思考问题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

•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的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

•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会说:

其实你根本不了解!

但如果能把问题细化,那孩子才会知道你是真正的了解他,理解他.如:

上学的第一天是很紧张,有那么多的新东西要去适应。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纠正你的.但是记住不要用反语说话,那样会激怒孩子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们的感受做出准确判断.我们能做的是尽量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我知道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听到自己的孩子说”你讨厌,我恨你”诸如此类的话,我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反应?

•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

•“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如果孩子特别难过,他根本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有什么办法对应吗?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时,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找些东西给他们发泄,如打沙袋,或者注意力转移,如:

画出来你有多生气吧~

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

我不想做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

•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如:

当孩子用叉子在黄油上乱画时,对他说:

”这样挺好玩的吧?

”随后当把黄油拿走时,应该让你的孩子知道:

黄油不是用来玩的,如果你想搞艺术,可以用你的雕塑泥.

•当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准手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要给予建议吗?

•建议要提,但是如果只是直接的提供建议和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法,那也就剥夺了孩子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机会.

注意事项

•孩子通常会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的重复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父母陪在他们身边就够了.

•有时候,当孩子表达强烈感受时,父母”冷淡的”反映也会激怒孩子.

•父母反应过度对孩子也没有帮助

•父母不要重复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负面评价

孩子通常会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的重复

•孩子:

我再也不喜欢大卫了.

•家长:

你再也不喜欢大卫了.

•孩子:

我刚刚说过的!

•其实,可以说”看来你真的讨厌他.””他做了什么事情烦你?

对于大一些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父母陪在他们身边就够了.

•这时候,他们和很多大人已经差不多了,只是经历上的差距,在心理上,他们早已以为自己成熟.所以这时候,我们可以以对待朋友的方式去对待他们。

有时候,当孩子表达强烈感受时,父母”冷淡的”反映也会激怒孩子.

•理解为先.要让孩子明白你知道他的感受,就要正确的表达出你想要表达的意思.

父母反应过度对孩子也没有帮助

•孩子只是想要父母能理解他,适当的符合以下,来分担他所碰到的困难或者问题和不快.大人的过度反应反而会给孩子增加额外的负担.

父母不要重复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负面评价

•我们不要附和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只需要接受他们对自己负面评价时的感受.

•孩子:

老师说我们每天只要花15分钟复习就够了,但我花了一小时才弄完,我真笨.

•家长:

花的时间比预期的长是容易让人感到气馁.

•孩子:

我笑起来真难看,大家都说我好丑.

•家长:

你真的不喜欢你的样子吗?

但对我来说,不管怎样,我都觉得你看起来很阳光哦!

第二章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5个技巧

1)描述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常见问题

•对孩子“怎么说”和“说什么”一样重要吗?

•如果你想让他做某事,为什么不能说:

请?

•如果你想让他做某事,为什么不能说:

请?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老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同一个事情。

即使我也运用了技巧,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唠叨。

应该怎样避免?

•我的问题是,每次让孩子帮忙,他总是说:

“好的,等会儿。

”但他就是不动,该怎么办?

对孩子“怎么说”和“说什么”一样重要吗?

•说话态度和说话内容同样重要。

总体来说。

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态度是:

“总的来说,你是个可爱能干的孩子。

只是现在出了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

你自己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你就能负起责任来。

•诋毁孩子的沟通态度:

“你是个讨厌无能的人,总做错事,看这次,你又做错了!

如果你想让他做某事,为什么不能说:

请?

•一般情况下,对孩子说“请”,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符合社会礼仪的榜样。

但有时候,“请”会导致不够严格。

在真的要制止或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语气要坚定,而不是恳求。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老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同一个事情。

即使我也运用了技巧,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唠叨。

应该怎样避免?

•我们重复是因为孩子假装没有听见。

当提醒了两三遍之后,就别再说了,而要确认他是不是听见了。

我的问题是,每次让孩子帮忙,他总是说:

“好的,等会儿。

”但他就是不动,该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是最在他后面问。

例如:

好的,大概多少时间后做?

那是什么时候?

最后要确认一遍,好的,从现在开始,*****后做***。

谢谢。

建议忠告和技巧使用

1)描述

2)提示

3)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4)说出你的感受

5)写便条

描述

•使用描述的语言,是要避免互相指责和埋怨。

而在表达时,要避免使用“你”怎样怎样,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

•要用在孩子感到确实是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

提示

•提示技巧并不难,但一定要去掉后面有攻击性的字眼。

如:

“脏衣服要放在洗衣筐里,你永远都学不会,怎么回事!

