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928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5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docx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2讲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教师用书

第32讲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成过程

(1)工业化之路

①概况: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1928年后,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②问题:

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①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成果: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

③评价:

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2.标志: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表现

(1)经济上:

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排斥市场调节;推行单一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2)政治上: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斯大林。

(3)思想上: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以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4.影响

(1)经济上: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2)政治上:

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但维系了政局的稳定。

(3)思想文化上:

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赫鲁晓夫在动荡后上台,开始改革。

(2)内容

①农业: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

③政治: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3)评价

①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②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2)结果

①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苏联的军事实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

②20世纪70年代,改革逐渐停滞,苏联陷入困境。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①经济: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②政治: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

①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②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

④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精巧点拨】

“二、三、四”归纳斯大林经济模式

【易错辨析】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作用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图示】

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知识图示】

赫鲁晓夫改革

【名师指津】

苏联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改革。

【特别提醒】

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加速了苏联解体。

[答题术语]

1.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走与西方不同的工业化道路。

2.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但这一高度集中体制的弊端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不佳效果不能说明他们的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

苏联的改革必须果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转向政治领域,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苏联肃反运动

苏联肃反运动(也称大清洗,或译为“大整肃”,现今在俄国多被称为“大恐怖”时期),或称“叶若夫时期”,是指在1934年,苏联在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以谢尔盖·基洛夫被刺事件引发,它包括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这段时期典型的现象包括无处不在的政治审查、到处都存在的怀疑“间谍破坏”、做秀公审、关押和死刑。

2.赫鲁晓夫改革与苏联的“解冻文学”

苏联的“解冻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

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赫鲁晓夫上台之后。

斯大林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僵化、专制化,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文学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作品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歌功颂德,对于一些稍微触及现实的作品,动辄加以粗暴的攻击、批判。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的表现生活矛盾的冲突和社会的黑暗面,“解冻文学”由此出现。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

史料一 “一五”“二五”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比较

史料二 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

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中学历史教学》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说明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农业扮演什么角色。

结果如何?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的经济增长数据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注意其中的备注信息“‘一五’时期农业产值为负增长”,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中第一句话说明集体农庄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第二句说明集体农庄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第三、四句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停滞不前。

[提示] 角色:

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为其提供资金积累。

结果:

使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徘徊不前。

史料三 漫画《片面的经济》

探究:

(2)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斯大林体制的消极影响。

[论从史出] 漫画的题目叫《片面的经济》,画中的巨人一条腿粗,一条腿细,靠拐杖的支撑才能勉强走路。

它描绘了苏联不协调的经济结构。

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下,苏联片面地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提示] ①没有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没有处理好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伤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③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制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

1.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

(1)积极作用: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

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3.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视角1 从“斯大林模式”的内涵角度命题

苏联的社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都是“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举措。

命题时经常考查背景、内容、特点和评价。

解题时要全面获取材料信息,抓住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对点1] (2017·太原高三模拟)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

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选C。

在1933-1934年苏联是出口粮食,基本不进口粮食,故A项错误;苏联是1936年确立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通过粮食交售价格与面粉销售价格的差价,获取资金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绩,但是其后期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

如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这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解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史实及历史教训分析。

[对点2] (2017·晋冀豫三省高三联考)戈尔巴乔夫曾指出:

“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

对农业来说,集体化实际上成了新的农奴制。

”在戈尔巴乔夫看来,“斯大林模式”(  )

A.未能推动苏联农业的发展

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之上

C.使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

D.造成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

解析:

选B。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农业发展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在斯大林时期,工业化是靠利用集中营的囚犯,同时也是靠农业的破产来实现的”表明苏联工业的发展是靠牺牲农业来实现的,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短期内实现工业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经济的严重失衡,故D项错误。

提升点二 单列视点——二战后的苏联改革

史料一 《苏联政治内幕:

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

“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俄)格·阿·阿尔巴托夫

史料二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954—1960年,先后开垦4000多万公顷荒地。

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

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

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

探究:

(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信息“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过去的从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说明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史料二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

史料信息“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提示]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

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史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

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

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探究: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三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

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

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提示] 趋势:

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史料四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

有人曾形象地说:

“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探究:

