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952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docx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师精编单元测试1

2019届人教版实用类文本阅读单元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语作家熊式一

姜猛

熊式一1923年自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毕业后,以文言翻译出版了《佛兰克林自传》,且自1929年起,在《小说月报》等当时最权威的新文学期刊上,发表翻译大剧作家萧伯纳等人的剧作和哈代的小说,深得郑振铎、徐志摩等新文学大家的肯定和赞扬。

后谋取大学教职无门,熊式一决定出国留学。

1933年抵英后,熊式一来到伦敦大学,他遇到了一位“贵人”——英国戏剧专家聂可尔教授。

聂可尔教授善意提醒他“写关于莎士比亚的论文不如写关于中国戏剧的论文”。

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出独幕喜剧《财神》,然后分别寄给了戏剧界的大腕萧伯纳、巴蕾和俊克瓦脱,拜请指教。

三人回信了,俊克瓦脱认为“很漂亮”,巴蕾说“文字很优美”,萧伯纳则直言称“你的英文可喜之至,英国人绝对写不出这样好的”。

这让熊式一备受鼓舞。

之后,他筹划酝酿,决心创作出一部真正的中国戏剧作品——这就是四幕喜剧《王宝川》。

当年的英国各家报纸,或称其为“小名著”“一本精巧雅致的书”“一本可用以馈赠特殊人物的好书”,或将其喻为“妙不可言的日落”“清新的草上露珠”等。

是年冬天,仍处于亢奋状态的熊式一亲自执导,把《王宝川》搬上了舞台。

好戏连番上演,以至于自1934年11月至1936年12月,共计演出了九百多场。

接着,《王宝川》在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相继上演,还于1935年10月应邀跨海前往美国纽约百老汇等地巡演,前后演出一百零五场,无不引起轰动,罗斯福总统夫人观后接见了熊式一及主要演员并合影留念。

当时,国内爆发了日本侵华战争,在一连串的正面战场失利之后,中国大片山河沦陷,随后中日双方逐渐陷入僵持状态。

熊式一虽身处国外安逸的环境中,心却为国家民族的命运所牵系,也为留在国内的亲人担心。

他知道,自己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而且悬身海外,难施劲力,思来想去,唯有攥紧笔杆,多写一些宣传和介绍中国实况的作品,以图引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为苦难中的祖国争取一些人员和武器弹药方面的支援,哪怕是精神和道义上的。

打定主意,熊式一开始构思谋划,欲创作一部更加震人心魄的作品。

正当熊式一起腹稿的时候,有位朋友过来探视,得知情由后开玩笑地劝道:

既然写得上好的剧本,何不写一写小说?

熊式一听了心有所动,但又不敢冒险改辙。

恰在这时,又有一位做出版的熟人登门拜访,问可否尝试写小说,并许以高额版税。

外因助缘,熊式一终于下决心开辟创作新路,于是,不久后就诞生了堪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相媲美的小说《天桥》。

《天桥》将李大同三十余年的坎坷经历,置于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中,既写出了清朝的腐败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又反映了中国在社会变革转型前夕,经济、文化、宗教、政治方面的尖锐矛盾和冲突,从而水到渠成地契合了“写一本以历史事实、社会背景为重的小说”的创作目的。

1945年秋天,国学大师陈寅恪先后为《天桥》题赠二首绝句和一首七律,其中一首绝句写道:

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注】费评量。

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

陈寅恪的诗词脍炙人口,但为一部小说慨然留下三首之多,则不能不使人感到意外。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熊式一(1902—1991),笔名熊适逸,江西南昌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文科,后留学英国。

主要作品有戏剧《王宝川》《西厢记》和小说《天桥》等,与林语堂、蒋彝一起,并称“海外双语作家三雄”。

②以严格、爱骂人著称的英国文学批评大腕匹里斯莱评论:

“在《王宝川》中,他(熊式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样的中国。

这与自从日本侵略中国之后,报端天天提到的贫穷、落后、黑暗、麻木的中国迥然不同……”

【注】卢前王后:

《旧唐书·杨炯传》载“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炯闻之,谓人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熊式一在《小说月报》等新文学期刊上发表的翻译作品,深得徐志摩等大家的赞扬。

B.熊式一腹有学识,倾心上进,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只能远赴海外,出国“镀金”。

C.引述名人和媒体对熊式一作品的评价,突出了其作品的价值和地位,丰富了文章内容。

D.《王宝川》获得成功,是因为这部作品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与报端描述不同的中国。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一介书生熊式一决定多写一些宣传和介绍中国实况的作品,主要目的是引得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救助。

B.《天桥》契合了“写一本以历史事实、社会背景为重的小说”的创作目的,实现了熊式一向西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的理想。

C.本文融记叙、议论于一体,先写熊式一创作《佛兰克林自传》,接着写他出国后的创作,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主要成就。

D.熊式一是“海外双语作家三雄”之一,他从不同角度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了解到中国人的奋斗和觉醒。

3.文本结尾引用国学大师陈寅恪的诗有哪些作用?

