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入门.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7867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59.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易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周易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周易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周易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周易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易入门.docx

《周易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易入门.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周易入门.docx

周易入门

《周易》入门

第一讲周易的内容与性质

1、《周易》释名

古代对“周易”一词的解释,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

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变化的书。

英文中TheBookofChang的译文就是取此义。

具体地说,“周”字,有二义:

①指周普、普遍,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②指代号,即周朝,古代常称周朝的书为周书,如《周礼》、《周语》等。

“易”字也有二义:

①是指变化,从文字学看,有说“易”字的构成是“日”、“月”。

“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有说“易”的甲骨文象征将一器皿水(或酒)倒入另一器皿之中,以示变换、交易。

从《周易》内容看,包含着变化的思想:

如卦爻辞中,《乾》卦从初爻到上爻“龙”由“潜”、“见”、“飞”、“亢”的变化,《泰》卦中大小、往来、平陂、往复的变化。

行筮时运算而显示出数的变化,等等。

《周易》中这种变化被注释《周易》的《易传》深刻地、明确地阐发出来。

《易传》所谓的阴阳交感、天地变化的思想成为中国先秦辩证哲学中的精粹。

故“易”有变化之义。

②是指古代卜筮之书的代名词。

按照古书记载,有《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见刘大钧《周易概论》Pl-4)。

《周易》就是周代的卜筮之书。

2、《周易》书名辨异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战国时,以解释《周易》为宗旨的《易传》成书。

《周易》、《易传》并称为《易》,如《庄子》所谓“易以道阴阳”、《荀子》所谓“善为易者不占”之“易”包含了《易传》。

西汉以降,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儒家的著作称为“经”。

《周易》和《易传》被称为《易经》,或直接称为《易》。

自此以后,《周易》、《易经》、《易》混合使用,有称《周易》,有称《易经》,有称《易》,其实含义一致,均指六十四卦及《易传》,一直沿用到今天,仍然没有严格区分。

有的学者为了区分《周易》经传之不同,称六十四卦及卦爻辞为《周易古经》,称孔子儒家注释《周易古经》的十篇著作为《周易大传》。

3、《周易》性质

《周易》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学界长期以来存在分歧,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筮书,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历史书,也有人主张《周易》是一部哲学书等。

我们认为:

《周易》性质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应当客观地、历史地看待这个问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周易》随着政治变迁,理论需求以及自身地位变化,其性质也有所不同。

(1)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

在中国早期的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帝和(或)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

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就萌发出借助于神意预知这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

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故《周易》纯是满足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预测需要而产生。

《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筮,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22个运用《周易》占筮的事例。

如在《春秋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棠公死,崔武子吊丧,看其遗孀美貌,想纳为妾,但心中没有底,故用《周易》占了一卦,得《困》,有人根据爻辞“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断定,此女人不可娶,而崔武子不相信,认为一个无夫之妇有何害,若有害早已让先夫带走。

故取之为妾。

我们可以看到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用于筮占,为人们行为提供指南。

(2)从《易传》对《周易》解说看,《易传》注重《周易》的筮占功能,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可以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系辞》)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周易》筮占的方法一一大衍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功能是筮占,为人们提供行动的准则。

但是,到了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还是保留了原有占筮的性质,并且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易学家们克服了大衍法的种种局限,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新筮法。

焦延寿作《易林》创立焦氏筮法。

其弟子京房则更胜其老师一筹,对筮法进行了彻底变革,创立了纳甲法。

因而在汉代筮法趋向完备。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经过《易传》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

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安邦治国、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

自此以后,《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完善筮法体系。

一直到今天,《周易》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

4、《周易》成书时代及作者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是“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也就是《周易》成书经历了上占、中古、下古三个时代(即所谓“三古”),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的(即所谓人更三圣)。

伏羲,又名宓羲、包牺、庖牺等,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兄妹相婚而产生。

又说他教民织网狩猎,并发明了八卦。

根据许多学者研究考证,他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首领。

从考古出土文物看,伏羲像多是人头蛇身,这可能是后人对自己祖先加以崇拜的结果,是一种图腾崇拜。

文王,周族首领,姬姓,名昌。

商朝末年,纣王残暴,不断遭到人民反对,而作为商统治之下的周国在文王治理之下日益强大,文王也大得民心。

这就构成了对商的威胁。

在此条件之下,商王纣将文王囚禁在羑里(河南汤阴县内),文王在遭难之时而演出六十四卦和卦爻辞,故史书称文王作《周易》。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山东曲阜)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曾作过鲁国司寇,一生不得志,主要致力于教育,并对流传下来的古代文献加以整理,按照史书说法,《易传》是他晚年创作。