(3)据史料四归纳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四信息“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剥光为止”“肿瘤”“挥向了党的脖子”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提示] 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未突破原有旧体制。

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

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

产业结构

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

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

劳动者态度

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

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

视角1 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特点角度命题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解题时需根据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对点1] (2017·佛山质检)赫鲁晓夫逐步改革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并于1958年最终取消了这一制度,新方法规定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

这一做法(  )

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实际

C.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

D.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解析:

选B。

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根据苏联的实际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农业的政策做了变动,由国家用统一的办法向集体农庄收购农副产品即其措施之一,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的该项改革措施并没有为工业提供更多资金,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故D项错误。

视角2 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角度命题

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基本解题思路:

抓住题干中的时间和政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解题。

[对点2] (2017·宜宾高三适考)路透社评论某时期的莫斯科政府:

“经济领域适度运用价值规律,对现有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科研领域平均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这一时期是(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

解析:

选C。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

视角3 从历史反思角度命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中,“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了党内思想

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这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解题时往往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分析。

[对点3] (2017·聊城模拟)1990年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

苏共领导层内的斗争不断加剧,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入半瘫痪状态。

这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未触及“斯大林模式”

B.思想僵化引发社会各种矛盾

C.政治改革偏离方向导致政局失控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师不利

解析:

选C。

1990年苏联改革中,放弃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出现“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多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

提升点三 综合视点——“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的经济改革

从历史发展多样性角度审视“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复习备考时,一方面注意分析“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对“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与评价,复习时可结合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和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进行对比分析,认识世界经济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原因

失败

只是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①目的:

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

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

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针对训练] (2017·商丘模拟)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指出:

“虽然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

……一时间模仿苏联五年计划之举纷纷出现,‘计划’和‘规划’成为政坛术语。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肯定计划经济体制的完美无瑕

B.否认苏联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

C.认识到斯大林体制的可取之处

D.坚信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

解析:

选C。

材料信息“苏联经济的落后和低效”“斯大林集体化和大规模镇压的残暴与无情也引人注目”,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有很多的弊端,故A、B项错误;由“但这些都不及苏联经济不受萧条影响的成就让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出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很大成就,故C项正确;D项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2017·宁德模拟)苏联学者指出:

“斯大林主要是列宁学说……非本质立场的继承者。

在对待列宁遗产方面他的非连续性显然占优势。

”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  )

A.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C.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D.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选B。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执政时期的政策,斯大林上台后放弃了该政策,与题中“斯大林对待列宁遗产的‘非连续性’”相符,故B项正确;斯大林时期没有延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错误;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是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C项错误;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故D项错误。

2.(2017·湖北稳派教育质检)下表为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1928—1937)经济发展情况表(各项指标排名情况)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2

1

2

1

电力

10

7

4

3

2

6

4

3

4

3

5

5

4

3

3

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A.苏联依靠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完成了全面工业化

B.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缘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

C.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有力地促进了苏联现代化发展

D.重工业发展迅速的同时也暴露了经济结构的失衡

解析:

选C。

表格中各项指标的排名一直在进步,特别是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和机器制造业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这不足以说明工业化很全面,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落后,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指标排名的提升主要原因是自身开展工业化建设,故B项错误;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的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故C项正确;表中未出现轻工业和农业的信息,无从得出经济结构失衡的结论,故D项错误。

3.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

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部门失衡,未形成完整体系

B.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

C.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D.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解析:

选C。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工业化建设导致部门失衡,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区域分工与经济专业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信息可知,苏联工业化建设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地方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故D项错误。

4.赫鲁晓夫对苏联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之先河,我国可以从中获得的借鉴是(  )

A.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

B.苏共二十大的政治批判勇气

C.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

D.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解析:

选C。

改革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冲击了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值得借鉴,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大规模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违背自然规律,不值得借鉴,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政治批判,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归结为其个人品质问题,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不值得借鉴,故B项错误;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GDP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据,因为它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下图中最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了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策

B.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C.用经济管理的方法取代原来的行政命令

D.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

解析:

选D。

斯大林体制开创后苏联一直注重重工业的发展,在70年代中期与美国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所以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从而使得GDP提高,故D项正确。

6.“他最终将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他将国家从持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