请结合文本和诗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世博网8月25日消息:

8月的上海世博园烈日当空、人潮涌动。过去的3个多月里,累计已有4400万人次参观者,感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滚滚车轮”。

“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成为来自五大洲的世博会参展方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成为人类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试验场”。

经济转型给危机城市带来“新生”

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与国际金融危机的余波相遇,在全球各经济体经受危机考验的同时,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似,都希望在世博会上探寻新一轮的经济转型之道。

8月的上海黄浦江畔,夜色醉人,水光旖旎,这座正在建设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的中国特大型城市,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改造,一个百年外滩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在新建地下车行道的同时,还休闲空间于民。

40年前,相似的一幕在德国港口城市杜塞尔多夫发生。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杜塞尔多夫案例告诉人们,这座传统的“钢铁之都”是如何把握时机转型为服务型城市的。

上世纪70年代,面对工业萧条,港口不再盈利的重重困境,杜塞尔多夫政府决定转变港口职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莱茵河边。

新建的莱茵河岸隧道总长2公里,每天有55000多辆车能够从地下隧道行驶。

在隧道之上,新建的莱茵散步长廊每年举办各种展览,令游客流连忘返。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一些“老牌”大型城市,随着经济迅猛发展,能源、交通、生态等要素的局限性逐步突显。

增长模式的转变成为摆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难题。

传统工业化城市如何转型、新兴城市的快速扩张如何变得科学、产业结构如何调整等,都是处于快速工业化、后工业化过程中各国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世界许多城市的转型经验也表明,新兴产业对城市转型至关重要。”华东师范大学世博研究院院长林拓说。

城市从来就与乡村密不可分

上海世博会瑞士展区总代表乌利•希克对记者说,城市的每一个“自我循环”,都离不开乡村的支持;今天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所关注的经济转型问题,与良好的城乡互动也有着紧密关联。

城乡之间的良好互动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美好愿景。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专门开辟了一方“乡村”小天地——来自中国浙江宁波的滕头村在此展示。

它代表9亿中国农民和32亿世界各国农民所在的农村,诉说“融城之梦”。

走进宁波滕头案例馆,不仅可以在岁月走廊上,聆听到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从立春到大寒的“天籁之音”,还能欣赏到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切身体验乡土生活的真朴闲趣。

“村庄”入选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本身就预示着世人对城市命题的反思。

无独有偶,西方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也展示了其对农耕文明的重视。

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官员海恩富说,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没有乡村,没有乡村对城市的供给,人类的生存、生活将停滞。“希腊在本届世博会上,展示国家对于乡村的尊重,希望带给更多人启迪。”

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城市化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脚步而来。

在中国,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只有18%,而到2010年,将超过48%。

而在全球,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可能将占总人口的6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面临如何摆脱“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处理好“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挑战,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经验和教训的好地方。”经济学家樊纲说,尽管世界各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期盼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追求城市化的动力所在,这是应该肯定的。

世博会期间,前来上海参加书展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强调,在推进经济转型、二元结构等问题时,必须摆脱“把GDP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在世博园,人们所看到的宁波滕头村案例,就试图摆脱城市化进程中的“唯GDP论”。

为保持“村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活模式,近年来当地已拒绝了50多个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合作项目。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还是要依靠人的思想转变,进而带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王战曾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本届世博会对于孕育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意义深远。”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却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2.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3.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弊端。

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克鲁蜀蜘蛛

法布尔

克鲁蜀蜘蛛是一个极为聪明、灵巧的纺织家,而且就一只蜘蛛而言,克鲁蜀蜘蛛算是很漂亮的了。

它这名字是取自古希腊三位命运女神中的一位,这位女神是负责纺织生命之线的,从她那里纺出了万物各自不同的命运。

克鲁蜀蜘蛛能为自己纺出最精美的丝,克鲁蜀女神却不能为我们纺出幸福的命运和舒适的生活,这实在是一件令世人遗憾的事!