根据“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周易》不是一个时代,一个人的作品,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但也有许多问题,如伏羲画八卦只是一种传说,没有更多的实物去证明它,同时也没有更多的证据去反驳这一论断。

而关于文王重八卦、作卦爻辞的说法,也有问题。

因为在《周易》卦爻辞中记载了文王以后的史实,如有的学者认为“箕子之明夷”“康侯用锡马蕃庶”等辞反映了文王以后的史实。

由此卦爻辞不是文王所作,也有人认为重卦也不是文王,如王弼认为伏羲重卦,郑玄认为神农重卦,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关于《易传》的作者,传统说法是孔子作《易传》,但是,在《易传》中有“子曰”之称,“子曰”在古代是指学生对老师尊称,孔子不可能称自己为“子曰”。

现在,大多学者认为,它成书于战国时代,作者不是孔子,是孔子后学者作品,但体现了孔子的精神,反映了孔子儒家的思想,可能有许多话是孔子传授《易》时所说。

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根据孔子讲《易》时的记录,加以整理、补充、润色而编纂成《易传》。

5、《周易》古经结构内容

(一)《周易》古经分篇

《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30卦,下篇34卦,共64卦,每一卦6爻,共384爻。

(二)卦的构成

1.卦符构成

《周易》每一卦有六爻,即六个符号组成,六个符号由两部分组成,即上卦和下卦,上卦和下卦分别取八卦中的某一卦。

何为八卦?

八卦指乾,坤,震,巽,坎,离,艮,兑。

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八卦符号两两相重,构成了《周易》六十四卦卦画,8×8=64。

为了区分八卦之卦和六十四卦之卦,古人称八卦为“经卦”。

称六十四卦为“别卦”。

因此,任意两个经卦相重叠可以得一别卦。

六十四卦是由八经卦相重而成。

故从卦画看,一别卦由两经卦组成:

居下部分称内卦(又称下卦),另一部称外卦(又称上卦)。

由于八卦相重成六十四卦,故往往用八卦卦象称呼六十四别卦。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

为了记住六十四卦卦象,以两个经卦卦象称呼一别卦。

如天地否即看成由天地组成的卦画称为否卦。

天山遁可看成由天山组成的卦画可称为遁卦。

古人把六十四卦卦象编成顺口溜: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2.《周易》每一卦的组成

《周易》中每一卦除了卦画(符号)外,还有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有四部分组成。

①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如坤

②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

如乾这个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

③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总的说明。

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字,此就为乾卦卦辞。

咸卦后面有“亨利贞,取女吉”的文辞,此为咸卦卦辞。

④爻辞,一卦共六爻,即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

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

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阳爻称九,阴爻称六。

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乾卦为例:

乾,元亨利贞

(卦画)(卦名)(卦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以上这六条文辞即是爻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分别表示乾卦自下而上的六爻。

3.卦爻辞的结构

《周易》卦爻辞,可以分为四大类:

1、记事之辞

所谓记事之辞,是指记载古代故事的语句,而吉凶休吉也就体现于故事的内容中。

如旅卦上九爻辞云:

“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

丧牛于易。

凶。

”说的是殷之先祖王亥在有易国被杀。

失去牛羊的故事,这是一件不吉利的事。

2、取象之辞

所谓取象之辞,是指那些通过一定事物的性质、变化、状态等来比拟人事、指示人事吉凶的词句。

如大过卦九二爻辞云: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无不利。

3、说事之辞

所谓说事之辞,是指那些通过直接叙说某人的行为、事迹,以表示吉凶的词句。

如乾卦九三云: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4、断占之辞

所谓断占之辞,是指论断吉凶祸福的词句。

《周易》卦爻辞断语常用辞及含义:

吉(善,福祥)

利(顺利,适合)

吝(很难)

