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927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50 大小:17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0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1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 精品.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全册学案精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

确凿 záo 菜畦qí 蟋蟀 shuaì  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 dǐng 锡箔bó鉴赏jiàn 脑髓suǐ盔甲kuī

 蝉蜕tuì 秕谷bǐ  锡箔 bó 倜傥tì tǎng拗ǎo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及作品

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

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

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2、写作背景

本文的发表、结集和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

《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

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

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

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

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

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

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

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

“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

”“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

《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

“……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

《朝花夕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

”“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此前在北京期间写的前五篇回忆性散文有: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形式多样,笔法灵活,抒情之中见讽刺,叙述之中显深意,严肃的内蕴常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出之,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

(一)基础练习

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鉴赏    倜傥

2、从文题来看,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明确:

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探究: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从题目看,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的,那么请指出他们各自的起止段落,哪一段是过渡段?

明确:

1—8: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

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2)层次划分及大意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童年生活过的两个地方。

阅读时抓住地点的变化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又可按时间和事情的不同分为几层。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8段):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又可分四层。

一层(1段):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

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段):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段):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段):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段—结束):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可分五层。

一层(9段):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

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段)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段):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2、句段品读

阅读1—8段,

读后请同学们以“一个          的童年”说一段话或给个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明确:

(学生畅所欲言:

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1)有趣的景物;

(2)有趣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3)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3、探究质疑

作为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你认为1——8段的文眼是什么?

明确: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成为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探讨百草园的生活情景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到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和庄重,但我们也深知,他曾因几时阻止弟弟游戏,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过失,并为此抱恨终生。

那么鲁迅先生的童年时代是怎样渡过的呢?

让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里,继续追踪一下他的成长足迹呢。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学生赏读第二段,感悟探讨这段文字写景的妙处。

明确:

(1)多角度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齐备。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皆有;桑椹,菜花在春末,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后才叫,与后文冬季合成四季图,构思极精巧。

(让学生分别找出写形、声、色、味,写春、夏、秋景的相关内容) 

(2)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

 

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

由低到高写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再由高到低写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菜畦、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让学生找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有比喻: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有拟人: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引导学生揣摩词、句,让学生理解:

光滑、肥胖、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石井栏“光滑”表明长年累月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

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

  “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

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5)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

 (6)善于运用联想。

作者由何首乌根联想到吃了便可以成仙,从而表现了百草园的有趣,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

 

    2、拓展延伸:

(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有什么好处呢?

能否模仿课文,用这个句式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呢?

教师示例:

(不必说明亮整洁的教室,干净舒适的食堂,环境宜人的寝室,也不必说优美动听的音乐铃声,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单是文化长廊一带就有无限风光。

(2)、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又写了美女蛇的故事。

下面先请一位同学简要复述这个故事。

其余的同学思考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3、探究

1、朗读第2自然段,从下列角度思考,作者写了什么?

(1)从句式上看:

明确: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2、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明确:

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拓展延伸:

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请你也用上一系列的动词来介绍你曾参与的一项活动。

(如溜冰、跳马、骑自行车、钓鱼等) 

3、学生品读过渡段,探讨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

应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无奈,从而表现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三)、教师总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气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好奇 、求知的性格特点。

(四)、板书设计

1—8: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9:

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

10—24:

回忆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经历。

 

随堂抽查训练题一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习题

(一)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______,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默写填空。

2、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

A、由园内到园外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概括到具体D、由略写到详写

3、百草园的自然丰富多彩,作者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来写的。

4、本段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___________

5、文中写“我拔何首乌”表现什么?

()

A、表现“我”小时候很淘气,毁坏东西。

B、表现“我”小时候有想吃何首乌成仙的幻想。

C、表现百草园的生活充满无穷乐趣。

D、表现“我”小时候很好奇,勇于实践。

答案:

(一)1、(见课文)2、B3、颜色、声音、形状、姿态。

4、排比、拟人、比喻、反复。

5、C

 

第三课时

教与学目标:

1、重点理解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探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在文中的关系;

3、讨论文章的主题。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百草园给鲁迅无限的乐趣,鲁迅也在一天天的长大,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婴儿他就告别了百草园,开始了他的三味书屋的生活。

这节课我们首先看看他在这里怎样生活。

二、合作交流,感悟探究:

(三味书屋的生活)

默读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有关三味书屋的环境描写和作者感觉的词。

———陈旧、呆板、冷清,与百草园的勃勃生机形成对比。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的对比 。

——学习环境:

呆板(黑油竹门,匾,画)

学习生活:

枯燥无味: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1有好看的(视觉):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

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

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明确:

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2)问:

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明确:

A、神态描写:

 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

 B、动作描写:

 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 

C、语言描写:

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强调:

刻画人物。

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

(3) 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却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带怒色。

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

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呢?