如果想认识克鲁蜀蜘蛛,我们必须到橄榄地的岩石的斜坡上。

在被太阳灼得又热又亮的地方,让我们把一些不大不小又扁平的石块翻起来——最好是翻开那些小石堆,这些地方往往是克鲁蜀蜘蛛最爱待的地方。

如果我们运气不坏的话,在我们翻起的石块下面,就会发现一个样子很特别的东西:

形状好像一个翻转的穹形屋顶,大概有半个梅子那么大,外面挂着一些小贝壳、一些泥土和干了的虫子。

穹形顶的边缘有十二个尖尖的扇蛤,向各方伸展着,固定在石头上。

显然,这就是克鲁蜀蜘蛛的宫殿!

而入口在什么地方呢?

尽管周围有许多拱,但那些拱都开在屋顶的上部,没有一个可以通到屋子里去。

可这屋子的主人总得出来,出来后当然还得再回去呀,它究竟是从哪里进出的呢?

一根稻草会告诉我们一切秘密。

如果用一根稻草从拱形的开口处插进去,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拱门里面都是反锁着的,关得严严实实。

但是如果你把稻草很小心地用力插进去,你就会发现,其中必定有一个拱门,它的边缘会裂成嘴唇般的两片。

这便是门了,它有弹性,自己会关闭。

当克鲁蜀蜘蛛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会飞快地跑回自己的家,用脚爪一触门,门就开了,等它进去后,门又自动关闭了。

如果需要的话,它还可以将门反锁,尽管那“锁”也只不过是用几根丝线做的,起不了多大作用。

但从外边看,这扇门跟别的拱完全一样,可以起到迷惑敌人的作用,敌人只能看见克鲁蜀蜘蛛很快地消失了,却不知道它究竟是从哪里逃遁的。

现在让我们打开它的门到里面看一看。

它的床比天鹅绒还软,比夏天的云还白。

床上有绒毯,有被子,都非常软。

克鲁蜀蜘蛛就安居在这绒毯和被子之间。

它长着短短的腿,穿着黑色的衣服,背上还有五个黄色的徽章。

要在这屋子里过上舒适的生活,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屋子必须建筑得很坚固,尤其要扛得住大风大雨的侵袭。

我们发现:

支持着整个屋子的许多拱门都是固定在石头上的。

我们可以看到在接触点有一缕缕的长线,沿着石面伸展开去,每一根足足有九尺长。

原来这屋子由许多“链条”攀着,格外牢固。

虽然它的屋子里那么整洁、华丽,可是屋子外面却堆满了垃圾:

有泥土,有腐烂了的木屑,还有一粒粒脏兮兮的砂石。

有时候还有更脏的东西,比如风干了的甲虫尸体、千足虫破碎的尸体,还有蜗牛的壳等。

一片狼藉,而且都已被太阳晒得发白了。

克鲁蜀蜘蛛没有设陷阱的本领,所以它完全靠吃那种在石堆里跳来跳去的虫子维持生计。

哪一只冒失的虫子跳过它的居所,就会被它逮个正着,变成它的晚餐。

至于那些风干的尸体,它并不把它们丢开,而是挂在墙壁的四周,这似乎是在炫耀自己的捕猎经历。

它到底为什么要把尸体挂起来呢?

后来我们想到了简单的平衡问题。

普通的家蛛在墙角张了网,为了要使网保持一定的形状而不受风吹雨打的影响,就常常把石灰或泥嵌入网中。

克鲁蜀蜘蛛在自己的屋里挂上重物虽然也是为了使屋子稳固,只是不是这种原理,而是它懂得如果把重物挂在屋子里很低的地方,屋子四周就会平衡。

这些重物主要是昆虫的尸体或空壳,而这些全都是现成的。

它在那软软的屋子里做什么呢?