厉(危险)

悔(悔恨,穷困)

咎(灾患)

凶(祸殃,大的灾难)

6、卦序

1)卦序指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

为了记忆,古人编了一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有着内在的根据,按照古人说法,这种排列反映了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以乾坤为首,象征着世界万物开始于天地阴阳,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

乾坤之后为屯、蒙,屯、蒙,象征着事物刚刚开始,处于蒙味时期。

……上经终于坎、离,坎为月,离为日,有光明之义,象征万物万事活生生地呈现出来。

下经以咸恒为始,象征天地生成万物之后,出现人、家庭、社会,咸为交感之义。

指男女交感,进行婚配。

恒,恒久,指夫妇白头到老。

社会形成以后,充满矛盾,一直到最后为既济、未济。

既济,指成功,完成。

未济表示事物发展无穷无尽,没有终止。

《周易》作者力图使《周易》六十四卦排列符合世界进化过程。

但是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

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写在帛上的《易经》叫帛书《易经》,帛书《易经》排列完全不同于今本《周易》,它是按照八卦相重的原则,把《周易》六十四卦分成八组,叫八宫,六十四卦分属于八宫。

(二)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唐人孔颖达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

所谓“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三十二对,如乾

为一对,屯

为一对,按顺序依次为对。

所谓“非覆即变”,是指《周易》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卦画不是颠倒,就是相反。

覆,颠倒;变,相反,如

(屯)倒置为

(蒙),

(需)倒置为

(讼),这是覆。

(乾)与

(坤)相反,乾六爻全为阳爻,坤六爻全为阴爻,

(颐)与

(大过)相反,颐上下为阳爻中间四爻为阴爻,大过上下为阴爻,而中间四爻为阳爻,二者卦画完全相反,这就是变。

《周易》六十四卦三十二对,有二十八对为“覆”,有四对为“变”,即除了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变卦外,其它与对皆为覆卦。

七、爻及含义

(一)爻含有三才之道。

八卦由三画组成,如乾坤三画象征着天地人,天地人即“三才”,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以乾卦为例。

天——

人——

地——

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相重而成,故六十四卦中也含有三才之道。

一卦六爻,初二爻为地,三四爻为人,五上爻为天,如乾卦:

(二)爻所处位置代表事物不同阶段

初爻:

代表事物开始;

二爻:

代表事物崭露头角;

三爻:

代表事物大成;

四爻:

代表事物进入更高层次;

五爻:

代表事物成功;

上爻:

代表事物终极。

如乾卦比较典型:

乾卦初九:

潜龙(潜藏的龙,以示事物刚开始):

九二:

见龙在田(龙出现在田野,比喻事物崭露头角);

九三:

君子终日乾乾(事物小成,防骄,故小心谨慎);·

九四:

或跃在渊(进人更高层次,新旧更替,故迷惑在渊中);

九五:

飞龙在天(龙飞在天空,大有作为,以示事物成功);

上九:

亢龙(龙飞过高,代表事物终极)。

(三)爻所处位置代表人的身体不同的部分

初爻:

代表脚趾(因脚趾在最下);

二爻:

代表小腿;

三爻:

代表腰(三爻居中,腰也居中)

四爻:

代表上身;

五爻:

代表脸;

上爻:

头。

咸卦、艮卦比较典型。

以艮卦为例:

初六:

艮其趾;

六二:

艮其腓(小腿肚子)

九三:

艮其限(腰);

六四:

艮其身;

六五:

艮其辅(面颊)

上九:

敦艮(敦,头)。

(四)爻所处的位置代表社会不同等级

按照汉人对《周易》的注释,情况如下:

初爻在下,代表民,

二爻居中,代表君子、卿大夫;

三爻在二爻之上,代表诸侯;

四爻近五,为近臣;

五爻在上居中,为天子;

上爻在最上,为宗庙(或太上皇)。

(五)爻所处的位置代表不同性质事类

一般说来,二爻五爻居中,以示行中之道(即不偏不倚,不过无不及,古人称为大德),故多荣誉,多有功绩。

也就是说,《周易》二五两爻辞多是吉利的。

三爻居内卦之上,过中。

故多凶险。

四爻近五爻,五爻为天子,故近天子之人,多恐惧,即所谓伴君如伴虎。

初爻代表事未成,上爻以示事已过。

(六)爻位

爻所居的位置叫爻位。

爻位有一定的规律:

初为阳位,二为阴位,三为阳位,四为阴位,五为阳位,上为阴位,即奇为阳位,偶为阴位,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

在《周易》中,阴阳位与阴阳爻并非一一对应,即阴爻并非居阴位,阳爻亦并非居阳位。

而多为阴阳杂居,如阳居阴位,阴居阳位,故《周易》中有当位、不当位(或得位、失位)问题。

一般说来,阳居阳位,阴居阴位为当位。

阳居阴位,阴居阳位为失位。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全当位者为既济卦,全失位者为未济卦。

8、周易大传内容

《周易大传》,或称《易传》,因共十篇,又称“十翼”。

传,有解说之义。

在古代,凡解说、阐发经典著作意义的书和文字,皆可称为“传”。

如《春秋左传》,是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注释。

《诗经毛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注释。

翼,本指鸟虫之翅膀,此是指《周易》不可缺少的,与《周易》相辅相成的,注释解说《周易》的著作。

《易传》十篇指:

《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彖传》又称《彖辞》、《彖辞传》。

《彖传》是解释卦义的,不涉及爻义。

解释卦义包括解释卦名、卦象、卦辞。

《象传》又称《象辞》、《象辞传》。

《象传》是解释卦象、爻象的。

解释卦象的为《大象传》,解释爻象的为《小象传》。

《文言传》又称《文言》,是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其他六十二卦则没有《文言传》。

因为乾、坤二卦为纯阳、纯阴卦,为易之门户,故特意加以文饰——“文饰乾、坤两卦之言”。

《文言传》在对乾、坤二卦的卦爻辞进行逐字、逐句或重点词语的解释基础上,注重发挥卦爻辞的大义。

《系辞传》又称《系辞》,分为上、下篇。

是对《易经》的通论。

不仅总论占筮大义,而且诠释卦爻辞的观念,阐发《易经》的基本原理。

将《易经》由一部占筮著作提升为哲学著作,是《易传》哲理思想的代表。

《说卦传》是阐说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

《序卦传》亦称《序卦》,解说《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以前后两卦为一组,用十分简约的语言指出各卦的大义。

一般以卦名立说(除乾、坤、咸三卦外),采用取象或取义的方法。

《序卦》分上、下二篇,上篇从乾坤开始,至坎、离止;下篇从咸、恒开始,止于既、未济。

《杂卦传》又称《杂卦》。

说明六十四卦之间的错杂关系。

与《序卦传》相同的是也是两卦一组,一正一反;不同的是《序卦传》六十四卦的次序即《易经》次序,两卦关系是相综相错,或非覆即变,而《杂卦传》六十四卦次序则与《易经》不同,其中前五十六卦尚符合错综、覆变规则,后八卦则不符合错综、覆变规则。

如前所述,《易传》成书于战国时代,是儒家后学者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思想,但并不是孔子亲自创作。

(一)《易传》的贡献

《易传》是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

它的成书对《周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是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之书。

总观《易传》十篇内容。

其贡献在于:

1.从抽象意义上对《周易》作了注释,即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

《周易》古经本为占问之用,其理论水平很低,而《易传》对《周易》所作的解释却非常深刻。

如《易传》从宇宙宏观角度探讨《周易》起源,它认为《周易》是古代圣人仰观俯察,对大自然进行模拟、效法的结果,因而《周易》中八卦及六十四卦体现了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经过这样一解说,使《周易》理论变得博大精深。

在注释《周易》卦爻辞时联系卦爻画注释,《周易》卦爻辞多是记录和叙述某一件事和某一现象。

而《易传》把具体的卦爻辞上升到抽象的阴阳关系,从卦的含义及爻所处的位置进行解释,从理论水平看,远远超过《周易》古经。

2.《易传》从整体上对《周易》六十四卦加以排列和说解,揭示了卦与卦之间、卦象与卦辞之间、爻象与爻辞之间、卦与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周易》六十四卦由原来散乱不堪,变成了一个有机的,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3.《易传》发挥了儒家伦理传统,从社会、人生道德角度注释《周易》,使《周易》变成一部道德修养的书。