•要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

不然孩子容易觉得你认为他太傻或者在故意挖苦他。

如,你告诉一个15岁的孩子:

牛奶不放到冰箱里会变酸。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强迫命令,会给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

如:

当孩子听到“狗”的时候,就会想,狗怎么了?

哦,对了,今天还没有溜狗呢,还是现在就去吧。

•注意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

比如,一天当中,孩子一遭到拒绝就听到自己的名字,几次下来,就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拒绝”联系起来。

说出你的感受

•多数家长觉得,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也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

他们有能力接受这样的表达:

“我现在心烦意乱,没有心思看你的作文。

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

•例如,有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小孩。

她经常因为觉得对孩子没有耐心而沮丧。

后来,她决定以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说出她的感受。

她开始是这样说的:

”我现在的耐心和西瓜一样大。

“过了一会儿,”我现在的耐心和葡萄一样大。

“到最后,她宣布:

”现在,我的耐心只有豌豆那么大了。

我们最好在她粉碎之前停止。

“她知道孩子们把她的话当真了。

有一天晚上,孩子对她说:

”妈妈,你现在的耐心是多大?

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故事?

•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感受在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

但也需要一个过程。

当你说出你的感受:

”那会让我很烦。

“孩子可能会说:

”那又怎么样,谁会在意呢。

“这时候,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在意。

我在意自己的感受。

我也在意你的感受。

我希望家里人都在意彼此的感受。

•注意:

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

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

“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反过来回答你:

”那好,我也生你的气。

“对这样的孩子,最好表达你的希望。

如:

我希望你能善待小动物。

写便条

•写总比喊起来轻松,不用大声嚷嚷。

一直记得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到伤害。

建立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要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

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第三章代替惩罚的方法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1)请孩子帮忙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3)表明你的期望

4)提供选择

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

6)采取行动

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例子

•请孩子帮忙。

超市里,孩子乱跑,拿商场里的东西。

惩罚:

哦,等爸爸回来,有你好受的!

请孩子帮忙:

你来帮我拿三个柠檬。

•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不攻击孩子的人格)。

惩罚:

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表达立场:

我不喜欢这样,孩子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提供选择。

惩罚:

你再乱跑,我就要动手了!

提供选择:

别跑。

给你个选择:

你要么好好走,要么坐在购物车里,你自己决定。

•采取行动。

惩罚:

你自找的。

(然后开始动手打孩子)采取行动:

(把东西拿走)看来你决定坐在购物车里!

•让孩子体验不当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

如:

“妈妈,你去哪儿?

”“买东西。

”“我也想去。

”“今天不行。

”“为什么?

”“你说为什么。

”“因为我昨天在商店乱跑?

”“你说对了。

”“对不起,再给我依次机会吧。

”“会有很多机会的。

今天我想自己去。

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

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

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

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第五步:

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常见问题

•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当他去摸不能摸的东西时,是不是可以打他的小手?

•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有什么不同?

•当我发现沙发上有一堆的橘子皮时,我问他们:

谁干的?

他们都互相指对方。

我该不该找出是谁干的,然后惩罚他?

•代替惩罚可以用“表达不同意的立场”我在用这个办法时,孩子好象很内疚,很可怜。

我也很难过,是不是我做的有点太过分了?

•我不再惩罚孩子,但我斥责他做错事时,他会说“对不起”,可第二天,他又接着做。

我该怎么办?

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当他去摸不能摸的东西时,是不是可以打他的小手?

•孩子不会说话不要以为他不会听或者不会理解。

小孩子每分钟都是在学习的。

问题是,他在学什么?

家长可以选择:

重复打他的手,让他知道,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要打手。

或者像对待一个有自尊的大人一样,给他现在和以后都有用的提示。

抱走孩子的时候,可以平静但清楚的告诉他:

刀子不能舔,你可以舔勺子。

这个小瓷狗会摔碎的,毛绒狗不会。

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提示,但是记得,重复提示和重复打手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有什么不同?

•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

承受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当我发现沙发上有一堆的橘子皮时,我问他们:

谁干的?

他们都互相指对方。

我该不该找出是谁干的,然后惩罚他?