作者对他态度如何?

 

明确:

提问本是鲁迅出于好奇和求知,但先生有此反应,是当时私塾制度所规定的。

只要学生读自己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反映了先生的迂腐,也指出这种教育制度不可取,会大大挫伤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寿镜吾先生学识渊博,对学生要求严格,但他,仍有和蔼,开明的一面,对罚跪,戒尺等到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的态度,因面鲁迅一直对他保持深深的敬意。

三、教师小结并引入对文章主旨的分析。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无味的私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①两部分是对比关系,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陈腐的生活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的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儿童对它的厌恶。

②两部分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

③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发言,只要有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训练:

回味童年。

童年在人生的一生中是最美好的、最难忘的。

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童年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促进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请以“童年趣事”“金色童年”为题写一篇作文。

 

随堂抽查训练题二

按要求完成下列习题: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

Ade,我的覆盆子们!

……

1、按照顺序写出本段使用的修辞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掉句中加点的字好不好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参考答案:

1、排比、拟人2、不好。

因为加黑字表示推测,如果去掉,语气就变成非常肯定,不符合当时儿童的心态。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板书设计

(正面描写)教学内容单调,只读书,习字,对课,古书难明

                         教学方法死板,发问遭禁止,要打戒尺,罚跪 

               (侧面描写)折花、寻蝉蜕,做戏,画画儿,喂蚂蚁。

六、如果学生对冬天捕鸟阅读不深,特补充如下训练题

(一):

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____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____些秕谷,棒上____一条长绳,人远远地____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____,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1、上文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并说说这些动词的作用。

 

2、第一段详写了冬天在百草园的活动——捕鸟,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捕鸟的情况?

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中心是冬天雪后捕鸟的乐趣,却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这是什么写法?

 4、第二段写“我”和闰土的父亲同样的捕鸟方法,收获却不同,仔细品味词句,说说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在三十年后还记得“得失的缘由”?

 

附课外强化训练题(共参考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外强化训练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故乡的沉沦

耿立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

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

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

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

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

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

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

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

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

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

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

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

但细心的老兵呢?

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

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

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

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

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

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

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

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有删改)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2、阅读本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台湾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简要分析。

(2)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联系全文简要回答。

3、文中说: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

”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认识和感悟。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中国许多乡村建起了成片的高楼,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中国转换如此之快的感叹。

B、作者回忆童年在故乡背诵课文时常常仰望星空,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

C、作者有意曲解成语“背井离乡”的含义,是强调故乡在游子心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D、研究生通过造假的方式欺骗台湾老兵,虽然是好意,但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

E、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深切的回忆交织着对农村现实的深刻思考,富有批判精神。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格破坏的现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句式整齐,层层推进,感情强烈,富有艺术感染力。

2、

(1)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于亲人的真挚感情,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乡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2)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了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正在被毁坏,并表达了作者的强烈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

3、台湾老兵把故乡的泥土放在玻璃瓶子里,带着它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了台湾海峡,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泥土就是老兵与故乡维系的血脉,就是他漂泊在外的灵魂的故乡。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是指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不能没有心灵的归宿。

生活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心中有血地,都要念着自己的故乡,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赖以寄托的故乡,故乡的沉沦让人心痛,“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而故乡的沉沦让灵魂无处安身。

4、C、E(A.表达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深切忧虑。

B、“旨在说明他从小就有高远的志向”曲解文意;D、“极大地伤害了老兵的感情”与文意不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强化训练题二

心灵之灯

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

一次,我替表姐接了一位为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

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

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

“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吗?

”这下真把我问住了。

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

“你感受过‘火’吗?

‘火’是红的。

”“那‘红’一定很烫呀!

”他说。

我又讲:

“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

太阳是‘红’的。

”“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