《周易》作为占筮之书,本无伦理之说教,但由于《易传》把儒家道德思想广泛引进《周易》中,使《周易》性质有所变化,使《周易》既具有占筮功能,又有教人修心养性的功能,也就是说,学习《周易》既可以预测吉凶福祸,也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净化个人灵魂。

所以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

“善为《易》者不占”,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告诉我们,真正精通《周易》的人不去占卜,而是用于道德修养(荀子是儒家),当然“不占”,也包含它可以占,在荀子看来学好《周易》可以占卜,也可以修心养性,而主要在后者。

4.《易传》对《易》的体例(如卦象、爻象、爻位等)作了详细说明,而且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原始的古筮方法——大衍法,在《易传》产生之前的春秋时代,虽然用《周易》占问非常盛行,如在《春秋左传》、《国语》中有二十多例,但对《周易》体例、筮法都没有说明,而《易传》在这一方面作了说明。

这对我们研究《周易》体例、筮法的起源有很大意义,可以这样说,若没有《易传》,至今我们不知古代《周易》体例和占筮的方法。

(二)《易大传》的内容

1.《彖传》(或称《彖》)

彖,即材,通“裁”,有裁断之义。

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叫彖辞。

彖辞也叫卦辞。

对彖辞(卦辞)的解释称为“彖传”。

《易传》以“彖”作篇名,实指“彖传”。

《彖传》共64条,按照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经的分法,《彖传》分为上、下,即《彖传》上,《彖传》下。

《彖传》专释《周易》卦辞,其方法如下:

①以八卦之象释卦辞。

八卦最基本的象是八种自然物: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

以八卦之象解释卦名卦辞。

如《泰·彖》即《彖》释《泰》曰:

“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所谓天地交,是指泰上坤下乾,坤为地,乾为天,天本在上,而今在下,地本在下,而今在上,以示天阳之气下降,入地气之中,地阴之气上升而入天气之中,二气交感,故有“天地交”之义。

由于阴阳二气交感,万物生生不已,故为通达,即是“万物通”。

所谓上下交,是指泰上坤下乾,乾为天阳本在上而今在下,坤为地阴本在下而今在上,故有上下交感之义,就社会而言,乾象征君,坤象征民众,在泰卦,君在下,众在上,以示君民上下交感,志向相通。

自然界的阴阳二气交感,万物通达生长;社会中君臣上下交感,志向一致,故天下泰平和谐,因而称此卦为《泰》卦。

泰。

就是泰平,通达。

②取义理释卦辞。

八卦皆含有义理,如乾为刚,坤为柔,震为动,巽为入为风,坎为险,离为丽,艮为止,兑为说(悦)。

《彖传》以八卦所含义理释卦辞,如《讼·彖》,即《彖》释《讼》曰:

“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所谓上刚下险,是指《讼》上乾下坎,乾为刚在上,坎为险在下,故有“上刚下险”。

所谓险而健,是指《讼》内卦坎为险,外卦乾为刚,刚即健,故称“险而健”。

因此卦乾阳刚健在上,坎水阴险在下,上下争讼,故为讼卦。

③取爻位说释卦辞。

所谓爻位说,是指爻所处的位置。

它主要有这样几方面内容:

中位、乘、得位、失位、应位。

《彖传》以爻位说释卦辞,如:

A.以中位说释之:

《蒙·彖》:

“‘初筮告’,以刚中也。

所谓以刚中,是释“初筮告”,蒙卦有九二爻为阳爻,并居内卦中位,故称“刚中”。

B.以得位、应位释之:

《小畜·彖》:

“柔得位而上下应之。

(小畜一阴五阳,六四爻以阴居阴位,故称“柔得位”,五阳爻分居六四上下,故称“上下应”。

C.以乘释之:

《彖传》所谓乘,是指阴爻居阳爻之上。

乘,有乘凌之义。

《彖传》以乘释卦辞,如《夬·彖》:

“扬于王庭,柔乘五刚也。

”夬一阴五阳,阴为柔,阳为刚,此卦有一阴柔乘凌五刚之象,故柔乘五刚。

④以卦变释卦辞:

卦变,是指由于阴阳爻的变动,而使一卦变成另一卦,它反映了卦与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