•当家长问“谁干的”的时候,孩子第一反应通常是“不是我”。

看到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时,表达愤怒会对我们更有帮助。

“看到吃的东西放在沙发上,我很生气,橘子皮的汁弄在沙发上就洗不掉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到他们说是某某弄的,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知道“我对谁干的不感兴趣。

也不想指责已经发生的事情。

我只想知道现在怎么补救。

•不用指责和惩罚,我们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担责任上,而不是互相揭发报复。

•代替惩罚可以用“表达不同意的立场”我在用这个办法时,孩子好象很内疚,很可怜。

我也很难过,是不是我做的有点太过分了?

•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

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激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么我们就在滥用做家长的权利,并有可能让孩子在发展中掺杂了过多的负疚感和嫌弃自我的成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表达了不同意的立场后,要告诉孩子怎样修正他的错误。

他们经历了自责之后,还要有机会能恢复原来的自信,重新看自己是个受尊重,负责任懂得家庭一员。

•例:

“我很生气!

她本来玩的好好的,你拿走她的拨浪鼓。

你想办法哄她别哭了”(代替“你又把她弄哭了”)

“一进屋就看到水池里堆满了盘子,让我很生气。

你答应收拾的。

我希望上床之前,你把它们洗干净收拾好。

”(代替“明天不能出去玩了。

让你知道不守承诺的后果。

”)

“整整一盒洗衣粉都洒厕所地板上了。

看到这乱七八糟的样子,我很生气。

洗衣粉不是用来玩的。

快去拿一个袋子、扫帚和簸箕,别弄的满屋子都是。

”(代替“看看你干的好事,今晚不许看电视!

我不再惩罚孩子,但我斥责他做错事时,他会说“对不起”,可第二天,他又接着做。

我该怎么办?

•孩子用“对不起”来安抚生气的父母。

我们要重点让孩子意识到,他们懊悔的感受应该转换成行动。

•对屡教不改的孩子这样说:

“对不起意味着采取行动。

“对不起的意思是有所改变”

“很高兴听到你说对不起,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想一想该怎么做。

解决问题前

•我们要对自己的心理暗示:

•“我要尽可能地接纳孩子。

我会尽可能的得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信息和感受。

“我要避免武断、评价、说教。

我不去试图劝说。

“我会考虑任何新想法,不管是不是现实。

“我不去担心是否立刻见效。

如果我们没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说明还需认真思考、仔细调查以及更多的讨论。

关于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1)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我们的态度应该是:

“这次我是真的想搞清楚你的感受。

”只有当孩子觉得被倾听、被理解的时候,他才能考虑你的感受。

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这一部分要简短清晰,不能一味的说你的担心、愤怒和郁闷,孩子会很难听下去。

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接受的解决方法。

一定要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避免评价和武断。

写本身并不重要,但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会让说出想法的人感到被尊重。

4)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注意不要说贬低的话。

如“这是个愚蠢的主意。

而是描述你个人的反应。

如“这个让我感觉不舒服,因为……”/“这个我好象可以做到。

5)跟踪执行

找到一个可执行的解决办法会让我们很欣喜。

同时,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很有必要加上:

把计划变为行动,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谁来负责这个?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6)不允许孩子指责你的任何观点

如:

孩子“是啊。

这不可能。

因为你总是……你从来不……。

这种情况出现时,家长坚定的态度很重要:

“不指责也不讨论以前发生的。

我们现在重点讨论的是以后怎么办!

关于解决问题的常见问题

•我和孩子制定的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了,怎么办?

•用了所有的步骤以后,还没有达成共识,怎么办?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我坐下来“解决问题”,怎么办?

我和孩子制定的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贯彻不下去了,怎么办?

没有一种方法是永远见效的。

4岁适用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5岁,天适用的不一定适用于冬天。

生活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重要的是让孩子觉得他是在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用了所有的步骤以后,还没有达成共识,怎么办?

•通过讨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这也是我们在解决难题时所期望的。

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时间去思考。

让事情再渗一渗,就可以找到办法了。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我坐下来“解决问题”,怎么办?