它舒适地摊开了脚,躺在软软的绒毯上,什么都不用做,什么都不用想,只是静静地聆听着地球旋转的声音。

这不是睡,也不是醒,而是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这时候它除了快乐以外,什么感觉都没有。

让我们想象一下:

如果你辛苦了一天后很舒适地躺在床上,彻底地放松,到快要入睡的时候,将会无忧无虑地享受到这生活中最美满的一刻。

(选自《昆虫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介绍了克鲁蜀蜘蛛能够纺织出精美的丝线等方面的内容,为后文介绍克鲁蜀蜘蛛房屋的稳定、坚固等特点作铺垫。

B.作者在介绍克鲁蜀蜘蛛的房门时,先说找不到房门,然后说用稻草小心试探,会找到一扇有弹性、会自动关闭的供蜘蛛进出的拱门,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对克鲁蜀蜘蛛遇到危险时的描写,使用了动作性十分强的动词,比如用“跑”“触”等动词表现了拱门开合的自由状态。

D.文章以克鲁蜀蜘蛛为说明主体,介绍了克鲁蜀蜘蛛的相关情况,语言十分平实,全面介绍了克鲁蜀蜘蛛的聪明才智和生存本领。

2.文章使用了哪些重要的说明方法?

请结合文本举例说明。

3.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写法上的妙处。

4.克鲁蜀蜘蛛的生存方式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2015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

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

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

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

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

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闯关检测

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相关链接②来看,英国文学批评大腕赞扬《王宝川》,的确是因为它让人看到了“别样的中国”,但结合文章第四段可知,《王宝川》获得成功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别样的中国”——打破认识上的误区,“小名著”——文学的高度。

2.A

3.①这首诗能够很好地概括熊式一的成就。

诗中把熊式一与林语堂在海外的影响相提并论,从侧面表现了熊式一的《天桥》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②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气息。

借用“初唐四杰”中杨炯“愧在卢(照邻)前,耻居王(勃)后”的典故“评量”《天桥》和《京华烟云》。

③引用名人的评价,增加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

④表现了作者对熊式一的敬佩与赞叹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引用名人诗句的作用,要从诗句的内容、读者感受和作者意图等几个角度分析。

“海外林熊各擅场”,是赞扬熊式一和林语堂在海外各有建树;“卢前王后费评量”,是说二者谁更优秀要认真思考;“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是说自己不了解北京的一些风俗习惯,但是《天桥》讲述故乡的风物是自己喜欢的。

由此可见,引用诗句,目的是突出熊式一的成就,赞扬熊式一。

另外,从阅读感受来说,引用诗句能使文章更有文化气息,增强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

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的说法太绝对。

2.属于导语部分。

主要作用有:

内容上,介绍了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指出世界城市化的背景。

结构上,引出本篇新闻的要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研究文本特征、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新闻文体的基本结构有五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导语的作用是简要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

这两段属于导语,起到简要介绍新闻内容、引出下文、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3.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陈旧)使经济发展停滞;“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生活质量。

②转变城市功能和经济结构;增强城乡互动;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1.B

【解析】A项,克鲁蜀蜘蛛能够纺织出精美的丝线与克鲁蜀蜘蛛房屋的稳定、坚固无必然联系,无所谓“作铺垫”。

C项,“跑”“触”是克鲁蜀蜘蛛的动作,不能表现“拱门开合的自由状态”。

D项,“语言十分平实”有误,这篇文章的语言十分生动有趣。

2.①打比方。

比如在介绍克鲁蜀蜘蛛的家时,说其“形状好像一个翻转的穹形屋顶”等。

②列数字。

比如“十二个”“每一根足足有九尺长”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调动知识储备,联想科普文章常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仔细阅读文章,看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抓住“十二个”“每一根足足有九尺长”等语句不难发现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抓住“形状好像一个翻转的穹形屋顶”不难发现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注意本题题干中没有要求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3.①设置悬念。

第一句用疑问句,引出下文对克鲁蜀蜘蛛在巢穴中做法的说明。

②类比手法。

先写克鲁蜀蜘蛛的享乐状态,然后列举人的这种状态,以此类比,更易于读者联想、接受。

③拟人修辞。

把克鲁蜀蜘蛛当作人来写,写它的动作、行为、心理,以此表现它此时的愉悦之情。

4.①提高生活质量。

克鲁蜀蜘蛛会为自己纺织出最美的丝线,建造美丽、坚固的房屋等。

②不畏环境艰苦。

克鲁蜀蜘蛛的巢穴一般都建造在有岩石的斜坡上。

③注重保护自己。

克鲁蜀蜘蛛把房屋的门建造得十分精巧、具有迷惑作用,当遇到危险时,可随时回到巢中。

④学会安静生活,懂得享受生命。

在巢中的克鲁蜀蜘蛛一直处于半梦半醒状态,彻底放松,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