•有些孩子不喜欢这种办法。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把同样的思路写在便条上也一样有效。

如:

亲爱的约翰:

我想听一听关于……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

你是不是觉得/想/需要……,我觉得/想/需要……,请告诉我你有什么解决办法,能让我们都接受。

第四章鼓励孩子自立

鼓励孩子自立的六个技巧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问太多问题

4、别急着告诉答案

5、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6、别毁掉孩子的希望。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给孩子一个“怎么去做”的选择,可以减少孩子的沮丧心理。

问孩子要一杯牛奶还是半杯,这种问题看起来是强制的选择,只不过是用另外的方法限制孩子,把拒绝“合理化”,但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适当以这种办法转移他们的沮丧心理,可以让他们觉得不那么受压迫。

尊重孩子的努力

•我们常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很简单,还会鼓励他们:

“试试看,很简单。

”如果他做成了,那也是做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有做成,那就连“简单的事”都没做好了。

换个说发,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

”“这可能会有点难。

”他们会传达给自己不同的信息。

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了,至少他们知道这个事情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我们同样可以给孩子建议。

如“有时候,……做会好些。

”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失败。

不问太多的问题

•“你去哪儿了?

”“……出去了。

”“出去干嘛了?

”“……什么也没干”这种经典对话随处可见。

孩子们没准备好怎么回答或者不想回答时,防御性的回答就是:

“我不知道”或者“别烦我”

其实,如果不狂轰乱炸的问孩子问题,而是在他想说的时候认真听,他就会愿意和你说。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过问孩子?

不是。

重要的是注意你的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

•家长普遍爱问的问题:

“今天开心吗?

”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

他们不仅要去聚会、上学、玩,还要让自己开心,如果不开心,就会让自己和家长都失望。

别急着告诉答案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令人困惑的问题“彩虹是什么?

”“为什么小孩子生下来就不能回去了?

”“为什么人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家长会被这些问题问的很尴尬,然后开动脑筋想出一个合适的答案。

其实没有必要。

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自己已经在想答案了。

他只是想让成人做为一个回应者来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探索他们的想法。

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让他们做进一步的思考,才是最有帮助的。

•如:

“为什么人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你问了一个重要问题—一个哲学家问了几个世纪的问题。

寻找答案的过程和问题本身一样有价值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

•减轻孩子对家庭的以来,告诉他在外界有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可以利用。

我们的生活不是独立的,只要你需要,总能找到帮助。

•这个方法对孩子有益,也减轻了家长的负担。

校医可以和超重的孩子讨论饮食习惯,鞋店的售货员可以解释长时间穿运动鞋对脚的影响,牙医能解释不刷牙的后果……

•所有这些外部资源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只是从爸爸妈妈这里得到答案。

不要放弃希望

•生活的很多乐趣来自梦想、幻想、期待和计划。

让他们对现实梦想失望,也让他们失去了实现梦想的人生经历。

•一位父亲谈到,他9岁的女儿很喜欢骑马。

一天,她问爸爸可否给他买匹马。

他尽力忍住不去告诉她这不是简单的钱、空间和城镇规定的问题。

他说:

“哦,你希望能有一匹属于自己的马。

给我说说看。

”接着,他仔细倾听了女儿叙述的关于马的种种细节:

她怎么喂马、怎么装饰马,怎么每天出去骑马。

仅仅谈她的门,就已经让她很知足了。

她没有再强迫爸爸真的给她买匹马。

但以后,她从图书馆借来了关于马的书,画马的素描,并开始攒自己的零花钱准备给马买块地。

几年以后,她申请了一份马场训练员的工作,在那里她可以偶尔骑骑马。

14岁那年,她对马的兴趣已经有了,有一天,她宣布她要用买马的钱买一辆边速自行车。

更多鼓励自立的方法

1、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

2、不要在细节上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3、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

4、让别人自己去问孩子问题

5、尊重孩子偶尔出现的“没有准备好”

6、谨防说太多的“不”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身体

•避免经常帮孩子捋头发、扳直肩膀、摘掉身上的线头、卷起裙边、整理衣领。

孩子们会觉得这些动作是对他们身体的侵犯。

不要在细节上过多的干涉孩子的生活

•没有孩子愿意听到“你鼻子都快贴在本子上了?

......写作业的时候,坐直了......把    前的头发捋一捋,那样怎么看东西?

......系上扣子,衣服敞着太邋遢......那件旧汗衫过时了,穿这件新的......你用零花钱买这东西啊?

真浪费钱。

•孩子会不耐烦。

“妈—”或者“爸—”意思是:

“别来烦我。

这不关你的事!

不管孩子多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他们

•设想一下,你坐在妈妈身边上,听她和邻居谈论:

•“他一年级的时候总是不开心,因为他阅读更不上。

不过现在好多了。

•“她人缘很好,每个人都是她朋友。

•“别介意,他有些害羞。

•  当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议论,他会觉得自己像父母是私有财产。

让别人自己去问孩子问题

人们经常会一遍又一遍的当着孩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